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董斯张
董斯张(1587—1628),明代诗文作家。字遐周,号瘦居士,又称静啸斋主人,借庵先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家世本贵显,至斯张少时,遭变故而日趋衰落。年十二,从乡贤蓑庵先生学诗古文。廪贡生。屡试不第。平生嗜学,耽文史,勤于著述。晚年贫病交加,尤为足病所苦,遂游心佛典,梵呗不绝。工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初学诗于周广业,及入闽,心折曹能始,归与吴允兆、王亦房酬和。是时公安、竟陵派盛行,浙江风气,不尽移易。遐周洽闻周见,与吾郡沈景倩略同,诗亦相似”。有《静啸斋集》,未见,《明诗综》录诗十二首,其他散见于《吴兴艺文志补》、《南浔镇志》。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谓其“年未四十而卒”;而斯张之孙董裘夏“遐周先生言行略》则云:“崇祯戊辰八月廿四日卒……年仅四十有三。”(见《南浔镇志》卷三五)著有《静啸斋遗文》四卷(收入《吴兴丛书》)、《吹景录》十四卷、《广博物志》五十卷、《吴兴备志》三十二卷。另有《吴兴艺文志》六十三卷,后人补为七十卷。所作散曲存《太霞新奏》中。事迹散见遗文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
-
邓名世
邓名世,南宋学者。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字元亚,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末南宋初时人。酷爱经史,不事举业。时议禁学春秋及诸史,名世独好之,友人告之毋藏元祐党人文集以避祸,名世亦置之一笑。关门读书,遍考诸史。绍兴四年(1134),以宣谕官刘大中荐,遂以布衣召见。上所著《春秋四谱》、《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进治人务实等说,高宗嘉纳,寻赐同进士出身,除敕令所删定官,兼史馆校勘。后改秘书省正字,绍兴七年(1137)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绍兴十一年(1141)因讥切时政得罪秦桧,罢官。后来再为官,以著述终。名世家学甚博,著述甚丰,特别是所著《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倾毕生之力,未毕者其子继续之,较其它姓氏书大为精核。除此外,所著尚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春秋公子谱》、《列国诸臣图》、《左氏韻语》、《国朝宰相年表》、《皇极大衍数》、《大乐图》等近十种,今皆不存。其事迹具见《宋元学案》卷三十五、《筠溪集》卷四等。
-
董谷士
董谷士,字农山,乌程(今浙江吴兴)人。董炳文,字霞山,谷士弟。兄弟二人,清前期人。
-
杜公瞻
杜公瞻,生卒年不详,隋代文学家,是中山曲阳(今河北保定一带)人。隋卫尉杜台卿侄子,官安阳令,曾奉敕编纂《编珠》,今存诗一首。
-
丁度
丁度(990年—1053年),字公雅,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好读《尚书》,尝拟著《书命》十篇。大中祥符间,应服勤词学科试,中第,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改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坐解送国子监进士失实,贬监齐州税。召还,知太常礼院,判吏部南曹。上书论时事,又著《王凤论》献于章献太后。仁宗即位,改太常丞,进太常博士,知吴兴,为京西转运使。人知制诰,迁翰林学士,改中书舍人,进承旨,兼端明殿学士。庆历五年,擢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六年,为参知政事。后与夏竦不合,求解政事,改观文殿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尚书都省,再迁尚书右丞。皇祐五年卒,年六十四,赠吏部尚书,谥文简。度好学,敏于为文,尝奉诏刊定《武经总要》、《唐书》纪志、《集韵》,自著《迩英圣览》十卷、《龟鉴精义》三卷、《庆历兵录》五卷、《编年总录》八卷、《大唐史略》百卷、《管子要略》五篇、《备边要览》十篇及《寰海后图》,又有诗文七十卷。其著述现存仅《武经总要》、《集韵》,其馀均已佚。《全宋文》卷三九五收其文一卷。事迹见孙抃《丁文简公度崇儒之碑》(《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三)、《宋史》卷二九二本传。
-
戴璐
戴璐(1739-1806),清诗文家。字敏夫,号菔塘,又号吟梅居士。浙江归安(今湖州)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八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郎中,湖广道御史,给事中,鸿胪、 光禄、太常三寺少卿,太仆寺卿。博闻强识,能 承其家学。居京四十年,贤士大夫多与相交。所作诗“风华典丽”(《湖州府志》),袁树以为“音节近唐人”(袁枚《随园诗话》)。著有《秋树山房集》、《石鼓斋杂记》、《秋树山房诗稿》、《藤阴杂记》及《吴兴诗话》。生平事迹见姚鼐《太仆寺卿戴公墓志铭》、《两浙轩续录》。
