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

- 姓名:戴望
- 别名:字子高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德清人
- 出生日期:1837年
- 逝世日期:1873年
- 民族族群:
戴望(1837年~1873年),清经学家。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卒于清同治十二年。补诸生,一赴秋试,遂弃学业。为诂经精舍名宿周中孚甥。
戴氏最初“好为辞章”,继好颜元之学,以为“颜李之学,周公、孔子之道也”(戴望《颜氏学记序》)。后至苏州谒见陈奂,“通知声音训诂经师家法。复从宋先生翔凤授《公羊春秋》,遂揅精覃思,专志治经”(《戴君墓表》,见《谪麐堂遗集》卷首,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依会稽赵氏刻本)。戴氏治汉儒经说,是在清咸丰丁巳(1857)他二十一岁以后,谓:“丁巳后,得从陈方正(即陈奂——引者)、宋大令(即宋翔凤— —引者)二先生游,始治西汉儒说,由是以窥圣人之微言,七十子之大义”(《颜氏学记序》)。陈奂撰《毛诗传疏》,《毛诗》为古文经籍。然戴氏则认为陈奂“所撰《毛诗传疏》,于先汉微言大义,无不曲发其蕴”,他“虽宗毛学,亦颇稽撰三家同异”(《清故孝廉方正陈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戴氏把陈奂说成是不偏废今文的学者,并以此表达他自己对今文经学的倾慕。对戴氏的今文经学倾向影响最深的是常州今文大师宋翔凤。本来戴氏治《春秋》,本《左传》,而遇到宋翔凤后则学风大变。他说: “望初溺《左氏》,自谒吴宋先生,诏以先生(指刘逢禄——引者)遗书,狃于习俗,未能信也。其后宋先生没,望避难穷山中,徐徐取读之,一旦发寤,于先生及宋先生书若有神悟,迥然于吾生之晚,不获侍先生也。”(《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他由宋翔凤而闻常州今文之学,并对刘逢禄、宋翔凤甚为钦仰。
戴氏在常州今文经学影响下,撰写了《论语注》一书。本来,刘逢禄有《论语述何》之作,其旨“追述何氏《解诂》之义,参以董子之说,拾遗补阙,冀以存其大凡,孔、郑诸家区盖不言” (刘逢禄《论语述何序》); 而宋翔凤也撰《论语说义》,旨在发挥西汉今文经学的“微言”、“素王”、“太平之治”等思想。戴氏的《论语注》基本上继承了刘逢禄、宋翔凤的学风,他明确指出,在《论语》齐、韩、鲁三家中,“《齐论》盖与《公羊》家言相近”,它所多出的《问王》、《知道》两篇,“当言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与《春秋》相表裹,而为禹所去,不可得见,悕已!后汉何劭公、郑康成皆为此经作注,而康成遗说,今犹存佚相半。劭公为《公羊》大师,基本当依《齐论》,必多七十子相传大义”( 《论语注序》)。他还表白自己深喜刘逢禄、宋翔凤之说,因刘、宋所注大都“约举”、“不列章句”,从而“因其义据,推广未备”(同上),而注《论语》的。戴氏又反覆说明他所注《论语》,“櫽括《春秋》及五经义例”,欲使“先汉齐学所遗、劭公所传”,“发挥其恉趣”(同上);也就是他是继承常州今文经学加以发挥,从事《论语》的注释的。
戴氏的《论语注》,宣究“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发挥今文“三统”说,言损益因革,言“若循连环”;阐明《公羊》“三世”说,言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他力言《春秋》与《论语》之相通,并发挥今文《齐诗》的遗说,推演《春秋》“改制”、《公羊》三世,把《论语》和《春秋》密切联系在一起,使《论语》“复”于西汉。这种说解,既与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不同,也与清代其他注释《论语》之本,迥不相同。戴氏也说:“如有睹为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缘是罪我,则无讥焉尔。”(《论语注序》)但戴氏主要是继承了西汉今文经学的某些治学方法,斤斤与古文经学派争孔子真传,讲究今文师法的“经学正统”。因此,他虽然主张使《论语》“复”于西汉,似乎和魏源的《诗古微》、《书古微》一样,开展专经研究,探寻西汉坠绪,但却不具有魏源的“变易”思想。戴氏的经学思想,反映了主张“变易”的今文经学,“至此发生了变化,至此受到了锢蔽”(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151页,中华书局1989年8月出版)。
戴氏也喜讲顾炎武遗书,尤留心明末记载,拟辑《续明史》,未就。精校刊。诗工五言。著作尚有《颜氏学记》、《谪麐堂遗集》、《管子校正》等。
戴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志贺寺上人之恋
