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娥川主人
娥川主人,生卒年不详,清康熙年间的小说家,其生平事迹不详。明末清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佚其姓名,自署古吴人。与青门逸史居同里,长同游,又同有情癖。富词翰,善小说,作品切近社会现实,侧重于写人心善恶、世态炎凉,善用对比手法。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著有《生花梦》,另著有《世无匹》《炎凉岸》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古代作家在创作“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的小说时,格外重视小说的道德劝惩作用,力求其作品有裨于世道、有益于人心。
-
傅崇黻
傅崇黻(1861—1931),字篦笙,又字本善,号懒园、懒园居士,山阴(今绍兴)人。近现代著名医家,中医教育家,书画家。林吕建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余绍宋著《书画书录解题》有载。 傅崇黻光绪年间中举人,曾任睦州教谕。鼎革以后,弃儒就医。返故里螺峰悬壶,兼课医徒,医名很大;后又赴杭城施医,医誉甚隆。 傅崇黻是近代首创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自十八世纪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后,祖国医学遭受严重摧残。傅氏为拯救祖国传统医学,撰写了《振兴中医中药之刍议》,呼吁开办中医学校,改革中医教育,认为“欲振兴医药,非速召集医学大家,组织医药学校,造就医药人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毕业后择其优者,派往欧美留学,采他邦之长以补我之短,庶中西贯通。” 傅崇黻也是开神州中医教育之先河的教育家。民国四年(1916),他在杭州联络浙江中医药界人士,集资创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自任首任校长,并兼医务主任。他自编教材,亲自授课。这是现代中国最早的中医专门学校之一,为培养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振兴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傅崇黻精于内、妇、儿科,承绍派伤寒传统,学宗仲景,主张用六经辨证诊治温热时病,辩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朴实轻灵,重视邪有出路。著有《懒园医话》二卷(1921年)、《懒园医语录》、《懒园医案选》及编撰《众难学讲义》(1935年刊)《运气学讲义》(1938年刊)、《外科要旨讲义》、《组织学讲义》(1935年刊)等多种。
-
费养庄
费养庄,清末医家。名涵。浙江归安(今吴兴)人,一说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研读医书,旁通杂技。先在郡城设诊,与莫枚士友善。后行医于震泽(今属江苏吴江)。平时手录习医心得,评述医著中不当之处。著《幼科金鉴评》(1850年),系取《医宗金鉴·儿科编》证治二十四条,予以评述。又辑《急救痧疫指迷》(简称《痧疫指迷》,1850年),以应其时救治霍乱之需。主张以太乙紫金丹、飞龙夺命丹为救痧闭通用之剂。为补温热病症之未备,乃溯源于《灵枢》、《素问》中“虚风”条文,注释阐发,曲尽虚风传变之机,汇成《虚邪论》、《温热论》各一卷(1881年)。另著《诊学汇考》,《批正伤寒论》等。门人吴吟香,抄传其医著。
-
法住
法住(1723~1800)日本新义真言宗大和长谷寺之第三十二世。大和石上郡人。字智幢。十六岁随快范上人剃发。于法隆寺学律仪,后登丰山,师事无等、亲快等诸师。复游历诸国。著作颇多,有大日经玉振钞十卷、摄八转义五卷、补八啭义一卷、略八啭义一卷、十句义记二卷等三十余卷。[法住僧正传]
-
方伦
方伦(1897~1988年),现代佛教居士,《唯识三颂讲话》等书的作者。方伦字心五,福建省林森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民国元年入福州海军学校,毕业后在军舰上服务,巡弋长江,如是十余年,升至少校。二十六年抗战开始,曾转战长江下游,后调海军部任中校科长。三十八年随军来台湾,侨寓左营,未几届龄退休。心五于海军服务时,以读谛闲《圆觉经讲义》而起信,此后在舰上读了大量佛经。三十八年来台湾后,与蔡念生等为菩提树月刊的基本作者。四十七年树刊开办佛学函授部,聘心五任教务主任,心五为编写初、中、高级佛学教本三册,在当时颇为风行。五十四年星云法师创办寿山佛学院,聘心五到院任教。七十七年(一九八八)病逝。遗留著作有《唯识三颂讲话》、《大乘起信论讲记》、《初、中、高级佛学教本》、《今愿窒文存》等多种。
