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赜藏主
赜藏主,关于古尊宿语録的编者,宋咸淳丁卯年(一六六七),物初大观的“重刻古尊宿语录序”记为赜藏主。然而赜藏主何许人?“赜”是姓还是名字?史无此人传记,无从确定。吕澂在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中谓“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宋渭赜藏主集,明净戒重校”。“渭”是人名还是地名?若是地名,应是陕西甘肃一带,而物初大观的序明确记载:“刊行于闽中”。若是人名,有何根据?也不得而知。日本宇井伯寿博士在第二禅宗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赜藏主可能是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末尾的士圭跋文中所提到的守赜僧挺,柳田圣山也同意此说,但都无确实证据。因此,关于此书的原编者仍待考。
-
陈舜俞
陈舜俞(公元1026—1076年)宋文学家。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少学于胡瑗,长师欧阳修而与司马光、苏轼等为友,毅然有经世志。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嘉祐四年(1059)举制科第一。历官都官员外郎。后弃官归,居秀州白牛村,因以为号。神宗熙宁三年(1070)复出,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青苗法行,不奉令,责监南康军盐酒税。与刘涣游庐山,作《庐山记》。后赦还。卒后,东坡曾作文哭祭之。所上书奏如《上言灾异书》、《上英宗皇帝书》、《奉行青苗新法自劾奏状》等,敷陈剀直,深切著明。记、书、启如《秀州崇德县新三桥记》等条畅明达。蒋之奇序其《都官集》称其文“大者则以经世务极时变,小者犹足以咏性情,畅幽郁”。诗如《失题》、《种梅》、《客意五首》、《上方化成院》等皆有情致。谪居所作诗多自抒胸臆之作,如《骑牛歌》,“世争传之”(《梅磵诗话》卷上)。著有《都官集》、《庐山记》。生平事迹见苏轼《东坡集》卷三五《祭陈令举文》、蒋之奇《都官集序》、楼钥《攻媿集》卷五一《陈都官文集后序》、《宋史》卷三三一。
-
陈贞慧
陈贞慧(1604~1656)明清之际散文家。字定生,江南宜兴人,陈维崧父。明诸生,曾中乡试副榜,少侍父宦游。入复社,以文采风流著名于世,与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并称“明末四公子”。崇祯十一年(1638),与吴应箕、顾杲等共商讨阮(大铖)大计,草《留都防乱公揭》,张贴于南京。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被捕入狱。入清隐居,不入城市十余年,遗民故老时往诣之。其文骈散皆擅,温雅婉丽。撰有《雪岑集》、《皇明语林》、《书事七则》、《山阳录》、《秋园杂佩》等。生平事略见《清史稿》卷五○一、《国朝耆献类征》卷四六三、黄宗羲撰《陈定生墓志铭》等。贞慧对家乡阳羡茶、紫砂壶情有独钟,其《秋园杂佩·庙后茶》称:“阳羡茶数种,为最。数种,庙后为最。庙后方不能亩,外郡人亦争言之矣。然杂以他茶试之,不辨也。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有间,静(沁?)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 淡者,道也。”此条言茶以庙后所产为最,其茶之性在于冲淡,乃茶之魂也,实久饮者的亲身体验。同书《时大彬壶》一条又云:“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一云:供春之后四家,董翰、赵良、袁锡,其一则大彬父时鹏也。彬弟子李仲芳,芳父[擅]小圆壶,李四老官号养心,在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今罕有见者。”此为紫砂壶史较早的权威性记载,陈贞慧这二条资料,足以补茶史之缺,弥足珍贵。
-
窦材
