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道和

    道和

    道和(1057~1124)宋代云门宗僧。福建兴化仙游人,俗姓潘。赐号‘祖照禅师’。礼天清德璋为师而出家受戒,又参谒净因道臻、圆通法秀。法秀入寂后,参随善本,受印可,住持江苏真州长芦寺,广扬宗风。宣和六年示寂,世寿六十八。另劫外录载为宣和五年入寂。[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十六]

  • 董德宁

    董德宁

    董德宁,清代内丹学家。号元真子,自称四峰山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约当乾隆 (1736~1795年)、 嘉庆 (1796~1820年) 之时。“得儒家之正道,达玄学之宗源”著有《道贯真源》。

  • 地婆诃罗

    地婆诃罗

    地婆诃罗(613~687)梵名Diva^kara 。意译日照。唐代译经僧。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年出家,居于摩诃菩提寺、那兰陀寺。风仪温雅,神机朗俊,通达三藏,博晓五明,尤精于咒术。知悉玄奘已学成归国,遂有远游之志,于唐高宗仪凤( 676~678)初年入长安,时年六十余。永隆元年(680),帝敕令依准玄奘之例,安置别院,命‘十大德’助师,于两京之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弘福寺从事译经,自永隆元年至垂拱元年(685),六年间共译出大乘显识经等凡十八部三十四卷。睿宗文明元年(684),法藏参谒师于西太原寺,得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文,以补华严经之阙。师恒思报答母恩,欲还本土,屡次上表请辞,终得敕许,惜以罹疾,示寂于垂拱三年,遂不得归,世寿七十五。武后敕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寺。[宋高僧传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序(彦悰)]

  • 道[厄+殳]

    道[厄+殳]

    道?,字法幢,俗姓杜。山西云中(大同)人。生卒年不详。为辽道宗时代僧人。幼习儒释之学,出家后持戒谨严,精研内典。在显教方面擅华严学,密教方面则熟习准提等法门。由于提倡显密兼学,被称之为“显密圆通法师”。弟子有性嘉等人。著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全书分上下二卷,内分四门:显教心要、密教心要、显密双辨、庆遇述怀。卷末附“供佛利生仪”。书中集中体现了辽代佛学的圆融精神。

  • 伽梵达摩

    伽梵达摩

    伽梵达摩,梵名Bhagavat -dharma 。意译尊法。唐代译经僧。七世纪西印度人。永徽、显庆年间来华,译有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生卒年不详。[宋高僧传卷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

  • 大西克礼

    大西克礼

    大西克礼(1888—1959),日本美学家。191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1922年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1927年2月受文部省派遣留学欧洲,回国后192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1946年当选帝国学士院会员。其美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913年至1937年,主要翻译与研究康德、新康德主义学派、现象学等德国美学,成果有《美意识起源论》、《美学原论》、《现代美学的问题》、《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研究》、《美意识论史》、《现象学派美学》等。后期从1937年至1959年,主要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成果有《美学》(上、下)。他通过日本与西方审美意识的对比,从“自然感的契机”与“艺术感的契机”中看到两者的差别: 认为西方美学注重艺术感,东方美学注重自然感,相对于西方美学的婉美、悲壮、滑稽等范畴,东方美学则提倡哀、幽玄、寂。认为日本的审美意识更多地来源于老庄思想与佛教禅学。在《东洋的艺术精神》中,他从文化的层面展开考察,分析了“东洋艺术精神与美的文化”、“东洋艺术精神与浪漫主义”等问题,为世界了解东方美学,了解日本美学做出了贡献。他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后期过渡、转型的重要中介,他对东方艺术精神的思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研究范式,不仅对于东方美学、艺术精神的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东方文化、东方精神、东方思维的研究,均具有分析、批判、借鉴、启发的意义。其《美学》一书从美学的研究方法、美的体验、美的范畴、艺术的本质等诸多方面阐述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价值与意义,被公认为日本现代美学的代表性著作。主要著作还有《风雅论——“寂”的研究》、《自然感情的类型》、《幽玄与哀》、《浪漫主义的美学与艺术观》等。