方伦居士,字心五,福建省林森县(今闽侯县)人,清光绪丁酉岁(1897年)十月一日生,他的父亲经营商业,家资富有,他是家中的独子,所以幼年生活十分优裕。不过入民国后军阀割据,连年战争,使他父亲的商业受到影响,因而家道中落。
心五幼年天资聪颖,他父亲为他请了塾师在家中授读,他读书过目不忘,深受老师的赞赏。启蒙受学之后,于《四书》、《五经》莫不遍读,琴棋书画亦莫不精通,他的诗词也颇具风格,且长于制联,二三十年前,台湾南部有些寺院的对联,即出之于方心五居士的手笔。民国元年(1912年),心五年十六岁,考入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在海军学校读了八年多,二十四岁之年毕业。他在《我的学佛因缘》一文中自述称:“回忆自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福州海军学校后,直到九年才毕业,整整读了八年零几个月,然后派到军舰上充见习生,那时年才24岁。”
在军舰上服务,担任巡弋长江任务。如是过了十余年之久,军阶也循秩升级,历少、中、上尉,晋级少校。1937年,八年抗战开始,心五是年41岁,在楚同军舰上任轮机长,担任长江下游防务,转战江苏、安徽、湖北数省。八年战争初期,中日战力悬殊,日方以优势的空军力量,天天沿江搜索我国战舰,猛烈轰炸。海军当时有大小军舰五六十艘,战事初起一年之内,损失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只剩下三五艘尚能行动。不过说也凑巧,心五服务的楚同军舰,却是毫发无损,人舰平安。楚同舰前清末年下水,已有三十年以上的舰龄,居然能溯江而上,平安航行到重庆。
1939年,心五由楚同军舰调到是时停泊在四川万县的楚谦军舰服务。楚谦军舰舵叶受伤,不能行动,当时是用几条钢索,将军舰缚在岸上。而舰上的官兵也被调用一空,只留下少数几个人看守空舰,而方心五就是留守人员中军阶最高的负责人。那时他的眷属在福建,他孑然一身,住在舰上,舰长室和大官厅都归他使用,长日无事,这倒成了他读经学佛的增上缘——关于他学佛的经过,留在后面再述。
1940年,心五调到重庆的海军部服务,晋级中校,担任科长职务。自此案牍劳形,埋首于公文堆中,专心读经的机会就不多了。抗战末期,海军部改组为海军总司令部,由陈绍宽上将任总司令。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政府复员,心五随海军总部到了南京,末几总司令陈绍宽去职,由陈诚(辞修)上将兼任总司令,后来又由桂永清代理。而方心五在总部任职如故。1949年,心五携眷随海军来台,侨寓左营海军眷村。是年心五年已53岁,未久以限龄退役,脱离了他服务近40年的海军,由此开始了他为时30年的佛教弘法事业。
心五学佛,为时甚早。他自海军学校毕业后,在军舰上服务,时间比较充裕,乃读诸子之书,以充实自已。他最喜爱《庄子》,认为是天下第一奇书,其中《内篇》的《逍遥游》、《德充符》;《外篇》的《秋水》、《马蹄》诸篇,他背得滚瓜烂熟。后来无意中自同学处看到一本谛闲法师的《圆觉经讲义》,他借回阅读。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佛经,一开始读卷首序品说: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心五阅读之下,大为惊异,他认为不特这种句法,亘古无人写过,并且如此境界,除佛之外,恐怕也亘古无人证过。再读到后面,各大菩萨发问,释迦世尊作答,其说悉皆微妙冲寂,超乎尘表,至此始知周孔老庄之外,尚有释迦佛陀之说居于其上。读完《圆觉经》,他自已思索:释尊说法四十九年,决不是只有此一部经,其他许多经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自此他就像穷汉发掘宝藏似的,到处寻找佛经阅读。
过了不久,他的一位亲戚,在南京介绍他进入下关的同善社,学守窍坐功,当时他也不知道这种坐法对不对。后来在同善社看到一本《金刚经》,读诵之下,身上毛孔皆张,喜极而泣。他阅读佛经渐多,渐渐觉得同善社的坐法,守窍运气,是外道禅,由此退出同善社,以后就不再去参加了。1924年,心五年28岁,是年他父亲病逝,他回乡奔丧,在七期内为他父亲做佛事时,他接触到净土经典。他在《我的学佛因缘》一文中,记述这一段经过:
嗣在28岁时,遭遇父丧,在七期内,请了几位福州鼓山涌泉寺和尚,到家中念经,我于是见到了《阿弥陀经》,略略的翻一翻,看见开头说极乐国庄严、宝树、莲花、罗网、楼阁,心中以为这是佛说给下级无知的人听的,其作用不过引诱他们行善信佛罢了。这样又空过了若干年。有一次人家念佛,我于是也试念几声看,想不到才念了五六声,使我心中大为惊奇,认为佛号利害得很,它能把我心中一切念,排遣得干干净净,这简直当下就把杂乱的心,变换成一个定静的心,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已胜过多年的修学。从此我对于念佛一法,不得不另眼相看,再也不敢说它是引诱下级人们的方法了。我得附带报告各位:我目下所主修的经法,便是这《阿弥陀经》和持名念佛法,每日如是。
除持名念佛修净土外,心五也以坐禅为常课。据心五居土三女方公珊女士来信,述及抗战初期的往事,她说她父亲有一天在甲板上坐禅、日机来袭,他无处可躲避,仍在甲板趺坐,一心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未几日机投弹轰炸,结果邻舰受创,而他所在的军舰和人员都安全无恙。