窦材,生卒年不详。宋代真定人,曾任开州巡检,迁武翼郎。擅针灸,其师为“关中老医”,姓名不详。1146年(绍兴十六年)撰成《扁鹊心书》,托名扁鹊所传。他主张“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提倡多壮灸法及服用热药。创用“圣睡散”施行全身麻醉。《扁鹊心书》刊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窦氏对药物炮制颇为重视,在《扁鹊心书》中多有阐发。他对矿物药的炮制多为火煅醋淬,对蛇类药材要求“去尾酒煮取肉”,对药物炮制程度常有具体要求,如“炒去刺”,“炒出汗”,“炒至烟尽”,对半夏、南星、附子常采用复制法,还详细记载了硫黄的炮制方法。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其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考光绪十年《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三:“窦材,真定人”,又《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据此窦氏祖籍当为真定。窦氏早年曾任开州巡检,后迁武翼郎,一说曾任太医。
-
曹庭栋
曹庭栋(1699—1785),字楷人,号六圃,嘉善魏塘镇人。清诸生。少嗜学,工诗。中年后绝意仕途,乾隆年间举孝廉不就。于所居堆土为山,环植花木,名“慈山”(在今嘉善县第一中学内),自号慈山居士。时或弹琴赋诗,写兰石,摹篆隶以自娱。50岁后专事著述,不下楼者30年,所坐木榻,穿而复补。尝以吴之振所辑《宋诗钞》漏略尚多,且刊刻未竟,往往有录无书,因此搜采遗佚,编成《宋百家诗存》28卷。论者称其书足补《宋诗钞》之阙。生平最爱贺铸诗,在百家中推为第一,故所作诗亦大似北宋人。袁枚写信称其作诗“专主性情”,曹庭栋复信说:“老人生平苦心,被君一语道破。”性旷达,晚自营生圹,手植梅花成林。著有《易准》、《昏礼通考》、《孝经通释》、《逸语》、《琴学内篇》、《外篇》、《老老恒言》(1981年上海书店曾影印再版,易名为《养生随笔》)、《庐鹤亭诗集》等。其所作,行书近文徵明,草书则在文与祝允明之间;所画兰竹隽逸潇洒,似郑思肖。
-
车万育
车万育(1632~1705年),清代诗人。字与山,号铁崖、鹤田。邹阳(今属湖南)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户科给事中,转兵科掌印给事中。罢官后,侨寓金陵,常与曹禾、汪懋麟、曹贞吉、丁炜等名士往来。 工书法,亦能诗,撰有《怀园集杜诗》8卷。其诗多表现山川风物、时节感伤、羁旅行役和友朋之思。虽集杜甫诗句而成,而“遣词造意,如自己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8),确实堪称能手。如《挽汪蛟门》:“淮海维扬一俊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名垂万古知何用,白水青山空复春。”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汪懋麟的主要成就,表达了对亡友的哀思。
著有《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历代君臣交儆录》等。
-
陈大猷
陈大猷[ yóu ](1188~1275),南宋经学家。字子谟,又字允升,号东斋,为宋时根溪陈氏宗辅公第二子。史载为“吴宁惠化里人”(东阳县根溪人,现属磐安县安文镇根溪)。绍定己丑(1229)登进士第。时,礼部侍郎直学士德秀,见文“异而目之”,捷举为翰林院大学士。庚寅(1230)出任江州剌史。任上“操断举措,决事如神,狱常定在四五”。不久,加盐运司副使,兼管四川军事。公以当地“盗贼蠢起,轻而易乱”的特点,“用重典以威奸暴,铺大和以惠众寡”殴除物害,消除隐患,以使一方平安。秩满后,奉召回京。帝欲出兵,报“宣和靖康之仇”,问公如何。公对曰:“河南一带地八陵俱在,国家固不可一日而忘,何恐此举之后,圣虑愈烦耳。”人称此话“言微意深哉”。端平初(1234)丁母忧,回吴宁瑞山乡惠化里(安文)隐居。当地郡公诸卿纷纷前来交往,公对行贿者一律谢绝。淳祐二年(1242)征诏,公曰:“君命也,安敢逃乎?”入京,拜吏部左侍郎。