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954年(29岁时)。它是一个极端境况下的爱情故事。被裹入情欲的圆环的双方分别是:形容枯槁的老和尚(志贺寺上人)、陪着天皇睡觉的女人(御息所)。志贺寺上人(古代日本尊称和尚为“上人”)修习净土法门,今生今世的所作所为别无他求,只为往生“极乐世界”。他的修为很高。在其心底,所谓的“现实”就像一张静止不动的图画。但老僧无法真正入定。御息所(本意为“天皇歇息处”,代指天皇的侍妾)的出现搅扰了他。御息所来志贺赏花,掀动车帘的一霎,也掀动了老僧的眼睛和心灵——在精神与肉体相交的那种根源上,上人感到了震动,余波激荡,回旋不去,构成闭环……有了爱情,上人的修为就有崩坏的风险了。老僧要如何做?徒具精神的他,将用神思意念去应对和转化这场衰年的痴迷。
阳羡茗壶系
明代周高起(1596—1654)撰。一卷。专门记述宜兴(阳羡)紫砂工艺发展过程及名工巧匠,分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七个条目。行文如同讲故事,把历史、人物、工艺、名品特色等融汇其中,可读性较强,是首部记载宜兴紫砂业的专著。成书于明崇祯十三年 (1640),此书常和 《洞山茶系》合印。阳羡为今江苏宜兴古称,以制陶闻名。
周易悬象
八卷。清黄元御撰。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用药而损害了他的眼睛,于是发愤学医。对于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都有注释,总有数十万言。大抵自命非凡,想驾御魏、晋以来医者之上,除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之外,罕有能免于被其批判的。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惟其诂经乃颇能沿溯古义。其训释以观象为主,其观象以《说卦》为主,而参以《荀九家》之说,也兼用互体。大抵都是缘象以明理,不纠绕飞伏、纳甲之术,也不推演河、洛、先天之说,在近人易说中犹可算是学有根据。只是喜好以己意改古书。其并彖、象传于经,而将《文言》合为一篇,这也是根据郑玄本而来的(郑玄本《文言》自为一篇,见《崇文总目》)。而改乾卦的次序,使之与坤卦以下同,这也是据王弼本六十三卦之例而来的。将《系辞》十九卦之说割裂而转入文言的,在古代只有吴澄有此说(见《易纂言》),这已经是没有根据。至于《系辞》全部改动其次第,并多所删节,又割掇《说卦》以补之,《说卦》更多所改正。直以孔翼为稿本,而笔削其文,别造一经,更不是古法。《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蜃楼
故事说的是一名叫陈逸群的海龟青年,因病去到杭州静养,想起自己的各种罗曼史,以及在杭州各种艳遇的事情。故事表达出了当时在各个西方列强压迫下,中国爱国青年的愁苦和无助。本篇最初发表时,未完,作者未曾续写,也未收入集子或单独出版。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除第四章最后一节)曾在一九二六年六月《创造月刊》第四期上发表过。
夜雨飘流的回忆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的心境底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得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底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黯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象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洪秀全演义
《洪秀全演义》,又名《太平天国演义》、《洪杨豪侠全集》。历史小说,五十四回,未完。黄小配著。1905年连载于香港《有所谓报》和《少年报》; 1906年香港《中国日报》社印行单行本。卷首有章炳麟丙午(1906)九月序,又有题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六年”(1908)作者自序及例言。本书是我国近代小说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它是继史学著作《太平天国战史》以后,第一部热情歌颂太平天国革命历史的长篇小说。叙述太平天国史事,起于洪秀全聚义起事,终于曾国藩调胜保再围金陵城。所写人物与史实多有抵牾,但同情并歌颂了太平天国运动,较好地塑造了洪秀全、李秀成、林凤祥等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