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戴笠

    戴笠

    戴笠(1614~1682),初名鼎立,字则之,江苏吴江县人,明诸生,清兵入关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隐居于吴江同里朱家港,教授生徒,熟悉明末史事,孜孜著述。著作《怀陵流寇始终录》,记明末农民起义事迹的史书。又名《寇事编年》﹑《流寇长编》﹑《流寇编年》等。清初戴笠撰,吴殳删定。《怀陵流寇始终录》之编纂始於顺治年间(1644~1661)。时吴江史学家潘树章﹑吴炎仿司马迁著《史记》的体例,撰写《明史记》,邀戴笠撰写明末农民起义部分,即谓“流寇志”。康熙二年(1663)庄廷明史案发,潘﹑吴因受株连被杀(见清文字狱)。《明史记》未得完成,但戴笠不避风险,完成自己承担的《流寇志》部分的撰写。戴笠死后,遗稿由其门生潘耒所得,后由吴殳删节成书。该书长期只有抄本流传,各抄本的卷数﹑内容﹑序跋和其他附录多有不同。通行本《怀陵流寇始终录》正文十八卷,后有《甲申剩事》一卷,《将亡妖孽》一卷。卷末附清嘉兴谭吉璁撰《延绥镇志‧李自成传》一卷,卷首有潘耒撰《寇事编年序》﹑吴殳撰《怀陵流寇始终录自序》和《流贼亡明节目》。全书记事起於天启七年(1627)八月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止於清康熙三年夔东十三家失败,叙述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作者采辑邸报﹑名臣章奏与私人记载,以编年体裁排日系事,叙述详明,又自撰小注和考异,散附正文之下。尽管对农民起义多有诬蔑诋毁之处,记事也间或有误,但仍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史书。书中对於明末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及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无能,也多有描述,对於研究明末的社会状况,也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1947年,郑振铎据钱遵王抄本影印,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中。著作还有《永陵传信录》、《甲申剩事》、《鲁春秋》、《行在阳秋》等。

  • 道原

    道原

    道原,宋代禅僧。师事天台德韶国师,嗣其法,为法眼宗传人。住苏州承天永安院。有僧问:“如何是佛?”道原曰:“咄!这旃陁罗。”著有《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五灯会元》卷一〇)

  • 道川

    道川

    道川,宋代临济宗僧。俗姓狄。初参东斋谦,豁然大悟。建炎(1127~1130)初年,至天峰,投净因寺蹒庵继成门下,蒙其认可,并嗣其法。后复归东斋座下,为道俗所仰。有以金刚经质问者,师以颂答之,此即著名之“川老金刚经注”。于淮西遇殿撰郑公乔年,请任无为军(安徽)冶父山实际禅院住持。生卒年不详。(嘉泰普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二、续传灯录卷三十)

  • 邓伯羔

    邓伯羔

    邓伯羔,生卒年不详,字孺孝,明常州(今江苏常州)人。初治汉博士经学,继攻词章,晚乃归心于六艺,尤精于《易》。博览汉唐宋明诸家《易》书,因辑古今易家妙语为《古易诠》和《今易诠》,另有 《艺彀》。

  • 翟蔼

    翟蔼

    翟蔼。清代人。撰有《九畹史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董丰垣

    董丰垣

    董丰垣。字菊町,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乾隆进士,官东流县知县。撰有《识小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翟灏

    翟灏

    翟灏(公元1736~1788 ),字大川,后改字晴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有名的学者,一生没有做过大官,主要是做学问。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中进士,曾任金华衢州府学教授。翟灏博学识广,他对经史、百家、山经、地志无不考究,一生从事著述。同时代的梁同书说他: “生平无他嗜好,一意于书。自经史外,苟有可资多识者,无不览。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至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箚记之,自壮至老,撰述无倦。”他一生中一心一意读书、写书,进行各种研究,知识面十分广,周天度在序言中也讲他: “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车尘间未曾一日废书。”几十年如一日,十分辛勤,他除编了《通俗编》外,著作很多,有《四书考异》、《湖山便览》、《尔雅补郭》、《无不宜斋诗文稿》、《艮山杂志》等10多种。

