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申

- 姓名:丁申
- 别名:字竹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约公元1830
- 逝世日期:1895
- 民族族群:
丁申(约公元1830~1895),字竹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诸生、候选主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革命战争中,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因战火而散失,丁申与其弟丁丙多方搜集, “求购藏弃,渐复旧观”,使得不少藏书才得以保存。他因收藏文澜阁散失的《四库全书》有功,皇帝对他“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他因收藏《四库全书》被赏时, 自称是绅士,可见他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他侄儿在后记中说: “伯父世际难离,间关跋涉,九死一生”,看来,一生中并不顺当。丁申是清末有名的藏书家。他与弟弟丁丙在同治年间,被人称为藏书家双丁。他们继承祖上藏书,书斋叫八千卷楼。清代有名的藏书家共有四家,除双丁的八千卷楼之外,还有归安陆心源,藏书斋叫皕宋楼,藏书约20万卷;聊城杨端勤,藏书斋叫海源阁,藏书数万卷;常熟瞿绍基和儿子瞿镛,藏书斋叫铁琴铜剑楼,都十分有名。丁申温谨博雅,乡邦文献,最为谙熟。他除编纂《武林藏书录》,还和丁丙合编了《杭郡诗三辑》。
丁申为什么编纂《武林藏书录》?客观条件对他有影响。自南宋以后,杭州(临安)便成了东南的文化中心,当时许多藏书家、刻书家大都集中在杭州,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清代,清代的杭州,仍然是藏书集中的地方。丁申在序言里说: “武林为浙中首郡,天水待都,声名文物,甲于寰宇,士多好学,家尚蓄书”。可见藏书是当时杭州的风气。他对许多典籍毁于兵火,大量散佚,十分可惜,而他又从小就十分喜爱好书,他深感以前关于藏书家的记载太少,所以他“采公私目录,备古今掌故”,编成这本书录。虽然他说是“留览聊以自娱”,其实,他还是为了使杭州藏书、刻书的面貌得以保存、流传。
《武林藏书录》初稿约成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他侄儿在后记中说: “先伯父竹舟公编纂是录,未及定稿而卒。”是后来别人帮助排稿付印的。全书分卷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末几部分。卷首是文澜阁,讲《四库全书》分抄几份副本及贮藏情况,但主要内容是讲文澜阁的修建过程,阁内藏《四库全书》、《图书集成》、《总目考证》的情况,还讲了被毁及复修经过。卷上有17个小题目:北宋杭州学书版、秘书省、太学书版库、南宋诸刻、西湖书院、尊经阁、虎林书院、杭州诸公署镂版、杭州官刻书、杭州府州官书、敷文书院、仁和学、浙江采集遗书、重刊聚珍版诸书、浙江巡抚续进书、灵隐书藏、浙江书局。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讲宋以后,杭州官家藏书、刻书、采书和地方进书的概况,对研究版籍,很有史料价值。卷中和卷下,共有68个小题目,主要是讲杭州历代私家藏书的状况,第一个是三国中吴国的范子安,最后一个是清代咸丰时的朱学勤。讲了这些藏书家的生平、家世、逸事及藏书情况。如“小仓山房所好轩”,说“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何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袁子妤味,妤色,妤葺屋,妤游,好友,妤花竹泉石,妤珪璋彝尊、名人书画”,而他的喜爱中,以书为最;还讲了他收藏各种版本古籍的经过和状况。卷末有10个小题目,主要记载寄离杭州的一些藏书家。这些藏书家又多是文学家或校刻家,如淮海人周昭礼,不仅藏书万卷,还著有《清波杂志》12卷;济南人周草窗,不仅藏书多,还著有《齐东野话》;嘉兴人冯文昌,不仅藏书,还是校刻家。这些史料,对研究杭州地区的古代文化发展,都很有价值。
丁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龙川集
诗文别集。宋陈亮(世称龙川先生)著。三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云:“叶適尝谓亮集凡四十卷,今是集仅存三十卷,盖流传既久,已多佚缺。”卷一至卷三○依疏、论、问答、酌古论、论、经书发题、策、三国纪年、史传序、序说引、序、记、诗、启、书、祝文、祭文、行状、墓志铭次第编排。有《四库全书》本,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另《龙川文集》三十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有《四部备要》本;《龙川文集》三十卷首一卷附录一卷辨伪考异二卷,有《金华丛书》等本。中华书局有邓广铭点校本《陈亮集》。
