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道乐

    道乐

    道乐(1640~?),明末清初临济宗僧。贵州思南印江人,俗姓杨。字不厌。三十一岁参礼敏树如相,得度受具足戒,一年后敏树入寂,师乃参谒华严圣可德玉。康熙十五年(1676),归黔省母,受请住持贵州兴隆卫龙山寺三年。后遇兵乱,退居高坉山一年。二十三年出蜀,驻锡遵义府玉泉寺。翌年,闻圣可德玉寓泸州(四川)方山,省觐得法。二十八年,住重庆华岩寺。世寿不详。著有华岩不厌乐禅师语录三卷。

  • 德萨米

    德萨米

    德萨米(Théoddre Dézamy,1803-1850)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生于法国旺代省吕松城。学生时代学过医学、哲学和法律,当过教师。1830—1834年间参加过“四季社”等秘密革命组织,投身于法国工人运动。1840年创办《平等者》杂志,宣传平等观念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组织“平等者协会”、“人道社”等秘密组织。同年7月与皮佑等人组织政治性集会—共产主义聚餐会,发表《关于平等问题的演讲》。1843年出版其代表作《公有法典》,阐述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45.1846年间出版《被社会主义战败和消灭了的耶稣会的教义》、《自由和普遍幸福的组织》等书。1848年,德萨米加入布朗基领导的“中央共和社”。二月革命后,他出版《人权,无产者论坛报》,创办和领导“新巴贝夫主义者俱乐部”。六月起义后,回到故乡。1850年病逝。德萨米对小资产阶级和基督教社会主义进行了斗争,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潘多拉的祸害盒子”,抨击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它必将为共产主义所代替;共产主义大家庭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公社,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此为“唯一合理的宗教,人类唯一的标准状态”;它实行全民劳动,实行机器生产,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施行全民教育,并实行按比例的平等分配的原则。在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程中,有一个社会改造和政治改造的过渡时期,它在经济上剥夺敌人的“所有权”和贷币;政治上逐步建立和发展公社组织;公社组织建立在幸福、自由、平等、友爱、一致和公有制等原则的基础上;一定的公社组织构成省,多个省构成共和国,各共和国共同构成“伟大的全人类共同体”。德萨米认识到无产阶级既是受苦的阶级,又是革命的力量,并提出要向无产者头脑里灌输真理;明确提出社会革命的问题,主张暴力革命、实现革命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还明确地提出了工业立法、农业立法,警察立法和政治立法的思想。德萨米的学说是“比较有科学根据”的共产主义学说,但未能摆脱理性主义和人性论的影响。未能从根本上突破空想社会主义的框框。

  • 道正

    道正

    释道正,隋沧州兰若沙门。沧州渤海人。禀质高亮言志清远。居无常处学非师授。乐习禅行宗兰若法。无问冬夏栖息深林。乞食于村。余惟常坐。系想绳床下帐独静。道俗参讯略示纲猷。令其住心缘向所授。故使四远造者各务静缘。众聚虽多而外无嚣挠。正任性行藏都无名贯。经论讲会莫不登践。皆听其深隐略其繁长。周流两河言议超邈。偏以成实知名幽冀。时有隶公贯者。引正住寺为上簿书而志骇风云曾无顾眄。还返林薄。嗣业相寻。综述宪法流之于世。名为六行。凡圣修法也。包举一化融接万衢。初曰。凡夫罪行。二曰。凡夫福行。三小乘人行。四小菩萨行。五大菩萨行。六佛果证行。都合六部极略一卷。广二十卷。前半序分后半行体。言非文质字爽词费。开皇七年赍来谒帝。意以东夏释种多沉名教。归宗罕附流滞忘返。普欲舍筌检理抱一知宗守道行禅通济神爽。具状奏闻。左仆射高颖。素承道训。乃于禅林寺大集名德述上所奏。时座中有僧曰。帝京无人。岂使海隅传法。正闻对曰。本意伸明邪正。不欲简定中边。夫道在通方。固须略于祖述。众无以抗也。而其着词言行。众又不愿遵之。于是僧徒无为而散。正知浇季之难化也。遂以行法并留京辇方禅师处。即返东川不悉终所。今骊山诸众。多承厥绪系业传云。[《续高僧传》卷十六]