  • 戴延年

    戴延年

    戴延年。字寿恺,号药坪,清苏州府长洲县人。善度曲,工古文词。《皇清书史》卷二十八又称其“工书法”。一生多旅于外,乾隆三十七年前旅居北京,四十九年自粤西还,五十二年又自北京旅居武昌,晚居吴江。与蒋培、杨复吉、朱(上大下廾)等交往。沈楙惠《搏沙录》跋曰:“药坪先生,茂苑名流,客游燕粤,缟纻最广。晚岁戢影枫江,回首故交,渺焉天末,杜陵落月之怀,玉局寒灯之忆,胥于此录寄之。至文笔之风流隽永,如啖侧生果,色香味俱绝。先生其移我情矣。”其以诗文鸣世,由此可见一斑。着有《搏沙录》、《吴语》、《秋灯丛话》、《饮石轩诗》、《丛桂山房诗》、《问花词钞》。杨复吉《吴语》跋有曰:“《吴语》二十余条,辛亥出都时皋以赠余者,久藏箧衍。今手为校录编次,聊寄暮云春树之感云尔。”又《秋灯丛话》跋曰:“药坪别余二十年矣,今夏自粤西旋里,侨居松陵,空谷闻跫,得快读别后等身著作,《丛话》亦其一也。忆乙未岁校录濒行所赠《吴话》,不胜暮云春树之感。兹得数心晨夕欣赏慰藉,奚似‘何当共翦西窗烛,卸忆巴山夜雨时’,玉溪生良非欺我。”可见本书撰于乾隆三十七年前,四十年经杨复吉校订,收入《昭代丛书》丁集,道光二十四年沈楙惠刊印,后又收入《古红梅阁丛钞》、《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今据《昭代丛书》本标点排印。

  • 德辉

    德辉

    德辉,元代临济宗僧,又作德煇,号东阳。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掌理百丈寺,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重建法堂。顺宗至元元年(1335年)奉敕重辑百丈清规,二年即颁布于天下丛林。赐号‘广慧禅师’。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增集续传灯录卷四之目录,列出大慧宗杲下五代晦机元熙之法嗣十名,其中有东林东阳德辉禅师之名,然未载其传记。

  • 戴杰

    戴杰

    戴杰,清代官吏。字树人。丹徒人。咸丰间从戎山左,以军功擢山东陵县 (今德州) 知县,到任后先理词讼,视察乡里、周咨利弊。严格管理吏胥,以免侵扰百姓。在任五年,兴书院,增义学,设婴堂,立粥厂,大兴义举。后擢升武定府知府。著有《敬简堂学治杂录》4卷。

  • 翟笠山

    翟笠山

    翟笠山,名灏,山东淄川人。清乾隆四十六年,以增贡生筮仕闽南。五十八年,奉檄调台;历台湾典史(兼摄罗汉门巡检)、府经历,数任彰化、南投县丞,中曾一度署新庄。宦台凡十三年,至嘉庆十年解组归。工书法,临阁帖。