在位“不以隐忠固位,不以许直洁名,上疏数十万言,使党禁尽开,正字乃明于世”,史学家评之:前有德秀,后则公之力不浅。十二年(1252),闽浙大水,严、衢、婺、信、台、处、建、剑、郡,凡九郡受灾严重。公与参知政事徐清叟引用汉元帝时关中大水的故事以奏。帝曰:“闻卿治外,视民如子,昨读上书,可见忠诚,朕甚喜之。”遂下旨遣使分行赈恤。宝祐元年(1253),以吏部左侍郎升六部中转登驾阁尚书,居相位。景定四年(1263),蒙古提出要置摧场于襄阳城外。淮西招抚使吕文德建议请许。众公卿以为无须他虑,公独主张“戒之诈,必不可许”。后蒙古果然纵兵大掠而去。帝对公嘉叹有之,加封公为太子太傅仪同太师平章军国重事,食邑二千三百户。庆宗即位,咸淳中时有廷争,公从容以讽,圣听纳用。谓公曰:“卿辅我先帝,真宰相也。今边境日蹙,而江东无宁岁矣,卿勿以老故而弃朕焉。”因是公打消归老之念,竭诚尽力忧劳庶政。竟于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十二日薨于正寝。遗体运回瑞山乡葬于九平寺后,享年八十八岁。公曾祖希宥封州司马,曾祖妣吴氏封夫人;祖仔瑞封大理寺少卿,祖妣王氏封韩国夫人;父亲宗辅为刑部郎中升观文殿大学士,母孔氏封鲁国夫人;公娶吕氏,封秦国夫人,继娶马氏封楚国夫人;长子继周封为监察御史,幼子谦亨封兵部侍郎。宋德祐丙子两淮制置大使加参知政事右丞李庭芝撰有《架阁尚书赠太子太傅同平章军国事太师东斋陈公墓志铭》,咸淳辛未,有宁武州司户参军熊禾撰《尚书东斋公行略》,文载《根溪陈氏宗谱》。
陈大猷学问渊博,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为金溪学派一代硕儒。尝用朱子释经法、吕子读诗记例,采辑群言阐述己意;效朱烹注四书例,编著《或问》,对诸派之学说作取舍,又著《尚书集传》。其学术思想对宋代学者影响深远。《四库提要》著录《或问》云:“今《集传》已佚,存者惟此两卷。”
-
陈规
陈规(1072-1141),南宋军事技术家。字元则。宋代密州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市)人。明法科及第,五十五岁始入仕途,初知安陆县(今湖北安陆)事,后升朝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德安,寻授德安、复州、汉阳军镇抚使,后又任职于庐州、池州、顺昌等地。《宋史》有传。靖康末年,金兵南下,荆、湖等地,寇盗大起,陈规以安陆令摄守事,进讨群寇,接连获胜。建炎元年(1127),直龙图阁、知德安府,升为镇抚使。抗御群盗,颇有盛声。入朝至显谟阁直学士。出知池州、顺昌府,并与刘錡一起抗击金兵。绍兴十年(1140),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次年正月卒,赠右谏议大夫。乾道八年(1172),追封忠利智敏侯,立庙于德安。陈规平生以御盗抗金为务,不甚经意于诗文。但他曾作《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却颇为世所称。《朝野佥言》本为夏少曾作,记载靖康时金人攻汴始末,陈规在顺昌见之,痛大臣将帅捍御失策,因条列应变之术,附于各条之下,谓之后序。后还被徐梦莘采入《三朝北盟会编》中。他还有《守城机要》1书,主要论列城郭楼橹制度及攻城备御之方,当时被编为程式。文风质朴,条理井然,在宋代散文中,可视为佳作。他的文章大多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入《守城录》3卷之中。
-
荀绰
荀绰(生卒年不详),东晋初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彦舒。《晋书》有传。祖勖,著名学者。《晋书》本传载:绰“博学有才能,撰《晋后书》十五篇,传于世。永嘉末,为司空从事中郎,没于石勒,为勒参军。”绰对民族文化交流有一定贡献。其藏书事迹,《晋书·裴宪传》载:“(石)勒乃簿王浚官寮亲属,皆赀至巨万,惟宪与荀绰家有书百余帙,盐米各十数斛而已。”由是而知,绰拥有藏书。《隋志》著录绰撰有《晋后略记》五卷、《百官表注》十六卷,亡佚。二书有《汉学堂丛书》辑本。
-
陈诗