  • 尔瞻达尊

    尔瞻达尊

    尔瞻达尊(1609~1664),明代临济宗僧。又称尔瞻。世称“尔瞻达尊禅师”。浙江四明鄞县人,俗姓唐。从福泉山之圜明出家,三年后,参谒密云圆悟。二十八岁受具足戒,历参石车通乘、瑞白明雪、山茨通际等诸尊宿,而为通际之法嗣。后住于南岳之绿萝庵,顺治三年(1646)于石霜开堂说法,重修圜明之塔,尽力整备伽蓝。康熙三年九月示寂,世寿五十六,法腊三十一。遗有尔瞻尊禅师语录二卷行世。[五灯全书卷八十一]

  • 杜知耕

    杜知耕

    杜知耕,清数学家。字端甫,号伯瞿,柘城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举人。青年时代游京师,曾得西洋几何学书,便如饥似渴攻读,遂撮合中西之长,撰成《几何论约》、《数学钥》。前者是对利玛窦与徐光启所译《几何原本》 的删繁举要; 后者是取线、面、体三部之法,通以三率之术,成前所未有之书。

  • 德然

    德然

    德然(?~1388),明初临济宗僧。松江府(江苏)华亭人,俗姓张。号唯庵。幼从无用贵禅师剃发出家,遍叩诸方后,于千岩元长会下得法。后遵石屋清珙之悬记,归返华亭,筑室郭汇之阳,名为松隐。住三年,刺血书写华严经,有异感,居民为建宝坊。千岩迁化后,继金华(浙江)圣寿寺之席。洪武二十一年示寂,世寿不详。后人为师立塔于松隐。著有松隐唯庵和尚语录三卷行世。[五灯全书卷五十八、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 道开

    道开

    道开,明末僧,号密藏。生卒年不详。原为南昌儒生,出家于补陀。以仰慕紫柏真可之学行,乃投为紫柏之弟子。万历(1573~1620)年间,与紫柏等人倡议创刻《嘉兴大藏经》,师即为初期之实际主事者。然在《嘉兴藏》刊刻不久,师由于忧虑紫柏即将陷入京师之政治漩涡,而紫柏又不听劝谏,故乃骤然隐遁,而不知所终。遗有《密藏开禅师遗稿》二卷、《密藏禅师定制楞严寺规约》一卷、《藏逸经书标目》一卷。

  • 董元恺

    董元恺

    董元恺(?—1687),清词人。字舜民,号子康。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次年即因罹江南奏销案被黜。以佳公子而怀才不遇,遭此打击,遂漫游四方,登山临水,凭吊古迹,“以抑塞磊落之才,使飞扬跋扈之气;以嵚崎窈窕之遇,抒缠绵凄怆之怀”,所为词“哀乐过人,一往有深情”(尤侗《苍梧词序》),慷慨激昂之处,风格最近陈维崧《湖海楼词》。晚年远游归里,足迹常在阳羡山水间,论者以为其词乃阳羡派词风之一翼。著有《苍梧词》。生平事迹见尤侗《苍梧词序》、《清名家词》作者小传。

  • 邓雅

    邓雅

    邓雅(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字伯言,号玉笥。新淦(江西新干)人。早年勤苦力学,以能诗知名于乡里。在元朝末年,他一直隐居未仕。入明之后,生活一如其旧,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以郡县举荐,召他赴京朝见,准备擢用,他以年老有病为由恳辞,获准还乡,洪武二十二年尚在世。在元末就与梁寅友善,两人志趣情操也很相近,他晚年着力于写诗,今存有诗集《玉笥集》9卷。由于《玉笥集》传本十分罕见,明清很少受到学者、藏书家关注,所以一般对邓雅及其诗作都十分陌生。《元诗选癸集》在庚集下册收入邓雅诗1首。他的诗格调平整,气味冲澹,比较质朴自然,以五言律诗成就较高,如《枕上作》:“梦断五更时,山家鸡乱啼。风生梧树里,月过纸窗西。为客心牢落,伤时气惨凄。遥怜征战地,万骨委尘泥。”虽未直接写元明易代的战乱,却十分切合他的身份与心境。从总体而言,他的诗也时而给人以写作不够精心,下笔比较随意这一印象。

