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车若水

    车若水

    车若水(约1209~1275)字清臣,号玉峰山民,南宋学者。黄岩(今属浙江)人,似庆孙。弱冠从陈耆卿游,学为古文,与年长十三岁之吴子良同门。王象祖盛称其文,谓其“明而新、清而健,可追古作”(《三台文献录》卷一四引《答车清臣书》)。后从杜范游,潜心理学。又从王柏、陈文蔚游,刻意讲学。德祐元年卒。著有《宇宙略纪》、《玉峰冗稿》,已佚。杜范序其祖所撰《闲居录》,称其“不袭传记之旧说,简策之陈言,迥出新意,自成一家议论”,又称若水“搜采旧闻,饰而附益”,当为祖孙同著。今惟存《脚气集》,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九七录其诗十八首,多感慨之作,如《庚申》云:“襄阳耆旧总堪羞,只有庞公已入州。自向芭蕉眠夜雨,不堪更鼓在床头。”《中秋有感》云:“村屋半蹲鹈晚,吴江一叶鸸秋。北边又听寒来信,近日何人万户侯。”《全宋文》卷七九九三至七九九四收其文二卷。事迹见《脚气集》及车惟一跋、《宋史翼》卷二五。

  • 崔豹

    崔豹

    崔豹,晋代训诂学家。字正能,一字正熊,燕国(都城在今北京)人。惠帝(290—306在位)时,官尚书左兵中郎、太傅。事迹见《经义考》卷二百零二、《四库全书提要》卷一百一十八。作《古今注》三卷,将杂考名物与训诂结合起来。《四库全书提要》谓其书久亡,今本为后世自唐人马缟《中华古今注》中摭取其魏以前事而成。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五考证,定为今本犹是崔氏之作,而《中华古今注》乃是抄袭崔书。另有《论语集义》,《隋书·经籍志》正文著录八卷,注文及《经典释文·序录》则作十卷。

  • 陈仁玉

    陈仁玉

    陈仁玉(1212—?),字德公,又作德翁、德韬、德翰,号碧栖,仙居县城南黄村(今仙居县城关镇小南门)人。幼习《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诸籍,每有心得,必记之。南宋淳祐三年(1243)秋,辑成《游志篇》,荟萃历代名流游览泰山、沂水、武夷、秦淮等名山大川游记,凡88篇,刊行之。同年又写成《永鉴稿》(已佚)。仙居县盛产合蕈、稠膏蕈、松蕈、竹蕈(竹荪)、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十余种食用菌,仁玉通过观察、品尝、研究,于淳祐五年写成《菌谱》。此书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专著,清代编入《四库全书》。九年,纂辑淳祐《临安志》。先与通判吴革,后与王亚夫,“昼访夜思,参与书传所省忆,耳目所睹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二,总之数十万言”。十年十二月,书成,为我国古代方志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与南宋都城史颇有价值。此书后人曾误为施谔纂辑,近年洪焕椿发现《永乐大典》收录陈仁玉《淳祐临安志序》,已在其《浙江方志考》中订正。


    淳祐十一年,以白衣受诏为经筵讲官。开庆元年(1259),赐同进士出身。九月,任军器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后历任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


    德祐元年(1275),谢太后下诏降元。时仁玉已告老归寓台州,与权知台州事王珏相议拒诏,招募义民筑城,死守台州。景炎元年(1276)二月城破,退隐黄岩县石塘山(今属温岭市)海中。临终戒子孙永不仕元。后移葬仙居城郊南峰山桃花洞侧。

  • 褚澄

    褚澄

    褚澄(?~483),南北朝南齐医家。南北朝时中国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彦道。为宋武帝刘裕之甥,尚书左仆射褚湛之二子,宋文帝女庐江公主之夫,齐太宰侍中录尚书公褚渊之弟,仕宋拜驸马都尉,仕齐时,齐高帝授吴郡太守,迁侍中,领右军将军。建元年间为吴郡太守,后官至左中尚书。博好医方,精岐黄术,无问贵贱皆先审其苦乐、荣悴、乡壤、风俗、水土所宜、气血强弱,然后裁方用药,故治病多效。据史书记载,其居官清贤,善究医术,时人崇敬若神,后人称赞他“望色辨证,投剂如神,与卢扁、华佗比肩。”卒于齐武帝永明元年 (公元483年),东昏侯永元元年 (公元499年) 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著有《杂药方》20卷,今佚。现存有题名褚澄撰《褚氏遗书》1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唐末黄巢发冢,得石刻医书弃之,僧人义湛抄录其文,刘义先锓木而传世,名曰《褚氏遗书》。