陈诗(1864—1943)字子言,号鹤柴。安徽庐江人。诸生。家贫,少时曾居广州。后归皖,交同邑吴保初,年长于吴而师事之,相与和歌。年三十,事举业未就,乃游南北,寓吴下,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居上海。与范肯堂、陈三立、朱祖谋、吴昌硕讲论诗学,文廷式极赏之。与俞明震交尤挚,宣统三年(1911)俞为甘肃提学使时,邀其作万里游,入甘佐幕。次年秋返沪。吴保初卒后,为之珍护遗书,辑佚传刻。晚年入狄葆贤所办有正书局,从事安徽文献整理。知名士如沈曾植、陈三立、冒广生、陈衍、夏敬观、李宣龚等咸与之交。生平无他嗜好,唯耽诗,“屏绝世务,冥心孤往,一意苦吟”(陈衍《石遗室诗话》)。夏敬观题其诗云:“晚诗皆学宋,君独迈唐音。不作入时语,惟余忍古心”(《尊瓠室诗·题辞》)。汪国垣亦谓“子言之诗,植体中、晚(唐),益以深思,造语古澹,韵格凄清,故能拔戟自成一队”(《光宣以来诗坛旁记》)。钱仲联则谓其诗“属四灵之流,可厕名家之末”(《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所为《尊瓠室诗话》,论及清末诗人较多。有《尊瓠室诗》二卷,辑《沪渎同声集》、《沪渎同声续集》,收集外自所为诗及同时诗人之作,《尊瓠室诗话》刊《青鹤》杂志三卷第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七、二十号,另辑《皖雅》、《庐江诗苑》、《庐江诗隽》等。生平事迹散见《尊瓠室诗》、《尊瓠室诗话》,陈衍《石遗室诗话》,陈声聪《兼于阁诗话》等。
-
蔡居厚
蔡居厚(?—1125)字宽夫,北宋杭州人 ,临安(今属浙江)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至顺镇江志》卷一八)。 北宋杭州人,一说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字宽夫。第进士。历太常博士、史部员外郎。大观初,为右正言,上疏盛赞神宗变法,迁起居郎、右谏议大夫,力论东南兵政之弊,改户部侍郎、知秦州,因事罢职。政和中,历知沧州、应天府等。御史蔡承禧之子。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史部员外郎。大观初年,升为右正言,上疏赞扬王安石变法:“神宗造立法度,旷古绝儗,虽符、祐之党力起相轧,而终不能摇者,出于人心理义之所在也。”,升迁为起居郎、右谏议大夫。政和八年(1118年)由郓州卸任。宣和七年,由户部侍郎改知青州,以病不赴任,回到金陵,不久以疽发于背,卒。
蔡居厚祖父蔡元导,字浚仲,北宋临川人,世居抚州临川城南。曾任南剑州推官,以子贵,累赠朝散郎。蔡居厚父亲蔡承禧,字景繁,北宋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知虔州雩都县,神宗熙宁八年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十年加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判官,又出为淮南计度转运副使。事见《苏魏公文集》卷五七《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
-
陈锐
陈锐(1859~1922),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充两江营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次年任受卷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苏靖江知县。辛亥革命后,陈锐回常德,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1916年春再回常德,任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校长。同年秋,出任湖南省通志局分纂。1919年.再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陈锐工诗文,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与易顺鼎、王以慜齐名。江西诗派首领陈三立称“湘西并世三才子,吹泪西风易哭庵”,“袌碧不知何处去,古伤遗稿落天南。”并评价陈锐“深湛好思,奇芬洁旨,抗古探微”。钱钟书更认为陈锐的诗歌成就远远高出一代宗师王闿运,“袌碧斋之精湛”,“智过其师,青出于蓝”.陈锐在晚清词坛有很高的地位,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被推为一代词宗。同时,他在词学理论上也有很高成就。陈锐的主要著作为《袌碧斋集》,包括诗五卷,词一卷,文一卷,诗话词话各一卷。被刊印过的著作还有《袌碧斋箧中书》二卷。另著有《说文解字校勘记》、《读经史札记》、《梦鹤庵诗集》、《秋出吟词稿》等,惜未刊行。