  • 丹波元胤

    丹波元胤

    丹波元胤(1789-1827)亦称多纪元胤,日本汉方医家。著名汉方大家丹波元简三子。生平不详。丹波元简编辑《医籍考》,未成而卒。多纪元胤继而撰成《医籍考》,书稿初成,未及校订而卒。丹波元胤之弟丹波元坚,整理校雠出版成书。丹波元胤对此书贡献最大,因而一般称此书为丹波元胤所撰。

  • 杜思敬

    杜思敬

    杜思敬(1235—1320),字敬甫,一字散夫,号宝善老人。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市西河乡)人,生于元太宗七年(1235年),元初沁州长官杜丰第三子。初侍忽必烈于藩府,从许衡学。由平阳道同知累迁治书侍御史,历户部侍郎、中书郎中,出为顺德、安西、汴梁等路总管。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中书参知政事。大德十年(1306),进中书左丞。琥(武)宗即位后致仕。杜思敬于武宗继位后致仕,家居期间,对医学颇有研究。曾节选张洁古、云岐子(张璧)、李东垣、罗天益等诸家著述19种,于1315年(延祐二年)辑成《济生拔萃》,这是一部最早个人汇集的医学丛书。书中以《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窦太师流注指要赋》等作首卷,以示对针灸的提倡。元延佑二年(1315年)编写《济生拔萃方》,杜思敬还爱好诗文,有《桦阳十景咏》。延佑七年(1320年),杜思敬去世,年86岁,谥号文定。

  • 戴锡章

    戴锡章

    戴锡章,字海珊,四川开县人,清末民国初时期著名史家,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举人。曾入史馆参与编纂《清史稿》。他有鉴于清人所补的几种西夏史著作各有缺陷,便利用史馆丰富的史籍和便利的条件,积十余年之功,撰成《西夏纪》。

  • 丁凤

    丁凤

    丁凤,明代医家。字竹溪。江浦(今属江苏)。生卒年欠详。幼时即攻习举子业,后又改习医业,有较坚实的基础。对痘疹一科尤有心得。撰有《医方集宜》及《兰阁秘方》,都是自己平日诊疗的宝贵经验,参考古人经义奥旨,结合其先祖所遗留之著作编撰而成。另又据黄廉所辑的《痘疹全书》进行修改,加入其三十余载对痘疹等证独特心得,改编成《痘疹玉函集》计六卷。此三书后又集成《丁氏锦囊三种秘录》。其医术并传与子孙,颇有影响。

  • 邓苑

    邓苑

    邓苑,生卒年不详。字博望。江西清江县(今江西樟树)人。明代眼科学家。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选河西令。致仕后,以搜罗古籍为务。精通医理。年七十余卒。撰有《一草亭目科全书》(又作《感应一草亭书》)1卷,为眼科名著。总括眼病为内障、外障两类,书中首为议论,次为治法,方后附炮制、制剂、鉴别、宜忌等。末附薛己方选1篇。内容简明,颇切实用。

  • 翟汝文

    翟汝文

    翟汝文(1076—1141),字公巽,丹阳(今属江苏)人。元符三年进士,侍亲十年不出仕。亲丧服阙,期满,除议礼局编修官。徽宗召对,拜秘书郎。大观元年,除著作郎,迁左史。诏试词苑,除显谟阁待制、知襄州,未行,改知齐、唐二州。以谢表有怨语,罢郡奉祠。起知陈州。政和三年,除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召为吏部侍郎,出守宣州,知庐州,移密州。钦宗即位,召直翰苑,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绍兴初,复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寻除参知政事。秦桧论其专擅,罢为散官。十一年卒,年六十六,私谥忠惠。汝文好古淹博,擅长书法,书体遒丽劲逸,有六朝书法之风致。为文长于制诰表启,尤善用典,陈振孙谓其“制诰古雅,气格浑厚,近世罕及”(《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四库全书总目》亦云其文“大都根柢深厚,措词雄健,所谓无一字无来处者,庶几足以当之,非南宋表启涂饰剽掇之比”。在北宋末与汪藻、孙觌齐名(卷一五六)。所撰《左仆射制》、《知越州谢表》、《谢赐对衣金带鞍马表》、《贺蔡攸除少师启》诸篇,都以使事贴切,对仗工稳著称。著有《翟忠惠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至明时原本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重辑为十卷,有《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一三九四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三二○五至三二一六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孙繁《翟氏公巽埋铭》(《忠惠集》附录),《京口耆旧传》卷四、《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 道氤