  • 道暹

    道暹

    道暹(dào xiān),唐代僧人,通天台教法,淹通经论,尤深止观,并善外典,能诗工书。生平撰述众伙,以大涅槃经文句为著名。其诗散见诸家集中。

  • 大颠宝通

    大颠宝通

    大颠宝通(732~824)唐代僧。颖川人,俗姓陈(一说杨)。法号宝通,自号大颠和尚。据潮州府志载,大历年中,与药山惟俨并师事惠照于西山。复与之游南岳,参谒石头希迁,大悟宗旨,得曹溪之绪。于潮州西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出入有猛虎相随,门人传法者千余人。韩愈被谪贬潮州时,闻大颠之名,召至,留十余日,谓其能外形骸,以理自胜,因与师往来相交,过从甚密。长庆四年,师辞众而逝,世寿九十三。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金刚经释义。又尝自书金刚经千五百遍、法华、维摩经各三十部。其墓塔筑于寺侧。唐末有贼发其塔,骨髀尽化,唯舌根犹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年中,乡人复挖视之,唯见舌镜而已,乃叠石藏之,号舌镜塔。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祖庭事苑卷四、五灯会元卷五]

  • 达天通理

    达天通理

    达天通理(1701~1782)清代僧。河北新河人,俗姓赵。字达天。幼时出家,随从显如珍学习经论,二十岁依潭柘山岫云寺德彰受具足戒,精研律部。后隐栖河北妙峰山,注释法华等诸经,读方便品十如是之文,了解权实二智双叹之意,由是通达诸经。更依岫云寺洞翁律主探研四分律,受南山之传,入京阐明华严五教十宗之旨,为清代华严宗中兴之祖。尝阅澄观之华严大疏,讲报恩经于五台山万缘庵,感得文殊来现。乾隆十八年(1753),奉命于圆明园佛楼管理僧录司之印务,赐紫衣。乾隆四十四年,高宗七十岁万寿之际,与入京之第六世班禅喇嘛论佛法大义,喇嘛赠与香帛、曼答等。后敕封‘阐教禅师’。乾隆四十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二。着有楞严经指掌疏十卷、楞严经悬示一卷、法华经指掌疏七卷,及法华经科文、法华经悬示、法华经事义、普门品别行疏等各一卷。[新续高僧传卷十、中国佛教史第四章(黄忏华)]

  • 德基

    德基

    德基(1634~1700)清初律僧。为律宗千华派第三祖。休宁(安徽)人,俗姓林。字定庵。早岁信佛,不近酒肉,尝闻老僧读金刚经,因萌出世之意,及父殁、弟长,乃下姑苏访吴中有道知识,依苏州宝林寺之竹怀出家,后就宝华山隆昌寺之读体受具足戒,专研诸部律凡十五年。于读体入寂后,受其衣钵,继为宝华山第三世,规约严整,御众宽严交济,劳作以身先之,四方僧俗云集,规模日宏。清康熙十三年(1674),江南旱灾之际,赈粥不足,师乃率众托钵于仪真、淮阳等地。康熙三十九年于念佛声中示寂,世寿六十七。弟子三十八名中,真义继主宝华山。著作有毗尼关要十六卷、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戒本会义十二卷、宝华山志十二卷。其中毗尼关要于乾隆二年入藏。[大昭庆律寺志卷八、新续高僧传卷二十九]

  • 大觉

    大觉

    大觉,唐代禅僧。参临济义玄禅师,既不礼拜,亦未吃棒,嗣其法,为临济宗传人。住魏府(治今河北大名)。有僧问:“如何是本来身?”答曰:“头枕衡山,脚踏北岳。”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良马不窥鞭,侧耳知人意。”(《景德传灯录》卷一二)