在舰上服务,较他最受法益的一段时间:是民国二十八、九那两年(1939、1940年)。那时他在四川万县,在楚谦军舰上担任留守任务,有很长一段时间,让他专心阅读了大量经典。他在《我的学佛因缘》一文中,记载这一段经过:
有一天忽然想起:附近山上有弥勒院,何不往那里借经看?于是我便往礼佛,与僧家商量借经,先借卷数最多的经看。理由是:这种经,除了大佛寺之外,市面是绝对购请不到的。经过寺僧答应后,乃回舰率同勤务兵,用四川竹背篮往山下背,先背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经是木版大字,每本悉用两片木板,作上下皮,全本可以拉长,一部《大般若经》,劳勤务兵背了好几次才背完,将大官厅长桌排满了。
由此除大小便睡眠外,全部时间都用在看经上。不只看,而且备好笔墨纸砚,将精彩的抄在本子上。吃饭时,饭碗端在手里,眼光还注射在经上。有时夹菜却夹到桌面上,菜送到口中,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说来奇怪,有一天我正在寂然无声的大厅内踱着,皱起眉头,思维经义。忽然间,似乎有人在指引我,把心念直缘自性,于是乎在弹指之间,对于向上一着(原文注:是禅宗专词,意指见性),似有所悟,此后看经,便容易理会,觉得比以前省力得多。有时也把禅门语录及各种公案做个印证,都觉得很相似,但不知是也不是。
像这样废寝忘食,专心一意的读经,在差不多近一年的时间内,他读完了《大般若经》六百卷,《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华严经》八十卷,《大涅槃经》四十卷,《杂阿含经》五十卷,以及其他若干小部经典,合计起来有九百多卷。这使心五在佛法经义方面,学力大进。可惜后来奉调职命令,由楚谦舰调到海军部服务,以后劳形案牍,就没有专心读经的机会了。
方心五居士于1949年来到台湾,未几自海军退役,由此专心致力于佛教弘法事业。最初他在《菩提树》月刊撰写弘法的文章,那时佛教刊物不多,而以《菩提树》月刊发行遍及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而当时为《树》刊撰稿的佛门法将,除了雪庐老人李炳南的《佛学问答》是每期必刊外,即以方心五、蔡念生、唐湘清诸居士发表的文字最多。心五在早期发表的文字,如《净法概述》、《朱紫辨异录》、《易行门中的易行法》、《净海三巨流》等文章,对于当时念佛法门的推展颇有影响。
1958年农历春节,菩提树月刊发行人朱斐居士,南下高雄,到左营拜访心五,和他讨论《树》刊欲开办“佛学函授部”,想请心五主持。时心五已年逾花甲,为法忘身,慨允担任函授部教务主任,并允编撰《佛学函授部教本》。是年七月,函授部招生,报名者数百人,其踊跃出乎意外,方心五老居士不辞辛劳,编写讲义,批改作业,三年如一日。他编写的这套讲义,自1958年7月开始在《树》刊连载,由初级而中级,由中级而高级,连载到1961年始刊载完毕。而函授部的学员,也由初级而中级、而高级。三年期满,1961年12月举行结业典礼,读满三年获得结业证书六十余人。毕业典礼在台中慈光图书馆举行,心五由左营到台中主持,中部佛教居士蔡念生、许祖成、刘汝浩、许炎墩、于凌波等都参加了这次盛会。
心五所编辑的函授讲义,由《菩提树》杂志社出版,命名为初级、中级、高级《佛学教本》。这一套教本,每册三十六课,每课分为课文、注释、习题三部分,每三课有一篇综合指导,并指定课外教材。习题要按期缴作业,由心五批改后,寄发学员。每级结业,要缴一篇论文,优良者在菩提树月刊发表。这一套教本,自四十多年后今日来看,仍是一套最完整的佛学教材。三年结业,心五在《佛学函授班结业论文集序》中称:
……时问真快,眨眨眼就是三年,天下无不散之缘,亦无不灭之法,大限一到,饶你天大的事,也都要结束,何况区区函授班?......这个函授班,最大年龄的学员八十四岁,其次杖国杖乡者,亦不在少数,而最小者却只有十八岁......。三年的学业,虽是结束,请各同学,不要把学佛这一事,也跟着结束,不但不当结束,并且还要从今日开始,向前挺进。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三年中,很明显的是为了求解,继求解之后,应该是起行。起行就是修出世法,倘若不行,纵使所解如须弥山,亦无用处……
在那一段时间内,方心五居士除了主持佛学函授班外,也到各寺院社团讲经弘法。他先后曾在高雄莲社、台南湛然精舍、屏东东山寺、高雄寿山寺等处弘法,甚至于远到台北,在圆山念佛会开设讲座,并曾在高雄广播电台空中弘法。后来星云法师开创佛光山,创设东方佛教学院,延请心五到学院任教。
1971年以后,心五年岁日长,已近八旬,出外弘法活动渐少,在家中礼佛诵经,禅净双修。八十余岁以后,体力日衰,行动不便,很少出门,但邻近莲友,以他家中为集会地点,定期念佛共修,并为莲友解说经中疑难。1988年,心五92岁,八月二十八日,无疾而终。
方心五老居士在台湾弘法三十余年,遗留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论讲记》、《唯识三十颂讲记》、《禅话与净话》、《净法概述》、《今愿室文存》,以及初级、中级、高级《佛学教本》等。