    道氤

    道氤(668~740)唐代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举进士第,后出家。善属文。任供奉之职。随玄宗至雒时,一行禅师奏请召集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大建论场;道氤被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开元十八年(730),与道士伊谦辩论释、道二教之优劣,师雄论奋发,伊谦为之折伏,玄宗倍加赞叹,并赏赐绢等物。开元二十八年入寂,世寿七十三。著有对御论衡、大乘法宝五门名教、信法仪、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宣演等书,其中以御注金刚经疏宣演为唐玄宗所著御注金刚经之复注本,此书于历代经籍目录中仅见其名,内容不明,直至敦煌本出,方得尽悉其奥。


    释道氤。俗姓长孙。长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因有娠焉。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意行太任之胎教也。逮乎诞弥异香芬馥。成于童稚。神气俊秀学问详明。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名喧曰下。才调清奇荣耀亲里。后有梵僧扣门分卫。饭讫愿寓宵宿。氤接之谈话。言皆诣理。梵僧称叹。明晓辞诀方出门。闪然不见。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乞愿出家。将知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请益无替。及登戒法旋学律科。又隶经论。如是内外偕通矣。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谓氤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斯须已就。其辞典丽。清净佛国境物庄严。临文若现前矣。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辩给难酬善于立破。礼师仰其风规。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氤之论端势若泉涌。从此闻天供奉朝廷。玄宗幸雒。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御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其疏亦氤之著述也。时一行禅师国之师匠。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扞御谁可阐扬。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论场。氤为众推许。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竖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茫然屈伏。一行惊异曰。大法梁栋伊人应焉。余心有凭。死亦足矣。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乃有小疾上表。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法师将息。朕此药并方甚好。服食必差。所患痊愈早来西京。其顾遇也若此。仍属此际一行迁神。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推氤表白。法事方毕。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释门俊彦宇内罕匹。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道士尹谦对答失次。理屈辞殚论宗乖舛。帝再三叹羡。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初玄宗注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虽提兔翰颇见狐疑。虑贻谬解之愆或作余师之义。遂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更沉注想自发现行。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续宣氤造疏矣。四海向风学徒鳞萃。于青龙寺执新疏。听者数盈千计。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讲堂悉用香泥。筑自水际至于土面。庄严之盛京中甲焉。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遣门弟子赍遗表云。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得陪缁伍许自精修。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泉门自掩安沐尧风。夜台一归宁逢舜日。有定瘗于苍陇。无再谒于丹墀云。时帝览恻怛。遣中使内给事贾文瑰。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奉问氤弟子等。适闻法师迁神寂灭。痛惜良深。未审拟于何处安厝。赐到绢帛等。圣恩追悼。生荣死哀光于僧伍。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白塔存焉。[《宋高僧传》卷第五]

  • 道液

    道液

    道液(道掖),唐代僧,传历不详,据有关之资料,知其自上元至贞元(760~804)初年,曾住长安资圣寺或西明寺,从事译经及讲说等弘法事业。

  • 道通

    道通

    道通,唐代禅僧。俗姓何。庐江(今属安徽)人。幼年出家。至建阳(今属福建)谒马祖道一,又随其迁龚公山,不辞辛劳,唯法是务。后至唐州(治今河南泌阳)紫玉山,结茅而居。元和八年(813)传法金藏,避居襄阳(今属湖北)。(《宋高僧传》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六)


