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薰

方薰
  • 姓名:方薰
  • 别名:字兰士,一字懒儒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石门(今属桐乡)人
  • 出生日期:1736
  • 逝世日期:1799
  • 民族族群:

方薰(1736—1799),字兰士,一字懒儒,号兰坻、兰如、兰生、长青、樗庵,别署语儿乡农,石门(今属桐乡)人。父方梅,善书画,性豪放好游,不事生产,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卒于嘉兴县梅里(今王店镇)僧舍,卜葬于桐乡郭公桥。方薰性笃孝,依父墓而居,事继母如所生。家贫,设学馆于桐乡程家、金家、濮家,中年入赘梅里王家。阮元视学浙江,慕名相招,遂去杭州。


方薰生而敏慧,高逸狷介。15岁随父游三吴两浙,开阔视野,书画大进。其山水画结构精妙,风度闲逸;人物花鸟草虫运笔赋色别开生面,娟洁冷隽,绰有余韵。晚年好作梅竹松石。与钱塘奚冈(字铁生,西泠八家之一)齐名,世称浙西两高士。阮元评其画说:“深得宋元人秘法。”陈希濂则说:“兰士作画,繁不重,简不略,厚在神,秀在骨,高旷之气,突过时辈。”乾隆南巡,进《太平欢乐图》百幅,绘两浙风土,各缀跋语,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风貌。交友重情谊,诗文相赏,道义相勖,疾病患难相扶助。有慕名购画者,从不计值,说:“绘画雅事,奈何以市道行之?”


书法师褚遂良,篆刻宗文彭、何震,且上窥秦汉。尤精于评画,其论绘画运笔设色之渊源,片缣巨幛之格局,无不精当。论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而下,某某造就何出,评价一二语,无不确切,论所见累朝名迹,鉴审尤见精当。著述有《山静居诗稿》、《山静居词稿》、《题画诗》、《山静居画论》等。

方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山集

青山集

三十卷。《续集》七卷。宋郭祥正(约1078前后在世》撰。郭祥正,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太平州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人。生卒年不详。熙宁中举进士,知武冈县佥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州,后弃官隐居于青山。祥正少有诗名,其诗好用仙佛语,但才气纵横,吐言天拔。梅尧臣见其诗曾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陆游亦称“祥正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为李白后身”,足见其诗文风格极似李白。其“大手曾将元鼎调,龙沉鹤去事寥寥”、“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谁复知”(《奠王荆公坟》)等句,可见一斑。祥正著有《青山集》,晁公武《读书志》和陈振孙《书录解题》均有记载,而《续集》七卷则均无记载,不知何人编次,但其诗风格确出祥正,非后人依托。《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密韵楼景宋本七种》。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

又名《勉学堂针灸集成》。针灸著作。清廖润鸿撰。四卷。润鸿字逵宾,渌江(今湖南澧陵)人。另有《考正周身穴法歌》已著录。擅长针灸,以自身经验并参阅诸多文献,于同治十三年(1874)编撰成书。此书广取各家之长,如张介宾之《类经图翼》,王惟一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中诸多精到之见,均被采录。卷一概述针灸学的基本知识。有针法、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及十四经穴位置、针刺深度等内容。卷二论骨度法及内、外、妇、儿各科病证针灸法。卷三卷四以经穴为主,包括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每穴详论其适应证及与其他穴位的配伍方法,并摘要节录有关穴位歌赋,以利习诵。对一些穴位,引用诸家之论予以考证。对奇穴、别穴提出标准,即凡不出自《灵枢》的俞穴多称奇穴,不出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散载他书者,称为别穴。由于集诸家之长,内容系统、完整,对研究及临证运用针灸疗法,均有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三年北京文宝堂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我佛山人传

我佛山人传

我佛山人(1866—1910)原名吴宝震,一名吴沃尧,字小允,号茧人,后易为趼人,别署趼、偈、怫、茧叟、茧翁、(雁灬)叟、趼廛、茧闇、检尘子、野史氏、老上海、岭南将叟、抽丝主人、中国老少年等,而以我佛山人这个笔名最流行。

春秋通说

春秋通说

十三卷。黄仲炎(生平不详)撰。黄仲炎字若晦,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穷经笃古,老而不第。黄氏不是朱熹门人,但其说却以朱熹为宗。黄氏认为:“《春秋》者,圣人教诫天下之书,非褒贬之书也。何谓教?所书之法是也;何谓戒,所书之事是也。”他批评三传以《春秋》有褒贬之说,认为那些以《春秋》书人书名或去氏或去族为贬恶,书爵书字或称族或称氏为褒善,以日月地名之或书或不书皆寓意褒贬之人“质诸此而彼碍,证诸前而后违,或事同而名爵异书,或罪大而族氏不削,于是褒贬之例穷矣。例穷而无以通之,则曲为之解焉,专门师授,袭陋仍讹。”又指出汉以来治经者大都“争辩于褒贬之异,究诘于类例之疑”,结果反使“《春秋》大义隐矣。”此论正切中汉唐以来治《春秋》者之通病。又论三传之源,认为《左传》作者的楚左氏倚相之后裔,而《公羊》、《穀梁》则出处不明,因而三传皆不是“亲受经于圣人者”,故“于说经首失其义”。三传之中,只有《左传》“尚可考”。可见黄氏尊经而轻传,尊《左》而轻《公》、《穀》,此与黄氏重史实有关。此书成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现存有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毗尼关要

毗尼关要

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德基辑。十六卷。系《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本书释九种戒相,每种戒相均为四分:初总标;二别列戒相;三结问;四劝持。于“别列戒相”中之各戒下,又设总释、缘起处、起缘人、所立戒相四科。于“所立戒相”下又立释义、犯缘、定罪、开缘、会详五目。见载于清《龙藏》及日本《续藏经》。德基另撰有《毗尼关要事义》一书,专为本书中难解难读之字、词、语句释义注音。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

此经为解释阿毗昙心论者。大德优婆扇多造,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