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锡

飞锡
  • 姓名:飞锡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飞锡,唐代僧。籍贯、生卒年皆不详。神气高邈,识量绝群,通晓儒墨,善于文笔。尝究律仪,后修密教,多所亲证。代宗永泰元年(765),奉诏与良贲等十六人参与北天竺大译经家不空之译场。于大明宫内译有仁王护国般若经二卷、密严经三卷等,颇受重视。又曾着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宣扬净土。另著有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誓往生净土文各一卷。

飞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读书作文谱

读书作文谱

清代文章理论著作。12卷。唐彪著。本书有清刊本,与《父师善诱法》合为一集。全书依次详细阐述了读书、作文、修辞、用字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宗旨在于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一则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二则必须博学多能。三则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汲汲于文而文愈工”。他说:“文无他诀,惟贵体认。体认者,谓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也。理之体认既真,则经书非先圣先贤之言,乃吾身真实固有之理。由是发为文章,句句皆真诠实谛,格自然佳,词自然畅,气自然顺矣。”在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唐彪强调写好文章开头和注重细节描写。他指出:“一篇机局扼要”,全系于“文之发源”,“此处若能得势”,则以后就从容多了。“文之有描写,犹画者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唐彪还指出:学路要宽,师法要广。“专读应世之文,其弊也,恐思路流于浅庸,笔气流于平弱。操管为文,必不能超越流俗。专读传世之文,其弊也,恐刻意求深,而流为暗晦,敷词质朴而失于枯躁,又为功名所深忌。”

鉴诫录

鉴诫录

轶事小说集。五代何光远撰。《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著录3卷,《四库全书总目》作10卷,现存为10卷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明初刊本、崇文书局汇刻本。所记多为中晚唐及五代间事,而以蜀事为多。该书以写名人轶事与文人生活为主,杂有神鬼怪异、因果报应、征兆灵验等事,与“鉴诫”之名并不相称。全书共66篇,每篇前都有三字标题,扼要而醒目,如《知机对》、《诛利口》等等。《朱太祖》篇写唐昭宗为朱温改名“全忠”,有人以拆字法认为“全”乃“人王”、“忠”乃“中心”,不祥。后朱温果然建后梁称王,四分天下而居其中。《削古风》篇写杜荀鹤入梁,以《时世行》10首献给梁太祖朱全忠,欲令太祖省徭役薄赋敛,不见用。后敬翔劝杜“稍削古风”,于是杜作《颂诗》30章而见用。常失之于为记事而记事,但辑录诗文是它的显著特点和突出贡献。所录诗歌既有在当时就受推崇的高雅之作,又有为一般文人所不齿的粗鄙之作,兼收并蓄,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唐代诗人贺知章、刘禹锡、罗隐、杜牧、贾岛、贯休、王梵志等的许多诗作收录在该书中,其中数十首被采入清康熙年间着手编辑的《全唐诗》中,《鉴诫录》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许东雷诗存

许东雷诗存

一卷,诗集,民国许家惺著,王义胜笺注。许家惺,字默斋,号东雷。上虞人,清同治癸酉年(一八七三)生,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殁。其祖父许正绶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任湖州府学教授二十馀年,有重桂堂集光绪刻本传世,惜今日在民间已成绝版,万难觅得。在书香门第之熏陶下,家惺公幼承家学,自是媕雅善诗文。然四次乡试落第,既是打击,亦不啻是觉醒之初萌。此后,便绝意科举,毕生从事自谓之「佣笔」事。即前后任新闻报,中外日报之编撰及主笔。

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清人袁枚(1716—1798)撰。十六卷,补遗十卷。枚有《小仓山房文集》已著录。初刊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内容多记当时诗歌创作的趣闻、轶事,间有对古今诗人和诗作的议论品评。其核心在于阐发作者的诗歌理论——“性灵”说,批评沈德潜的“格调”论、翁方纲的“肌理”说,评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本乎性情,注重灵机。袁枚认为,“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他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强调:“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诗写性情,唯吾所适”;“诗,以言我之情也”。本书是继《原诗》之后的清代最重要的诗话著作。

法华经大意

法华经大意

法华经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日本佚名题记,尾题法华品释。

广释菩提心论

广释菩提心论

四卷,莲华戒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引诸经以明大悲为本,慧及方便,一切时常行,及明闻思修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