    姓何氏。庐江人。其为童也持重寡辞。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缁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然誓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锡江西[泳-永+防]潭山门。励心僧务不惮勤苦。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昌言曰。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遇可居之。通闻此言。且同隐谶。殊不详练。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回至唐州西。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乃问乡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忆大寂之悬记。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先师之言非虚记也。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始则诛茅构舍。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回见通。通愀然作色。汝其来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径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道通(唐唐州紫玉山)《宋高僧传》卷第十】

  • 度正

    度正

    度正(1166-1235),宋文学家。字周卿,号性善,又号乐活,合州(今重庆合川)人。少从朱熹学,年二十四登绍熙元年进士,初官于遂宁,迁益昌学官。嘉定三年,知华阳县。五年,通判嘉定军。九年,权知怀安,迁知重庆府。曹彦约为侍从官,举以自代。召为国子监丞,上疏论李全必反,言辞激切。迁军器少监,绍定四年,为太常少卿。端平元年,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同修撰。迁礼部侍郎,致仕。二年卒(《字溪集》附《纪年录》),年七十,赠通议大夫。著有《性善堂文集》,曹彦约为序,称其文操纵卷舒,得钜儒心法。文章质实,大都原本经济,不为流连光景之语,奏疏指陈利弊,明析剀切。诗格近朱熹,词意畅达(《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性善堂稿》十五卷,有《四库全书》本。所著尚存《周濂溪先生年表》。《全宋诗》卷二八二五至二八二八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六八六四至六八七二收其文九卷。事迹见度正《奉别唐寺丞丈》诗及《上任尚书伯起书》、《宋史》卷四二二本传。

  • 蔺道人

    蔺道人

    蔺道人(约790~850年),唐代骨伤科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道家,精于骨伤科的理论和治疗技术,热衷于为伤折者服务。九世纪中,唐室日趋衰竭,统治者试图解决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决心改变“不务农桑,空谈彼岸”的“僧徒日广,佛寺日崇”的状况,于公元845年下令佛僧道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生产,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收上田数千万顷,这个措施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破坏了当时僧、道人士和寺院的医疗救治活动。蔺道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长安逃避到江西宜春县钟村,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盖茅屋、种田亩、隐名埋术,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一次,经常帮助耕耘的彭老头,对他讲起儿子因砍材坠折颈椎、肱骨,因为得不到很好治疗可能造成残废。蔺道人才重操旧业,用自己精巧的正骨技术,为这位骨折十分严重的患者治愈了伤痛。从此,远近知名,求者甚众。蔺氏即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彭老头,并将自己珍藏的骨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方》,无代价地赠送给这位老人,自己却另寻安静环境去度残年了。从此,彭老头得蔺道人的传授,成为当地一位知名的正骨专家。当时江西的一位统治者,知道这条事的来龙去脉后,便派人四处寻找蔺道人,很想发挥其才学技术,不料已无踪影,人们便传出蔺道人是一位神仙下凡的故事。因此,书名也被改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蔺道人实际上是一位杰出的骨伤科专家。他在晚年将《理伤续断方》传授给彭老头并流传后世使千百年来无数伤折病患得到相当科学的处理而恢复健康,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在我国正骨伤科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倡导的骨伤治疗常规:强调正骨麻醉、清洁伤口、检查诊断、牵引复位、敷药固定、定期复查、换药及其次第运用等,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在治疗技术上如改进骨折固定的方法及原则;创造性应用外科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创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臼等,都是很突出的成就。后世正骨多宗此书。

  • 为霖道霈

    为霖道霈

    为霖道霈(1615~1702),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福建建安人,俗姓丁。号旅泊、非家叟,字为霖,法名道霈。永觉元贤之法嗣。十四岁入白云寺出家,研学经教。侍永觉元贤数年,又往天童山参学于密云圆悟而彻悟。旋赴百丈山结庵修净业五年。后移居鼓山二十余年,皈依者甚众。康熙四十一年示寂,世寿八十八。著述宏富,有仁王般若经合疏三卷、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二○卷、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佛祖三经指南三卷、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二卷、旅泊庵稿四卷、禅海十珍一卷、四十二章经指南、佛遗教经指南、鼓山录六卷、般若心经请益说、八十八佛忏、准提忏、发愿文注等。[五灯全书卷六十三、新续高僧传卷六十三、禅祖念佛集卷下]

