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董史
董史,字良史,号闲中老叟,生活在南宋末年理宗、度宗时期,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受宋代收藏风气影响,董史的收藏也很丰富,但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毁于大火,后世几乎没有流传。董史的《皇宋书录》在《四库全书》中名《书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作者在咸淳乙丑(1265)冬至所作《书录后跋》云:“庚申(景定元年)之火,藏书荡尽,而《书录》亦不复存。念始者编类非一日,采摭非一书,功成而废,唯切怅怅。因忆曩时此录之成,惟匡庐曹谷中称之,盖尝转写。□□(缺二字)寄声昌谷,因致此意。咸淳乙丑之夏,乃能以旧录为寄,用充修校,复成此编,或可传之好事,以毕余志也。”(《四库全书》本《书录》)《皇宋书录》共三卷,属于书学史传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书皆纪宋代书家姓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载艺祖至高宗,中篇载北宋书家一百十人,下篇载南宋书家四十五人。有见辄抄于帙,故不复以人品高下为诠次。凡诸书所有评论书法者,悉加采摭,汇次每人之后。更加外篇,附于卷末,所载女子六人。……录中所纪,虽未为赅备,而征引典核,考据精审,亦殊有体裁,非泛滥扯挦者可比。”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指出:此书的中、下篇,书家是按先后排列的,但又不甚严格,稍有出入自可勿较,有些则未免乱了伦次。如邵置于文同(1018—1079)之前就毫无道理,因为文氏去世时,邵氏最多也只是童稚。从书论方面看,董史在书中除征引他书资料外,还能做出自己的评判。如批评米友仁的“横斜之势”是“效父体而用力太过耳”,即是非常中肯的看法。又如评论蔡京、蔡卞迎合时君所好,应属于前人所未道:“愚按二蔡书迹,自徽宗皇帝好书,笔法瘦劲,一时鼓舞,故京、卞书札亦尚枯健,今往往于碑刻中见之。士大夫少称之者,以人废耳。”(《四库全书》本《书录》卷中)总之,《书录》的成书背景缘于董史个人对书法的喜好及其丰富的收藏,再加上学术上的考究。《书录》体例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著述上的史、论、著结合的学术思想。
-
邓传安
邓传安,字菽原,号鹿耕,为中国清朝官员。江西浮梁县人,邓梦琴之子,寓籍兴安,就读于兴安文峰书院,与董朴园先生善,仰先生为人,受益最多。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嘉庆五年(1800)举乡荐,十年(1805)会试进士。诰授奉政大夫,署福建台湾府事,鹿仔港理番同知。两次充乡试同考官。历权罗源、武平、闽县,官至建宁知府。所至皆有实政。著有《蠡测彙抄》、《汉南诗草》。
-
戴良
戴良(1317年6月22日—1383年5月19日),字叔能,世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曾先后受业于黄溍、柳贯、吴莱和余阙,通经史、百家、医卜、释老之学。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占金华后,曾启用他为学正(一说为月泉书院山长),后弃官逸去。至正二十一年,元政府任他为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又任职吴中,实是依附降元的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张士诚军节节失利,朱元璋军进围平江,戴良携家泛海至山东,寓居昌乐,本想联络反明势力,事未果。明洪武六年(1373)南归,变换姓名,隐居四明山,以遗民自居,与谢肃、揭汯、丁鹤年歌哭于山中。苏伯衡赞其画像说:“跋涉道途也,类子房之报韩,其彷徨山泽也,犹正则之自放。”将他比作张良和屈原,实是赞他忠于元室。洪武十五年被召至京师,欲授予官职,以老病坚辞,忤旨待罪,次年四月,自杀于京师寓舍,年六十七。清人全祖望《九灵山房记》认为,“顾其死不甚明。使其出于自裁,固为元毕命;即令以瘐死,亦为元也。”戴良忠于元室,自元之亡,不忘故国旧君,往往见于篇什,正如他的自赞所说:“歌黍离麦秀之诗,咏剩水残山之句”,如《蒋彦章来访别后怀之》、《怀宋庸庵》、《寄鹤年》等。