  • 戴善甫

    戴善甫

    戴善甫,一作戴善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江浙行省务官。钟嗣成《录鬼簿》收其为“前辈已死名出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列。贾仲明吊词云:“江浙提举任皇宣,同里同僚尚仲贤。”尚氏亦曾任江浙行省务官。由此可知,戴善夫与尚仲贤同时代,皆为元杂剧前期作家,即在一拂《古典戏曲剧目汇考》中所言,戴氏“约元世祖中统初前后在世。”戴氏所作杂剧,今知有《风光好》、《玩江楼》、《红衣怪》、《伯瑜泣杖》、《紫云亭》等五种。今存《风光好》一种。《玩江楼》仅存〔商调〕一套,且元明间杨讷亦有同目杂剧。赵景深在《元人杂剧钩况》中很谨慎地说:“此套定为戴作,尚无其他确证。”五个杂剧分别演述汉代韩伯瑜、三国关羽、唐代韩湘、宋初陶谷、北宋柳永等历史人物故事,可见戴氏长于历史剧。《风光好》是个风情喜剧。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评介说:“戴善夫《风光好》俊语翩翩,不亚实甫。”这主要指其语言风格,即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所言“词如荷花映水”。细读之,细味之,《风光好》曲文的确本色清新华艳,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同时,《风光好》曲文多用典,然不见痕迹。体例上《风光好》亦有特色。全剧四折,没有楔子,这在元杂剧中,至较少见的。又清代梁廷栴在《曲话》中云:“百种杂剧目,正名、题目各一句,多用七字。其八九字者,虽有而少。惟《城南柳》、《风光好》、《蝶蝴梦》、《勘头巾》等。剧目,题目正名各二句耳。”梁氏又评:“以曲牌名名曲,如元人之《风光好》,……之类,颇觉耳目一新。”《风光好》是部有特色的优秀剧目。

  • 狄君厚

    狄君厚

    狄君厚,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只从其散曲中知他曾到过扬州。杂剧有《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一种,保留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为研究早期元杂剧的创作、演出情形提供了重要的例据。贾仲明为其补挽词云:“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祐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有平易狄君厚(“易”为“阳”字之误),捻《火烧介子推》,只落得三尺何堆。”《太和正音谱》入其“词林之英杰”之列。

  • 董解元

    董解元

    董解元,金戏曲家。生卒年、名、字、号皆不详。解元,系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泛称。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载:“董解元,金章宗时(1190—1208)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又据其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开卷几支自叙曲透露,其为人狂放不羁,蔑视礼教。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因演唱时以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世称《董西厢》。《董西厢》为现存最完整的宋金诸宫调作品。它以唐元稹传奇小说《会真记》为基础,参考李绅《莺莺歌》、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而写成,不仅在字数上从元稹的3000字扩展为5万字,更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艺术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彻底摒弃说莺莺是“尤物”的封建观念,把“始乱终弃”的张生改写成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情种,着力刻画了一对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歌颂了爱情,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皆成了眷属”的理想和美好愿望。又把本不重要的老夫人写成阻碍崔张结合的封建家长代表,将居于婢女地位的红娘写得富有光彩。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善于运用民间俚曲、俚语进行创作,形成朴实浑成的风格。但一些情节尚有违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性格尚欠鲜明。然毕竟从人物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规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格局,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雏形。

  • 单本

    单本

    单本,生卒年不详。明戏曲作家。字槎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万历间在世。生平不详。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称其“槎仙生而不好学,故词无诟病;生而不事家人产,故曲无俗情;且又时以衣冠优孟,为按拍周郎,故无局不新,无词不合”。又说“此老全是心苗里透出聪颖,真得曲中三味者”。可约略知其生平之概。高奕《新传奇品》称其作品“新妆越女,粉媚脂香”。单本在《蕉帕记》的《开场》和卷末〔北煞尾〕曲中,亦以曲学内行自诩,批评当时的传奇剧本“非伤绮语,使落腐儒乡”,主张“净洗铅华,单填本色”。作传奇《蕉帕记》(今存)、另一种《露绶记》仅《南词新谱》残存佚曲。又清阙名《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谓单氏尚有演杨太真事之《合钗记》、演刘文龙事之《菱镜记》及《鼓盘记》三种。另著有诗文集《漱虹雅调》。

  • 都卬

    都卬

    都卬,生卒年不详,明吴县(今江苏苏州)南濠里人,祖籍丹阳(今属江苏)。字维明,号豫轩、豫庵。太常寺卿都穆之父。博学多艺能,工诗善书,画精墨梅。都穆为工部主事时,诏封其父都印如其子之官,此时都印年已八十。辑有《都氏月楼集》。著有《三余赘笔》。