八十万年后之世界
《八十万年后之世界》,[英]威尔士著,杨心一译,文言长篇小说。初题《沧桑变》(一名《八十万年后之世界》),1907年7月2日至8月10日载于《神州日报》,分三十次载完。标“理想小说”,署英国威尔士著(前二章署英国威士尔著),心一译。共二十章,每章有分段,无章目,无序跋。1915年4月出版单行本,封面题《八十万年后之世界》,标“理想小说”,上海进步书局印行。版权页署原著者英国威尔士,译述者中国心一,印刷所进步书局,发行所进步书局、文明书局、中华书局。有“提要”一页。全书六十八页,共二十章,每章无分段,无章目,无序跋。此外所见有1923年5月四版,封面题《八十万年后之世界》,上海文明书局发行。此次以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初版为底本,进行点校,排印。书中讲述了时间旅行者乘着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公元802701年,遭遇了怪诞的景象和奇异的爱情。想了解八十万年后的世界中人类退化、物质变换、两性情感的具体情形,以及时间旅行者的最终结局,请到小说中寻找答案。
蔡元培自述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 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 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蔡元培自述》是蔡元培先生的自传以及自述性文章的合集。
熙朝乐事
笔记。明田汝成撰。不分卷。成字叔禾,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嘉靖进士,文学家。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著有《西湖游览志》等。此编记明代节日习俗、游乐诸事及钱塘观潮,西湖览胜,备极详赡。且诗文并茂,文采风流,足以反映盛明时期江南民康物阜气象,故谓之“熙朝乐事”。其记节日习俗由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迎春活动开始,至除夕祀百神,盆、祷灶、请方,抱镜卜吉、博戏守夜诸习止,按月琐记,既抒盛况,兼考源流,为研究明代民间生活习俗及风俗史所必读。其中尤以记元宵灯节及中秋观潮为精彩。所记杭州灯市及华灯名目甚详。更引瞿宗吉《观灯诗》十五首,刘邦彦《上元五夜观灯诗》多首记其盛况。其记八月十五钱塘江观潮,士女空巷,罗绮塞涂,江边“上下十余里,地无寸隙”,弄潮儿腾跃万变,以夸才能的景象更令人向往。编中引苏轼、叶梦得、刘士亨等人咏西湖诗,夏夜观荷,登楼赏雪,皆极脍炙人口,可备检胜。有《稗乘》本。
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
全一卷。又称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消灾吉祥经。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于清净处设道场,诵持炽盛光陀罗尼,能袪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灾患。另有译者不详之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佛说阿弥陀经
全称《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中国佛教净士宗所宗的净土三部经之一。公元1世纪北印度地区盛行阿弥陀信仰,出现了本经梵文原典。中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收入《大藏经》。还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小无量寿经》、唐玄奘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还先后被译成日、英文字。本经约2000余字。经中描绘了住在无比美妙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汉译“无量寿”或“无量光”)的广大神通,及其所在的充满金、银、玻璃、车渠、赤珠、玛瑙、七宝装饰、天雨宝花、香风、宝水滋养的极乐世界。在这个往生的世界里,阿弥陀佛化为神鸟,发出悦耳的和雅梵音,诸佛、菩萨等上界神祇过着舒适悠闲、烦恼俱无的天堂生活。世俗众生只要一心念颂阿弥陀佛的名号1—7天,心中趣向净土,即可在临死之际“心不颠倒”,往生极乐国土。本经文字生动,内容浅显,故在民间流传极广,影响甚大。中国宋代以后,本经成为佛教寺院每天的“日课”,和净土宗信徒的必读课本。净土思想还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成为当地僧人的重要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