王祎说他“上追汉魏之遗音”,当指他的五古而言,这类诗写得质朴冲淡,可以看出受陶渊明的影响,他“爱其语澹而思逸”(《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序),既有效陶体之作,又有和陶诗,光和陶《饮酒》诗就有二十首之多。他也有意气慷慨之作。戴诗以律体见长,如七律《插秧妇》,被明郎瑛赞为“亲切有蕴”,“亦足比方前人”(《七修类稿》卷三七),该诗将农事与江南景色结合在一起写,这在元人律诗中少见。其中“细分春雨绿成行”句写雨中江南农村景色十分清秀,又富生机,也可见诗人练句练字之工。戴良论文受黄溍影响,认为“文以气为主,气由学以充”(《密庵文集序》),推崇孟子、韩愈和欧阳修,于元代则尊虞集、揭傒斯、柳贯及黄溍。其散文风格一本宋文传统。他的记叙文有的写得有起伏,又议论风生,如《六柳庄记》、《小丹丘记》和《剡源记》,在很大程度上,这类散文开了明代小品文的先声。他的传记文善于描绘人物性格,也多细节描写,以情节动人见长。著有《九灵山房集》三十卷。生平事迹见赵友同《故九灵先生戴公墓志铭》、(见《九灵山房外集》)、(《金华贤达传》卷一一)、《吴中人物志》卷一○、《(嘉靖)浙江通志》卷四五、《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宋元学案》卷八二、《戴良传》(《曝书亭集》卷六三)、《明史》卷二八五、《新元史》卷二三八。
-
董天工
董天工(1703-1771),字材六,号典斋。崇安曹墩(今武夷山市曹墩村)人。雍正元年(1723)拔贡,授宁德、湖南新化司铎,后知山东观城、香河县;因治蝗有功,升任安徽池州知府,任满致仕。
乾隆11年(1746),董天工奉调入台,担任彰化县学教谕。在任期间,他创办学校,广收学生,亲自撰文编写教材,普及文化教育。任职秩满,“靓山川之秀美,退而识之,稽成文献”,编成《台海见闻录》一书,为闽台文化留下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
董天工所著《台海见闻录》总共四卷,内容涉及台湾地理、建置、田赋、风俗等。
-
道谦
建宁府开善道谦禅师,本郡人。初之京师依圆悟,无所省发。后随妙喜庵居泉南,及喜领径山,师亦侍行。未几,令师往长沙通紫岩居士张公书,师自谓:「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意欲无行。友人宗元者叱曰:「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师不得已而行,在路泣语元曰:「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元告之曰:「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妙喜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曰:「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个死尸路上行。」师于言下领旨,不觉手舞足蹈。元曰:「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元即回径山,师半载方返。妙喜一见而喜曰:「建州子,你这回别也。」住后,上堂:「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如何是密付底心?」良久云:「八月秋,何处热?」上堂:「壁立千仞,三世诸佛,措足无门。是则是,太杀不近人情。放一线道,十方刹海,放光动地。是则是,争奈和泥合水。须知通一线道处壁立千仞,壁立千仞处通一线道。横拈倒用,正按傍提,电激雷奔,崖颓石裂。是则是,犹落化门到这里。壁立千仞也没交涉,通一线道也没交涉。不近人情,和泥合水,总没交涉。只这没交涉,也则没交涉。是则是,又无佛法道理。若也出得这四路头,管取乾坤独步。且独步一句作么生道?莫怪从前多意气,他家曾踏上头关。」上堂:「去年也有个六月十五,今年也有个六月十五。去年六月十五,少却今年六月十五。今年六月十五,多却去年六月十五。多处不用减,少处不用添。既不用添,又不用减,则多处多用,少处少用。」乃喝一喝曰:「是多是少?」良久曰:「个中消息子,能有几人知?」上堂:「洞山麻三斤,将去无星秤子上定过,每一斤恰有一十六两,二百钱重,更不少一牦。正与赵州殿里底一般,只不合被大愚锯解秤锤,却教人理会不得。如今若要理会得,但问取云门干屎橛。」上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撞倒灯笼,打破露柱。佛殿奔忙,僧堂回顾。子细看来,是甚家具?咄!只堪打老鼠。」上堂:「诸人从僧堂里恁么上来,少间,从法堂头恁么下去,并不曾差了一步。因甚么却不会?」良久曰:「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摘自:五灯会元 - 宋·普济】