  • 道标

    道标

    道标,唐代僧人。据《宋高僧传》卷一五载,俗姓秦。为汧陇(今陕西千阳、陇县)大族,晋时徙居富阳(今浙江杭州西南)。先拜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为师,至德二年(757),诏俗人通晓佛经者出家,首中其选,配天竺寺。永泰初(765)于灵光寺从顗律师受具足戒。经行之外,尤擅诗章。与诗僧皎然、灵澈相酬唱。故有谚云:“霅之昼(皎然),能清秀;越之澈(灵澈),洞冰雪;杭之标(道标),摩云霄。”又与诗人李益、刘长卿、白居易等相友善。一时名臣文士,皆与之游。但其诗皆已散逸不存。世称西岭和尚。长庆三年六月,卒,年八十四。《宋高僧传》卷一五有传。

  • 大会永海

    大会永海

    大会永海,明代名僧。字大会。丹徒人。壮年剃发于平等寺,投清凉慧云律师纳戒,专务律学,秉持贞明。万历初年入京,慈圣李太后令住愍忠寺,赐紫,充讲经大德。崇祯元年寂。著有《五百戒经释》,后世尊为愍忠一代祖。

  • 丁佩

    丁佩

    丁佩,字步珊。清江苏华亭(治今上海松江)人。女。初学绣花卉,后涉及山水、人物,在刺绣艺术上注意写实、写真,反对当时宫廷刺绣“颜色乖违,布置颠倒”的风格,继承民间刺绣朴素的艺术特色,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刺绣技法经验,即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借鉴古代绘画、书法技法,对刺绣工作环境、创作特点、工艺特点、针法、材料、色彩、艺术鉴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著《绣谱》二卷,刊行于道光元年(1821),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部刺绣工艺理论专著。

  • 道邑

    道邑

    道邑,唐僧人。与智周同出法相宗二祖慧沼门人。有因明著作《义范》。早佚。有部分论述保存在日籍中。例如,以从本为论,纠正窥基关于似立似破以“从多”、“从真”称悟他。讨论了《大疏》中关于“唯识比量”因支设“自许”之“预防”说等。

  • 遁麟

    遁麟

    遁麟,唐代僧。生卒年不详。又称富春沙门。为唐代俱舍论学僧圆晖之门人。圆晖著有俱舍论颂疏一书,遁麟又就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加以注释,而成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与慧晖之俱舍论颂释疏义钞六卷并称于世,然遁麟之作较为详细。

  • 道邃

    道邃

    道邃,唐代天台宗僧。为我国天台宗第七祖(一说九祖)。长安人,俗姓王。早岁仕宦,官至监察御史,后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专学戒律。大历年中,入荆溪湛然门下。贞元十二年(796)登天台山,居止九年,专讲法华、止观等,后继天台山座主之职。永贞元年(805),授天台之教予日僧最澄,并授予大乘菩萨戒。曾继其师讲说三大部。后于国清寺入寂,世寿不详。追谥‘兴道尊者’。世称止观和尚。门人有守素、广修、干淑等。著有大般涅槃经疏私记十卷、维摩经疏私记三卷、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宋高僧传卷二十九、释门正统卷二、佛祖统纪卷八]

  • 道亭

    道亭

    道亭,北宋僧人。与观复、师会、希迪并称为宋代“华严四大家”。宋神宗时曾住雪溪(今浙江吴兴)普静寺,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十卷。

  • 蘧庵大佑

    蘧庵大佑

    蘧庵大佑(1334~1407)明代天台宗僧。姑苏吴县(江苏)人。字启宗。号蘧庵。十二岁出家,通内外经典,从古庭善习华严,复从九皋声学摩诃止观,后于弘教寺天泉泽会中任忏首之职。一日阅元代蒙润之天台四教仪集注而得省,乃渐通达天台纲格。未久,住持甫里白莲寺,尊蒙润为远祖。复被请为嘉定圆通寺之开山,为讲寺之首。后归西山,筑室号真如,专修念佛三昧。洪武二十六年(1393),拜僧禄司右善世,二十九年升左善世,考试天下僧徒,因功赐袈裟、衣衾、鞋履。永乐三年(1405)奉诏入京纂修佛典,总括般若要义。五年入寂,享年七十四。著有净土指归集二卷、阿弥陀经略解、金刚经略解,得法弟子有慧澈、德完。[续佛祖统纪卷二、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金陵梵刹志卷二、吴都法乘卷六]

