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宁

董德宁
  • 姓名:董德宁
  • 别名:元真子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会稽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董德宁,清代内丹学家。号元真子,自称四峰山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约当乾隆 (1736~1795年)、 嘉庆 (1796~1820年) 之时。“得儒家之正道,达玄学之宗源”著有《道贯真源》。

董德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政府片论

政府片论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法学家、伦理学家、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边沁1776年写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是边沁为反对当时主张维护现存的英国法律制度的布莱克斯顿的《英国法释义》一书而作,该书的出版使边沁崭露头角。边沁根本否定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并流行的自然状态、自然权利和契约理论,认为他们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主论者的幻想之中;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国家的产生不决定于人们所订立的契约,而是决定于人们对苦乐的计算,也就是人们考虑到服从比不服从所造成的祸害为少,于是人们才要求建立国家;避苦求乐或谋求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区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个人和政府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强调法是命令,是强制、服从、义务的特征和属性;指出在法制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金科玉律就是严正的服从,自由的批判,如对法律不进行批判、找不出毛病,就会妨碍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实现;主张对当时英国的法律统统以功利原则为准来衡量,从宪法到各部门法都重新制定,以建立符合功利原则的法律制度。边沁的学说代表了当时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英国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是资产阶级个人自由主义世界观在政治学、法学领域的体现,对后来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石初集

石初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周霆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今本《石初集》是周霆震的门生晏璧编集。卷首有洪武六年(1373)刘玉汝序,陈谟序,洪武七年葛化序,张莹序。据诸序,周霆震平生“诗文千百篇,厄于灰烬。此编特兵后感时触事之作”(张莹序)。陈谟与葛化序都曾拿杜甫与周霆震相比,陈谟甚至说周霆震有3大幸事,一未仕于元,二经战乱仍健在,三元末江南野史传世不多,而周霆震所作可为国史补。卷1为五言古诗。卷2—3为七言古诗,卷4为律诗,卷5为绝句、卷6为序、卷7为记、卷8为志铭,卷9为传、说、书后,卷10为题跋、赞、祭文。卷末是附录,包括晏璧等人所作周霆震行述、墓志以及洪武十四年(1381)林坚撰《石初集》后序。并附有成化九年(1473)彭时、商辂、刘宣等跋语。据跋语,可知现存《石初集》是其6世孙周正方刊于浙江佥宪任上。

土司灯仪

土司灯仪

土司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内称凡兴土造作,触犯太岁尊神或土司禁忌,即有灾祸。此时应建醮燃灯,供奉九方星君,祈福消灾。所谓九方星君,即东方震宫大圣三绿星君、东南方巽宫四碧星君、南方离宫九紫星君、西南方坤宫二黑星君、西方兑宫大圣七赤星君、西北方干宫大圣六白星君、北方坎宫大圣一白星君、东北方艮宫大圣八白星君、中宫大圣五黄星君。此九方星君依九宫八卦象数及方位排列。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1948,未完篇),写作于抗战胜利、内战正在进行之时的小说,是废名在北平追忆之前抗战时期家乡避难生活、阐述自己所悟之道的作品。比起之前三十年代初的虚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废名强调它“完全是事实,其中五伦俱全……牠可以说是历史,牠简直还是一部哲学”,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坐飞机以后》很大程度上是真实叙述废名避难生活的一部自叙传,其中的主人公“莫须有先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一般来说即可被等同于废名本人;另一方面,作品中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针对性、囊括万有的大文学观,使得这成为一部面对中国局势积极发言之作,也可看作是新文学传统中前无古人的一次文学试验。本文正是试图以这部小说为中心,参证于四十年代废名的几个思想文本,考察废名在抗战期间的思想面貌以及他以家长、教师身份参与的乡土社会实践。本文将思想的状态和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扮演放在一起说,主要是基于这么一个认识,即个人和历史发生关系,很多时候并不是脱离社会网络的五四式独异个人与抽象的整体历史的碰撞,而应该是通过个人加入到具体社会关系中去实践,产生与历史的结构性关联。而人的思想认识和这种处身的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废名思考的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的“读书人”,应该有怎样的世界观和人格,又怎样参与中国社会结构,安顿和教化百姓,尽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战建国。

野趣有声画

野趣有声画

元诗别集。2卷。杨公远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南宋咸淳年间吴龙翰序。序中对本集的名字作了说明:“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卷末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方回跋。本集中的诗未按体裁类编,上卷主要写隐逸情怀,表达山斋独乐之趣。下卷除这类作品之外,有些干谒、应酬之作。方回跋中说:“叔明能画能诗,笔愈老而须发如漆,独道貌未老也,岂胸中有所养而然乎?其无声之诗,当求米元章、张彦远辈评之;其有声之画如《回溪道中》,此五十六字《溪山村落图也》。”《四库全书总目》评杨公远的诗作说:“其诗不出宋末江湖派之格,盖一时风尚使然,一丘一壑亦有佳致。以久无刊本,故选宋元诗者多遗之。”今传《野趣有声画》系明嘉靖十五年(1536)汪元锡传抄于杨公远的后裔。《四库全书总目》还说:杨公远“入元以后干谒当路,颂扬德政之诗不一而足。其未出仕当由梯进无媒,固不能与密之终身隐遁者同日语矣。今系之元人,从其志也。”对杨公远的大节颇含微词。

八关斋经

八关斋经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失译之优婆夷堕舍迦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为同本异译。二经记载之相异处为:优婆夷堕舍迦经载,佛陀对毗舍佉鹿子母教以每月六日持八斋戒之法,并说其持斋之功德将大于以十六国中之珍宝布施僧伽之功德;本经已将此简化,说法对象仅为比丘等,又其持斋功德之量谓远比五大河之水量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