-
丁传靖
丁传靖(1870-1930),清末民初文学家、历史学家。字秀甫,号闇公。镇江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生于书香世家,加之天资颖慧,勤奋好学,对中国古典文化多有独到见解,少年时所作诗文即常被人传抄,曾受到学术界缪荃荪、丁立钧等人的赞赏,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1909年,参加全国举贡联考,在预试中名列江苏第一,到北京参加礼部考试,出人意外地又一次落榜,引起京师知识界的议论。考官吴昌绥自认评卷中有疏忽,引咎前往道歉,并愿奉丁为师,这一考场奇闻使其名气大增,后由陈宝琛(宣统的老师)出面聘他为礼学馆纂修,才了却这一闇公案。1914年被冯国璋聘为江苏省督军府秘书,1917年改聘为总统府秘书兼国史馆纂修,任职十余年,暇则著书立说。喜收藏书籍成为著名藏书家。晚年寄居京津,1930年病逝于天津,终年60岁。他一生恪守“处世要平易近人,为文要标新立异”的格言,著有《闇公诗存》、《闇公文存》、《沧桑艳传奇》、《霜天碧传奇》、《七昙果传奇》、《张玉书年谱》、《宋人轶事汇编》、《清军机大臣年表》、《清大学士年表》、《清六部尚书年表》、《清督抚年表》等数十种,已印行的14种即达200多万字。最负盛名的是他的传奇曲本,曲学大师吴梅认为可与明清传奇名家汤显祖等相提并论。他所收藏的书籍、碑帖、字画等达两万册(件)在死后亦捐赠给镇江省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死后归葬南郊戴闇公山。
-
戴栩
戴栩[xǔ],南宋经学家、文学家。字文子,一作立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溪族子。嘉定元年进士。十六年,以监草料场门检点试卷(《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八)。十七年,除架阁。历官太学录、太学博士,通判信州。淳祐四年,以实录院检讨官除秘书郎,出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栩为叶适门人,守其师传,故研炼生新,《论圣学》、《论边备》等札子,敷陈剀切,尚存典型。又与永嘉四灵为里人,故诗风相近,但与四灵专主清瘦不同,命词琢句,多以刻镂为工。如《题方干墓》,点化方干警句人诗,有如己出。著有《五经说》、《诸子辨论》、《浣川集》十八卷,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浣川集》十卷,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复增补遗一卷。《全宋诗》卷二九四五至二九四七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七○三○至七○三四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弘治温州府志》卷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南宋文范作者考》下。
-
戴小琼
戴小琼,生卒年不详,字菊亭,号墨华道人,浙江嘉兴人,观察沈涛之妻。清代诗人。
-
定宾
定宾。唐代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天资颖悟,强识过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就长安崇福寺之满意学律,尽得相部宗之所传,与大亮、法藏等十五人,并称满意门下之上足。后住嵩山镇国寺,尝作破迷执记一卷,开演法砺之十六大义,以破斥东塔怀素之四分律开宗记,又作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十卷,详解法砺之四分律疏。开元二十一年(733),奉诏入长安大福先寺(太原寺),为日僧荣睿、普照授具足戒。所著除前述外,尚有四分律戒本疏二卷、因明正理门论疏六卷等。
-
遁伦
遁伦,唐代新罗僧。生卒年不详。又称道伦。著有瑜伽论记二十四卷,该书为瑜伽师地论唯一之全本注释,今尚存。其内容主要依据窥基之瑜伽论略纂,并引用顺憬、文备、玄范、神泰、惠景、惠达、圆测、元晓等诸师之学说。作者遁伦之事迹则不明。然近时发现之我国赵城金藏本之瑜伽论记,署有‘海东兴轮寺道伦集撰’,且依据其刊记,可知其乃根据窥基之书集撰而成。此外,遁伦之著作尚有金刚般若经略记、大般若经略记、净饭王经疏、药师本愿经疏、十一面经疏、四分律决问、新撰大乘义章、成唯识论要决等。综合上记各书之性质,可知师之所学,系以唯识为中心,并广为涉猎般若、戒律等经、律、论。
