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

李炳南
  • 姓名:李炳南
  • 别名:名艳,字炳南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山东济南人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86
  • 民族族群: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此外,亦精中医。抗日期间,氏随孔奉祀官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大陆沦陷后,卜居台中。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佛法之弘扬。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此外,所办大专佛学讲座亦接引甚多大专学生进入佛门。氏为人方正严谨,学行兼摄儒佛二家之精义,故为时人所敬重。民国七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逝世,享年九十八。著有雪庐诗文集、佛学问答、阿弥陀经义蕴、佛学常识课本等行世。并作佛教歌曲数十首。

猜你喜欢的书

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

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梁漱溟著。1937年山东邹平乡邨书店印行。分甲乙两部及附录“我们的两大难处”。甲部阐述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治道与在近代的崩溃、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无办法建立国家权力等问题。乙部对乡村建设即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建立、组织原理、具体组织、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出路等问题作了论述。全书走文化哲学的致思路径,即以“人生向上的心”为一切事情的“原动力”,以“理性”为中心哲学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精神与近代中国社会。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为伦理尚情谊,一为人生向上尚义理。指出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能发挥人类的理性,以往中国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都是理,而理的代表者为士。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理不是西方客观事理的理,而是主观情理,是超计算的感情力量,为有发动行为的力量,是个应当,是个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个方向,同样可称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应当是理的奔赴,而人的向上心是生命最有力量的地方,随时可以让人自觉认识这个可能。主张乡村和理性是中国社会的根。认为中国近百年史则是一部乡村破坏史,近代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都没有自觉的意识,近代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即在对固有文化“自觉地破坏”(自力破坏)。

曹雪芹

曹雪芹

该书是作家端木蕻良晚年颇为重要的作品,极具特色,影响卓著,为介绍曹雪芹生平的传记小说。端木蕻良以他那学贯古今的文化眼光和炉火纯清的艺术笔法,把曹雪芹的一生,写成了一部史诗。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为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做准备。遗憾的是,《曹雪芹》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只有上中卷行世。小说以康熙驾崩雍正篡位起笔,叙述曹雪芹的成长、曹氏家族荣衰史以及他著书的经历。篡位的雍正皇帝与母亲德妃和弟弟允禵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全书中上层统治阶级最主要的矛盾。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日益血腥化,种种迫害与屠杀接踵而至: 允禵返京后被雍正圈在景陵守灵,轻易不得动弹; 雍正对生母德妃明奉暗损,威逼日甚,使她愤而辞世; 平郡王纳尔苏被革爵位,禁锢在家; 了凡和尚被杀于少林寺……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曹家,其命运也就与上层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紧紧地纠葛在一起了。昔日富贵荣耀、鲜花著锦的曹府,在小说中卷结束时,已经是破败潦倒、锦绣成灰了。曾因得到康熙倚重与信赖而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的曹家,终于遭到了革职抄家的噩运。

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冯文炳著。列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九。北京新潮社1925年10月初版。收1923年至1925年所写短篇小说14篇、译文1篇。书前有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及作者《序》。作品以描写鄂东乡镇的风土人情见长。其中《竹林的故事》描写绿竹掩映下的农家平静自然的生活及三姑娘纯朴静淑的性格;《浣衣母》描写浣衣寡妇李妈的温和善良及世俗传统思想给她带来的内心伤痛;《阿妹》描写一个受家长歧视但又乖觉可爱的女孩的言行神态;《初恋》、《我的邻舍》等描写儿童生活和男女之情。另外10篇是《柚子》、《讲究的信封》、《少年阮仁的失踪》、《病人》、《半年》、《火神庙的和尚》、《鹧鸪》、《去乡》、《河上柳》和《窗》。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

本书分编四卷,系据清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九十三至一百选辑而成;由于选辑重心在于同治十三年(甲戌)日本借口琉球难民被台湾先住民杀害事件出兵台湾及其善后事宜,因题曰「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筹办夷务始末」之巴裁,乃将与洋务(即所谓「夷务」)有关之朝廷谕旨以及枢臣疆吏折奏暨与外国往来照会书札编年、纪月、接日详载。本书各卷之起讫:卷一自当年三月至六月,卷二自七月至八月,卷三全属九月,卷四自十月至十二月。在此十个月中,共得二百多件文件。由此,可窥见当年日本如何出兵台湾、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如何交涉与布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如何与日使柳原前光及大久保利通在北京反覆争辩以及中日双方如何获得协议。此外,本书「弁言」曾言「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所见同治七年英人在台湾违约闹事资料将编入「台案汇录乙集」;但后有变更,前项资料收纳于第二○三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中,附此说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

佛教著述。作者不详。原著当为三卷。现存卷下。是《金刚经》的记传之作。依据《楞伽经》及无著的《金刚般若论》、世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对《金刚经》的论释。据书中“具如传译”、“具在传文”等字样,则似另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传世,本书系据该传而作。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但为残本。

杂譬喻经

杂譬喻经

有四部:一,旧杂譬喻经二卷,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二,杂譬喻经,一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三,杂譬喻经二卷,失译。四,杂譬喻经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五,譬喻经十卷,不入藏经。有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