  • 董纪

    董纪

    董纪,明初诗文作家。字良史,以字行,更字述夫。上海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十五年(1382)举贤良方正,对策称旨,授江西按察佥事。在任上写了不少山水纪游诗抒发情怀。建文元年(1399)典南闱试。张汝弼《西郊笑端集序》称他“漫尔而仕,漫尔而归,诗文亦漫尔而作”。他的诗作,不刻意求工,但写得自然流畅,平易朴实。如《海屋为彝古鼎赋》:“海上高僧屋数椽,珊瑚碧树绕阶前。过桥云磬天台寺,泊岸风帆日本船。龙女献珠来供佛,鲛人分席与参禅。百年劫数如弹指,眼见桑田几变迁。”写得闲整流利,颇有韵致。又如《江行》:“江水悠悠江路长,孤鸿啼月有微霜。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写得风致翩翩,别有情趣。有些诗篇过俚过质,诗味不浓。著有《西郊笑端集》2卷。

  • 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十七岁,出家于东山慧云寺之慧齐门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圜悟克勤等师。宣和年间,与圜悟克勤住东京(开封),大悟后,乃嗣圜悟之法,圜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未几,令师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振京师。靖康元年(1126),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绍兴七年(1137),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亦不得幸免,于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辑成‘正法眼藏’六卷。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梅州(今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谥号‘普觉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嗣法弟子九十余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明高僧传卷五、大慧年谱、嘉泰普灯录卷十五、联灯会要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九]

  • 多罗那他

    多罗那他

    多罗那他(1575~1634年,又译“打那拉达”),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原名觉囊衮噶宁波。藏族。生于卫藏交界地之喀热琼尊(又称觉摩喀热)。出身惹氏家族。父名朗杰彭措,出生时头有白发,时称“白发婴”,初名斯觉多杰。相传其4岁时被认定为觉囊衮噶卓乔大师转世。初学经于觉囊寺(即觉木囊寺)。万历三十二年(1604),从乍米扬坎架札木素受比丘戒,并依卫藏众多师长学法。后任觉囊寺住持。时印度僧人因国内动乱纷纷进藏,他热诚接待、供养,并依印僧口述撰《印度佛教史》,成书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仁蚌巴支持下势力大增。后在藏巴汗支持下,集资建达丹彭措林寺(后五世达赖更名甘丹彭措林寺,简称丹达寺),渐负盛名。应蒙古喀尔喀部之请,前往蒙古长驻传教,四世达赖赐以“大慈迈达里呼图克图”名号。在蒙古传教20余年,久居库伦(今乌兰巴托),深得王公百姓崇信,被尊称为“哲布尊丹巴”(藏语意为“尊圣”),蒙语又称“温都尔格根”(高位光明者)、“帕克托格根(圣光明者),成为蒙古掌教喇嘛。又先后被尊为“大慈诺门罕”、“博硕克图济农”,号为“转金轮彻辰济农汗”。晚年录完金字甘珠尔经,在藏巴汗支持下请180人抄写甘珠尔经200函。崇祯七年(1634),于库伦圆寂,转世为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之子札那巴札尔,即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此后依次转世。所著《印度佛教史》(即《印度正法宝弘扬史明示》)最为有名,国内外均有译本流传,为研究印度佛教史权威著作。所著《多罗那他秘传》(3部)、《自传》、《显密法门》、《觉囊寺志》、《丹达寺志》等均很出名。

  • 杜文燮

    杜文燮

    杜文燮,明医家。字汝和,号理所。宛陵(今安徽宣城)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著成《药鉴》两卷。主张医者应首察病源,次辨药力。论证则由标本而及经络,审性则由阴阳以及反畏。后次第叙述一百三十七种药物性味及功用,甚便检阅。同邑焦耿芳为之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