  • 陈芳生

    陈芳生

    陈芳生,字漱六,仁和(今属杭州)人,生于崇祯壬午年(1642),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著有《先忧集》《疑狱笺》《洗冤集说》《训蒙条例》等。

  •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宋代诗人。字公显,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曹组之子。徽宗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廷试,赐同进士出身。金兵攻陷汴京后,随徽、钦二帝被掳北方,后自燕山逃到江南。高宗绍兴年间,历任江西兵马副都监、枢密副都承旨、昭信军节度使等。曾两次出使金国,对北方被占区的宋遗民苦难生活表现出深切地同情,并在诗中寄托自己的哀痛和悲愤。如“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入塞》)“闻道南使归,路从城中去。岂如车上瓶,犹挂归去路!引首恐过尽,马疾忽无处。吞声送百感,南望泪如雨。”(《出塞》)。这两首诗,都借被掳女子之口,道出当时被占区人民的羞愤之情、凄凉之况。《入塞》写遗民迎接宋使初入金国时的情状,通过对一个胸怀羞惭的女子在迎接宋使到来时的那种复杂、悲愤心情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宋遗民的受屈辱的景况及追念故国的心情。《出塞》紧接《入塞》,写愁送南使归国的场面。身为遗民,连哭也不能放声,而宋使者虽眼见同胞凄苦之况,却又无能为力,也是感到屈辱和羞愤万分。这两首诗,真实、细致地反映了北方遗民强烈的故国之情,诗也深婉感人。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宋史》卷三七九有传。

  • 常璩

    常璩

    常璩(约291年 — 约361年)东晋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重庆)人。出身世家大族少时好学,後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这个职务给了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写作的方便。永和三年(三四七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率领军队攻灭成汉王朝後,曾经“停蜀三旬”,访求贤能。常璩便是被选拔的一个,任命他为参军,随至建康。後来由于为中原、江左士大夫们所排斥,在东晉王朝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展其志,因发愤著书,成果不少。仅据《隋书·经籍志》和郑樵《通志·艺文略》所载,便有《华阳国志》十二卷,《汉之书》十卷,《蜀平纪》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今唯《华阳国志》尚存,是他的代表作。《汉之书》,记成汉历史。《华阳国志》是记载公元四世纪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陇西、湖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的地方志,在内容上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在体裁上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列传三结合,这是常璩对中国方志编纂学的一大贡献。书中的《序志》,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他对历史著作价值的认识,深受汉末史学家荀悦的影响,认为史籍有“五善”,即“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由于对史书价值有这样的认识,《华阳国志》不像一般地方志那样“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刘知几《史通·杂述》),而是力求“表成著败,以明惩劝”, “上以彰明德,下以志违乱,庶几万分有益国史之广识焉。”(《华阳国志·大同志》)常璩的历史认识论,带有浓厚的天命论和英雄史观的色彩,但也有其独特的理解。他纵观巴蜀地区的历史,发现“世乱先违,道治后服”(即后世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巴蜀地势险要坚固、襟带易守的原因。常璩认为,帝王统天理物,必定居住于国土中央,以其德行禀受上天旨意, “非可资能恃险,以干常乱纪”。其他地方的人虽然僭称帝王之号,终究会被满门杀绝,这是因为“天命不可以诈诡而邀,神器不可以侥幸而取也。”由于这个缘故,“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九州之险,而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产,古无兴国。”凭借险阻强壮的马匹,而不凭借天命,能够传国重世的,是古今所未有的。常璩还从巴蜀地区的历史得出结论,作为后世的鉴戒, “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指成汉政权)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于运犯历,破家丧国,可以为京观也。”整部《华阳国志》,和《三国志》的作用相同, “同见不臣,所以防狂狡,杜奸佞,以崇《春秋》贬绝之道也;而显贤能,著治乱,亦以为奖劝也。”此外,常璩研究先秦时期历史著作,认为“《左氏》素臣之功,王侯之载籍也”。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五传,号称“渊邃”, “大义洋洋,圣人之微言也”,后来仍有《吕氏春秋》。从而提出著书不嫌重复的主张, “苟在宜称,虽道同世出,一事身见,游精博志,无嫌其繁矣。”(《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 崔鸿