-
法融
法融(594~657)唐代禅僧。为牛头宗之开祖,世称牛头法融。润州延陵(江苏镇江)人,俗姓韦。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偶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更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贞观十七年(643),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道信闻之,往付所受僧璨之顿教法门。此后,以此山为中心之法系称为牛头宗,至慧忠为止,称牛头六祖,其势盛极一时,至宋代以后渐衰。师尝于贞观二十一年讲法华经于岩下,天雨宝花。永徽三年(652),邑宰请至建初寺讲大品般若,地忽大动。讲毕归山。至显庆元年(656),入建初寺振弘法道。二年正月,于讲所入寂,世寿六十四。弟子道綦、道凭、智岩等,而由智岩承袭其衣钵。[续高僧传卷二十六、景德传灯录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
-
法舫
法舫(1904~1951)河北陉县人,俗姓王。自幼父母双亡。民国十年(1921),十八岁,依南岳是岸长老出家。后投法源寺,依道阶法师受具足戒。十一年赴武昌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为该院第一期学僧。曾先后任教于武昌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三度主编‘海潮音’。又主持世界佛学苑图书馆,襄佐太虚大师设立世界佛学院研究部,为其得力助手。三十二年,与达居、白慧等人同赴印度留学,入国际大学修学梵文、巴利文及英文。三年后,转往锡兰,从锡兰长老 Rev. Kirwatatuduwe, Prasekene 研究巴利文及各种佛教教理,为出家众中精通英、日、梵、巴利等数种语文之杰出僧才。后西安筹设巴利三藏院,中锡二国互换学僧,系由师促导而成者。三十六年太虚大师示寂,师乃奔返祖国,至雪窦寺礼其舍利。旋继任雪窦寺住持。三十八年春,受任湖南首刹大沩山住持。复赴武昌为太虚大师建舍利塔,拟扩充武昌佛学院,终以战事而转往锡兰,任教于锡兰大学,主讲中国佛学;暇则游化马来西亚、泰国一带;并专事太虚大师全书之编纂刊行。四十年病逝锡兰,世寿四十八。著有唯识史观及其哲学,译有南传阿毗达磨摄义论等书。
-
范濂
范濂(1540-?),字叔子,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卒年不详。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性格傲岸耿直,愤世嫉俗,崎嵚历落,不慕权贵。屡试不第,遂隐居著书,惜多已亡佚,今仅存《云间据目抄》与《杜律选注》二书。
-
法称
法称,梵名Dharmaki^rti 。西元六七世纪之瑜伽行派论师,亦为着名之因明学者。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梵Trimalaya ),婆罗门种出身。少有才俊,早年修习婆罗门教及外道诸学,达十八年之久,后学佛法始皈佛教为优婆塞。至摩揭陀国从陈那之弟子护法出家修学,未久又依止陈那之另一弟子自在军(梵Is/varasena ,音译伊湿伐逻羡那),钻研陈那之‘集量论’,为之作注,即因明名著‘释量论’,学识堪匹陈那。对《集量论》作出评释,进一步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说。其要点为:①强调现量“无错乱”,是真实的、纯粹的感觉,不是错觉;②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为胜义有”,是真实的存在,具有“起识”的功有;③认为现晴天霹雳必须是“亲证”的;④改革三支作法,主张合因、喻为一体,颠倒其顺序,将喻体提前,并把同喻、、异喻分开单独列式,宗支常常省略;⑤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大类,进一步明确了因明比量的格式;⑥废除因过中的“不共不定”的规定。他对种姓制度持批判态度,在其《金刚针论》中指出:吠陀非正理,所有婆罗门法,道理亦非。又就金刚陈阇梨受灌顶,游历诸方,弘法宣化。晚年入羯陵伽国建立伽蓝,入寂于该地。师生于印度佛教渐衰之时,力挽教势,特以因明著称,影响后世甚钜。然师之因明著作,历来未译为汉文,直至民国七十三年(1984)始有法尊所编译之‘释量论略解’出版。而于重视因明辩论之西藏,则于现存大藏经丹珠尔(论藏)中,收录师所著之释量论、量决择、正理一滴、因一滴、相属观察并自注、诤正理、他相继成就 (以上七书 ,世称因明七论)、本生广疏、佛涅槃赞、吉祥金刚荼迦常爱赞等。此外,师另着有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刚针论,两书皆有汉译本。[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Th. Stcherbatsky: Buddhist Logic, vol. I]
