法琳

法琳
  • 姓名:法琳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颍川(河南许昌)人
  • 出生日期:572
  • 逝世日期:640年
  • 民族族群:

法琳(572—640年)唐代僧。颍川(河南许昌)人,俗姓陈。生于陈宣帝年间,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四载,博研儒释百家之学,特精三论。年少出家,游历各地,遍学内外典籍。仁寿元年(601年),他来到隋京大兴(即长安)。他想了解道教的真实情况,曾经着黄巾道服与道家交往,到第二年唐朝建立后,他又还归佛教,住济法寺。621年,太史令傅奕(原是返俗的道士),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的意见,法琳这时据理回答,李渊无词以对,傅奕之议因而不行。法琳为使傅奕心服,自撰《破邪论》,约八千多字,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的古代传说,用傅奕等本身所信的学说以破斥其谬见,此论出后,风行一时,法琳名声大起。


贞观十三年(639年)九月,有道士谮毁法琳,说他所著的《辨正论》,讪谤皇帝的祖宗即老子李耳,有罔上之罪。太宗大怒,下诏沙汰僧尼,并逮捕法琳,法琳因此下狱。法琳在狱中,依然器宇轩昂,坚持信仰,太宗亲自审问法琳,再次询问,法琳对答从容,太宗谕令免刑,又召法琳细问佛道优劣,法琳对答如理,太宗于是赦免他的罪,但依然下令迁徙到益州为僧,行至百牢关菩提寺时,因疾而终,享年六十九。道俗恸哭,葬于东山。可以说,法琳法师的一生是为自己的信仰坚持与努力的一生。在唐初君主对于佛教的摇摆态度中,法琳法师为佛教争取生存空间和帝王对于佛教的支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唐代护法第一人。著有诗赋、赞颂、碑志、记传、三教系谱及大乘教法等三十余卷。时人彦琮作有 师之别传三卷,详述其护法事迹。

法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在1875年5月为反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而写的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哥达会议上提出的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在文中严厉批判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的谬论,指出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必须先作出各项社会扣除,然后才能在劳动者之间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消费资料。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马克思在这部光辉著作里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阶段,并对未来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述。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王喆撰。书以师徒问答的形式,对祖宗、性命、根蒂、龙虎、铅汞、金公黄婆、婴儿姹女、心猿意马、宾主觉照、龙蛇、三宝、太上、出家、修行、长生不死、道、清静、三命、九星、九窍五刚、四时四大、三才、抽添火候、太上七返等二十四个内丹重要术语、口诀作了简要论述。如谓“性者,是元神: 命者,是元气。”性为主、为根、为龙、为铅; 命为宾、为蒂,为虎、为汞。“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研究

王国维著。王国维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对于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介绍,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同时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做出了分析,并试图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哲学的资料,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王国维认为理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理即“理由”:就自然界说,一切事物必有所以存在之故,即理由;就人的知识说,一切命题必有其论据、亦即理由,所以充足理由律为“世界普遍之法则”与“知力普遍之形式”。狭义的理即“理性”,就是“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之作用,而知力之一种也”。王国维根据康德、叔本华的观点,以为理由、理性都是“主观上之物”,并无客观的意义。但是“朱子之所谓理与希腊斯多噶派之所谓理,皆预想一客观的理存于生天生地生人之前,而吾心之理不过其一部分而已”。

禅林寺宗叡僧正目录

禅林寺宗叡僧正目录

禅林寺宗叡僧正目录,一卷,佚名,编号二一七四B。

受十善戒经

受十善戒经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分为十恶业品,及十施报品两部分。(一)十恶业品,揭示灭除十恶,持守十善戒之要理;并举出纳受十善戒、八斋戒等之作法。(二)十施报品,论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愚痴等十恶之恶报相,并说示灭除十恶、持守十善之功德。

罗云忍辱经

罗云忍辱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罗云为人所打,佛广说忍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