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陈模
陈模,字中行,泉州永春 (今属福建) 人。生卒年月不详,庆元二年(1196)中进士。嘉泰二年 (1202),任秘书省正字。嘉泰三年 (1203),兼国史院编修。开禧三年 (1207),又兼实录院检讨官。嘉定二年 (1209),任校书郎,兼检讨官。
-
程大昌
程大昌(公元1123年─公元1195年),南宋大臣、经学家。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任吴县主簿。著《十论》献于朝,宰相汤思退奇之,擢太平州学教授。二十七年,召为太学正,迁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进著作佐郎,兼恭王府赞读、兵部郎官。隆兴元年,兼庆王府直讲。乾道二年,为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五年,直学士院,除浙东提点刑狱,为江东转运副使,徙江西。淳熙二年,召为秘书少监,兼权中书舍人。三年,权刑部侍郎,升侍讲,兼国子祭酒。五年,权吏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出知泉州,奉祠,起知建宁府、明州。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博雅赅洽,长于经术,周必大称其“学该上古,文俪先秦”(《回富沙程尚书大昌启》)。其著述多为辨章学术,考订史实,校证典籍之作。清康熙皇帝称其《象刑说》一文,以为疏解甚精,发挥文意无遗义(《御制文第三集》卷四三)。其词以庆寿之作为多,题材狭窄,成就不大。著有《禹贡论》、《易原》、《诗论》、《雍录》、《北边备对》、《考古编》、《演繁露》等(周必大《程公神道碑》),又有《程文简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文集已佚。其词有单刻《文简公词》一卷行世,今存典雅词抄本、《疆村丛书》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四十六首。《全宋诗》卷二一二四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四九○八收有其文。事迹见周必大《程公神道碑》(《周文忠公集》卷六二)、《宋史》卷四三三本传。
-
曹学佺
曹学佺(1574-1646)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字能始,号石仓、雁泽、西峰居士,侯官(福建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南大理寺正,迁南户部郎中。 在南京期间,参加金陵诗社,“笔墨横飞,篇帙腾涌”。后出为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天启二年(1622)迁广西参议,历陕西副使,天启二年官广西右参议。万历四十三年(1615)时神宗宠郑贵妃,欲立妃之子福王为太子。时宫人张差持梃(木棒)闯入福王所居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强行入宫。后张差被抓,供认系郑妃手下太监刘成、庞保指使其所为,但时人怀疑此事乃郑贵妃欲谋害太子。神宗不愿深究,令杀张差、刘成、庞保了案,史称 “梃击案”(晚明三案之一)。学佺著 《野史纪略》,对此案之本末叙述得颇为清楚,不意所著为刘廷光所用,刘劾其私撰野史,扰乱国章,遂被革职。崇祯初起广西副使,学佺力辞不就,家居二十年著书颇丰,所辑《石仓十二代诗选》盛行于世。尝修《儒藏》,未竣而明亡。唐王朱聿键(1645-1646)立于闽,其起授太常卿,累至礼部尚书。 唐王败后,入山自缢。工诗文,善书法,行、草皆精,笔力遒劲。著有 《易经通论》《周易可说》《书传会衷》《春秋阐义》《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记》《西峰字说》《石仓历代诗选》《凤山郑氏诗选》 《石仓集》 等。
曹学佺有探奇寻胜的浓厚兴趣。《夜宿迎仙馆》诗中曾说:“扶策入名山,幽奇恣心赏。”《山路杂兴》诗中也说:“平生怀胜癖,遇此乃飞腾。”其集中甚多山水游览诗,既有奇险的藤山,也有秀美的西湖,有时登上匡庐,有时泛舟秦淮,景观可谓丰富多彩。他的山水游览诗一般写得清丽淡雅,如《秦淮秋怨》:“四序皆蓄意,秋来殊可怜。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忽弄月中笛,欲开江上船。不知夫婿去,仍会在何年?”王士禛《池北偶谈》评此诗说:“徐祯卿‘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一篇,非太白不能作,千古绝调也。曹学佺亦有《秦淮》一篇,情致殆不减徐。”它如《春日西湖临眺》、《卢龙观》、《月下放泉》、《与飞熊方叔茂之再到杨园》等诗皆具有这样特色。曹学佺还善于通过山水景观描写,逗人情思,引人联想,如《九日石仓移舟登高》:“云边涧水落淙淙,携手烟霞物外踪。欲觅秋光何处是,一层岩壑一层松。”又如《新林浦》:“夹岸人家映柳条,元晖遗迹草萧萧。曾为一夜青山客,未得无情过板桥。”对后一首诗,王士禛《池北偶谈》里甚为推重。这些山水游览诗是其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他也善文,同样以游记为佳。卫泳《冰雪携》评他的《春风楼记》说:“挥毫喷彩,有跌宕风流之致。”他的蜀中游记,描写的一些奇景胜观,也有一定魅力。