-
法泉
法泉,北宋云门宗禅僧。俗姓时,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因博览群书,过目成诵,世人多美称为“泉万卷”。幼岁出家,依龙居山智门院信玘受具戒后,参谒云居晓舜,并嗣其法。初住大明寺,复历主千顷、灵岩、蒋山等名山大刹。晚年奉诏住于京城大相国寺智海禅院。据《释氏稽古略》卷四载,卒于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寂前留偈曰:“非佛非心徒拟议,得皮得髓谩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青山正夕阳。”
-
佛陀跋陀罗
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 359~429),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亦称佛大跋陀、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丧父,17岁出家。据说其背诵经典,一日能完一月之业。曾与同学僧迦达多游罽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觉军)受禅法。后受智严之请东来,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另有九年或十年之说)至长安。因与鸠摩罗什不和,被迫与弟子慧观等40余人赴庐山,备受慧远欢迎。留居庐山年余,译出《达磨多罗禅经》2卷。东晋义熙八年(412)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创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
-
法天
法天(?~1001)中印度人。原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僧。宋朝开宝六年(973)来中国,初住漉州蒲津,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等,由河中府梵学沙门法进执笔缀文。至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由州府官上表进之,帝览大悦,召入京师,敕赐紫衣,因而敕造译经院。七年,师与天息灾、施护等,蒙帝召,居于译经院,各译所携之梵本。至七月,师译出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帝赐号‘传教大师’。咸平四年示寂。世寿不详。赐谥‘玄觉大师’。自太平兴国七年至咸平三年十一月,师所译之经共有四十六部七十一卷。另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则谓法天与同时代之译经僧法贤为同一人。[宋高僧传卷三、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三至卷十二]
-
法全
法全,唐代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约生于敬宗至宣宗(824~859)时代。初时就青龙寺义操修学密乘,后进入玄法寺引领徒众。武宗会昌年间,选为长生殿持念大德,后迁于青龙寺。著有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二卷(即玄法寺仪轨)、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三卷(即青龙寺仪轨)。日本来华之僧人,多就师受法,如宗睿、圆仁、圆载、圆珍、遍明等。[阿娑缚抄卷一四九明匠等略传上、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海运)]
-
法护
法护(963~1058)梵名Dharma -pa^la 。宋代译经僧。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姓憍尸迦,属婆罗门种。幼习四吠陀典及诸记论。后于中印度摩伽陀国坚固铠宫(梵Vikramas/i^la )寺出家。曾从希有乘、妙意尊、布施铠等学毗尼、声明、三乘之学,又访名师学大乘经论。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法兄觉吉祥智至我国汴京,奉献佛舍利、贝叶梵经。受赐紫衣,从事译经。景德四年,受赐‘传梵大师’之号。仁宗天圣元年(1023),受诏翻译南海驻辇国使所进贡之金叶天竺梵经。景祐二年(1035),与惟净合撰天竺字源七卷。至和元年(1054)因其戒德高胜,赐‘普明慈觉传梵大师’之号。嘉祐三年示寂,世寿九十六。追谥‘演教三藏’。尝补‘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师所译经有大乘集菩萨学论、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大乘大方广佛冠经等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卷,其译文十分难解。[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宋高僧传卷三、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十五、宋会要稿卷二○○]
