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行

冯时行
  • 姓名:冯时行
  • 别名:字当可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壁山(今四川璧山)人
  • 出生日期:1100
  • 逝世日期:1163
  • 民族族群: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宣和六年进士,调江原县丞。建炎间,为奉节县尉,徙丹稜令。绍兴八年,召对,力言和议不可信,忤秦桧意,出知万州。寻罢职,居县北缙云山中,授徒讲学,学者称缙云先生。秦桧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历知黎、彭二州。隆兴元年,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卒于官。时行以反对和议而被贬斥,朱熹称其文集“论议伟然”,并以不得一见为恨(朱熹《跋张敬夫与冯公帖》)。其诗如《寄魏相之》、《安清洞夜坐有怀》、《见张魏公二首》诸篇,无不表现出对国事时局的关注隐忧,“忠义之气,隐然可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也能词,有北宋婉约词遗韵,如“南北东西知几许。相思难寄,野航蓑笠,独钓巴江雨”(《青玉案》),“年随流水去无踪,恨不了。愁不了。楼外远山眉样小”(《天仙子》),以清幽的意境寄寓忧思,风格清丽淡远,缠绵婉转。著有《缙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原集久已散佚,明嘉靖间李玺访求得残本,重编为四卷,今存《四库全书》本、清赵氏小山堂抄本。近人周泳先又辑有《缙云乐府》。《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十三首。《全宋诗》卷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九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四二六五至四二六九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一○、《宋诗纪事》卷五二。

冯时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颜神镇志

康熙颜神镇志

清叶先登修,张联翼纂,清顺治十八年(1661)修, 康熙九年(1670)刻本。五卷。卷一星野舆图,山川古迹;卷二城市关梁、风俗物产;卷三建置祠祀、灾祥兵燹;卷四职官升代、地方人才;卷五纶言褒锡、著咏遗文。颜神镇,明及清初属益都县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颜神镇为博山县。该书编次简明条理,记叙详略得体。卷二部分,记该地矿产开采、陶瓷制造、风俗习尚及城乡物品交流等内容尤具地方特色。

琴旨

琴旨

二卷。清王坦(生卒年不详)撰。王坦字吉途,南通(今属江苏)人。王坦作此书,本照《律吕正义》的宗旨,而加以推究阐明。其五声数论琴之说,认为丝乐弦音,应当以五声之数定其丝纶多寡之数为体,徽分疏密之数为用,不可以用黄钟九寸、太蔟八寸之说为准。其解黄钟均以仲吕为角之疑说、三弦独下一徽说、五弦独上半徽说,泛音四准说、调宫转调说都言之成理,颇有见地。王坦在清代论琴诸家中可谓有创见者。是书有《四库全书》本。

惨世界

惨世界

《惨世界》是雨果杰作《悲惨世界》在我国的第一个节译本。雨果(1802—1885),著名的法国作家。同情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反对专制及各种社会罪恶。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悲惨世界》亦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对贫苦人的同情,引起了曼殊的强烈共鸣。他以《惨社会》为书名,在1903年10月8日至12月1日的上海《国民日日报》63—115号上,节译发表了其中的十一回,署“法国大文豪嚣俄著,中国苏子谷译”。12月3日后,报纸停办,刊登中止。次年,上海东大陆书局发刊单行本,出全十四回,易名《惨世界》。因原译经过陈独秀(别号由己)的润饰与补写,故单行本署名苏子谷、陈由己同译。曼殊殁后三载,1921年,曼殊的友人胡寄尘将此书交上海泰东图书局翻印,改名《悲惨世界》,削去陈由己名,署“著述者苏曼殊”。曼殊的译文,从篇幅看,仅约占雨果整部小说的百分之四,但却由此而使中国读者第一次认识了这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而在译文中大量创作(约占整个译著之半)的羼入,又使原先只是发出“博爱的呼声”的小说,被改造成了鼓吹以暴力推翻专制政权的革命小说,适应了当时反清民主革命的需要。

东堂词

东堂词

词别集。北宋毛滂撰。一卷。滂字泽民,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尝知武康县,又知秀州。苏轼守杭时,滂曾为法曹。政和中守嘉禾。此集录词二百十五首。《直斋书录解题》及《文献通考》均著录有2卷本。今佚。今存《东堂词》1卷,系后人辑本,有《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天津图书馆藏),鉴止水斋藏明抄本(善本书室藏书),毛晋校本(皕宋楼藏书)。

禅门锻炼说

禅门锻炼说

全一卷。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明代僧晦山戒显著,清代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戒显以为锻炼禅众应如孙武用兵,书中列举锻炼禅众之方法,次第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寄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等十三项。

七佛赞呗伽陀

七佛赞呗伽陀

梵名Sapta -ji^na-stava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又作七佛梵赞、七胜者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对过去七佛之梵赞。由于本书全系汉字音译梵语之赞呗,并未附加意译,故自古不解其义。后经日本袯亮三郎博士将之还原为梵语,再附以日译,始晓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