  • 丁申

    丁申

    丁申(约公元1830~1895),字竹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诸生、候选主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革命战争中,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因战火而散失,丁申与其弟丁丙多方搜集, “求购藏弃,渐复旧观”,使得不少藏书才得以保存。他因收藏文澜阁散失的《四库全书》有功,皇帝对他“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他因收藏《四库全书》被赏时, 自称是绅士,可见他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他侄儿在后记中说: “伯父世际难离,间关跋涉,九死一生”,看来,一生中并不顺当。丁申是清末有名的藏书家。他与弟弟丁丙在同治年间,被人称为藏书家双丁。他们继承祖上藏书,书斋叫八千卷楼。清代有名的藏书家共有四家,除双丁的八千卷楼之外,还有归安陆心源,藏书斋叫皕宋楼,藏书约20万卷;聊城杨端勤,藏书斋叫海源阁,藏书数万卷;常熟瞿绍基和儿子瞿镛,藏书斋叫铁琴铜剑楼,都十分有名。丁申温谨博雅,乡邦文献,最为谙熟。他除编纂《武林藏书录》,还和丁丙合编了《杭郡诗三辑》。


    丁申为什么编纂《武林藏书录》?客观条件对他有影响。自南宋以后,杭州(临安)便成了东南的文化中心,当时许多藏书家、刻书家大都集中在杭州,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清代,清代的杭州,仍然是藏书集中的地方。丁申在序言里说: “武林为浙中首郡,天水待都,声名文物,甲于寰宇,士多好学,家尚蓄书”。可见藏书是当时杭州的风气。他对许多典籍毁于兵火,大量散佚,十分可惜,而他又从小就十分喜爱好书,他深感以前关于藏书家的记载太少,所以他“采公私目录,备古今掌故”,编成这本书录。虽然他说是“留览聊以自娱”,其实,他还是为了使杭州藏书、刻书的面貌得以保存、流传。


    《武林藏书录》初稿约成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他侄儿在后记中说: “先伯父竹舟公编纂是录,未及定稿而卒。”是后来别人帮助排稿付印的。全书分卷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末几部分。卷首是文澜阁,讲《四库全书》分抄几份副本及贮藏情况,但主要内容是讲文澜阁的修建过程,阁内藏《四库全书》、《图书集成》、《总目考证》的情况,还讲了被毁及复修经过。卷上有17个小题目:北宋杭州学书版、秘书省、太学书版库、南宋诸刻、西湖书院、尊经阁、虎林书院、杭州诸公署镂版、杭州官刻书、杭州府州官书、敷文书院、仁和学、浙江采集遗书、重刊聚珍版诸书、浙江巡抚续进书、灵隐书藏、浙江书局。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讲宋以后,杭州官家藏书、刻书、采书和地方进书的概况,对研究版籍,很有史料价值。卷中和卷下,共有68个小题目,主要是讲杭州历代私家藏书的状况,第一个是三国中吴国的范子安,最后一个是清代咸丰时的朱学勤。讲了这些藏书家的生平、家世、逸事及藏书情况。如“小仓山房所好轩”,说“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何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袁子妤味,妤色,妤葺屋,妤游,好友,妤花竹泉石,妤珪璋彝尊、名人书画”,而他的喜爱中,以书为最;还讲了他收藏各种版本古籍的经过和状况。卷末有10个小题目,主要记载寄离杭州的一些藏书家。这些藏书家又多是文学家或校刻家,如淮海人周昭礼,不仅藏书万卷,还著有《清波杂志》12卷;济南人周草窗,不仅藏书多,还著有《齐东野话》;嘉兴人冯文昌,不仅藏书,还是校刻家。这些史料,对研究杭州地区的古代文化发展,都很有价值。