  • 呆庵普庄

    呆庵普庄

    呆庵普庄(1347~1403),明初临济宗杨岐派禅僧。台州(淅江)仙居人,俗姓袁。号呆庵。又称敬中。于天童山出家,后参谒天宁寺了堂惟一,为其法嗣。洪武十二年(1379),住于江西北禅寺,次移居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二十六年春,奉诏入内庭说法;秋,于庐山修法,帝赐衣一袭;冬,敕住径山兴万圣寿寺。永乐元年示寂,世寿五十七,法腊四十五。有呆庵庄禅师语录八卷行世。[五灯会元续略卷七、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三、增续传灯录卷六、续稽古略卷三]

  • 断桥妙伦

    断桥妙伦

    断桥妙伦(1201~1261)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浙江黄岩松山人,俗姓徐。号松山子、断桥。十八岁于永嘉广慈院出家,游历四方,参谒瑞岩寺谷源源道,有所省悟。后往雪窦山,礼见无准师范禅师,并嗣其法。淳祐元年(1241)入台州祇园寺,其后历住瑞岩净土禅寺、天台山国清寺、临安净慈寺等诸刹。景定二年示寂,世寿六十一。侍者文宝、善靖为编断桥和尚语录二卷。[增续传灯录卷四、五灯严统卷二十一、续灯存稿卷四]

  • 大壑

    大壑

    大壑,明代禅僧,俗姓薛,字玄津,钱塘(治今杭州)人。16岁出家,赴南京谒雪浪洪恩,研析教典,尽得性习之传。后见永明延寿禅师说法图得悟,出主杭州净慈寺,弘阐永明遗教。博学善辩,禅定之余游戏翰墨,书画俱入上品。曾历时20年编成《净慈寺志》十卷,辑有《永明道迹》。(《新续高僧传》卷六)

  • 大方行海

    大方行海

    大方行海(1604~1670),明末清初僧。嘉兴桐乡(位于浙江)人,俗姓钱。号大方。十九岁有出尘之志,次年至杭州云栖寺专修净土。二十九岁阅六祖坛经,礼径山明珠堂无异元来出家,复阅‘禅关策进’而有所触发,往参密云圆悟、费隐通容等。清康熙八年(1669),住于江苏娄江禅灯庵,翌年示寂,世寿六十七。著有大方禅师语录六卷行世。

  • 大庾行韬

    大庾行韬

    大庾行韬(?~1652)明末清初禅宗临济宗僧人。继起弘储弟子。据《宗统编年》卷三二、《五灯全书》卷八四等载,俗姓赵,名庾,字大庾,世称“大庾行韬”。吴江(今属江苏)人。幼年从学于伯父汉月法藏。顺治三年(1646),隐遁于武夷山。其后,依止吴江报恩寺之浮石通贤,并受具足戒,蒙受印可而成为大僧。继学于灵岩寺之弘储,弘储受天宁寺、瑞喦寺之请,师亦随侍参叩。顺治七年(1650),受师命,住天台国清寺。当弘储于清初误罹世网时,曾急切往救,不幸溺于水中。于顺治九年示寂。遗有大庾禅师住天台景德国清禅寺语录一卷,书中集录天台国清韬禅师衣钵塔铭,及显祐之天台国清大庾韬和尚行状等。[五灯全书卷八十四]

  • 三山灯来

    三山灯来

    三山灯来(1614~1685),明末临济宗僧。四川垫江人,俗姓曾。字苇渡,号三山。十七岁,科举不第,乃耽味禅学,读聚云吹万广真之古音传、平山录、巴掌和尚录,醉心不已,欲为吹万儿孙。三十岁,礼吊岩山南浙二出家。翌年,寓居四川东明寺,参礼铁壁慧机,不契,返蜀。后再礼慧机,顺治十一年(1654)承嗣其法。历住四川崇圣院、兴龙院、五云院、昙华院、浙江天宁院。康熙二十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二。著有三山来禅师语录十六卷、五家宗旨纂要三卷、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三卷。[续灯正统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