-
刁包
刁包(1603年-1669年)清学者、经学家。初名基命,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今河北安国)人。生于万曆三十一年,卒于清康熙八年。门人私諡文孝。明天啓七年(1627)举人。再试不第,遂放弃应试学业,有志圣贤之学,以学道自任。明亡,李自成曾聘其爲官,以死拒之。清立国后,不爲仕,隐居不出,筑“潜室斋”、“肥遯亭”,闭户读书,无间寒暑,学者宗之。居乡党,恂恂如也,然见义勇爲,勇过孟贲。
曾与孙奇逢辩论“良知”。后读高攀龙遗书,大喜,曰: “不读此书,几虚过一生” (《清史稿》卷四八○)。自称私淑弟子,言“乃所愿,则学高子也”(清唐鑑《清学案小识·待访录》)。作木主供奉之,自责甚严,一言弗检,一行弗实,则跪于主前,自悔己过。刁包学问赅博,尤精于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其学以谨于言行爲要,主张“君子守身之道三,曰: 言行不苟,取与不苟,出处不苟”(徐世昌《清儒学案·用六学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心无乃有妄念,言无乃有妄发,事无乃有妄爲乎?”(《清学案小识·待访录》)反对调和朱陆,认爲陆学“从致知入,在孔门爲捷径”,朱学从“格物入,在孔门爲定本”,“此毫釐千里之差”(《清儒学案·用六学案》)。于陆王心学多有批评,指出“不读《小学》,《大学》不可得而入也。不读《集注》,《四书》不可得而明也。不读《纲目》,《春秋》不可得而继也。不读《近思录》,无以爲四子(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引者)。《六经》之阶梯,圣人不可得而学也。” (《用六集》卷一《答张梁水司空书》),强调六经的重要,认爲“人有六经,如天有日月,不日不月则天晦矣;如地有山河,不山不河则地竭矣; 如人有耳目手足,不耳不目不手不足则无所知能而失其所以爲人矣。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不本诸此” (《与史子敏论史书》)。著有《易酌》、《四书翼注》、《潜室札记》、《用六集》,皆本义理,明白正大。又选《斯文正统》,专以品行爲主,若言是人非,虽绝技不取。
-
丁易东
丁易东,生卒年不详,南宋末经学家。字汉臣,号石坛。常德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一作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咸淳进士,官至翰林编修。入元屡征不仕,筑石坛精舍,教授生徒以终。生平研治《易》学,论《易》主张义理与象数并重。认为《易》之取象无非本体、互体和伏体三体,体虽有正有变,但皆由三体变化而得,故论述《周易》须综括三体,结合正变,才能探明易象本旨。又认为大衍五十或四十九皆由天地之数合衍而成,遂自然而成偶数或奇数,颇简易明白。著有《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刘惟永、丁易东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所取者,今多散佚,其可珍贵,自不待言。即其存者,亦可藉以校订。《大衍索隐》三卷,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抄本。《周易上下解残本》四卷,《四库全书》存目著录。 《周易传疏》。《周易象义》十六卷,原书已佚,据《永乐大典》辑佚成,收入《四库全书》中。国家图书馆藏有元刻本十二卷。《丁山长诗》一卷,有清嘉庆三年(1798)南沙席氏刻《元诗选》本。
-
董楷
董楷,生卒年不详,字正翁,一作一翁,董亨复之子,董朴之弟。庆元府奉化县人,寄居台州府临海县。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初授绩溪主簿,后擢洪州、湖州、松江官,皆有政绩。
董氏是朱熹再传弟子,与舒岳祥等交情颇深。其著《克斋集》已不传。仅存《周易传义附录》,收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和《通志堂经解》。董氏也有诗文传世,诗《续溪书怀》、《太鹤山》分别见于《宋诗纪事补遗》和光绪《青田县志》,文《松江道院记略》、《重兴寺记略》收于《全宋文》,《古今图书集成》收录《受福亭记》一文。
宋舒岳祥《阆风集》卷十二《祭董正翁文》:“呜呼!正翁学有源委,行有法程,施之政事,又有器能,时论所许,月旦共评,兹不复叙直写交情。
“癸卯之秋,仆游霞城荆溪座中,识君弟兄,论虽罕同,心自此倾。丁未进士,华翁先登,吾季与焉,为同年生。君于丙辰赐第集英,仆厕榜下,又为齐盟。他人有一,好及云仍。而况伯仲,世契叠并。仆过苕霅,君督公田。道旧契阔,对榻分毡。我理归楫,君张祖筵。小饮碧澜,大饮赵园。鲂鲤出罟,橘柚夹舷。时有同集,请即命翰。君曰毋然,陵骋难妍。深造此道,故知其难。自此一别,时徂岁迁。材有利钝,势有泝沿。仆自沉痼,君自翥鶱。京城重会,襟期朗宣。扣钥启箧,珍玩且干。河豚怒颊,亟命烹鲜。察君眉宇,视我甚怜。仆自方拙,匪君可镌。君漕湖湘,仆滞鄞川。公车上辟,剡荐亟联。心之怀矣,欲往莫前。世事已矣,哽咽何言!君归故乡,转侧闲关。得书及诗,悲喜汍澜。台城祸钜,性命孰全。庐焚书毁,独君幸完。结茅江浦,料理残编。柴桑非乐,浣花且安。道路罕通,书尺莫传。尚期握手,话此辛酸。胡疾之革,去离尘寰。仆亦何乐,与世周旋。君先仆后,谁满百年!有酒盈樽,浇泪抽肝。相以苦词,其哀可弦。尚飨!”