    崔鸿

    崔鸿(478~525年)北魏史学家。字彦鸾,东清河鄃(今山东平原)人。《魏书》、《北史》有传。祖灵延,刘骏龙骧将军、长广太守。父敬友,梁郡太守。出身世家大族。富藏书,少博览群史,以才学著名。孝文帝时为彭城王国左常侍宣武帝时历仕员外郎、给事中、司徒长史等职孝明帝时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他自幼好学,博综经史,弱冠便有著述之志,曾参与修撰魏孝文、宣武二帝《起居注》。后因十六国统治者“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于是以统一的体例纂成《十六国春秋》一百卷,另附《序例》一卷,《年表》一卷。在上这部书的奏表里,他表达自己的史学编纂思想。认为,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是由于旧朝的弊政及新朝合乎时宜的法度所促成, “帝王之兴也,虽诞应图箓,然必有驱除,盖所以翦彼厌政,成此乐推。”从新朝代替旧朝的合理性出发,他高度肯定北魏的历史业绩,认为“百姓始得陶然苏息,欣于尧舜之世。”这与魏晋以来强烈的正统观,旨趣显然不同。对于著史内容及目的,他有以下简约的概括: “善恶兴灭之形,用兵乖会之势,亦足以垂之将来,昭明劝戒。”就十六国历史而言,为了达到“垂之将来,昭明劝戒”的目的,他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区分时事,各系本录”,即把各国的史事集中,以“录”编排,帝纪改称为传二是“破彼异同,凡为一体”,即删除各国之间互相诋毁的文字、纠正记载上的差异并用晋朝、刘宋的年号系年,使纷繁的十六国史成为一部统一年号下的各民族发展史三是“约损烦文,补其不足”,即削去不必要的繁琐文字,补充必要的史料。此外,对于三豕五门之类,一事异年之流,都参考长历、稽核旧志予以订正。这些做法,体现了崔鸿通贯的史学观点以及务求“实录”、重视考辨的求实精神。

  • 程端礼

    程端礼

    程端礼(1271—1345)元哲学家。字敬叔,号长斋,人称畏斋先生。鄞县(今属浙江)人。程端学之兄。十五岁能记诵六经。从史蒙卿游,治朱子之学,学者及门甚众。举荐为建平、建德两县儒学教谕。历信州稼轩书院及建康江东书院山长。授铅山州儒学教授,秩满,以台州路儒学教授致仕。在各地任教职时,经营学田,添置图书,恢复校址,建树颇多。学宗朱熹,对朱熹读书法六条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曾作过集中而又详细的阐明。认为学者必须涵养本心,专心致知;同时还得立志,要以发明义理、做个善人为志向,认为这是读书的大本。学问不能生吞活剥,需逐本、逐篇甚至逐句、逐字地理会透,“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要反复不断的读和思,读“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还要“刚毅果决”,拼着一股劲来学。要注意“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圣与诸家说便了”(同上)。学习还得“切己体察”,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义理或善人的标准。又在他制订的《读书分年日程》里详细提出了理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其教学计划以日和周为单位,每日分早晚和白天三段。每周天数不一,如读经四日为一周,其中三日习经,一日习字演文;读史五日一周,其中三日习史,二日温经;读文则六日一周,其中三日习文,二日温经,一日温史。知新与温故相结合。教学内容则以《四书》、《五经》及程朱理学著作为主。读经过程中既要遵循朱熹读经之序,还得依据朱熹读书之法去掌握经书。不但要会背,还要思考,并能说出经注和经文的精确之义。同时也强调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如小学阶段注重习字、考字和演文的训练;大学阶段虽以发明义理为务,又注重习史、文及制度如律历、礼乐、兵刑、天文、地理、官职、赋役、郊祀、井田、学校、贡举等。他要人“学天下第一等学,作天下第一等文,为天下第一等人”(同上)。在其《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他将程端蒙撰的、后经程若庸增广的《性理字训》与朱熹的《童蒙须知》同列为必读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畏斋集》。

  • 陈祥道

    陈祥道

    陈祥道(1053~1093年)北宋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字用之。师从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继王安石“新学”之风,多反汉人经说,敢发新义,条分缕析,考订甚详。治平(公元1064——1067年)进士,元祐(公元1086——1093年)中,官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谙熟诸经,尤精于《礼》、《乐》而《论语》尤得荆公(王安石)之传。著《论语全解》十卷,虽能守荆公新学,但不牵合《字说》,为当时文人所重。《宋史》记其生平仅附于其弟陈暘传记之后,其文曰:“祥道字用之。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所著《礼书》一百五十卷,与暘《乐书》并行于世。”