-
蔡絛
蔡絛( tāo )(公元1097—1156年稍后),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别号无为子(《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生卒年不详,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蔡京季子,蔡翛弟。年二十,人馆阁为侍从。政和中,官至徽猷阁待制。八年,坐不受道录事勒停,后复官。宣和中,拜礼部尚书兼侍讲。五年,以私自撰著诗话,为言者论列,再勒停(《能改斋漫录》卷一二)。宣和六年,蔡京为相,年老不能视事,他任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代父蔡京入奏,事事由他决定,窃弄威柄,谋取奸利,有目共睹之。靖康元年,与其父同被远窜,流放至白州。绍兴中,死于贬所。蔡絛虽盗权怙势,但博学能文,撰著《铁围山丛谈》,上自乾德,下及建炎、绍兴间事,无不详备,富有文彩,被誉为说部佳本;又著《西清诗话》,多载元祐诸人诗词,论诗主苏轼、黄庭坚之说。《铁围山丛谈》今存嘉靖庚戌雁里草堂钞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有冯惠民、沈锡麟校点本。《西清诗话》今存清抄本。又著有《国史后补》、《北征纪实》,今已佚。《全宋文》卷四○八九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以及点校本《铁围山丛谈》点校说明。
-
陈辅
陈辅,生卒年不详,宋代文学家,字辅之。金陵(江苏南京)人,侨居丹阳(今属江苏)。自号南郭子,人称南郭先生。少负俊才,不事科举,与王安石、苏轼、邹浩、沈括等交游。善属文,文辞雄伟,尤工于诗,诗有闲逸之趣,尝题所居云:“湖水山云绕县斜,茂林修竹野人家。宿酲过午无人问,卧听东风扫落花。”陈辅为诗,有风致,有神韵。他有《访建康杨德逢题壁》绝句:“北山松粉未飘花,白下风轻麦脚斜。身似旧时王谢燕,一年一度到君家。”体物精微,情思窈眇,平淡之中又带有谐谑的意味。据说是陈辅访杨未遇而作这首诗,杨后来见诗后,吟咏不已,称于王安石,王安石却说此诗正是笑杨为平常老百姓。这首诗后人也很赞赏,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及《分甘余话》都叹为佳作。另外《湖上有作》等,也清丽绝俗,妙趣横生。陈辅有《陈辅之诗话》1卷,此书多述前人之语以论诗,间附己意,可采者不少。但陈辅作诗与论诗不同,作诗体物精妙,而论诗则未臻于此。如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近似野蔷薇,颇为《野客丛书》及《梁溪漫志》所讥。该书已佚,郭绍虞辑得25则,收入《宋诗话辑佚》中。
-
陈绎曾
陈绎曾,字伯敷,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卒年不详。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文辞亦汪洋浩博,其气烨如,多能背诵,文词汪洋浩博,且善真草篆书,官至国子监助教。元至正三年(1343),任国史院编修,分撰《辽史》。尝从学于戴表元(1244-1310),而与陈旅(1288-1343)友善并齐名。举进士,至顺中(1331)官至国子监助教。善真、草、篆书,小楷精雅有致,有晋人法度。陶宗仪《书史会要》云:“绎曾学识优博,真、草、隶、篆俱通习之,各得其法。”胡云峰云:“伯敷善飞白,如尘缕游丝,秋蝉春蝶。”著有《古今文矜式》《文说》《文筌》《行文小谱》,及《法书论》《论八分》《论章草》《论行书》《论隶书》《论楷书》《翰林要诀》等。传世墨迹有《静春先生诗集后序》等。书艺活动于天历至至元(1328-1340)间。
