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猷

陈大猷
  • 姓名:陈大猷
  • 别名:字子谟,又字允升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188
  • 逝世日期:1275
  • 民族族群:

陈大猷[ yóu ](1188~1275),南宋经学家。字子谟,又字允升,号东斋,为宋时根溪陈氏宗辅公第二子。史载为“吴宁惠化里人”(东阳县根溪人,现属磐安县安文镇根溪)。绍定己丑(1229)登进士第。时,礼部侍郎直学士德秀,见文“异而目之”,捷举为翰林院大学士。庚寅(1230)出任江州剌史。任上“操断举措,决事如神,狱常定在四五”。不久,加盐运司副使,兼管四川军事。公以当地“盗贼蠢起,轻而易乱”的特点,“用重典以威奸暴,铺大和以惠众寡”殴除物害,消除隐患,以使一方平安。秩满后,奉召回京。帝欲出兵,报“宣和靖康之仇”,问公如何。公对曰:“河南一带地八陵俱在,国家固不可一日而忘,何恐此举之后,圣虑愈烦耳。”人称此话“言微意深哉”。端平初(1234)丁母忧,回吴宁瑞山乡惠化里(安文)隐居。当地郡公诸卿纷纷前来交往,公对行贿者一律谢绝。淳祐二年(1242)征诏,公曰:“君命也,安敢逃乎?”入京,拜吏部左侍郎。在位“不以隐忠固位,不以许直洁名,上疏数十万言,使党禁尽开,正字乃明于世”,史学家评之:前有德秀,后则公之力不浅。十二年(1252),闽浙大水,严、衢、婺、信、台、处、建、剑、郡,凡九郡受灾严重。公与参知政事徐清叟引用汉元帝时关中大水的故事以奏。帝曰:“闻卿治外,视民如子,昨读上书,可见忠诚,朕甚喜之。”遂下旨遣使分行赈恤。宝祐元年(1253),以吏部左侍郎升六部中转登驾阁尚书,居相位。景定四年(1263),蒙古提出要置摧场于襄阳城外。淮西招抚使吕文德建议请许。众公卿以为无须他虑,公独主张“戒之诈,必不可许”。后蒙古果然纵兵大掠而去。帝对公嘉叹有之,加封公为太子太傅仪同太师平章军国重事,食邑二千三百户。庆宗即位,咸淳中时有廷争,公从容以讽,圣听纳用。谓公曰:“卿辅我先帝,真宰相也。今边境日蹙,而江东无宁岁矣,卿勿以老故而弃朕焉。”因是公打消归老之念,竭诚尽力忧劳庶政。竟于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十二日薨于正寝。遗体运回瑞山乡葬于九平寺后,享年八十八岁。公曾祖希宥封州司马,曾祖妣吴氏封夫人;祖仔瑞封大理寺少卿,祖妣王氏封韩国夫人;父亲宗辅为刑部郎中升观文殿大学士,母孔氏封鲁国夫人;公娶吕氏,封秦国夫人,继娶马氏封楚国夫人;长子继周封为监察御史,幼子谦亨封兵部侍郎。宋德祐丙子两淮制置大使加参知政事右丞李庭芝撰有《架阁尚书赠太子太傅同平章军国事太师东斋陈公墓志铭》,咸淳辛未,有宁武州司户参军熊禾撰《尚书东斋公行略》,文载《根溪陈氏宗谱》。


陈大猷学问渊博,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为金溪学派一代硕儒。尝用朱子释经法、吕子读诗记例,采辑群言阐述己意;效朱烹注四书例,编著《或问》,对诸派之学说作取舍,又著《尚书集传》。其学术思想对宋代学者影响深远。《四库提要》著录《或问》云:“今《集传》已佚,存者惟此两卷。”

猜你喜欢的书

被毁灭的人

被毁灭的人

小说讲述了超能侦探鲍维尔为寻找一件诡异的杀人案件的真相,踏上为死者复仇之路的悬念推理故事。好的故事能够娱乐人心,伟大的故事更激发起我们对于自身生命、梦想及价值的探索。《被毁灭的人》不仅具有曲折的情节,还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独有的创造力和远超出其创作年代的前卫思想,这部作品于是被定位成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贝斯特拒绝让自己的小说陷入好人对坏人、正义对邪恶的陈旧模式,而是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的本性,最后对人类本性和潜能作出了富于热爱祖国的总结。这部经典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关于警匪较量的小说。贝斯特还在其中加入心灵感应的设定,于是小说中智慧的较量便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也是贝斯特写得最酣畅淋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

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

戏曲史料集。张次溪辑。收有《梨园馆碑记》、《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重修喜神殿碑记》等碑文11篇,记录刻有戏班演员铭文的文物6件。对研究清代戏曲有一定价值。收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敝箧集

敝箧集

桃源友弟江盈科进之譔 世之称诗者必曰唐称唐诗者必曰初曰盛唯中即不然曰诗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要以出 自性灵者为真诗尔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心能摄境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不必瞧鸠驺虞矣腕能运心即谐词 谑语皆足观感不必法言庄什矣叺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是之谓真诗而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之为沾沾盖中郎尝与予方舟泛蠡泽适案

近代中国八十年

近代中国八十年

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该书不囿于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8大事件各自分立的传统格局,而依近代历史本身的进程,注意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链条和交错关系,分列33题,题下有子目,每题可独立成篇,但又前后衔接,首尾一贯。在内容叙述上,既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线,又涉及近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是一本体例新颖、学术性与知识性寓于一体的近代通史著作。

鹤月瑶笙

鹤月瑶笙

散曲别集。明周履靖著。四卷。卷一“霞外清音”,皆为道词;卷二“闲云逸调”,写幽栖穴隐,闲云野鹤的生活;卷三“鸳湖渔唱”,写渔家水上生活之乐;卷四“梅里樵唱”,写采樵山木之趣,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未必皆写实。又每卷十套,多为南曲,间有南北合套者。每套曲后各缀七绝一首。吕天成《曲品》评周履靖:“著述俱侈,吟咏颇饶。放乎葛天、无怀,解乎《南华》、《道德》,”指的当主要是其散曲。此集初收入周履靖编《夷门广牍》丛书,万历间刊本。卢前《饮虹簃所刻曲》收入此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散曲聚珍》亦收。

私呵昧经

私呵昧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在竹园,长者子私呵昧,与五百弟子,遥见佛相。因问云何起菩萨意,有几意喜,有几功德休息,行何等法,何以致无生忍,用几事得一切智,用几法住,用几法灭度,灭后有几功德,云何为谛?佛一一答以六法。私呵昧发大愿。佛为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