-
法月
法月(653~743)梵名Dharmacandra 。音译达磨战涅罗。唐代译经僧。东印度人,一称摩提国人。曾游学中印度,通晓三藏及医方,后至龟兹国教授真月等门人。开元十八年(730),师由于安西节度使吕休林之表荐,于二十年抵长安。贡献方术、医方之梵夹、药草经书,及北印度阿质达霰(无能胜)于安西所译之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等三部四卷。又依弟子利言之译语,译出方药本草与普通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部。开元二十三年编成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二卷。后遇乱转住于于阗国金轮寺,教化有缘众生。天宝二年示寂,世寿九十一。[续开元释教录卷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
-
法上
法上(495~580),北朝僧。朝歌(河南淇县)人,俗姓刘。九岁能读涅槃经,萌发出尘之志。十二岁投道药禅师出家。专心务道,神气高爽,通晓词论,世称‘圣沙弥’。后依慧光律师受具足戒。精通义理,乃应众之请,讲十地经论、楞伽经、涅槃经等,并各撰文疏。四十岁,游化怀、卫州。因魏大将军高澄之奏请,乃入邺都任僧统,掌理僧录。及北齐兴起,文宣帝(550~559 在位)尊为国师,事之如佛。于魏、齐二代,历任昭玄曹僧统,主管僧侣事务近四十年,所辖之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高句丽丞相慕其名,派僧来问佛陀之诞生年月、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等。北周武帝灭佛法难之时,师潜隐俗服,而持业如常。大象二年,诵维摩诘经、胜鬘经,卷讫而示寂,世寿八十六。著有增一数法四十卷、大乘义章六卷、佛性论二卷、众经论一卷等。弟子有慧远、法存、道慎、灵裕、融智等。[安乐集卷下、续高僧传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十二]
-
冯宪章
冯宪章(1908-1931),别名冯斌、张蔓蔓,新圩镇新丰村人。左翼诗人。广东兴宁县人。1927年底来上海,考入上海艺术大学读书。不久,结识诗人蒋光慈和评论家钱杏邨。1928年,他的《给——》、《战歌》、《三一八》、《警钟》《匪徒的呐喊》等政治抒情诗在《太阳月刊》和《我们月刊》上陆续发表,遂成为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成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诗集《梦后》自费出版。1929年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学习日文,先后写了小说《游移》、《楼头的艳笑》和不少诗作,在《海风周报》、《拓荒者》、《沙仑》等左翼刊物上发表。写作之外,又用刚学的日文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叶山嘉树的小说。同年9月,和蒋光慈、森堡、古公尧、伍劲锋等成立“太阳社东京支社”,开展左翼文学活动。同年10月3日,日本警察突然袭击,逮捕大批中国留学生,冯宪章被捕,关押两月余,释放后又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为左联发起人之一。同年,在一次示威游行中不幸被捕,囚禁漕河泾监狱。1931年8月,因患严重脚气病,殁于狱中。同年8月17日《文艺新闻》第23号发表了他病故狱中的消息,称誉他是左联五位作家牺牲后又一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左翼文艺战士。著有诗集《梦后》,译有《新兴文学论集》、《叶山嘉树集》。
-
法聪
释法聪。姓陈。住苏州常乐寺。初负帙周游法席参诣。随闻虽晓然未本意。意在息言。然言为理诠。事须博览。不着为本无得虚延。如灰除垢。灰亦须净。后往金陵摄山栖霞寺观顾泉石僧众清严。一见发心思从解发。时遇善友依言度脱。遂诵大品不久便通。又往会稽。听一音慧敏法师讲。得自于心荡然无累。贞观十五年。还杭苏等州。开导集众。受道者三百余人。自尔华严涅盘相续二十余遍。贞观十九年。嘉兴县高王神。降其祝曰。为我请聪法师受菩萨戒。依言为授。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断。后若祈福可请众僧。在庙设斋行道。又二十一年。海盐县鄱阳府君神。因常祭会。降祝曰。为我请聪法师讲涅盘经。道俗奉迎幡花相接。遂往就讲。余数纸在。又降祝曰。蒙法师讲说。得禀法言。神道业障多有苦恼。自听法来。身鳞甲内细虫啖苦已得轻升。愿道俗为我稽请法师。更讲大品一遍乃不违之。显庆元年冬。谓弟子曰。吾不久舍报。可施诸禽鸟。而恒讲不辍。后讲于高座上。尘尾忽堕而终。春秋七十一矣。[《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