-
丹波元坚
丹波元坚(1795~1857),亦称多纪元坚,日本汉方医家。为江户后期汉方医学考证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汉方大家丹波元简之子。生于医学世家, 早承家学。医学水平高超, 汉学造诣较深, 且治学严谨, 对我国古典医籍的考证、注释较为详明。对《伤寒论》颇有研究, 凡义理之聚讼难决, 及治术之同异得失, 必征之古人, 验之病者。著有《素问绍识》《伤寒论述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广要》《药治通义》《杂病广要》等书。丹波元简、丹波元胤、丹波元坚父子三人的有关《伤寒论》研究著作的流传、伤寒学术思想的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
董宿
董宿,明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正统(1436—1449)年间任太医院院使。深察药性,博究医书,治疗处方,每有奇效。尝集诸家之方,辑成《试效神圣保命方》十卷,后经方贤、杨文翰重订,改名《奇效良方》,计六十九卷。此书内容丰富,在临床上颇有参考价值。
-
丹波元简
丹波元简(1755-1810),号桂山。日本著名汉医学家,在中日皆负有盛名。著有《素问识》、《素问记闻》、《难经疏证》、《伤寒论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脉学辑要》、《观聚方要补》等著作,对中医典籍的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颇有学术价值。丹波氏精通汉学, 博览古医术, 对仲景之学尤为用心,他认为: “ 《伤寒论》一部, 全是性命之书, 其所关系大矣。故读此书者,涤尽胸中所见, 宜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分, 发汗吐下攻补和温之别, 而痛下功夫”。可谓得《伤寒论》未宣之奥; 对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有详细的讲解, 使学习者对《伤寒论》首先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六经实质问题上, 提出“六经八纲” 说。然而此说虽有助于区分六经病, 但如果与实际相联系, 则显然失于机械, 甚至概念错误。
-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黄岩(今属浙江)人,戴敏子。少孤,承父志笃意学诗。从林宪、徐似道游,又登陆游之门,诗益进。生平游踪,遍及今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浪游江湖几五十年,以诗游诸公间,口不谈当世事,为世所称。真德秀尝欲疏荐,力辞而止。绍定中,为邵武军学教授,与郡人严粲、严羽相善。姚镛以忤陈谪衡阳,复古由闽度岭访之,赠诗云:“一官不幸有奇祸,万事但求无愧心。”镛谢之云:“万里寻迁客,三年见此人。”年近八十,始由其子琦自镇江迎还,隐居南塘石屏山下,日携从孙探梅观鹤,诗酒自乐,数年后卒。复古以诗名满江湖近五十年,早年受江西、四灵的影响,所谓“冷淡篇章遇赏难,杜陵清瘦孟郊寒”(《戏题诗稿》),又师陆游,诗风豪健轻快。作诗主张“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论诗十绝》),自称“胸中无千百卷书,如商贾乏赀本,不能致奇货”。为诗“纯任自然”(《石洲诗话》卷四),姚镛称其天然不费斧凿处,大似高适,真德秀谓“高处不减孟浩然”(《石屏诗集跋》)。为人耿直,身处江湖,而无谒客行径,不为滥俗应酬之作。极力推崇杜甫,主张“论诗先论格”(《题郑宁夫玉轩诗卷》),所作“长篇短章,隐然有江湖廊庙之忧”(王埜《石屏诗集跋》)。如《江阴浮远堂》、《盱眙北望》、《闻时事》、《淮村兵后》、《庚子荐饥》等,都是闵时伤世、忧国忧民之作,成就高过四灵、江湖诸人。尤长于古体,“自胸中流出”,“感慨激发,多与志应”(包恢《石屏诗跋》),如《白纻歌》即以古雅有寄托见称。一些抒情写景的五七言律,也时见新意,如《夜宿田家》、《梦中亦役役》、《山村》等,而《世事》一联“春水渡旁渡,夕阳山外山”,尤为历代诗评家称举。