  • 陈准

    陈准

    准行藏不详,曾任南宋使者出使金国,奉命来到东北的女真腹地,并写下了实地考察记《北风扬沙录》。

  • 程登吉

    程登吉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其《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古事寻源》,明程登吉原著,清邹圣脉增补,改名《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全书四卷三十三章。古人有“读过《幼学》会看书,读了《幼学》走天下”的说法。至清嘉庆年间,由邹圣脉(字梧冈)作了增补注释,并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 程省

    程省

    程省,江阴(今江苏)人,一生漂泊江湖,以测字为业。


    据程省在该书的"自叙"中称,他自己曾遇到一位“异人”跟他学习测字,得到了一部《相字心易秘牒》的奇书以后,他测字决疑,无不奇中。因为书中有“五行六神八卦万汇之机”,又兼“阴阳消长刚柔进退之理”。

  • 陈振孙

    陈振孙

    陈振孙,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字伯玉,号斋,曾名瑗。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初为鄞县(今属浙江鄞县)学徒。宁宗、理宗(1195-1225)之际历任漂水(今江苏漂阳)、绍兴(今浙江)鄞县教授。端平三年(1236)任命浙东提举,次年改至持嘉兴府(今属浙江嘉兴)为浙西提举,能设身处地体恤宗族百姓的心意,发动万户,废弃醋库,老百姓很感动。淳祐四年(1244),官至侍郎,受职国子司业,写了一些研究古典经典方面的学说。九年(1249)任宝章阁待制致仕,追封光禄大夫。陈振孙以藏书知名,在宝庆二年(1226),通判兴化军(今属福建莆田)时,先后查访、收买和传抄了当地藏书家郑寅、李馥、方渐、郑樵、林霆等人的藏书,积书达51480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撰成《直斋书录解题》,它的特点是评品优劣,考辩谬误,兼及学术交流,为古藉考证提供了宝贵资料是我国第二部著名私家藏书提要解题目录,是中国目录学史名著。原本已佚。今所传本乃是清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为22卷,分经、史、子、集四录,53类,收书3096种,51180卷。超过南宋官修目录《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录之数。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马端临作《文献通考·经藉考》以晁、陈二目为蓝本。

  • 戴谷荪‌

    戴谷荪‌

    戴谷荪‌(1877—1933),名毅孙,字谷荪,号缺庵,安徽休宁人,清末民初医家、画家、诗人。 出身儒学世家,东原先生族人,侨居江苏泰兴,晚年客居南通鬻画为生。 精通医术却鲜为人知,临证善用“肝木犯胃”等病机理论,屡起沉疴,以简效著称。 诗书画造诣深厚,著有《谷荪医话》二卷及诗集四卷,文稿多散佚,仅部分诗作生前刊行。

  • 臧达德

    臧达德

    臧达德,清医家。字公三。山东诸城人。三世业医。继承家学,尝以家传临证确验者著成《履霜集》三卷(1814年)。主要论述虚劳、痘疮与妇科疾病,及其方治,明白晓畅。后为无锡周小农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 刁步忠

    刁步忠

    刁步忠,清末医家。生卒年不详。字惠三。崇明(今属上海市)人。祖传医学,擅内外科,尤精喉科。治喉症重视外用药及手术。自制喉症丸散,且施针、钳,以解咽喉壅窒诸危症。尝将临证经验汇辑成书。经其子质明增益厘定,成《喉科家训》四卷(1918年)。

  • 董熿

    董熿

    董熿(1652年-1723年),清代医家。字成章。文安(今属河北)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工诗文,善书法。著有《寿身切术》,集诸症古方之有验者,以治病养生。 乾隆三年(1738年),张万选将之与当时名医张琇、桂闻之论合编成《资生集》一卷(1763年)传世。

  • 德风

    德风

    德风(1622~?)明末清初临济宗僧。上洋人,俗姓顾。十八岁,国事遽变,遂萌出家之志。先后参礼福田寺之袪非、定生二师出家。后至金泽禅堂、四明禅院、龙华寺等处修学,复参谒百痴行元禅师。永历四年(1650),于芦溪建庵闭关。三年后,参谒南翔(江苏)白鹤寺之恒和尚。复于魏塘闭关三年,出礼栖真寺之纯朴。后嗣百痴行元之法,至顺治十五年(1658)移住鹉湖之般若寺。撰有德风禅师般若语录六卷。寂年与世寿均不详。

