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

戴笠
  • 姓名:戴笠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江县人
  • 出生日期:1614
  • 逝世日期:1682
  • 民族族群:

戴笠(1614~1682),初名鼎立,字则之,江苏吴江县人,明诸生,清兵入关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隐居于吴江同里朱家港,教授生徒,熟悉明末史事,孜孜著述。著作《怀陵流寇始终录》,记明末农民起义事迹的史书。又名《寇事编年》﹑《流寇长编》﹑《流寇编年》等。清初戴笠撰,吴殳删定。《怀陵流寇始终录》之编纂始於顺治年间(1644~1661)。时吴江史学家潘树章﹑吴炎仿司马迁著《史记》的体例,撰写《明史记》,邀戴笠撰写明末农民起义部分,即谓“流寇志”。康熙二年(1663)庄廷明史案发,潘﹑吴因受株连被杀(见清文字狱)。《明史记》未得完成,但戴笠不避风险,完成自己承担的《流寇志》部分的撰写。戴笠死后,遗稿由其门生潘耒所得,后由吴殳删节成书。该书长期只有抄本流传,各抄本的卷数﹑内容﹑序跋和其他附录多有不同。通行本《怀陵流寇始终录》正文十八卷,后有《甲申剩事》一卷,《将亡妖孽》一卷。卷末附清嘉兴谭吉璁撰《延绥镇志‧李自成传》一卷,卷首有潘耒撰《寇事编年序》﹑吴殳撰《怀陵流寇始终录自序》和《流贼亡明节目》。全书记事起於天启七年(1627)八月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止於清康熙三年夔东十三家失败,叙述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作者采辑邸报﹑名臣章奏与私人记载,以编年体裁排日系事,叙述详明,又自撰小注和考异,散附正文之下。尽管对农民起义多有诬蔑诋毁之处,记事也间或有误,但仍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史书。书中对於明末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及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无能,也多有描述,对於研究明末的社会状况,也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1947年,郑振铎据钱遵王抄本影印,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中。著作还有《永陵传信录》、《甲申剩事》、《鲁春秋》、《行在阳秋》等。

戴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闲居丛稿

闲居丛稿

元代诗文别集。26卷。蒲道源。《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元至正十年(1350)刊本、明祁氏澹生堂抄本以及数种清抄本,各本内容基本一致。卷首有至正十年黄溍序。署“男蒲机类编”、“门生薛懿校正”。卷1为赋、四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6为七言律诗,卷7-8为绝句,卷9-11为杂文,卷12为词,卷13为经旨、策,卷14为传、记,卷15为制、表笺,卷16为碑,卷17为书、启,卷18-20为序,卷21为字说,卷22为祝文,卷23为祭文、哀辞,卷24-25为墓志铭、墓表,卷26为行状。蒲道源长于性理之学,为文不假锻炼雕琢,以真朴为特点;他的诗平实显易,不尚华藻。其实蒲道源诗文风格正是体现出时代的风尚,这一点,在黄溍为《闲居丛稿》所作的序言当中作了较为明晰的论述。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也往往失之浅显庸沓,诗味不足。在元代中期文坛上,蒲道源的诗文地位并不高。

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

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著。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最为繁盛而特具风格的绘画体系。但以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阐述我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事。作者于1926年以《佩文斋书画谱》及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合著的《支那绘画史》为基础,辅以《美术丛书》诸书,编译成《中国绘画史》。作者晚年曾谈到,当时编这本书,只是“学习绘画史,而不是写绘画史。”然而,通过此书表达了一个信念:“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的,所以凡有他自己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 《中国绘画史》共分4编,依次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本书从“绘画起源与成立”开始一直到“清代的绘画艺术”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此书史实准确、取材精审,尽量避免了材料的简单罗列,对于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绘画史是有裨益的。 《中国绘画史》192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34年商务印书馆再版,198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版。

麻疹阐注

麻疹阐注

儿科著作。清张廉撰。四卷。廉字通源,诸暨(今属浙江)人,清代医家。张氏认为论麻疹诸家以《医宗金鉴·疹门》为善,但该书“言简而赅,非得其言外之意,必疑其略而不详”。为便于后学,故在此书注文基础上,兼取各家之说,结合自己心得,于道光二年(1822)撰成此书。本书卷一~二系将《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的(麻)疹门作了补充注释。卷三~四为附采诸家麻(疹)后证治,引述前代麻疹著作中有关麻疹的合并症、后遗症的证治等内容。现有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

本书(三册三七六面二二五、六○○字)不分卷,选自黄岩王彦威(韬夫)辑「清季外交史料」一书。王氏在清光绪中供职军机处时,尝手录元年至三十年间有关外交之朝廷诏令、枢臣强吏章奏以及密电秘稿等件,初名曰「光绪朝洋务始末记」;以后其哲嗣希隐复搜集光绪季年至宣统三年之涉外文件赓续成书,改易今名。书系按年顺序编次,极易查考。本书所选,殆为光绪十年中法之战、二十年中日之战两役与台湾关涉之史事。此外如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善后事项、光绪初年西班牙船在台湾洋面失事事件、十二年日本兵船事件以及十四年洋商抽厘与后山「剿番」等事件,仅属零星资料而已。十年法兵事起,而以电牍、电奏、电旨为多。书末,节录原书所附「清季外交年鉴」,并略加补充之。

沈从文哲思录

沈从文哲思录

沈从文著,沈从文先生关于“生活哲学”的思考历程的缓缓呈现,是沈从文先生对其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的坚定而温柔的刻画。文中选取了31篇能表现沈从文先生对于人生的富含哲学思考的篇目,汇编成一本《沈从文哲思录》,字里行间是沈老哲学观念下的发人深省的深刻的哲言,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地藏菩萨十斋日

地藏菩萨十斋日

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约二百余字。该书谓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十日各有神祇下巡人间,于该十日持斋各念定光如来等十佛,可得免若干种灾,除罪若干劫等。反映了从印度六斋日到中国十斋日的发展及中国佛教的日常宗教活动。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