-
陈笏庵
陈笏庵,清妇科医家。生卒年月不详,乾隆(1736—1795)年间名医。撰《胎产秘书》(又作《胎产金针》)三卷,叙胎前、临产、产后诸症,以及难产救治调护各法。并附保婴要诀,记述初生儿护理。后由弟子何荣(字杏园)刊行。
-
程端学
程端学(1278—1334)字时叔,号积斋。庆元路鄞县人。登泰定元年进士第。程端礼之弟。中第不久即为国子助教,与史孙有交往,热衷钻研《春秋》,自称有《春秋》之癖好。后至元时为筠州幕长,为政廉静、明达,为当地官吏所信任、称赞,可惜卒于任上,年仅五十七。
程端学著《春秋本义》、《三传辨疑》、《春秋或问》、《积斋集》。《春秋本义》等书在元代即颇为统治者看重,将之付梓、颁布,均收于《四库全书》。《积斋集》,《四库全书》本是四库馆臣重新辑录。
元欧阳玄《圭斋文集补编》卷十四《积斋程君端学墓志铭》:“程君时叔既卒之二十年,子徐来请其墓铭。君,端学其讳,时叔其字,号积斋。程氏系出广平,唐以来家鄱阳。君先世有府君讳珍,自鄱阳迁四明之鄞。其孙仕为唐文林郎、卫率府胄曹参军,杜工部有诗《送程率府归四明》是也。至宋,代有闻人。曾祖振父,承务郎、平江府百万仓司门。妣佘氏。祖在孙,通直郎、知平江府常熟县事。妣卓氏。父立,年十八,为乡贡五经都魁。内附后,当道累荐入仕,不就。今以子贵,赠从仕郎、郊祀署丞。妣王氏、曹氏,并封宜人。
“至治癸亥,予以鸠兹宰,浙省聘为秋闱试官。第二场《四灵赋》,本房得一卷,爱其词气高迥,拟置选中。覆考官谓非赋体,欲黜之。予争之力,且曰:‘其人赋场如此,经义必高手。’书三不成字号,督掌卷官封号参索,取其本经观之,至则伟然老成笔也。主司是予言,乃与选。予默识是卷,及拆号,同列秦邮龚子敬素知君姓名,谓予曰:‘此四明处士程敬叔先生之弟时叔也。微君言,几失此佳士。’明年,君会试中高等榜,名传至江南,予自喜乡者之识鉴不冬烘矣。此予始得吾时叔于程文者也。
“泰定乙丑,予以武攸宰被召为国子博士,时叔已擢为国子助教,上日与同僚史孙车甫以门生礼见,亦予所得士也。予辞之不获,礼毕,然后同升教席,旁观者韪之。予自是托交时叔,见其心与貌俱古,文与行俱卓。会国学改积分例为升斋等第,助予议甚多。诸生讲授稍暇,即以所作《春秋本义》就予讨论,盖君之精神心术,尽萃是书,朝夕删改不已,寝食为废。尝语之曰:‘昔者杜元凯有《左传》癖,君有《春秋》癖邪?’未几,车甫以劬书致疾卒,君亦颇癯瘁多病。予每以是讽之,其勤勚自若。此予继得吾时叔于学行者也。
“后至元丙子,予以国子祭酒谒告南归,假道于筠。君为筠州幕长,卒已二年矣。筠州之长贰僚佐及邦之士友来见予者,予必询时叔,咸谓君为政廉静而明达。初至,吏以为儒者恐不习吏事,君熟于章程,畅于事宜,已而老吏健胥,拱手以服。太守僧嘉讷甚贤,凡事取决于君,及没,素服哭之恸,仰天呼曰:‘正人云亡,君何恃乎?’即日移文告老而去。夫能使长官视其存亡为去留,君之能官亦可知矣!此予未得吾时叔于吏治者也。
“宋乾、淳间,朱、陆之学并出,四明学者多宗陆氏,唯黄氏震、史氏蒙卿独宗朱氏。君与伯氏端礼敬叔师史先生,尽得朱子明体达用之指。于是二难自为师友,平居一举动必合礼法。时人以其方严刚正,以二程目之。敬叔发明朱子之法,有《读书工程》若干卷,国子监取其书颁示四方,郡县教官以式学者,后中书以闻,复申饬之。君先与里中同志孙君友仁慨念《春秋》在诸经中独未有归一之说,遍索前代说《春秋》者,凡百三十家,折衷异同,续作《春秋记》。由是沉潜绎二十余年,乃作《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或问》十卷,以经筵官申请有司,取其书锓梓传世。
“君早岁不屑为举子业,朋友力劝之就试,及再战再捷,素习者不能过之。会试经义策冠场,试官为惊叹,白于宰相曰:‘此卷非三十年学问不能成。使举子得挟书入场屋,寸晷之下,未必能作。请置通榜第一。’后格于旧制,以冠南士,置第二名。
“初调仙居县丞,未行,寻改授国子助教。时隐士张临慎与为司业,君与助教王瓒在中,与张论文不合。当道入张言,君与瓒未及考即注代。平章乌公素闻二公有学,传谕天官,特视考论升转,君与瓒偕予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君在翰林论撰,每为学士雍郡公虞公伯生所推服。中书选考,随处乡试,号称得入。国子生贺据德、李哲尝亲受经于君,后皆为南宫第一人。君长筠幕未久,朝廷拟为太常博士,命将下,终于位。今以子贵,赠奉训大夫、礼部郎中、飞骑尉,追封鄞县男。
