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克礼

大西克礼
  • 姓名:大西克礼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8
  • 逝世日期:1959
  • 民族族群:

大西克礼(1888—1959),日本美学家。191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1922年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1927年2月受文部省派遣留学欧洲,回国后192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1946年当选帝国学士院会员。其美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913年至1937年,主要翻译与研究康德、新康德主义学派、现象学等德国美学,成果有《美意识起源论》、《美学原论》、《现代美学的问题》、《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研究》、《美意识论史》、《现象学派美学》等。后期从1937年至1959年,主要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成果有《美学》(上、下)。他通过日本与西方审美意识的对比,从“自然感的契机”与“艺术感的契机”中看到两者的差别: 认为西方美学注重艺术感,东方美学注重自然感,相对于西方美学的婉美、悲壮、滑稽等范畴,东方美学则提倡哀、幽玄、寂。认为日本的审美意识更多地来源于老庄思想与佛教禅学。在《东洋的艺术精神》中,他从文化的层面展开考察,分析了“东洋艺术精神与美的文化”、“东洋艺术精神与浪漫主义”等问题,为世界了解东方美学,了解日本美学做出了贡献。他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后期过渡、转型的重要中介,他对东方艺术精神的思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研究范式,不仅对于东方美学、艺术精神的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东方文化、东方精神、东方思维的研究,均具有分析、批判、借鉴、启发的意义。其《美学》一书从美学的研究方法、美的体验、美的范畴、艺术的本质等诸多方面阐述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价值与意义,被公认为日本现代美学的代表性著作。主要著作还有《风雅论——“寂”的研究》、《自然感情的类型》、《幽玄与哀》、《浪漫主义的美学与艺术观》等。

大西克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作家从1905年开始创作,全书共分为7部,15卷。第一部《通向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1919年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 一举成名。此后陆续发表第三部 《盖尔芒特家》(1920~1921)、第四部《索多玛和峨摩拉》(1921~1922)。作者于1922年去世,生前写成的第五部《女囚》、第六部 《女逃亡者》、第七部 《重现的时光》都是作者死后发表的。小说主人公马赛尔生于富裕家庭,爱好艺术,常出入上流社会,结识了很多人,经历了情感上的种种波折。晚年逐渐平静下来,开始了文学创作,在作品中重新找到了失去的时光,虚度的岁月在艺术形式下才获得了新的意义。作品对贵族家庭和资产阶级家庭作了真实的描绘,还写了下层劳动者、音乐家、画家等各种人物。整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运用意识流手法,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注重描写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感受,穿插了大量的观察、分析和议论,使外部现实和内心感受融为一体。作品还大量使用隐喻,造成 一种奇妙的效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丰富、流畅。作品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傅与砺诗文集

傅与砺诗文集

元代诗文别集。文集11卷,诗集8卷。傅若金撰。傅若金初字汝砺,由揭傒斯改为字与砺。《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文集为傅若川编,卷首有洪武十七年(1384)梁寅序。卷1为赋、诏、策、制、表,卷2—3为记,卷4—5为序,卷6为说、解,卷7为题跋,卷8为赞、颂、铭、戒,卷9—10为行状,卷11为志、传、文。卷末附录有关诗文20余篇。诗集为宋应祥点校、傅若川编次。傅与砺生前将所写的诗编为《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诸集,傅若川又统编为《清江集》。后人将诗文合刊时,又改名为《傅与砺诗集》,以与文集相匹配。卷首有天历二年(1329)范梈序(为《牛铎音》作),元统三年(1335)揭傒斯序,至正元年(1341)虞集序(为《使还新稿》作),至正十八年(1358)胡行简序(为《清江集》作)。卷1为杂著(赋、引、辞、四言诗等),卷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律诗,卷5-6为七言律诗,卷7为五言长律,卷8为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卷末有明洪武十六年(1383)傅若川跋语。傅若金曾学诗于范梈,诗风力追范作,以至时人有读他的诗“如复见德机(范梈)”之语(揭傒斯序)。《傅与砺文集》11卷与《傅与砺诗集》8卷都有明洪武年间建溪精舍刻本传世。

乌石山志

乌石山志

《乌石山志》由清代郭柏苍、刘永松纂辑,黄宗彝、郭柏芗参订,分宸翰、名胜、古迹、寺观、祠庙、第宅园亭、石刻、人物、仙释、志余10卷,全书31.3万字。主要介绍乌石山的自然风貌、人文事迹、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物。

传神秘要

传神秘要

肖像画技法论著。一卷。清蒋骥撰。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年)以前。《传神秘要》全书凡二十七目:分为传神以远取神法、点睛取神法、眼珠上下分寸、笑容部位不同、取笑法、神情、闪光、气色、用全面颜色法、笼墨、用笔总论、用笔四要、砌染虚实不同、起手诀、用笔层次、鼻准与鼻相参核法、起稿算全面分寸法、全局、生纸画法、礬纸画法、设色层次、用粉、补缀、火气、气韵、白描、临摹。书前有程嗣立乾隆七年(1742年)序文一篇。《传神秘要》作为肖像画技法专论著作,论述极详。近人余绍宋认为“元王思善(绎)所作《写像秘诀》,语焉未详,疑非全帙。得此编补益之,写真一道,可云无蕴不宣矣。”唯编次先后顺序,略嫌凌杂,但持论研析精微,亦有见地。《传神秘要》主要版本为《蒋氏游艺秘录》本、《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丛钞》本、《四铜鼓斋论画》本。收入《美术丛书》、《画论丛刊》、《中国画论类编》。

清朝通典

清朝通典

《清朝通典》是记清前中期典制沿革的政书,原名《皇朝通典》,简称 《清通典》。清嵇璜、刘墉(均见“清朝文献通考”)等奉敕编纂。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有清武英殿本、光绪间浙江书局本、《万有文库》“十通”合刻附索引本等。本书100卷,9典。1、《食货典》,17卷,田制、水利、赋税、户口丁中、钱币、漕运、盐法、轻重、市籴、蠲赈; 2、《选举典》,5卷,选举制、考绩; 3、《职官典》,18卷,历代官制、三次、三省、尚书、御史、诸卿、武官、东宫官、王侯封爵、州郡、文武散官、禄秩、秩品; 4、《礼典》,22卷,吉、嘉、军、宾、凶; 5、《乐典》,5卷;6、《兵典》,凡12卷,八旗兵制、驻防兵制、绿营兵制、藩部兵制、恩恤、军令、军政(巡防附)、教阅(兵籍附)、军器、马政;7、《刑典》,10卷,刑制、详谳、杂议、宽恕、考讯、赦宥;8、《州郡典》,7卷; 9、《边防典》,4卷。本书体例虽然与《通典》、《续通典》相同,共分9门,但子目则根据当时所行典制而有所调整。如《食货典》中删 《榷酤》、《算缗》,《礼典》中删 《封禅》,皆因其未行于清代之故。《兵典》则专记八旗军事制度。《州郡典》原以九州统叙历代沿革,已不适于清朝,故改以 《大清一统志》 为标准。本书取材多据 《清会典》、《清通礼》,兼采 《清刑例》、《清一统志》、《日下旧闻考》等书,内容比较充实,为清史研究者所必备。乾隆以前之清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便于检阅。然其内容多与《清文献通考》相重复。

三慧经

三慧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集录经论中种种因缘、法义而成,凡六十余条,可作佛教徒修养之指南。梁武帝即尝于同泰寺开讲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