-
陈岩肖
陈岩肖,字子象,自号西郊野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金华(今属浙江)人。绍兴八年试博学宏词科,赐同进士出身。二十五年,由秀州教授擢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权考功郎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为礼部员外郎(洪适《陈岩肖礼部员外郎制》)。乾道元年,除秘书少监。二年,权工部侍郎。官至兵部侍郎。喜论诗,著有《庚溪诗话》,历述唐宋诗家,各为评骘,于宋诗重欧、苏及黄庭坚,而对江西诗派末流颇为不满,为宋代论诗之重要著作。是书今存二卷,有《百川学海》本。《全宋诗》卷一九九一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四二四五收有其文。事迹见《南宋馆阁录》卷七、《金华先民传》卷四。
-
蔡梦弼
蔡梦弼(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字傅卿,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学者。
潜心艺文,不求闻达。尝注韩愈、柳宗元文,了无留隐;至于杜诗,尤极精诣。嘉泰中,撰《杜工部草堂诗笺》,为世所重,有元刻本、《古逸丛书》本。又著《草堂诗话》二卷,皆论杜甫之诗,共二百馀条,多取自宋人诗话、文集、说部,而取《韵语阳秋》为多,远较方深道《诸家老杜诗评》详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诗话》原附《杜工部草堂诗笺》刊行,又有《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全宋文》卷六五九八录其文二篇。事迹见所撰《草堂诗笺序》及俞成《草堂诗笺跋》。
-
陈子龙
陈子龙(公元1608—1647年),明代文学家。字卧子,号轶符,又号大樽。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初,他参加了以张溥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人结幾社,与复社相呼应。崇祯十年(1637)进士。在国事日非的情况下,他颇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崇祯十一年,编纂《皇明经世文编》。崇祯十二年整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福王时任兵科给事中,屡次进谏,不听,辞职还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事败,避匿山中,想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械送途中,乘隙投水死。清乾隆中谥忠裕。著有《幾社稿》、《陈李倡和集》、《属玉堂集》、《平露堂集》、《白云草》、《湘真阁稿》、《三子诗稿》、《焚余草》。清人王昶编为《陈忠裕全集》。
他的诗学观,仍然提倡复古。但复古的内容与七子有所区别。一方面,他所提倡的复古就是要对已经完备的体格、音调认真揣摩、学习,另方面,他认为诗作的寄寓、丰姿、色彩因“出致人工”的不同而“各不相借”。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认为“作诗不足以导扬盛美,刺讥当时,托物联类而见其志”,“虽工而余不好”。因而他不少诗作能面对现实,有感而发。《辽事八首》揭露明军面临战事,依旧“红袖军中歌舞遍”。诗人无限悲愤地写道:“今日东方声问断,盈盈极目使人愁。”《白靴校尉行》有力地抨击了宦官窃弄权柄、误国害民。诗人对社会动乱下人民的困苦,常常流露出他的同情心,如《小车行》。明亡后,他的诗歌感情更加炽热,如《秋日杂感》10首倾吐了眷念祖国的悠悠情思。