“娶余氏,宋参政珍之曾孙,先卒,赠宜人,进封鄞县君。继周氏,宋进士应龙之孙女,封恭人,进封县君。子男四人:复,以荫数调为江浙行省理问所知事;次徐,由翰林从事发身太史院校书郎,迁奉礼郎,选为中书东曹掾,从太师丞相军徐,擢礼部主事,改刑部、户部主事,升中书检校官,拜监察御史,升本台都事,以才谞称于时;次赉,国子生,能文章,胄馆有声,早世;次卫,林州书院山长。女一,适同里乐旭。孙男四人:孚,国学生;式,鄞县教谕;谦、诚。曾孙二人:祖、伊,俱幼。
“君生以前至元十五年戊寅五月丁未,卒以元统二年甲戌十一月癸卯,年五十有七。以次年闰十二月乙酉,葬于邑之阳堂乡太白里之原,余氏自青山迁合葬焉。
“君寿不满德,位不酬能,余庆所被,在其后人为宜。然予两知贡举,两考会试,又尝屡考国学公试及大都、各行省乡试,得士亡虑数百人,其间为名公卿立事功者不少,然求通经学古之士如吾时叔者,甚难其人焉。得之难,故察之审,言之详也欤!铭曰:生于鄞,没于筠。儒之醇,吏之循。抱鲁麟,至终身。呜呼!我元之献民,百世之端人,素王氏之忠臣。”
《元史》卷一百九十《儒学》:“端学,字时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进士第,授仙居县丞,寻改国子助教。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方正,咸严惮之。迁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后以子徐贵,赠礼部尚书。所著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至正四明续志》卷二《进士》:“泰定元年张益榜:程端学,字时叔,鄞县人。会试第二名。授将仕郎、国子助教,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明《春秋》,著《春秋本义或问》三卷、《辨疑》几六十卷。
余应珪《元郑大顺墓志》:“女四:……次应玖,适进士程端学。……婿从仕郎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程端学填讳。”注:是志撰于元天历三年(1330)。
注:程端学研究的热点是其《春秋》学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周国琴。他以程氏所传《春秋》著作作为研究素材,相继发表《论程端学驳前儒“日月时例”解经》、《元儒程端学对<春秋>三传的辩驳》等文,其硕士论文《程端学<春秋>三书研究》在辨析程氏生平和程书修撰经过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程端学的《春秋》观,揭示了程端学的义理观,以史带论,对程端学个人生平研究、《春秋》三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崔寔
崔寔[shí](约103年—约170年)东汉政论家、思想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少沉静,好典籍。桓帝初,举至孝独行,除为郎。后召拜议郎,迁大将军梁冀司马,著书东观。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织绩,整厉士马以备边。复拜议郎,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出为辽东太守,官至尚书。
明于政体,著作《政论》“论当世便事数十条,“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后汉书·崔駰列传》附传卷五十二)。对东汉末期腐败、动乱的形势作了深刻揭露,“政令垢翫,上下怠懈,风俗彫敝,人庶巧伪,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全后汉文·政论》)。反对俗儒言必称尧舜,提出“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之哉”,强调要根据当世急务制定相宜政治措施,“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 (同上),批评俗儒拘泥古义,不达权变。认为纯王政已无法推行,力主行霸政,“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自非上德,严之则理,宽之则乱”(同上);强调德教与刑罚各有不同功效,乱世祇能靠刑罚治理,而不能用德教滋养,“盖爲国之道,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 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同上)。维护皇权,强调人君要自己掌握威福赏罚之权柄,“夫威福者,人主之神器也”,无赏罚之君而欲世之治,……不可得也”。批评汉元帝以来的宽柔政策,“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爲汉室基祸之主” (同上)。