其词音韵天成,不费斧凿,时出新意,无一语蹈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学苏、辛,如《满江红·赤壁怀古》、《贺新郎·寄丰真州》等,豪情壮采,悲凉感慨。《望江南》自述生平六首,也为前人所称,而《沁园春》(一曲狂歌)等,却以粗俚见讥(《雨村词话》卷二)。所著诗集,嘉定七年,巩丰编为《摘句》,赵汝谠尝选为《石屏小集》,绍定间,袁甫选为《续集》,萧泰来选为《第三稿》,端平间,李贾、姚镛选为《第四稿》。明弘治间,裔孙戴镛等汇辑为《石屏诗集》十卷,由宋鉴、马金刊行,今存,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四库全书》本、《台州丛书》本。词附刊集后,又尝单独刊行,有《宋六十名家词》本《石屏词》、双照楼《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石屏长短句》。《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四十六首。《全宋诗》卷二八一三至二八二○录其诗八卷。其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九三八。事迹见楼钥《石屏诗集序》、姚镛《石屏第四稿下卷跋》、吴子良《石屏诗后集序》、民国间修《台州府志·文苑传》。
-
德慧
德慧(梵文Gunamati,约440—520),音译“窭拏末底”、“求那摩帝”、“瞿那末底”等。“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安慧的老师。据《大唐西域记》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等,为古南印度人。精通三藏,又善禅学。时摩揭陀国有数论师摩沓婆,受国王崇敬,被他辩输,呕血而死。从此受王崇信,以外道封邑建寺院。曾在那烂陀寺传法。主要著作有《随相论》、《唯识三十颂释》、《中论注》等。
-
丁复
丁复(约1312年前后在世),字仲容,号桧亭,天台(今属浙江)人。早年有诗名,延祐初北游京师,公卿大夫奇其才,与杨载、范梈等一同被荐,拟授馆阁之职。丁复认为当权者很难赏识自己,便不等正式批复,翩然离京而去,绝黄河,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寓居金陵。买宅于金陵城北,南窗原来有两棵桧树,便名诗集为《桧亭集》(或《双桧亭诗》),共九卷。《元诗选·二集》选入丁复诗一百二十六首。据李桓《桧亭集序》,丁复前期的诗“酷类太白,杂而置之集中,见者不复能辨”,而晚年“其体稍变,将自为一家”。杨翮的《桧亭集序》中进一步说:“桧亭先生丁君仲容父,平生有隐君子之德,而以诗著名。……四方之士日载酒从之游而求其为诗,故其诗必因酒而作。引觞挥毫,若不经意,而语率高绝。饮至半酣,诗愈益奇。一饮或诗累数章,诗成,而先生亦颓然醉矣。”可见不论为人还是作诗,丁复都有与李白相近之处。擅长七言诗,七言古诗、律诗几乎占其集篇幅的三分之二。五言律诗则追摄杜甫。生平事迹见《草堂雅集》卷八、《元诗选·二集》小传、《元诗纪事》卷一四。
-
戴望
戴望(1837年~1873年),清经学家。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卒于清同治十二年。补诸生,一赴秋试,遂弃学业。为诂经精舍名宿周中孚甥。
戴氏最初“好为辞章”,继好颜元之学,以为“颜李之学,周公、孔子之道也”(戴望《颜氏学记序》)。后至苏州谒见陈奂,“通知声音训诂经师家法。复从宋先生翔凤授《公羊春秋》,遂揅精覃思,专志治经”(《戴君墓表》,见《谪麐堂遗集》卷首,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依会稽赵氏刻本)。戴氏治汉儒经说,是在清咸丰丁巳(1857)他二十一岁以后,谓:“丁巳后,得从陈方正(即陈奂——引者)、宋大令(即宋翔凤— —引者)二先生游,始治西汉儒说,由是以窥圣人之微言,七十子之大义”(《颜氏学记序》)。陈奂撰《毛诗传疏》,《毛诗》为古文经籍。然戴氏则认为陈奂“所撰《毛诗传疏》,于先汉微言大义,无不曲发其蕴”,他“虽宗毛学,亦颇稽撰三家同异”(《清故孝廉方正陈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戴氏把陈奂说成是不偏废今文的学者,并以此表达他自己对今文经学的倾慕。对戴氏的今文经学倾向影响最深的是常州今文大师宋翔凤。本来戴氏治《春秋》,本《左传》,而遇到宋翔凤后则学风大变。他说: “望初溺《左氏》,自谒吴宋先生,诏以先生(指刘逢禄——引者)遗书,狃于习俗,未能信也。其后宋先生没,望避难穷山中,徐徐取读之,一旦发寤,于先生及宋先生书若有神悟,迥然于吾生之晚,不获侍先生也。”(《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他由宋翔凤而闻常州今文之学,并对刘逢禄、宋翔凤甚为钦仰。