陈子龙诸体诗作中,七古和七律较优。他的七古,既象岑参一样,善于以浓烈的色彩、奔放的气势、急促的音调描绘奇异壮美的景物,如《蜀山行》、《高梁桥行》、《大梁行》等,又象李颀那样,善于着意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肖象,如《赠孙克哉》、《匡山吟寄灯岩子》、《寄献石斋先生》等。朱隗评其七古“直兼高、岑、李颀的风轨”。但是其七古时有构思较为单调的毛病。他的七律清丽沉雄,既能表现瑰丽雄奇的意境,又浸透着诗人郁勃的愁绪,即使诗中有丽语,也能显出“韵远思深”的特点,与那种仅有翡翠兰苕的绮丽诗风显然有别,如《高邮州》、《都下杂感》、《晚秋杂兴》等都是如此。
他亦善词。词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细腻地描绘男女之间的离情别恨,如〔浣溪沙〕《五更》、〔踏莎行〕《寄书》、〔少年游〕《春情》、〔玉蝴蝶〕《美人》等篇。据今人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考证,陈子龙早年与柳如是有爱情关系,过往甚密,他的一些词作倾吐了对柳如是的爱慕之情,可备一说。二是表现了明亡后怀念故国的情思,如〔小重山〕《忆旧》、〔柳梢青〕《春望》、〔天仙子〕《春恨》、〔江城子〕《病起春尽》等。陈子龙词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一是立意深远、寄寓含蓄;二是善于运用清丽语言及各种修辞手法,将不可捉摸的事物形象化为可以意会的动态图画。近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评其词说:“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他亦能文。有些篇章写得峭拔劲健。
-
虫天子
虫天子,生活在晚清,辑编《香艳丛书》,生平事迹不详。
-
陈世崇
陈世崇,字伯仁,号随隐,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居抚州崇仁,陈郁之子。随父入宫,其父结西湖吟社,得从吴石翁、杜汝能、刘彦朝学诗,度宗称其“诗文都好”。景定四年(1263),特旨以布衣除东宫讲堂掌书,兼椒殿掌笺。咸淳元年,任皇城司检法。二年,为贾似道所忌,归乡。八年,至杭,留半岁,吴大有饯行诗有“我昔见君方成童,长吉才华惊钜公”之句。入元不仕。至大元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四。能诗,诗集今不传。所著《随隐漫录》一书,多记同时人诗话及宋末事,可资参考。间有假借古事以寓南宋臣降君辱之惨者,《四库全书总目》谓有“《黍离》诗人悱恻忠厚之遗,尤非他说部所及”(卷一四一)。原本十二卷,今传者仅五卷,有明抄本、《四库全书》本、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宋人小说》本。著有《随隐诗集》,已佚。《全宋诗》卷三六六○录其诗五首。事迹见黄震《随隐诗集序》、《随隐漫录》卷三、《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引《临川陈氏族谱》附周端礼《故宫讲陈公随隐先生行状》。
-
陈长方
陈长方(1108~1148),宋代笔记作家。字齐之,学者称唯室先生,长乐(今属福建)人。少时与其弟陈少方齐名,时号“二陈”。父陈侁为洪州录事,卒于官。父卒后,陈长方奉母居吴,依其外祖父太仆寺卿林旦,家于步里,闭户穷研经史,以教学者。十八岁时撰《伊洛答问》,力赞二程之道。绍兴八年(1138)进士,调太平州芜湖尉,为江阴军学教授,未行。十八年以疾终,年四十一。长方刻意学问,博涉经史,其现存诗文多咏史、论史之作,虽有宋儒“论人喜核而务深”之失,而往往论理确切、论事持重。如《刘玄德论》谓刘备灭刘璋取蜀为行不义、杀不辜,《开元治乱论》谓张九龄不能发李林甫之奸而去之,招致天宝之乱,都能持论成理。绍兴七年,应诏上疏,以严师律、备长江、讲漕运为急,也切中事机,与躁妄迂阔者有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诗如《山简习池》:“夷甫清言百不知,山公日醉习家池。晋朝将相元如此,石勒刘渊自奋飞。”《王昭君》:“巫峡江边岁屡更,汉宫日月亦峥嵘。此身端可清边患,谁惜龙沙以北行。”皆为感时有得之作,论议肯切。著有《唯室集》十四卷、《春秋私记》三十二篇、《尚书讲义》五卷、《两汉论》十卷、《步里谈录》二卷、《辨道论》一卷。原集均已佚,今仅存《唯室集》四卷、《步里客谈》二卷,为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之重编本。《全宋诗》卷一九八四录其诗一卷。事迹见胡百能《陈唯室先生行状》(《唯室集》卷五附)。