法砺
法砺(569~635)唐代僧。赵州(河北赵县)人,俗姓李。十五岁依演空寺灵裕出家。受具足戒后,就静洪律师研学四分律,并作注释书。数年后,又从恒州洪渊听讲律学,穷探根源。二年后赴江南,学十诵律。隋代末年北归。因天下乱起,遂隐居研钻律部奥义。唐代武德年中,于冀州临漳布展法席,宣讲四分律,诸方学士会集座前,开悟者极多。贞观九年十月示寂于临漳日光寺,世寿六十七。著有四分律疏、羯磨疏、舍忏仪轻重叙等,被推为相部宗之祖。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等。 [续高僧传卷二十二]
-
法敏
法敏(579~645)唐代僧。丹阳人,俗姓孙。八岁出家,初从学于英禅师,后入茅山听明法师讲三论。二十三岁听高丽之实公讲说。至实公示寂,适逢隋末之乱,遂还俗,隐遁三年后,入越,住于余姚之梁安寺,宣讲法华经及三论。贞观元年(627),归返丹阳,宣讲华严、涅槃诸经。复应越州田都督之请,驻锡一音寺,一时法会兴盛。贞观十九年,至会稽静林寺讲华严经。同年夏末入寂于一音寺,世寿六十七。师曾就六十华严经作华严经疏七卷。另据宋代华严宗僧道亭之考证,师将佛陀一代之教说判立为二教,即:(一)释迦经,指应机而说之法华经、涅槃经等。(二)卢舍那经,指随顺法性而说之华严经。[华严五教章卷一、续高僧传卷十五]
释法敏姓孙氏。丹阳人也。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明即兴皇之遗属也。初朗公将化。通召门人。言在后事。令自举处。皆不衷意。以所举者并门学有声。言令自属。朗曰。如吾所举乃明公乎。徒侣将千名明非一。皆曰。义旨所拟。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坐之东柱下明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载口无谈述身无妄涉。众目痴明。既有此告莫不回惑。私议。法师他力扶矣。朗曰。吾举明公必骇众意。法教无私不容瑕隐。命就法座对众叙之。明性谦退泣涕固让。朗曰。明公来吾意决矣。为静众口聊举其致。命少年捧就传座。告曰。大众听。今问论中。十科深义。初未曾言。而明已解。可一一叙之。既叙之后。大众惬伏。皆惭谢于轻蔑矣。即日辞朗。领门人入茅山终身不出。常弘此论。故兴皇之宗或举山门之致者是也。敏采摘精理出听东安。言同意异更张部别。年二十三又听高丽实公讲大乘经论。躬为南坐结轸三周。及实亡后。高丽印师上蜀讲论。法席雕散陈氏亡国。敏乃反俗三年潜隐。还袭染衣避难入越。住余姚梁安寺。领十沙弥讲法华三论相续不绝。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盘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于时众集义学沙门七十余州八百余人。当境僧千二百人。尼众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复纪。时为法庆之嘉会也。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往静林讲华严经。至六月末。正讲有蛇。悬半身在敏顶上。长七尺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终讲方隐。至夏讫还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至八月十七日。尔前三日三夜无故暗冥。恰至二十三日将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地为震动因尔迁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长七尺六寸。停丧七日异香不灭。莫不怪叹。道俗庄严。送于隆安之山焉。[《续高僧传》卷十五]
释法敏姓孙氏。丹阳人也。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盘。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于时众集。义学沙门七十余州八百余人。当境僧千二百人。尼众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复纪。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至六月末正讲。有蛇悬半身在敏项上。长七尺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终讲方隐。至夏讫还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至八月十七日。尔前三日三夜无故暗冥。恰至二十三日将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尔迁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长七尺六寸。停丧七日塔表放光。地为震动异香不灭。莫不怪叹。道俗庄严。送于隆安山焉。〔《神僧传》卷第六〕