  • 董沛

    董沛

    董沛(1828—1895),字孟如,号觉轩,鄞县县城人。嗜学,好藏书,于清同治五年(1866)纂成《明州系年录》,以编年体记周代至清朝同治二年明州一郡建置、兵戎、赈恤、祥异、贡市等大事。六年中举人,主讲宁波崇实、辨志书院,以诗、古文负盛名。又精史学,与同县名儒徐时栋为忘年交。七年,鄞县修县志,徐时栋主其事,后徐病危,临终执他手郑重相托。至十三年,他终成其书,以钱大昕乾隆志为本,补疏辨误,考证精详。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历署江西建昌、上饶等县知县,所至善于析狱,兴修水利,尤留心地方文献,表彰前哲,为政以“御下贵严、治狱贵审,催科不求胜于前人,事上不苟同于流俗”自励。继任江西通志馆协辑官,协修《江西通志》。十一年以疾辞官归里,筑六一山房,聚书5万卷,专意著述。尚著有《两浙令长考》《唐书方镇志考证》《竹书纪年拾遗》《甬上宋元诗略》《甬上明诗略》《甬上诗话》《六一山房诗集》等。

  • 东福圆尔

    东福圆尔

    东福圆尔(1202~1280)日本临济宗僧。初名辨圆。骏河(静冈县)人,俗姓平。于奈良、京都学各宗教义与儒学,又于镰仓寿福寺退耕行勇处参禅。嘉祯元年(1235,即南宋理宗端平二年)至宋,师事径山无准师范,六年后受其心印而返日。于九州诸寺说法,道俗皈依者甚众。其后又至京都,出入于宫中、公卿之间,为彼等说禅要,广为宣扬禅风。后历住东福寺、寿福寺、建仁寺等名刹。弘安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九。敕谥‘圣一国师’,为日本最早受敕国师之号者。门下有东山湛照、无关普门、无住道晓(一圆)等,称东福寺派,又称圣一派。著有三教要略、三教典籍目录、假名法语。[圣一国师年谱、神子禅师行实、东福寺文书]

  • 东山湛照

    东山湛照

    东山湛照(1231~1291.9.2),镰仓末期的临济宗僧人。备中(冈山县)人。谥号是宝觉禅师。开始学习净土教,后来换成禅宗。继承圆尔之法后,开三圣寺形成三圣门派。这个门派后来与庄严门派一起成为圣一派的两大门派。另外,被伏见天皇邀请在宫廷中讲法,也成为五山万寿寺的住持。弘安4(1281)年,在圆尔示寂之后成为东福寺第2世,不久就回到三圣寺。正应4(1291)年,被闯入的盗贼刺杀。遗骨葬在圆通寺。弟子有《元亨释书》的著者虎关师鍊。著作有《东山录》《宝觉禅师语录》

  • 大休宗休

    大休宗休

    大休宗休(1468年~1549年8月24日)是战国时期临济宗僧侣。年轻时出家,在京都东福寺永明庵学习,后师从龙安寺特芳禅杰,修习禅宗,受印。特芳死后,担任西玄院、龙安寺的住持,之后成为妙心寺的住持,晚年开设灵云院并居住于此。应今川义元之邀,在骏河国开设临济寺,后又居住于尾张国妙心寺、瑞泉寺。他向後奈良天皇 讲授临济宗的教义 ,并被谥号“圆满本国国士”。著作有《见桃录》。

  • 董德彰

    董德彰

    董德彰,元末明初人,地理堪兴大师,姓董名潜,字德彰,居江西饶州府德兴县,因县有银峰山,故称银峰先生,以精于术数,又称董半仙。早年得江西丰城辜讬仙师真传,获白鹤仙师水法,后家兴获福,所撰着的「董公法」是择日家必读之书,流传民间数百年。另著有《四神秘诀》《水法图说》《星家秘诀》等书,居江西饶州府德兴县,因县有银峰山,故称银峰先生,以精於术数,又称董半仙。早年得江西丰城辜讬仙师(著有《改良入地眼全书》)真传,获白鹤仙师水法,后家兴获福,所撰著的「董公法」是择日家必读之书,流传民间数百年

  • 道忠

    道忠

    道忠(1653~1744)日本临济宗僧。但马(兵库)人。号无著。又称照冰堂、葆雨堂。幼入出石(兵库)如来寺,后投龙华院竺印,其后历参诸方。二十五岁,竺印示寂,乃继其席。宝永四年(1707),时五十五岁,住持妙心寺,后退隐龙华院,遂埋头著述,共有三七四种、九一一卷,注解有关禅门之经典、祖录,并作清规法式之整理注释,复以妙心寺为中心作史传考证,为江户时期临济宗之代表学僧。延享元年示寂,世寿九十二。著有禅林象器笺二十卷、小丛林略清规三卷、葛藤语笺十卷等。[照冰纪年录、续禅林僧宝传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