戴氏在常州今文经学影响下,撰写了《论语注》一书。本来,刘逢禄有《论语述何》之作,其旨“追述何氏《解诂》之义,参以董子之说,拾遗补阙,冀以存其大凡,孔、郑诸家区盖不言” (刘逢禄《论语述何序》); 而宋翔凤也撰《论语说义》,旨在发挥西汉今文经学的“微言”、“素王”、“太平之治”等思想。戴氏的《论语注》基本上继承了刘逢禄、宋翔凤的学风,他明确指出,在《论语》齐、韩、鲁三家中,“《齐论》盖与《公羊》家言相近”,它所多出的《问王》、《知道》两篇,“当言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与《春秋》相表裹,而为禹所去,不可得见,悕已!后汉何劭公、郑康成皆为此经作注,而康成遗说,今犹存佚相半。劭公为《公羊》大师,基本当依《齐论》,必多七十子相传大义”( 《论语注序》)。他还表白自己深喜刘逢禄、宋翔凤之说,因刘、宋所注大都“约举”、“不列章句”,从而“因其义据,推广未备”(同上),而注《论语》的。戴氏又反覆说明他所注《论语》,“櫽括《春秋》及五经义例”,欲使“先汉齐学所遗、劭公所传”,“发挥其恉趣”(同上);也就是他是继承常州今文经学加以发挥,从事《论语》的注释的。
戴氏的《论语注》,宣究“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发挥今文“三统”说,言损益因革,言“若循连环”;阐明《公羊》“三世”说,言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他力言《春秋》与《论语》之相通,并发挥今文《齐诗》的遗说,推演《春秋》“改制”、《公羊》三世,把《论语》和《春秋》密切联系在一起,使《论语》“复”于西汉。这种说解,既与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不同,也与清代其他注释《论语》之本,迥不相同。戴氏也说:“如有睹为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缘是罪我,则无讥焉尔。”(《论语注序》)但戴氏主要是继承了西汉今文经学的某些治学方法,斤斤与古文经学派争孔子真传,讲究今文师法的“经学正统”。因此,他虽然主张使《论语》“复”于西汉,似乎和魏源的《诗古微》、《书古微》一样,开展专经研究,探寻西汉坠绪,但却不具有魏源的“变易”思想。戴氏的经学思想,反映了主张“变易”的今文经学,“至此发生了变化,至此受到了锢蔽”(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151页,中华书局1989年8月出版)。
戴氏也喜讲顾炎武遗书,尤留心明末记载,拟辑《续明史》,未就。精校刊。诗工五言。著作尚有《颜氏学记》、《谪麐堂遗集》、《管子校正》等。
-
邓玉宾
邓玉宾,元代人,约公元一二九四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末前后在世,工散曲。《全元散曲》收他小令四首。官同知,散见太平乐府及北宫词记中。太和正音谱评为“如幽谷芳兰”。 元·钟嗣成《录鬼簿》称其为"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主要活动或为元世祖至元末(一二九四)--元文宗天历(一三三O)之间。曾官至同知,后"急流中弃官修道"(邓玉宾〔中吕·粉蝶儿〕),远俗离尘,独善苟全,于林泉丘壑间,修心养性,学道求仙。元代诸多文人词家始于仕而终于道,信道慕仙,是为时尚,邓玉宾亦然。自谓"不如将万古烟霞赴一簪,俯仰无惭"。(邓玉宾〔南昌·一枝花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幽谷芳兰"。其曲格调清丽雅致,耐人咀嚼。
《道藏》说他叫“邓锜”,《道德真经三解》署名为“玉宾子邓锜述”。新近出版的《中华道教大辞典》在《道德真经三解》条目下注为“元人邓锜撰”;同书《中国道教年表》中,1297年(元大德二年),列“玉宾子邓锜述《道德真经三解》”。邓玉宾在元代至元年间做过“同知”,宁希元先生据元人张伯淳《蒙养先生文集》考知邓玉宾做的是峄山同知。所以,《录鬼簿》“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就列有“邓玉宾同知”。实际上,“玉宾子”只是他弃官修道后的“道号”。邓玉宾在青壮年时代,应该是个饱学诗书并有雄心大志的人。所以在元世祖时期,尽管已经废科举取士多年,他还是走上了从政之路,以期实现自己的济世抚民的抱负,并且做到了州“同知”这样一个中级官职。因为资料的阙如,我们无从知道邓玉宾弃官修道的确切原因。但从他现存的散曲看,他说“丫髻环条,急流中弃官修道”;又说“俺只待学圣人问礼于老聃,遇钟离度脱淮南”,可见他晚年弃官入道,是一个虔诚的全真教徒。而他的散曲基本上都是弃官之后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心态。