-
扶宗继忠
扶宗继忠(1012~1082)北宋天台宗山家派僧。浙江永嘉人,俗姓丘。字法臣,号扶宗。八岁于开元寺剃发。稍长,习经律,后因劳苦得疾,虔修观音忏而愈。不久,入南湖延庆寺就广智尚贤受法,深受器重,常代讲席,雪窦见而叹赏。后往杭州天竺寺礼观音,豁然心开,洞彻所学,于寺讲法华经。其后历住开元、妙果、慧安诸寺,复退隐于江心寺,研习禅观。又住永嘉法明院。
师形貌魁伟,声如洪钟,说法不喜文饰,而贯穿经论,辩才无碍。每年正月八日授菩萨戒,常有数万人来集。又修法华、光明、弥陀、观音诸三昧不辍,诵咒救苦,神验无方。若入市中,坐者避席,行者让路,时人尊称为戒师。世寿七十一,法腊六十四。受其教化之弟子数百人,以从义、处元为着。著有扶宗集五十卷、二师口义十五卷。又尝编纂十谏书、指迷、抉膜、扶宗记、十门析难、解谤书等。[释门正统卷六、佛祖统纪卷十三、卷二十五、释氏稽古略卷四]
-
伏胜
伏胜,汉代经学家。字子贱。世称伏生。济南(今山东章丘)人。初为秦博士。秦焚《诗》、《书》,胜违令藏之于壁。西汉立国后,胜搜求壁中,仅得《尚书》二十九篇。教学于齐鲁(今山东一带)之间。文帝(前179—前157在位)闻而召之,时年九十余,不能行,乃令晁错从其学。因其所传用汉时隶字书写,故称今文《尚书》,以别于孔安国等之古文《尚书》。为《尚书》今文学之创始者。欧阳生及大、小夏侯之学皆源于此。事迹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陈蜚声《先儒年表》。作《尚书大传》四十一篇,《汉书·艺文志》未署名,郑玄《尚书大传注》谓“盖自伏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亦谓“《尚书大传》三卷,伏生作”。实乃胜之遗说,由张生、欧阳生录之,而古训旧典,往往而在。清人陈寿祺有《尚书大传笺》三卷、《尚书大传辨论》一卷,皆能稽释大义、钩沉补佚。
-
傅翕
傅翕[xī](497~569)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东阳乌伤(浙江义乌)人。字玄风,号善慧。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与宝志共称为梁代二大士。尝与里人共捕鱼,每得鱼则盛于竹笼,沉入深水,并谓:‘欲去者去,欲止者留。’时人以之为愚。年十六,娶刘氏女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年二十四,于沂水取鱼,适逢胡僧嵩头陀(名达摩),遂弃鱼具,入乌伤县松山双梼树下结庵,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自称由兜率天宫来说法。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苦行七年,自谓得首楞严定。并能通儒道典籍,学徒渐集,众皆虔诚精进,不惜身命。
梁大通六年(534)遣弟子傅暀上书致武帝,献上中下三善之策。闰十二月,帝召入禁阙,讲经于重云殿,帝亲临听之,众见帝至皆起,唯傅翕独坐不动,群臣诘之,傅翕言:‘法地若动,一切不安。’禅林传为佳话。大同元年(535)四月,还松山,五年,重赴钟山,于寿光殿与帝论真谛,作偈颂呈之。六年(一说五年),营造松山双梼树间之佛殿、九重塼塔,并于该地写经律千余卷;此即双林寺。七年,自宣为贤劫千佛之一佛。十年,舍屋宇田地,设大施会。太清二年(549)欲焚身供养三宝,弟子坚留之,代师烧身者十九人,师乃止之。未久乱起,梁亡。
傅翕家居徒众甚多,讲说不辍,每率徒众焚指燃臂以供佛。尝营斋转法华经二十一遍,屡设无遮会,并于会稽铸宝王像十尊。为便于读大藏经,建有轮藏,令众转之,可得大利益,故后世所作轮藏皆安置其父子三人之像。此外,师于天台之一心三观有其独到之领略,而以三观四运为其心要,倡导三观一心四运推检之说。陈太建元年四月,集弟子告诫毕,趺坐入寂,世寿七十三。弟子葬之于双林山顶,号弥勒下生。撰有心王铭、语录四卷、还源诗等。[善慧大士语录、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卷三十、神僧传卷四]
-
方山文宝
方山文宝(1255—1335),俗姓葛。潭阳(今湘西黔城、芷江一带)人,断桥妙伦(1201-1261)禅师法嗣,大鑑下第二十二世。佛鑑奉诏住径山,后谒断桥。开法台州瑞岩寺。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正月初七日,书偈毕,掷笔而逝。有《瑞岩方山宝禅师语录》一卷行世。为禅宗南岳下二十二世孙,临济宗下十八世孙,杨歧派下十世孙。传法天台无见先覩、天台无尽祖灯、松源秋江元湛、凤山一源真灵、天宁镜堂真古及丁生居士。天台无见先睹传法福林无闻智度;天宁镜堂真古传法则中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