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波

- 姓名:于凌波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河南省洛阳县人
- 出生日期:1927年
- 逝世日期:2005年8月29日
- 民族族群:
于凌波老居士(1927年-2005年8月29日),河南省洛阳县人,民国十六年(1927)出生。生逢乱世,家道中落,十二岁丧母,依父生活。1943年春在中学读书时,时当八年抗战末期,暴敌压境,乃流亡后方,考入军医学校西安分校受学。1944年秋季毕业,分派至陆军基层单位任军医,戍守黄河河防。翌年抗战胜利,渡河随军北上,戍守北平。1946年国共内战复起,随军入察哈尔,参加收复张垣战役,及转战于北平、津、保三角地区,积功升至少校。
1948年秋,在北平考入上海国防医学院深造,1949年三月,随国防医学院迁校来台,毕业后服务于陆军医院及总医院,历任医师、科主任。1958年退役,继而受聘马台湾?业公司医务室主任。在此期间参加公务员特种考试,甲种卫生行政人员及格。此后曾入中华学术院职业医学研究所研究。
1960年,以续梁启超著《佛教与群治关系》一书信了佛教。因购佛书因缘结识『菩提树』杂志发行人朱斐居士。由朱居士之引介,皈依于台中太平乡印弘茅蓬忏云法师座下,法名戒□;复纳贽礼拜于雪卢老人李炳南居士门下授业,修学净土念佛法门。
1970年九月,已受朱斐居士之约,赴狮头山为闭关的会性法师医病因缘,发愿创办一所为佛门四众服务的医院。后来因缘和合,他辞去原有的工作,在炳公老居士领导之下,由菩提树杂志对外宣传,他负责策划推动,各地捐款源源而来,在台中大里市的佛教菩提医院也开工兴建。建院之初先设门诊部,为佛门四众及贫民服务。在他担住院长的三年多时间内,免费医疗贫民一万七千馀人。到1965年,一所现代化医院建设完成,开幕之后,他功成身退,辞去院长一职。
于老居士信佛之初,勇猛精进,礼佛诵经,进境甚速,1961年开始撰写《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长文,在菩提树月刊连载,1962年印单行本发行,深受读者欢迎,菩提树月刊连印十馀版,台湾许多道场相继翻印。以后数十年间,东南亚、美加各地凡有华人之处莫不有此书流通,至今不衰。尤以1980年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缺乏初机佛书,当时仅有陈海量居士的《建设佛化家庭》、李圆净居士的《佛法导论》及《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三数种书流通,后来此书各地纷纷翻印,数量在百万册以上,成为二十世纪后五十年流通最广的传道书。
于老居士离去菩提医院后,在台中开设普济医院,并创办开明高级中学、富台幼稚园,也担任过台中市议员。由于长期免费为贫民医疗服务,设清寒学生奖学金,扶危济难,热心公益,膺选为全国好人好事代表。
1981年以后,于老居士谢绝外缘,收敛身心,礼佛读经,探究法义。以读经心得,写出了《般若心经蠡解》、《简明佛学概论》、《唯识学纲要》、《唯识三论今诠》等著作,许多佛学院都选为教材。1990年两岸开放,他自公职退休,回大陆探亲,发现「十年浩劫」后的大陆佛教,寺庙残破,经典文物荡然无存。他是有「历史癖」的人,于是又发下心愿,要搜集资料,补充这一段佛教史上的空白。此后他结束了世俗事业,全力投入佛教文化工作。每年一次或两次返大陆,访问佛教寺院,佛门人士,搜集资料十多年来写出了五册《近代佛门人物志》、《民国佛教高僧传》六册、《民国佛教居士传》二册、《民国佛教学人传》二册,以及收录二千馀位缁素大德传记、上下两厚册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
1984年,于老居士应美国「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长沈家桢博士之邀,到纽约沉府作客。沉博士聘他为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员,委托他研究海外佛教发展的过程。此后数年间,他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各国,访问寺院社团、高僧大德,搜集资料,撰写出《美加华人社会发展史》、《海外弘法人物志》二书。
于老居士著作颇丰,有关佛学之著作,从早年的《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以至最后完成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共有三十四种;世俗杂学方面之著作,有《健康长寿手册》、《古今艺文志趣》等十多种;其他散见各佛教杂志及一般报刊者则不计其数。
自1991年以后,于老居士受请在台北、台中的佛学院所授课。最初是圣严法师邀他到农禅寺三慧修学院授唯识课,继而在慧炬佛学会、慕钦讲堂、华藏讲堂、曼殊讲堂等处开设佛学讲座。后来在中华佛学研究所、慈明佛学研究所、佛光山丛林学院、玄奘学术研究院、中华佛教学院、海明佛学院等院所授课,课程以唯识学论典为主。
1994年,为继承雪庐老人遗志,发扬老人弘法利生的精神,于老居士捐资成立了「财团法人李炳南居士纪念文教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为:
一、促进雪庐老人受业弟子联谊,举办各种文教活动。
二、举办佛、儒学术讲座,接引知识青年研究佛学。
三、发行刊物、丛书、弘扬佛陀正法。
为了基金会有一个固定的会址,他在台中市学府路199号七楼公寓中,买下了二、三层,二楼提供基金会使用,三楼自己居住。基金会成立翌年,开始发行「弘法资讯」月刊,月印四千份,免费赠阅佛教各寺院、社团。继而成立「雪庐讲堂印经功德会」,编印佛学书籍,赠送结缘。
迄今刊物发行一二二期,印出丛书七十种,开设佛学讲座五期(每期三、四月),及论语、书法、国画等研习班,并敦请侯秋东中医师每月在雪庐讲堂义诊,同时在中华慧炬佛学会设置「李炳南居士奖学金」,慧炬佛学会中区分会也设在本会,每月还寄送大批佛书到大陆各寺庙、团体。
于老居士自皈依三宝以来,持诵佛号从未间断。由于深究「唯识」,对于「妄心」深切了解,起一念贪爱、一念□恚,即洞察无遗,烦恼自然消失,心境平静怡悦,恒时充满著法喜。他极少生病,也极少吃药,包括任何补药、补品都不吃。虽然他说健康的秘诀只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实则学佛后「心无烦恼」大有关。