-
董思靖
董思靖,南宋人。泉州清源山天庆观道士,自称清源后学。著有《道德真经集解》四卷、《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四卷。
-
丁尧臣
丁尧臣,清末医家。字又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喜抄录经验医方,常向人索取验方,相识者亦多以良方见示。曾奔驰齐、鲁、燕、赵,周历塞上垂30年,而萃集医方以千数,依法施治,无不应手奏效,以故求方者益多。光绪六年(1880)选其屡验而极简便者,刻成《奇效良方》(又作《集选奇效简便良方》)4卷。
-
丁锦
丁锦,清代医家。字履中。云间(今上海松江)人。著《古本难经阐注》,自谓尝游于武昌而获古本《难经》,用以校今本,发现缪误甚多,计三十多处,遂以此为据,编写《古本难经阐注》计二卷(一说四卷)。现有刻本及影印本存世。
-
翟耆年
翟耆年,南宋古文字学家。字伯寿。号黄鹤山人。参政翟汝文之子。润州丹阳人。少年有文名,好古文。曾以父荫入官。性格孤介,不苟合。自认为做官必因忠厚被黜,于是辞去官职。宰相范宗尹想召任他,苏庠说他清浊太明、善恶太分,不能被当世所容,不如随其所愿。他弃官后,专心著书。著有《籀史》。此书已无足本传世。所载多金石款识。篆隶之文,并非专述籀文。所录各种之后,皆附论说,括其梗概。此书所录籀文不及薛尚功的《钟鼎彝器款识》而所论述原委则较薛著为详,因于薛著有相辅之功。另有《翟忠惠家谱》1卷,述其父事。
-
丁曰健
丁曰健,原名葆垣,字述安。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历任福建省台湾道凤山、嘉义、淡水等县知县。1862年冬,镇压台湾林赣晟、戴万生农民起义,督办全台军务,旋授台湾道员。1866年致仕,寓居南京。著有《治台必告录》。
丁曰健於1854年(咸丰4年)接替朱材哲,於台湾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为驻守於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因为当时淡水厅管辖区域约今台湾基隆至新竹,因此实为北台湾的统治者。1863年(同治2年),他则又奉旨前往台湾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为台湾清治时期这阶段的地方统治者。
-
董郁青
董郁青,生卒年月不详,号濯缨子,北京通州人,祖籍浙江绍兴,满族,早年中过举人,后加入天主教,成为天主教徒。早年在北京交际广泛,对清末民初的宫廷掌故、社会状况及袁世凯执政国会议员活动较为熟悉.酷爱戏曲,对当时的戏曲梨园界甚为熟稔.中年后寓居天津,在天津新闻界工作了数十年,长期担任《益世报》副刊编辑,称得上天津新闻界耆宿,也被视为小说家.学识渊博,文笔朴茂,在当时新闻界名重一时,乃诚恳邀聘于报社撰文。家居时博览群书,贯通经史,亦喜好诗词戏典.民国后迁寓北平市内,平素交游广泛,以诚挚待人、光明磊落为处世之本,对友能肝胆相照,论事则仗义执言,从来不屈服于权势之压迫,而为时人所称道.曾为《京华时报》执笔撰文,以犀利文笔针砭当时社会弊病为己任,故名声日上,友朋益广,举凡当时社会传闻,宫廷密事,政治风云,官场变幻,均循此渠道源源而来,为以后的《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成书,积累了大量素材.先祖父自应聘进入《益世报》社后,严肃认真,事必亲躬.对副刊《益智粽》及《说苑》的组稿、审稿、发稿、编辑版面等,必不辞劳苦亲自安排妥帖,并曾为专栏《弦外之音》每日写一短文,评论当时政局风云、文坛争议、社会动态,其文章隽永辛辣,深中时弊,立论公允,颇得读者之同感.
-
段昌武
段昌武,字子武。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代经学家。其名一说作段文昌,一作段武昌。以《诗经》魁秋贡,累举擢进士第。官朝奉郎。有《丛桂毛诗集解》(《四库全书》中名为《毛诗集解》)三十卷,现存二十五卷。分成学诗总说、论诗总说和疏解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