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居厚

- 姓名:蔡居厚
- 别名:字宽夫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临安(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蔡居厚(?—1125)字宽夫,北宋杭州人 ,临安(今属浙江)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至顺镇江志》卷一八)。 北宋杭州人,一说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字宽夫。第进士。历太常博士、史部员外郎。大观初,为右正言,上疏盛赞神宗变法,迁起居郎、右谏议大夫,力论东南兵政之弊,改户部侍郎、知秦州,因事罢职。政和中,历知沧州、应天府等。御史蔡承禧之子。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史部员外郎。大观初年,升为右正言,上疏赞扬王安石变法:“神宗造立法度,旷古绝儗,虽符、祐之党力起相轧,而终不能摇者,出于人心理义之所在也。”,升迁为起居郎、右谏议大夫。政和八年(1118年)由郓州卸任。宣和七年,由户部侍郎改知青州,以病不赴任,回到金陵,不久以疽发于背,卒。
蔡居厚祖父蔡元导,字浚仲,北宋临川人,世居抚州临川城南。曾任南剑州推官,以子贵,累赠朝散郎。蔡居厚父亲蔡承禧,字景繁,北宋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知虔州雩都县,神宗熙宁八年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十年加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判官,又出为淮南计度转运副使。事见《苏魏公文集》卷五七《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
猜你喜欢的书
滹南遗老集
一作《滹南集》。文集。金王若虚撰。四十五卷。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不复为官,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慵夫集》等。死后六年(1248)由藁城令董彦明编辑此集,含《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杂辨一卷,文辨四卷,诗话三卷,杂文五卷。凡所读书都有自己见解,发现问题一一予以辨证,五经四书、史籍文论均有辨惑与质疑。其中文辨宗苏轼而于韩愈等人间有指谪,诗话尊杜甫而贬黄庭坚诸家。观点虽不无偏颇,但金元间文学巨子当以若虚学识居首。文辨多讲修辞、写作方法等,颇切实用。论文崇尚真实、自然,强调文章风格及其体式,有的见解十分有益。对前人批评有的放矢,不虚美,不苛责,不避圣人、尊者,堪为后人师法。有《四部丛刊》、《畿辅丛书》、《九金人集》本。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边疆地理著作。清傅恒奉敕修,褚廷璋纂,英廉(1707—1783)增纂。四十八卷,首四卷。恒有《皇清职贡图》已著录。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长洲(今苏州)人。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英廉姓冯氏,汉军镶黄旗人。雍正举人,官至汉大学士,署直隶总督。此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56)纂成,四十七年增纂约六十六万余字,首四卷为天章,列康熙、乾隆等有关西域题咏、统论等。正文图考三卷,新图二十一幅,前代旧图十二,每图后均有文字说明。列表二卷,上起秦汉,下至元明,并以明国土分合、建置沿革为据。晷度二卷,以古法定其经纬度。疆域十二卷,分四路叙:安西南路,嘉峪关外州县隶属;安西北路,哈密至镇西府迪化州;天山北路,库尔喀喇乌苏至塔尔巴哈台伊犁;天山南路,关展至和阗诸回部。山四卷、水五卷、官制二卷、兵防一卷、屯政二卷、贡赋、钱法、学校各一卷、封爵二卷、风俗、音乐各一卷、服物二卷、土产一卷、藩属三卷、杂录二卷,记流沙尤详。为新疆第一部官修通志,记“武功”较详,其他所记也皆具史料价值。专列音乐一卷,为古今志书所罕见。疆域志所述亦详,对考证新疆历代沿革有较大价值。有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四库全书》本,光绪铅印大字本,台北《中华史地名著丛刊》本。
诗札
清毛奇龄(1623—1716)撰。二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此书乃《毛诗写官记》之姊妹篇。前书假设问答之辞以申明己说,此则又托名与写官书札往还,研讨诗义而缀辑成篇。凡八十四则。第二卷卷首有其门人题记,谓“此西河少时所作,故其立说有暮年论辩所不合者,其间校韵数则,尤所矛盾。行世既久,不便更易”。可见是编为其门人编成,所载有非奇龄最后审定者。但其旁征博引,考订名物训诂,颇有人所未见者。有《西河合集》本。
盐山拔队和尚语录
凡六卷。日本临济宗僧拔队得胜(1326~1387)撰,明道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又作盐山向岳拔队和尚语录、拔队禅师语录、拔队录、慧光大圆禅师语录、盐山录。辑录‘盐山和泥合水集’未收录之拈香佛事、小佛事、秉炬、掩土佛事、法语、偈颂、真赞、问答、垂示、遗诫、行录等。
法华传记
凡十卷。唐代僧详撰。又称唐法华传、法华经传记、法华经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述有关法华经之由来、传译及灵验等事。分为部类增减、隐显时异、传译年代、支派别行、论释不同、诸师序集、讲解感应、讽诵胜利、转读灭罪、书写救苦、听闻利益、依正供养等十二科。文中援引诸典,包括有大智度论、道生法华义疏、西域传等二十余种。与本书性质相类之著作有宋代宗晓所撰法华经显应录、清代周克复所撰法华经持验记、高丽了因所撰法华灵验传各二卷,三书皆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其中,法华经显应录系增补法华灵瑞集(作者不详)及宋代元颖所著续灵瑞集中之阙漏者。分为古圣、高僧、高尼、信男、信女等五篇,总收二三九事,有理宗庆元四年(1198)之自序。法华经持验记则不分篇目,集录晋代昙摩罗刹以下二百二十余人之传,成于顺治年间(1644~1661)。法华灵验传系由弘赞法华传、法华经显应录及高丽真净之海东传弘录中抄录而成者,收有‘唱题之顷地狱皆空’以下百十四缘。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
亦称《佛说大乘稻秆经随听手镜记》。佛典注疏。唐法成集。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是敦煌遗书所藏的《佛说大乘稻秆经》的注疏书。疏释分五门:(1)立所宗,谓本疏“依经中宗”,即依龙树中观派立宗;(2)明归乘,谓本疏乃菩萨乘中所摄;(3)言归分,谓此疏属十二品经中的“自说义论分”所摄;(4)辨归藏,辨此疏属论藏;(5)解释,即对经文正式注疏。注疏分两部分:先释题目,后释经文。释经文时又按照《瑜伽论》的说法,分为“总摄门”、“经之所诠”、“释句义”、“辨次第”、“答难”等五个方面。本书释意简略精要,是研究法成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