元佚名《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第五甲》:“董楷,第四十六人。字一翁,小名耆□,第戊九。年三十一,八月初五日亥时生。外氏尹。治《书》,漕举。兄横,从仕郎。娶綦氏。曾祖畴,祖明远,父亨复,朝奉大夫。本贯台州临海县太固乡,父为户。”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六十五《吏部董克斋先生楷》:“董楷,字正翁,临海人,御史亨复之子,户部侍郎朴之弟也。登文天祥榜进士。初为绩溪簿,直冤狱,赈饥馑,修城捍水。擢守洪州,有惠政。终吏部郎。先生从潜室陈器之得朱子再传之学,所著有《克斋集》、《程朱易》行于世。”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十五《吏部董克斋先生楷》:“梓材谨案:《四库书目》著录先生《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提要称其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于朱子,故其说易惟以洛闽为宗。”
《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宝祐四年丙辰:董楷。亨复子,寄籍临海,礼部郎中。”
-
都絜
都絜,生卒年不详,南宋丹阳(在今安徽)人。字圣与。其父都郁,《易》学纯粹,为乡里师,曾任惠州教授。絜幼承家学。绍兴中登进士第,曾任德庆知府、吏部郎中等职。撰《周易变体》十六卷、《周易说义》十四卷(见《经义考》)。今存《易变体义》十二卷,系《四库全书》馆臣录自《永乐大典》。
-
翟均廉
翟均廉,生卒年不详,清代经学家。清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字春沚。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内阁中书。著《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逐卦逐爻考证《周易》古今诸本句读异同。此书已收入 《四库全书》。又有《海塘录》二十六卷,记唐宋以来浙江海宁州海塘修筑废兴。
-
董守谕
董守谕,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鄞(今属浙江)人。字次公。明天启举人。鲁王时官户部主事,有刚直声。清兵渡江,遂杜门著书以终。对《易》学尤苦心研讨,曾聚古今言《易》者数十家以考其异同,著有《读易一抄》、《读易二抄》、《卦变考略》、《易韵补遗》等编藏于家(见《经义考》及黄宗羲《次公董公墓志铭》)。今存《读易一钞易余》四卷、《卦变考略》一卷。
-
多隆阿
舒穆禄·多隆阿(1795年一1853)年)字雯溪,隶满洲正白旗,辽宁省帕岩县人。他仕途不得意,仅做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何晓枫的家庭教师兼佐幕事,平时则以吟咏自娱,并用大半生的时间研究《诗经》、《易经》、一生著述颇丰,有《慧珠阁诗钞》、《毛诗多识》、《阳宅拾遗》、《地理一隅》,等等.被人赞誉为“嘉道间经学名家”。另一位多隆阿(1818年一1864年),字礼堂,姓呼拉尔特氏,蒙古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咸丰三年(1853年),以参领帅黑龙江骑兵随僧格林沁攻打高唐州连镇及冯官屯义军基地,使太平军遭受重大损失。咸丰八年任福州副都统,十一年任荆州将军。同治元年(1862年)赴陕督办军务。这位多隆阿,官做的到是不小,不仅与文学无缘,而且不识汉字,每遇公赎文件,则要他人诵读。同治三年四月,在盆屋战斗中,被回民义军的炮火击中左目,卒于军营之中。
多隆阿,一名廷鼎,字雯溪,另字任之,号文希。舒穆禄氏,先世长白挥春人,隶满洲正白旗。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于辽宁省帕岩县南因达浑必拉(冻纳河)之北畔,现地名为孙家堡。