强调任贤的重要性,“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自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同上);主张人君慎别是非贤佞,以用真贤。抨击酷吏摧残人民,“朝廷不获温良之用,兆民不蒙宽惠之德,则百姓之命,委于酷吏之手,嗷嗷之怨,咎归于上”(同上);在强调严刑峻法的同时主张“爱民”、“养民”,“夫民善之则畜,恶之则仇,仇满天下,可不惧哉!是以有国有家者,甚畏其民,既畏其怨,又畏其罚,故养之如伤病,爱之如赤子,兢兢业业,惧以终始”(同上)。主张整顿吏治,认爲其时“风移于诈,俗易于欺,狱讼繁多,民好残僞,爲政如此,未睹其利,斯皆起于典藏之吏不明爲国之体”,强调要“安固长吏”,使官吏保持稳定,如此“安官乐职,图累久长,而无苟且之政”;同时主张增厚官吏的奉禄,加重对官吏聚敛的刑罚,“重其禄以防其贪欲,使之取足于奉,不与百姓争利”,“然后重其受取之罚,则吏内足于财,外惮严刑” (同上)。
主张归本农桑,“国以民爲根,民以穀爲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强调农业是国家、人民的本根、命脉;抨击东汉末期贵末贱本,竞爲奢侈浮华的风尚,“且世奢服僭,则无用之器贵,本务之业贱矣。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故农夫辍耒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绣。躬耕者少,末作者”(同上)。提出“明法度以闭民欲”,主张严格等级制度,用刑罚防范民乱,杜绝奢风,限制大地主、大工商的骄奢逾制,“昔圣王远虑深思,患民情之难防,忧奢淫之害政,乃塞其源以绝其末,深其刑而重其罚” (同上)。从人性论上,肯定人性好欲利,“夫人之情,莫不乐富贵荣华、美服丽饰,铿锵眩耀,芬芳嘉味者也”,主张“济其欲而爲之节度”,指出“人非食不活,衣食足然后可教以礼义,威以刑罚;苟其不足,慈亲不能畜其子,况君能检其臣乎?”主张因民“乐生之性”制订具体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计口分田,“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副,适使飢饱不偏,劳逸齐均”;主张效法景帝、武帝移民,“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同上)。
另著有《四民月令》,叙述各种农作物种植时令和方法,及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教化、军事训练等,特别突出了耕读爲本的思想,强调了家族宗族的宗法情谊。保留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政论》对仲长统影响很大,许多思想在仲长统著作中得到了发挥。《隋书·经籍志》著录五卷,已散佚。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存一卷。
-
崔敦礼
崔敦礼(?—1181年)字仲由,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绍兴三十年,与弟敦诗同举进士,父邦哲以累举奏名,父子三人同日解褐,乡人以为荣。历高邮军主簿、江宁尉、平江府教授、江东安抚司干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晚年定居溧阳(今属江苏常州)。以爱溧阳山水,买田卜居。历江宁尉、平江府教授、江东安抚司干办公事。史浩荐其“学问该通,辞藻华赡”(《陛辞荐薛叔似等札子》),仕至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淳熙八年卒。著有《崔宫教集》二十卷(《内阁藏书目录》卷三),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十二卷,有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库全书》本、《螺树山房丛书》本。又有《刍言》三卷,上卷言政,中卷言行,下卷言学,造文规摹扬雄、王通,无语录鄙俚之习,“于人情物态,抉摘隐微,多中窾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七)。所为诗格律平正,词气畅达,周规折矩,颇具典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其词如《念奴娇·和徐尉》、《水调歌头·垂虹桥亭词》,风格颇近苏轼。《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六首。《全宋诗》卷二一○五至二一○六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六○六六至六○七四收其文九卷。《宋史》无传,事迹见《景定建康志》卷四九、《宋史翼》卷二八。
