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敏

法敏
  • 姓名:法敏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丹阳人
  • 出生日期:579
  • 逝世日期:645
  • 民族族群:

法敏(579~645)唐代僧。丹阳人,俗姓孙。八岁出家,初从学于英禅师,后入茅山听明法师讲三论。二十三岁听高丽之实公讲说。至实公示寂,适逢隋末之乱,遂还俗,隐遁三年后,入越,住于余姚之梁安寺,宣讲法华经及三论。贞观元年(627),归返丹阳,宣讲华严、涅槃诸经。复应越州田都督之请,驻锡一音寺,一时法会兴盛。贞观十九年,至会稽静林寺讲华严经。同年夏末入寂于一音寺,世寿六十七。师曾就六十华严经作华严经疏七卷。另据宋代华严宗僧道亭之考证,师将佛陀一代之教说判立为二教,即:(一)释迦经,指应机而说之法华经、涅槃经等。(二)卢舍那经,指随顺法性而说之华严经。[华严五教章卷一、续高僧传卷十五]


释法敏姓孙氏。丹阳人也。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明即兴皇之遗属也。初朗公将化。通召门人。言在后事。令自举处。皆不衷意。以所举者并门学有声。言令自属。朗曰。如吾所举乃明公乎。徒侣将千名明非一。皆曰。义旨所拟。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坐之东柱下明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载口无谈述身无妄涉。众目痴明。既有此告莫不回惑。私议。法师他力扶矣。朗曰。吾举明公必骇众意。法教无私不容瑕隐。命就法座对众叙之。明性谦退泣涕固让。朗曰。明公来吾意决矣。为静众口聊举其致。命少年捧就传座。告曰。大众听。今问论中。十科深义。初未曾言。而明已解。可一一叙之。既叙之后。大众惬伏。皆惭谢于轻蔑矣。即日辞朗。领门人入茅山终身不出。常弘此论。故兴皇之宗或举山门之致者是也。敏采摘精理出听东安。言同意异更张部别。年二十三又听高丽实公讲大乘经论。躬为南坐结轸三周。及实亡后。高丽印师上蜀讲论。法席雕散陈氏亡国。敏乃反俗三年潜隐。还袭染衣避难入越。住余姚梁安寺。领十沙弥讲法华三论相续不绝。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盘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于时众集义学沙门七十余州八百余人。当境僧千二百人。尼众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复纪。时为法庆之嘉会也。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往静林讲华严经。至六月末。正讲有蛇。悬半身在敏顶上。长七尺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终讲方隐。至夏讫还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至八月十七日。尔前三日三夜无故暗冥。恰至二十三日将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地为震动因尔迁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长七尺六寸。停丧七日异香不灭。莫不怪叹。道俗庄严。送于隆安之山焉。[《续高僧传》卷十五]


释法敏姓孙氏。丹阳人也。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盘。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于时众集。义学沙门七十余州八百余人。当境僧千二百人。尼众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复纪。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至六月末正讲。有蛇悬半身在敏项上。长七尺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终讲方隐。至夏讫还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至八月十七日。尔前三日三夜无故暗冥。恰至二十三日将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尔迁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长七尺六寸。停丧七日塔表放光。地为震动异香不灭。莫不怪叹。道俗庄严。送于隆安山焉。〔《神僧传》卷第六〕

法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徂徕集

徂徕集

诗文别集。北宋人石介(1005—1045)撰。二十卷。介字守道,世称徂徕先生,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天圣进士。曾官郓州观察推官,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为诗友。曾遭夏竦迫害,出为濮州通判,未赴而卒。累及妻子,二十年后得昭雪。介尝躬耕徂徕山下,因以名集。此集收颂一卷,诗三卷,杂文五卷,论、书、序、记十卷,启、表、祝文等一卷。末有《附录》,收有《徂徕石先生墓志铭》、《读徂徕集》等三篇文章。介与欧阳修、蔡襄等同年登科,修颇推重其诗文,称其“博辩雄伟,忧思深远。”其中《读<原道>》、《尊韩》、《与士建中秀才书》等文,提倡古文,尊崇韩愈之主张。于本朝推崇柳开、孙复等,尝著《怪说》,指斥西昆体“淫巧侈丽,淫华纂组”,影响颇大。其它如《明禁》、《是非辨》、《复古制》等文虽不免粗疏,但长于排比,富有气势。其诗《寄叔文》等颇有真实情感, 堪称佳作。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石维岩刻本,题名作《徂徕先生全集》较为流行。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胡适著。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4号。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作者从文学进化观念出发,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文学、戏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中国戏剧改良之必要性。作者将文学进化观念的意义,分四层进行论述,每一层都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第二层论述文学进化从极低微的起源,慢慢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过程。指出中国戏剧一千年来力求脱离乐曲的种种束缚,但因守旧性太大,终未能完全达到自由和自然的地位。第三层论述文学在进化过程中,每个时代往往留下许多无用的纪念品(“遗形物”)。传统戏剧中的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等,都是这一类“遗形物”。而评剧家大多不懂文学进化的道理,往往把这些“遗形物”当作中国戏剧的精华。第四层论述中国戏剧应当取西洋的戏剧作参考材料,虚心研究,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扫除旧日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论文还从比较文学角度,指出中国文学一是缺乏悲剧观念,二是缺乏文学的经济方法。作者呼吁: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暮气攻心,奄奄断气的时候!应当赶快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胡适的这篇文章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上,指出中国戏剧存在的弊端。对中国戏剧的批评切中要害,它和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改良思潮是一致的,在戏剧改革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积极意义。文中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