多隆阿始祖扬古力,为清朝开国重臣。追封武勋王,世袭一等公,隶满洲正黄旗。因多隆阿之太高祖麻穆嘉出继于大学士文定公徐元梦之弟莽海为嗣(徐元梦,字善长,舒穆禄氏,满洲正白旗人。康熙进士,累官礼部侍郎,太子少保),遂依正白旗。康熙二十六年,麻穆嘉以领催人拔,回守帕岩,遂为帕岩人。多隆阿高祖名花色,花色第三子英保,英保生德普,德普生二子。长子即多隆阿。多隆阿少年就学于辽沈。十九岁补博士弟子员“每试高等食汽,’(汽:赠送人的粮食)。道光乙酉(1825)举拔萃科。“公之为学,专肆力于经;于贴括不甚措意,以是试京兆辄荐而不售。有劝之揣摩时式者,夷然不屑也。”(张玉纶《例封文林郎乙酉科拔贡生多公墓志铭)))多隆阿一生与仕宦少有缘份,主以讲学为务。“我在三十多年前曾于藏书中检得高曾祖之《兵部工科给事中奏折》底稿,想是在兵部当过小差事。”此后,“同南京符象芝讲学金山书院。北旋,掌奉天莲宗寺书院(盛京书院),与著名文士辽阳张绣江(张玉纶)同讲。此期间荣蒙宣宗皇帝赐御书`辽东二士’之匾一方。后应同年何维埠(字晓枫,辽宁金州人)之请,赴山西平阳,为平阳书院山长”。(孙庆先《高曾祖多隆阿公史料》)。“素与晓枫何太守同年交厚。
何守山西平阳,再三招致,因参其幕,兼教书院生童,学者争趋附之。”(《帕岩志略·文学·多隆阿传}))。咸丰三年(1853)八月,太平军与捻军会合,破山西垣曲、和顺,直指太原,突至平阳,平阳四乡起火。张玉纶《多公墓志铭》云:知府何晓枫谓多隆阿:“兄处宾师位,弟已派人护公,可急去,弟将与此城存亡矣。”公笑日:“是何言!愚与君同举拔萃科。君王君,愚独非王君乎!且愚闻有闻友在难而赴之者,未闻见友在难而去之者。君能殉城,愚独不能殉友乎!”何晓枫又问计于多隆阿,多隆阿授之以计。何趋出赴战,至次日,何晓枫死于巷战中。
何之夫人、长女、长媳自溢死;次妇觅带索不得,自刎而死。太平军已至大营,一首领力劝多隆阿投降归顺。多隆阿大骂不从,为旁侧一名军士以矛刺杀而死。时年六十岁。逝后,“恩赐世袭云骑尉。子摩生裕深袭职。”
多隆阿“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弹心考据之学,天文数术,星经地志,凡百家言无不备览。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屡试优等。,’(《帕岩志略·文学·多隆阿传)))“试秋闹,荐而不售。遂绝意进取,吟咏自娱。晚年喜谈青乌术,判别诸书异同。讲解入微,名理灿然,南北堪舆家无不奉为圭泉。性清介,不趋荣势。与人交必本至诚,素与晓枫何太守同年交厚。”(同上)又,张玉纶《多公墓志铭》记多隆阿生平特色称:公状貌魁梧,目闪闪如岩下电。性至孝,执二亲丧,不芬荤,不近内,三年如一日。重然诺,喜节气,负干略,不可一世。以故所与神契者,落落可指数。读书目数行下,有疑难必虚心质询。得一确解,喜动眉宇。其好学盖天性也。生平无嗜好,不迩声色,不吸烟,不饮酒。间与知已遇,亦或连浮大白至十数不醉。读书外谁静坐,或间一渔钓,取适性而已。多隆阿自幼即极为聪慧,又勤奋向学,敏于思考,是一位著作丰富、成就斐然的学者。其所著书有:《易原》十五卷,《易图说》一卷、《易兹》十五卷、《毛诗多识》十二卷、《慧珠阁诗钞》十八卷、《文钞》四卷、《诗话》四卷。“尤工堪舆学,所著《阳宅拾遗》四卷、《地理一隅》一卷,已刊订。”(《多公墓志铭》)。其中,《易原》十五卷共约十六万字,《毛诗多识》约近十五万字。可见多隆阿尤精于《易经》与《诗经》的研究与考据。多隆阿之妻尚氏。生二子,长子裕深,次子裕涵。裕深为副贡生,属帕岩城守尉,学识渊博。多隆阿有三女,均学识超人。尤其长女(名大甲),通《内经》,奉母以居不适人。多隆阿“心存百姓,曾两度解除平南敬清王尚家之奴隶户数百家”。(孙庆先《高曾祖多隆阿公史料》)“为开拓子弟向学,曾在距家六里之双峰观兴建书房三间,另辟三间为就学子弟之食宿处。每次远归必亲自批阅课艺”。“家族中有得意门生三人:堂侄恒庆(字丰五),恒龄(字椿园)、葆临(字镜亭)。三人中首推恒庆,聪慧超人,学识深避,公意为传其学者,因之在双峰观之东修文昌阁,在西山建魁星楼。基础已成,而恒庆却突然损逝,年仅二十一岁,阁楼修建工程遂中止。公之谏文中有“`哀韩子之悲,催尼父之痛’之句”。“恒龄为咸丰辛亥举人,选为大内议学堂教习。