  • 戴肇辰

    戴肇辰

    戴肇辰,清代官吏。生卒年不详,字友梅。丹徒人。咸丰初选云南弥勒知县,未赴任转安徽军营,因功授知府。十年(1860)任山东登州知府, 后迁广东廉州府及广州府知府。著有《求治管见》一编,故所治诸郡皆有惠政。在广州府时,精析案例,多次平反冤狱。暇时手不释卷,辑有《学仕录》一书。言行一致,颇受时人称道。兴化刘熙载集联评价他:“名后可书之座右,善政均奉为指南”。言激流勇退,回归故里,80余岁卒。

  • 嗤嗤道人

    嗤嗤道人

    嗤嗤道人,清代人。撰有《警寤钟》。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遁庐

    遁庐

    遁庐,清代戏曲作家,姓名、里居、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详。曾以此笔名发表小说《学生现行记》,与欧阳钜源等合作传奇《维新梦》。所撰传奇《童子军》,今存。

  • 董荫孤

    董荫孤

    董荫孤,撰有《案中冤案》。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丁秉仁

    丁秉仁

    丁秉仁(约公元一七九六年前后在世),清嘉庆年间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号香城。诸生。与尤凤生、冯瀚、周永保友。为郡中名彦恂儒,游幕达四十年之久,足迹几遍华夏,燕北、海东尤为熟悉。阅历深厚,见闻颇多,山川郁积,江汉奔腾,天下之奇观,宇内之胜迹,毕载于胸聪间,融贯于狼毫端。故尔著述宏富,除诗赋文词外,所为小说也有四五种之多,如《红楼梦外史》、《瑶华传》等等,其中以《瑶华传》流传较广,影响也深,可称其代表作。《瑶华传》,是作者于公余之暇,夜阑人静之时,自挑青灯,构思编录。从嘉庆四年已未(1799)夏至八年癸亥(1803)冬,“寒暑无间,积四载而始告成”。

  • 邓小秋

    邓小秋

    《情海缘》,八回,署名“江都邓小秋”。邓小秋,清末民初人,文作于民国时期,不过将《桃花影》加以删改而成。因之迳删过多,又无情节交代,比之原作不唯文辞更逊,并已不复贯通矣。现存民国香港书局排印本、亚西亚书局石印本、新明书局排印本。

  • 东鲁落落平生

    东鲁落落平生

    东鲁落落平生,明末清初人,姓名不详,就其化名分析,可能是山东人,但无确切考证。东鲁落落平生著作颇丰,计有《玉闺红》、《金瓶梅弹词》、《梵林艳史》、《兵火离合缘》、《神岛记》等,但存世仅《玉闺红》两卷前十回,余皆失传。《玉闺红》残卷文字之瑰奇,用语之绮丽,亘古所未之见。其描写朝廷明器,至于市井小人,口吻无不毕肖,曲尽其致。是继《金瓶梅》之后,明清古典艳情小说的代表作品。

  • 戴进贤

    戴进贤

    戴进贤(1680-1746)字嘉宾,德国天文学家,原名Ignatius Kgler,耶稣会来华传教士,1717年(康熙55 年)来到中国,被康熙皇帝任命为钦天监监正,1731 年为清廷礼部侍郎。在中国供职29 年之久。


    1680 年5月11日生于德国兰茨贝格;16 岁进耶稣会初修院,来华前在因戈尔施塔特大学教授数学与东方语言。1716 年到中国,应康熙之召,1717 年1月抵达北京,佐理历政。 雍正三年(1725)授钦天监监正,九年,加礼部侍郎衔,为二品官。乾隆三年(1738)任耶稣会中国省区副会长。


    戴进贤来华时,正值清廷对耶稣会士由宽容转为严厉之际,雍正元年的禁教令把大多数耶稣会士赶到了澳门,他凭借天文学的特长,得以留用清廷。他任职钦天监达 29 年之久,他的科学贡献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天文学的新成就,编纂《黄道总星图》、《历象考成后编》与《仪象考成》;其二,在华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发回欧洲,并被欧洲科学界所利用。1746年去世后,葬于北京马尾沟教堂传教士专用墓地,后毁于义和团运动中,现存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