一得集

一得集

医案。清释心禅撰。三卷。心禅,南海普陀山僧人。侨居杭州多年,以医名于时。此书撰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约三万余言。卷上载医论十七篇,首论庸医误人之害,主张临证必先读医书,提出德以治身,药以治病等观点。次论治喉症宜分三大纲,治小儿用药宜轻,补药不宜轻服,方药、针灸、按摩、薄贴、薰蒸各有所宜等临证治疗法则。所论多为读书或临证心得,立论明确,文辞晓畅。卷中、下共载医案八十则,不分门类。包括虚喘暴脱、暑毒发颐、风热咳喘、湿温夹疟、肠痈、偏枯、结毒烂喉、霍乱、产后血厥等数十种证治,以外感、内伤杂病为多。每案叙述症、因、脉、治,简要清晰,重点突出,辨证确切,间附按语。心禅尤精于脉诊,注重辨证施治,每以成方化裁。除内服汤药外,尚有针灸、外治等多种疗法。有光绪十六年(1890)永禅室精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电术奇谈

电术奇谈

二十四回。署“日本菊池幽芳原著”,“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即吴沃尧)衍义”,“知新主人(即周桂笙)评点”。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至三十一年六月《新小说》第八至十八号,标“写情小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1923年3月又由世界书局出版。本书是根据日本小说原著改写而成。卷末我佛山入《附记》云:“此书原译,仅得六回,且是文言。兹剖为二十四回,改用俗话,冀免翻译痕迹。”“凡人名皆改为中国习见之人名字眼,地名皆借用中国地名。”“书中间有议论谐谑等,均为衍义者插入,为原译所无。”可见作者实际上进行了再创作。书叙英国技师喜仲达在印度采矿,与高兰酋长之女林凤美相爱,但是由于阶级、种族、宗教的不同,难图婚姻。仲达返英,凤美一往情深,相随远渡重洋。船抵韶安,凤美暂寓客栈,仲达只身前往伦敦,欲向大牧师求取结婚允许状。临别凤美以珠宝一箱赠仲达,中有镂花金镯一副。仲达寓友人医学士苏士马家。士马素习催眠术,自炫其能,误用电将仲达击毙。士马弃尸于河,囊卷仲达珠宝钱钞,潜逃于法。凤美久等仲达不归,追寻至伦敦,托侦探甄敏达访查,杳然无踪。凤美抑郁独居,几为奸人所骗,轻生投河,幸被报贩钝三所救。钝三面目歪斜丑陋,但对凤美忠恳肫挚。凤美易名李赛玉,侧身梨园,名噪一时,法国戏院以重金聘至巴黎演出。苏士马一见销魂,以镂花金镯相馈。凤美大惊,原来正是自己当日赠与仲达之故物。士马谋财害命之迹败露,自杀。钝三触电,忽然恢复本相,原来他就是喜仲达,当日并未死,只是声貌改变,迷失本性,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本书熔言情小说与侦探小说于一炉。情节诡奇,扑朔迷离,有草蛇灰线、匣剑帷灯之妙;叙情处,秧冶绵密,开近代通俗娱乐小说之先河。

自说经

自说经

《自说经》(巴利文:Udana),为佛教典籍,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语《巴利大藏经》中收于小部 (佛经)十五尼柯耶第三部。该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从证得缘起法至入涅槃的一生游行教化。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规、婺州清规、校定清规。宋代僧后湖惟勉编,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书,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本书系将百丈古清规以降之禅门诸种清规,参校其异同,去芜存菁而重编者。卷上包括‘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告香、普说、立班之图’等三十九项;卷下有‘上堂、普说、小参’、‘告香、入室、请益’等二十项,其第二十项为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入众日用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