著有诗集四卷,《庄河县志》载有五十余首。”:“葆临为咸丰壬子科举人,盛京工部笔贴式、户部钱法堂主事,马兰峪员外郎。”(孙庆先《高曾祖多隆阿公史料)))多隆阿好友,辽阳著名文士张玉纶(字绣江)曾亲为多隆阿撰《墓志铭》。在其所著《梦月轩诗钞》中有《己卯冬雪夜怀人诗十二首》,第七首即忆多雯溪。诗题下注云:“多隆阿,才气无双,不屑作三代下之人物,其不合流俗有以也。独与予一见莫逆。尝谓人曰:`满眼悠悠,不堪酬对,其能使多某诚服者,惟张绣江一人耳!”其诗云:记从见面两心倾,此谊真堪托死生。不作寻常酬醉语,全教心腹肾肠情。百年事业风盘鹤,一代才华浪跋鲸。怀袍不殊忘誓约,笑他车笠强要盟。两人友谊真诚非凡,誓同死生。彼此互相欣赏与钦慕对方之才华,因而交往非同一般。诗人张绣江尤为赞赏友人多隆阿之英华盖世,怀抱超群。因而这首《多雯溪》诗可视为对多隆阿生平为人的扼要、中肯的概括。
-
董国祥
董国祥(1619—1683?),字掌录,祖籍安平(今属河北)。后入清,官至刑部、吏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1660)初,因其为贪官卢慎言寄收金银事,被流放尚阳堡(明靖安堡,今辽宁省开原县东40里清河水库地)博学多才,曾主持纂辑清初东北第一部县志《铁岭县志》。所作诗文多已散佚。
-
杜士晋
杜士晋,清代人。著有《连城县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戴冠
戴冠(1442~1512)明诗文家、学者。字章甫,号濯缨。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颖敏笃学,刻意为古诗文,博览无所不学,然八举不中,弘治四年(1491)“始以年资贡礼部”,授浙江绍兴府儒学训导,后罢归。罢归后潜心著述。戴氏以“好古笃学,淹贯百家”,受尚书王恕推重,尝访以时务。其文章奋迅凌轹,大学士李东阳深爱之。著有笔记《濯缨亭笔记》、《礼记杂说辨疑》、《读史类聚》,《气候杂解》、《经学启蒙》、《通鉴纲目集览精约》以及诗文若干卷。
《明史》无传,《献征录》卷八五及《莆田集》卷二七有文征明撰的《戴先生冠传》,称“其学自经史外,若诸子百家、山经地志、阴阳历律与夫稗官小说,莫不贯总。……议论高远,……务出人意”。但八次应举不中。弘治四年(1491)“始以年资贡礼部”,授浙江绍兴府儒学训导,后罢归。《濯缨亭笔记》前有陆粲的《序》,介绍了戴冠的事迹。陆粲字子余,是戴冠同乡,嘉靖五年(1526)进士,补工科给事中,后任永新知县。《明史》有传。当代著名明史学家谢国桢刚主先生撰跋,载于《明清笔记谈丛》中。
-
邓士龙
邓士龙,明代人,「士龙南昌人,万历乙未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监禁酒。」据熊序说邓士龙「其学博,其识深,其力宏,故兼朝野之记载,合钜细之篇释,莫不经其搜罗,集而成典故,使后之考古者一展卷而明君良臣、名将循吏,方物土俗,灿若珠联,森若烛炤。其有功于昭代也,不綦重哉!」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杜纲
杜纲(约1742——约1800)清代乾嘉时期的一位通俗小说家,生卒年月不详,字振三,别号草亭老人,江苏昆山人。生活于清乾隆时期。乾隆十九年(1754),参加童试,受知于当时的昆山令许治。杜纲少补诸生,颇有声名。其时经生家久不治古文,唯于八股时文中讨生活,而杜纲却不甘受举业之牢笼,“独上下百家,午幽隐难穷之处,辄抒其独见,发前人所未发”,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独立探索精神。大约由于对举子业的揣摩功夫不够,杜纲一生科名不遂,未登仕途,以布衣终老。杜纲虽然始终属于社会的下层,但仍同官场中的人物时有往来。他幼时同学许兆椿,乾隆三十七年(1772)中了进士,五十九年(1794)出知松江府,杜纲正出治下。杜纲“时时过访,绝未尝干以私,兆椿益爱敬焉”。‘与杜纲为至友而又有身份的,还有一位许宝善。许氏江苏青浦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报浙江福建道监察御史.