-
崔令钦
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开元中,以父荫为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后转著作佐郎。尝任丹徒令。天宝中,迁礼部员外郎。天宝末,避地江南。肃宗时,任仓部郎中。肃、代之间,又转主客郎中。大历初,出任万州刺史(刘长卿《寄万州崔使君令钦》)。任满返回长安时,路过绵州彰明,为陇西院作记(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返朝后,迁国子司业。令钦撰《教坊记》一卷,记述唐开元时代教坊制度、艺人轶事、乐曲内容及起源,并著录教坊曲名三百二十四,是研究唐代音乐、百戏之重要原始资料。《新唐书·艺文志》一有著录。今人任半塘有《教坊记笺注》。《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崔令钦《庾信哀江南赋注》一卷,已佚。今存其文二篇,载《全唐文》卷二九六。生平事迹见《教坊记自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参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润州鹤林寺故经山大师碑铭》。
-
陈栎
陈栎(1252年——1334年)元代学者、诗文家。字寿翁。晚称东阜老人。休宁(今属安徽)人。7岁通举子业,南宋亡国,科举制被废除,于是便慨然发愤精习朱熹之学。元仁宗延祐初,复兴科举,主管部门强使他参加省试,中选,他再未进京赴试礼部,而是回到乡里,在家中教授学生,数十年足迹不出门户。吴澄对他十分尊重,凡江东士人想就学于吴澄的,吴澄都介绍到陈栎门下,学者称陈栎为定宇先生。元统二年(1334)去世,享年83岁。著有《定宇集》16卷,其中15卷为文,1卷为诗词。《元诗选》初集选入他的诗8首;《全金元词》辑有他的词16首。他的文章,《四库全书总目》评为“大抵皆醇正质实,不涉诡诞”。他的诗接近于宋儒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往往带有有韵语录的味道。顾嗣立曾摘出陈栎警句几则,但他也承认,这种诗味较浓的句法“亦殊不多见也”。陈栎的其他著作较多,今存有传本的如《尚书集传纂疏》6卷、《历代通略》4卷,在学术界较有影响。另外,他还编有《新安大族志》2卷,《新安名族志》2卷。
-
陈世隆
陈世隆(生卒年不详),字彦高,一作彦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书商陈思是其从祖。业书贾,辑有《宋诗拾遗》二十三卷。尝与天台徐一夔避兵携李,世隆箧中携秘书数十种,检有副本,悉以赠一夔,一夔汇而编之。一生从事文献辑刊,至正中馆于嘉兴陶氏,死于战乱中。著有《北轩笔记》一卷。陈思编刊《两宋名贤小集》、《圣宋高僧诗选》,影响颇大,陈世隆据前者增辑修订,成为三百八十卷之巨帙,又续补后者,成《宋僧诗选补》三卷。
-
陈郁
陈郁(1184-1275)宋代诗人,词人。陈世崇父。字仲文,号藏一。临川(今属江西)人。宋理宗时任缉熙殿应制,景定间充东宫讲堂掌书。其子陈世崇所著《随隐漫录》略载其生平始末。《抚州府志》载宋度宗所作《陈郁象赞》云:“文窥西汉,诗到盛唐,侍予左右,知汝忠良。”《宋诗纪事》卷68从《随隐漫录》辑得其诗6首,七言绝句5首,清丽秀美,七言歌行《赋翁仲》1首却悲凉凄咽,诗格奇特,直赋亡国之哀,“如在荆棘中,流涕而话往事”(《随隐漫录》)。《全宋词》辑得其词3首,皆为长调,其中〔念奴娇〕 (没巴没鼻)一首为讥讽贾似道而作(据刘一清《钱塘遗事》),全篇以俚语写成,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足见陈郁个性鲜明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又著有《藏一话腴》4卷,多记南北宋杂事,间及诗话,亦或自抒议论。论诗反对当时人片面学习晚唐和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