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

- 姓名:戴望
- 别名:字子高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德清人
- 出生日期:1837年
- 逝世日期:1873年
- 民族族群:
戴望(1837年~1873年),清经学家。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卒于清同治十二年。补诸生,一赴秋试,遂弃学业。为诂经精舍名宿周中孚甥。
戴氏最初“好为辞章”,继好颜元之学,以为“颜李之学,周公、孔子之道也”(戴望《颜氏学记序》)。后至苏州谒见陈奂,“通知声音训诂经师家法。复从宋先生翔凤授《公羊春秋》,遂揅精覃思,专志治经”(《戴君墓表》,见《谪麐堂遗集》卷首,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依会稽赵氏刻本)。戴氏治汉儒经说,是在清咸丰丁巳(1857)他二十一岁以后,谓:“丁巳后,得从陈方正(即陈奂——引者)、宋大令(即宋翔凤— —引者)二先生游,始治西汉儒说,由是以窥圣人之微言,七十子之大义”(《颜氏学记序》)。陈奂撰《毛诗传疏》,《毛诗》为古文经籍。然戴氏则认为陈奂“所撰《毛诗传疏》,于先汉微言大义,无不曲发其蕴”,他“虽宗毛学,亦颇稽撰三家同异”(《清故孝廉方正陈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戴氏把陈奂说成是不偏废今文的学者,并以此表达他自己对今文经学的倾慕。对戴氏的今文经学倾向影响最深的是常州今文大师宋翔凤。本来戴氏治《春秋》,本《左传》,而遇到宋翔凤后则学风大变。他说: “望初溺《左氏》,自谒吴宋先生,诏以先生(指刘逢禄——引者)遗书,狃于习俗,未能信也。其后宋先生没,望避难穷山中,徐徐取读之,一旦发寤,于先生及宋先生书若有神悟,迥然于吾生之晚,不获侍先生也。”(《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他由宋翔凤而闻常州今文之学,并对刘逢禄、宋翔凤甚为钦仰。
戴氏在常州今文经学影响下,撰写了《论语注》一书。本来,刘逢禄有《论语述何》之作,其旨“追述何氏《解诂》之义,参以董子之说,拾遗补阙,冀以存其大凡,孔、郑诸家区盖不言” (刘逢禄《论语述何序》); 而宋翔凤也撰《论语说义》,旨在发挥西汉今文经学的“微言”、“素王”、“太平之治”等思想。戴氏的《论语注》基本上继承了刘逢禄、宋翔凤的学风,他明确指出,在《论语》齐、韩、鲁三家中,“《齐论》盖与《公羊》家言相近”,它所多出的《问王》、《知道》两篇,“当言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与《春秋》相表裹,而为禹所去,不可得见,悕已!后汉何劭公、郑康成皆为此经作注,而康成遗说,今犹存佚相半。劭公为《公羊》大师,基本当依《齐论》,必多七十子相传大义”( 《论语注序》)。他还表白自己深喜刘逢禄、宋翔凤之说,因刘、宋所注大都“约举”、“不列章句”,从而“因其义据,推广未备”(同上),而注《论语》的。戴氏又反覆说明他所注《论语》,“櫽括《春秋》及五经义例”,欲使“先汉齐学所遗、劭公所传”,“发挥其恉趣”(同上);也就是他是继承常州今文经学加以发挥,从事《论语》的注释的。
戴氏的《论语注》,宣究“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发挥今文“三统”说,言损益因革,言“若循连环”;阐明《公羊》“三世”说,言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他力言《春秋》与《论语》之相通,并发挥今文《齐诗》的遗说,推演《春秋》“改制”、《公羊》三世,把《论语》和《春秋》密切联系在一起,使《论语》“复”于西汉。这种说解,既与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不同,也与清代其他注释《论语》之本,迥不相同。戴氏也说:“如有睹为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缘是罪我,则无讥焉尔。”(《论语注序》)但戴氏主要是继承了西汉今文经学的某些治学方法,斤斤与古文经学派争孔子真传,讲究今文师法的“经学正统”。因此,他虽然主张使《论语》“复”于西汉,似乎和魏源的《诗古微》、《书古微》一样,开展专经研究,探寻西汉坠绪,但却不具有魏源的“变易”思想。戴氏的经学思想,反映了主张“变易”的今文经学,“至此发生了变化,至此受到了锢蔽”(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151页,中华书局1989年8月出版)。
戴氏也喜讲顾炎武遗书,尤留心明末记载,拟辑《续明史》,未就。精校刊。诗工五言。著作尚有《颜氏学记》、《谪麐堂遗集》、《管子校正》等。
戴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毁灭