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小说:《娱目醒心编》、《北史演义》和《南史演义》。杜纲生年当在乾隆七年(1742)左右。《娱目醒心编》为清代乾隆年间惟一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在继承拟话本劝善惩恶的创作宗旨的同时,将头回变长,创立了拟话本的一种“变体”。小说故事多取材于江浙一带的现实生活,使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色彩。《北史演义》和《南史演义》两部历史小说,继承了以往历史小说以“通俗为义”、“据实指陈”的创作倾向,借用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手法,使历史小说在尊崇信实的同时,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将原本史书“传”的内容,运用演、转、插等手法,融入到“本纪”中,从而实现了对历史整体的、有机的演述。在历史小说与拟话本小说创作均走向衰弱的清中叶,杜纲的小说保持着难得的文人独创品格,也奠定了他在中国通俗小说史上的地位。
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十一,杜纲少补诸生,别号草亭老人,著有《近是集》。他是乾隆时期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除撰有本书外,另撰《南史演义》(现存乾隆六十年刊本)、《娱目醒心编》,皆由许宝善作序。许宝善于《娱目醒心编》之序中称杜纲“读书识道理,老不得志,著书自娱”。据《南史演义》的“凡例”,杜纲有感于古之演义,前有《东西晋演义》,后有《隋唐演义》,故而编了这《北史演义》与《南史演义》。本书的“凡例”称凡正史所载,无不备录,间采稗史事迹,补缀其阙,以广见闻所未及,皆有根据,非随意撰造者可比。遍观全书,可知此言不虚。
-
杜绾
杜绾,生卒年月不详,南宋岩石学家。字季阳,号云林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为杜衍,姑父为苏舜钦。家境优越,藏石丰富,平生好石,善于藏石中赏石、评石,于石文化颇有研究。绍兴三年(1133)著成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其记石论石,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趣尚,也反映了宋代岩石学的认识水平,在地质学上有一定的价值。清修《四库全书》“惟录绾书”,其余石谱“悉削而不载”,足见其意义。
-
邓廷祯
邓廷祯(1775—1846),清大臣。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字嶰筠。嘉庆进士。1826年任安徽巡抚。1836年升任两广总督,曾赞成弛禁鸦片,后主张严禁。1839年上书道光皇帝,决心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共矢血诚,俾祛大患”。并积极协助林则徐整顿海防,查禁鸦片。1840年调闽浙总督,英军进犯厦门时,率军抵抗,击退英舰。与英军六接战,英船败退,终不得入虎门。10月,受投降派诬害,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充军伊犁。1843年释回。1844年初授甘肃布政使。1845年擢陕西巡抚。1846年卒于任。著有《双砚斋诗钞》、《青山嶰堂文集》等。
-
董煟
董煟。生卒年月不详,南宋学者。字季兴,号南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熙进士,他说自己“半生奇塞,晚叨一第”,估计此时已有四五十岁。先知瑞安县,正值岁饥,便救荒赈民,因颇有成效,得宁宗召见。他熟悉民间利病及救荒实际工作,完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救荒专著《救荒活民书》。书中详列救荒之策,要求统治者充分认识救荒与巩固封建统治之密切关系,关心民间疾苦,采取正确的政策,克服各种弊病,及时做好救荒工作。他把此书进呈朝廷,得旨颁行各州县。后又知辰溪县,致仕后创南隐书院。著作还有《南隐文集》等,都已失传。
-