但是人的肉体终究会败坏,「生、住、异、灭」是必经的过程,一期的人生终有落幕之时,2005年八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时,于老居士因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间,享寿七十九岁。临终前交代不必急救,并从容嘱咐家人及基金会干部,了无□碍的放下娑婆,迎向极乐。家属、基金会、慧炬佛学会及台中莲社莲友在身旁助念佛号,助念十小时后,面容红润、含笑,头顶微热,呈诸瑞相,必蒙阿弥陀佛接引,安详往生佛国。
猜你喜欢的书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原书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施行「三皇中元祈请大斋」之科仪。依次向东、南、西、北四方九垒三十六地(每方九地)皇君礼拜忏悔,启告祈祷社稷之尊隆、庶民物之康阜,希望土皇君「降大慈之恩、流罔极之泽、垂救度之福、赐更造之仁,使道达神气、和合灵官卫护某身,原赦宿新无量罪咎,矜奖即今,改悔丹诚」。并希望:「以是功德,归流某七庙之灵九玄七祖,一切先亡同得离幽苦、上升福堂、转轮成真、利祐见在,使陵庙坟基肃宁,殃注断绝,官宅安稳,怪梦消除,二仪交泰,则七曜调明风雨,以时暄凉应节,黎庶咸安,兵戈止息,天下太平,丑虏归降,某所苦某病即蒙差愈,或官司盗贼即得免过,众灾度脱寿命延长。皇家道德日盛,四海灾消祯祥云集。八节安和,一切群生咸蒙福庆,俱服正教。同归自然得道之后,与皇合真。」按本书所载科仪及上启文辞,与《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几乎完全相同,唯有三十六地皇君名号尊讳与三十六天帝君不同:两种斋仪原本当合编为一书,《正统道藏》编者误分为二。
养生导引法
撰者不详,校刊者胡文焕。明万历壬辰年(1592)钱塘虎林胡氏文会堂刻本。胡文焕,字德文,号全庵, 自号抱琴居士,明钱塘(今杭州)人。其对医学、养生颇有研究,著有《素问灵枢心得》、《类修要诀》、《香奁润色》、 《养生食忌》、《应急良方》等。《养生导引法》为导引专著,采用医家导引法体例编辑,全书列病症二十七门。其中二十五门导引法主要选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方,另二门选自道家著作《云笈七签》等。全书精选了简易、有效的各种防病治病、强身养老的导引方法近120种,按因人、因病而选用的辨证施功传统,对同一病症,列出多种导引方法。由于它较全面、系统地辑收和整理了明以前各家有代表性的导引方法,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导引法文献,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1986年,此书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串解出版。
上清洞真解过诀
述八节日、五通日、五达日、夜半日中、辰巳五德日、六丁日、六甲之旬六丁之日月晦之夕六甲之日谢过诸法,包括存神、存北斗、祝咒、呼名等。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明·岳甫嘉撰,张淞生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32开,99页。一般种子多从女性研究。本书则从男女双方论治,分男科女科各一卷。其男科首列先天灵气、交合至理、养精有道、服药节宣、服药要领等论。
保卫延安
长篇小说。杜鹏程著。1954年出版。作品在解放战争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真实地再现延安保卫战艰苦卓绝的胜利历程,反映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必然趋势。全书以周大勇和他的英雄连队的战斗经历为中心线索,描绘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运动战、九里山阻击战、沙家店歼灭战等各有特色的重要战役,在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中,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孙全厚、李诚等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特别是第一次在长篇小说中成功地刻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同志的感人形象,既表现了彭总作为杰出的军事将领运筹帷幄、巧布战局的高度指挥才能,又描写他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人民战士朴素无华、平易近人的淳厚风貌,充分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纯朴崇高的精神境界,热情赞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全书气势恢宏,笔力雄健,富于激昂的战斗诗情与深刻的哲理意味,被誉为建国后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部“英雄战争的史诗”。
中国近代条约
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好像是由硝烟不停地“战争”和大大小小的“条约”串联起来。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政府与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签订了数百乃至上千个条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平等的条款。这些不平等条约构成了中国大众“近代中国沉沦史”的基础,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屈辱,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难忘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