反映苏联国内战争的长篇小说。亚·法捷耶夫著。从1925年7月19日起,在《苏维埃南方报》、《熔岩》、《十月》和《青年近卫军》等报刊上,陆续登出了小说的部分章节。1927年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正式出版。1930年,鲁迅根据日译文《毁灭》转译成中文,在同年的《萌芽》月刊1—5期连载(未完)。1931年,鲁迅自己出资,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出版了这部作品。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磊然根据俄文原作翻译的译本。小说生动地再现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南乌苏里边区游击战争的壮丽画面,其中着重表现的是苏联工人和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进行殊死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如何经受革命洗礼,把自己改造为新人。作品是写一支150人的游击队奉命进行战略转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且战且走,突出敌围后仅剩19人,完成了“保全战斗单位,作为将来的核心”的任务。小说突破了20年代苏联文坛上普遍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的通病,塑造了莱奋生、莫罗兹卡、麦杰里察、密契克等不同类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本书写得真实、深刻、既简洁又细腻,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并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归潜志
金元间刘祁撰。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为十四卷。 《知不足斋丛书》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多附录一卷, 《学海类编》本作八卷,钱曾以为是未见全书。作者自序称,此书是他三十二岁居家乡时,回忆八岁以后从祖父游宦于大河之南二十多年的人事, “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今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其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因暇日记忆,随得随书,题曰《归潜志》。”“归潜”是刘祁居室之名,“因名其书,以志岁月”,意在“异时作史,亦或有取焉”(《归潜志序》)。由于这一立意,便使其书尽量包容有关金代的资料,造成内容颇杂,难于归属其类别的情况。有的书把它列入笔记类,也有的认为它是诗文别集,《四库全书》则归属于“子部小说家类”。本书卷首有作于“乙未(1235)季夏之望”的自序。卷1—6,都是金代人物的小传,共收入120余人。
五凤吟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题“云间(亦作云阳)嗤嗤道人编著”,“古越苏潭道人评定”。四卷,二十回。书叙明朝嘉靖年间宁波府定海县有祝琪生、郑伟、平君赞三秀才,一同会文作课。致仕乡宦邹泽清深爱琪生才,琪生至邹府作幕宾,与邹女雪娥相爱慕。平君赞冒琪生名去雪娥绣房,被雪娥及二婢女素梅、轻姻捉弄,逼平写出“冒充琪生,欲行奸污”之供状。平派刁奴杀琪生未遂,又买通强盗诬琪生杀人,亦未达目的。平有妹婉如,有才貌,与兄迥异。琪生曾在平家避嫌,与婉如私订终身。婢女绛玉美貌,因与琪生有染,被平卖与恶少。后琪生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放直隶巡按,与雪娥、婉如和素梅、轻烟、绛玉等五女团聚。平君赞因依附严世蕃,领古田县事,被强盗杀死。书中多有污秽描写。有大连图书馆藏本,题《草闲堂新编绣像五凤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题《新刻续六才子书》。另有郑西谛藏稼史斋刊本。日本宝历甲戌《舶载书目》载二十四回本,未见。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亦二十回。
郝经续后汉书
九十卷。元郝经撰。经,《春秋外传》提要已著录。经精研三国史,有《三国志考证》一书,失传。经反对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著三国史以蜀汉为正统,故称《续后汉书》。史料参酌陈寿书和裴注等三国史籍,重新编定。以陈寿书无“志”,遂作“八录”以补其缺失,极有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持论不苟”、“读其书可以想见其为人。”可见对郝经及此书的评价之高。此书自明以来传本极少,清人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成书,缺年表一卷、刑法录一卷,其它各卷亦间有缺漏。其版本有:①乾隆五十年(1785)刊本。省图藏。②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省图藏。③光绪六年(1880)刊本。省图藏。《四库全书》本。④《丛书集成初编》本。
弥勒上生经述赞
弥勒上生经述赞,卷一,不全。唐述。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六卷,宋处元述,日本秀云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