董说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小说家、诗人。字若雨,号西庵。乌程(浙江吴兴)人。明诸生。明亡,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自称槁木林。顺治十三年(1656)削发入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又名宝云,字月函。原本家世显赫,但其父辈家道已衰。幼年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之门,为复社成员。曾从黄道周学《易》。与灵岩寺住持南岳友善,南岳圆寂后,继任寺中住持。董说学识渊博,经史、天文、地理、象数、律品、医卜、音韵、方言、释老等,皆有所涉猎。
董说工诗,题材较为广泛。但因其削发为僧时将明亡前所作诗文尽皆焚毁,故今存多为入清后的诗作,这些诗中常常表现作者的黍离之悲。如《入吴不及晤昭法》:“蒙蒙旧事破山雷,痛定重提转自哀。”《筑万塘》描写清初因战乱造成的荒无人烟的景象:“眼中良田半荒土”,“府帖下乡吏打门,南村灶冷行西村,西村十家无一存,破屋无门仅梁柱”。其他诗或写禅理,或咏物,或为即事即景之作,诗风不拘一格。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2说他的诗“才思所至,穷极幽窈,以写其空坑崖海之思”。如《宫人入道和唐人》写得平和恬淡;《听雨》、《春日》、《梦华潭口听客话嘉隆间大内旧事》等则属于硬语涩体;而《南村秋鬼谣》、《招魂曲》等,却又“鬼气近昌谷”(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32)。董说又能文,文风奇崛,往往辨驳恣肆,不受羁勒。
董说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小说创作。所作《西游补》16回,约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是一部神魔小说,但有讽刺性的现实内容。小说的主要情节写唐僧师徒过大焰山后,孙悟空出外化斋,被鲭鱼气所迷,在青青世界万镜楼中见到种种古今之事,并做了半日的阎罗天子,最后被虚空主人唤醒,才又寻师化斋而去。这部小说的用意不在补《西游记》,而是借孙悟空的奇遇,揭露社会弊端。小说描写了醉心仕途的士子的各种丑态,表现在科举制度的引诱、迫害下,文人的可悲命运,刻画了种种人间世相。如借老君之口把一些秀才骂为“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之人”,说他们只会写官样文章,实际却是不学无术之徒;对秦桧一类卖国求荣的奸臣贼子,痛加斥骂;而对岳飞那样的忠臣义士表现了极端的仰慕。又如小说写孙悟空见到项羽,要他少说“无颜话”来讽刺庸俗世风等等。但小说也带有较浓的万事皆空的虚无主义色彩。《西游补》极富有艺术魅力,鲁迅说它“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徘谐,文亦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中国小说史略》)。
董说一生好学,博学多才,研习范围极广,举凡经史、天文、象数、地志、律吕、医卜、方言、音韵、释老等等,均有涉猎。其诗清淡荒远,擅长草书,通晓经学。一生著述繁富。据《南浔志》载共有100多种。所作诗文杂著有《丰草集》千余章、诗词乐府10余卷、《丰草庵杂著》数十种,出家后著有《上堂晚参》、《唱酬语录》,又有《七国考》、《易发》、《运气定论》、《天官翼》、《薄镜歌发》、《西游补》、《董若雨诗文集》、《南潜日记》等。还著有《楝花矶随笔》。
-
董含
董含(约1625—?),字阆石,一字榕城,号莼乡赘客,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董羽宸的长孙。与弟董俞并有才名,时称“二董”。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人,顺治十八年中进士,同一年因奏销案遭斥革,终身未做官。董含中年被废黜,幽忧难抑。“酒酣以往,悲歌慷慨,遇夫高山广谷,精蓝名梵,乔竹嘉卉,草虫沙鸟,凡可以解其郁陶者,莫不有诗。”(宋琬《董阆石诗序》)因此其诗“大抵苍凉幽咽,有骚人哀怨之遗。”(《四库全书总目》卷182)例如《仿同谷七歌》其七:“男儿四十不得志,名挂青云旋遭弃。身无媚骨可奈何,局促空怜老将至。早知穷达亦有命,却悔儒冠误人事。呜呼七歌兮气填膺,龙蟠凤铩何时腾。”淋漓尽致地倾吐出内心的忧愤不平。艺术上,其诗格调高雅,局度精整,尤以近体为佳,如下列诗句:“战斗八年能独霸,杀降三户竟无功。秦军已破漳河上,汉社初移渭水东。”(《旅窗读汉书》)“香飘下界青冥近,磬入诸天碧落寒。洞口断云朝放鹤,石根晴树暮栖鸾。”(《登穹窿谒句曲行宫》对仗工稳,遣词和雅,无论咏史还是写景,都很精当,颇见功力。著有《艺葵草堂诗稿》和《安蔬堂集》。还著有《三冈识略》(又名《莼乡赘笔》),这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社会风俗的重要笔记。
董含,字间石,一字榕城,晚自号药乡赘客。江南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明天启五年(1625),卒年不详。但是,董含“年十八便喜弄铅粱,,一生以著文自娱,孜孜不倦,自顺治元年(1引4)开始每年有记。据其《三冈续识略·小引》,此时他年已六十八,且“目眩手颤,不暇多载”,仍完成《三冈续识略》一卷。而且,《三冈续识略》记事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二月中旬,据此可知,1697年董含尚在世。可以推想,其写完《三冈续识略》后当不久于人世。故初定其卒年为康熙三十八年(1698)。其先祖河南人,元末避乱渡江南下,卜居松江华亭。再传而其族始大,名贤辈出。其祖父董邃初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历任左副都御史、吏部侍郎。为御史时剿寇御敌,功绩卓著,深受明怀宗宠眷;为吏部时居官清正,默好剔弊,进贤退不肖,为小人中伤,罢官归隐故里。其父董仲隆,性豪爽,不善经营。有文名,但仕途失意,遂隐居家乡,课子读书。
董含七岁人学,第二年因病休学。其后几年屡屡得病,至卧床不起。十三岁开始学习作文,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七八岁开始发愤覃思,闭门苦读,博览群书,嗜书成癖,闻他处有异书,必前往借阅,或抄或买。三十六岁中进士,供职吏部。不久奏销案起。是年,各省追征欠赋,被累之人极多,江南尤烈。绅士同日除名者万余人,董含也名列其中,被黝归乡。于是绝意仕进而起归隐之念,杜门谢客。每于晨兴抱奎灌园,之后读书课儿,潜心写诗作文。或出门访友,与二三知己诗酒往来,纵情山水之间。且“不喜见俗人,偶遇便寨裳而去。”(见《三冈识略》卷二《不喜见俗人》)
董含一生著述颇丰,据作者《三冈识略·自述》,至六十岁时,有《古乐府》二卷、((阂离草》四卷、《闲居稿》三卷、《北诸草》二卷、《林史》一卷、《山游草》二卷、《三冈识略》十卷。未刻者,有《盎答感逝录》二卷、《安蔬堂诗稿》十卷。此外还有《三冈续识略》一卷、《纯乡赘笔》三卷。《纯乡赘笔》,今有清吴震方《说铃后集》本等为三卷,杜信孚《同书异名通检》定此书与《三冈识略》为一书,今人来新夏以为本书系《三冈识略》节本(见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载((学林漫录》第二集)。今有康熙十七年(1678)光复堂刊本为三卷,题《药乡赘笔》。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据此认为,《三冈识略》记事已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必在《药乡赘笔》之后,是由《纯乡赘笔》增饰而成。
-
单南山
单南山,生卒年月不详,清初医家。浙江绍兴人。精妇科胎产诸疾,胎前悉以丹溪安胎饮为主,产后悉以生化汤为主。尝著《胎产指南》八卷,按病论治,证、论详备。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此书为素园所得,传于子孙。道光间丁兰谷加以辑订,易名《胎产症治录》。据载尚著有《明易产科》、《广嗣真诠》,今佚。
-
戴昺
戴昺[bǐng],宋代诗人。生卒年月不详,字景明,号东野,黄岩(今属浙江)人。戴复古从孙。少工吟咏,复古称其“不学晚唐体,曾闻大雅音”。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理宗嘉熙三年(1239),授赣州法曹参军。宝祐(1253—1258)中,曾为池州幕僚。昺诗多流连光景、题咏山水之作。复古称其诗“体格纯正,气象和平”与“言语之工”(《石屏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作五言”如‘眼明千树底,春入数花中’,‘秋床梧叶雨,晓袂竹林风’,‘清池涵竹色,老树蚀藤荫’,‘草润蛩声滑,松凉鹤梦清’;七言如‘野水倒涵天影动,海云平压雁行低’,‘飏柳轻风寒忽暖,催花小雨湿还晴’。格虽不高,而皆清婉可讽,亦颇具石屏家法”。著有《东野农歌集》,存诗百馀首。其传记资料见《宋诗纪事》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