-
陈公笃
陈公笃[dǔ],生卒年月不详,四川省资中县人,民国相学家。著有著作《公笃相法》,此书集历代相学之大成,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
程道生
程道生,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学者。字可生,海宁(今浙江省北部)人,生平不详。撰有《遁甲演义》、《射义新书》、《握机经辑注图仪》(一题《黄帝握机经》)、《武经》、《舆地图考》、《九边图考》等。
-
巢鸣盛
巢鸣盛(1611-1680),明末清初学者。字端明,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浙江嘉兴人。世居今郊区凤桥镇巢家弄。巢端明在其母墓侧筑永思草堂,又建“止阁”,因之自号止园。生活于崇帧年间,廿岁时在石佛寺读书,博览群书,尽通其义,廿十五岁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考中举人,参加过明末文社——复社。一六四五年后(明朝亡后)履迹不入城市,他与吴中徐俟斋、宣城沈寿并称为海内三遗民,与长洲徐枋、桐乡张履祥、海盐陈恂等友善,彼此以气节相勉。隐居于巢家弄三十七年,与妻钱氏以耕织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种葫芦十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樽、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檇李匏尊”。其匏器为人所珍视。卒后,徐枋、张履祥等以巢是孝子而私谥贞孝先生。著有《永思堂集》、《洙泗问津》、《老圃良言》等。
明代匏器制作艺人,著名的“槜李匏尊”创始人。精于书法,能刻会画。曾在崇祯年间参加复社,意在兴复古学,力主改良政治,抨击明末弊政,受到报复。明亡后,隐居乡间,足迹不涉城池,清心寡欲,制匏器自得其乐,被称为海内三遗民之一。其在居室四周,栽种大大小小十多种葫芦,并用雕刻好的各式各样器物和各种花纹、文字的木模,分块包在已结成的嫩葫芦外面,待成熟去模,葫芦就变成了具有浮雕式阳文花纹的瓶、壶、炉、盒、盘、碗等匏器。
-
晁迥
晁迥(948~1031)字明远,先世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后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为大理评事,岳州录事参军。改将作监丞,迁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复将作监丞,监徐、婺二州税,迁太常丞。真宗即位,擢右正言、直史馆。献《咸平新书》五十篇,又献《理枢》一篇。召试,除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加右谏议大夫,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知大中祥符元年贡举。同详定封泰山、汾阴仪注,累迁工部侍郎。出使契丹还,奏《北庭记》,加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进献《玉清昭应宫颂》,宋真宗称赏。迁兵部侍郎,请分司,拜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景祐元年卒,年八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文元。迥通释老之书,持养生之说,而不喜术数之言。文章书法均有典则,李献臣以为“疑文滞义,须质正而后已,文章典赡,书法端楷,时辈推重”,所撰诏令得代言之体,杨亿称其“无过褒之语”(《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引)。晁迥诗又收入《西崑酬唱集》,然其诗风与西崑派其他诗人不侔,却与白居易诗风相近,集中多拟白居易之作,自谓于白氏诗“凡有惬心之理者,每好依据而沿革之,往往得新意以自规”(《法藏碎金》卷五)。宋真宗评其《送刘综学士出镇并门》诗“平淡而无磔裂雕篆之弊”,并亲自录“夙驾都门晓,微凉苑树秋”一联于屏风(《玉壶清话》卷一)。《咏芭蕉》诗有“叶外更无叶,心中更有心”句,朱弁称其“体物无遗”(《风月堂诗话》卷上)。著述甚富,《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著录有《翰林集》三卷、《耄智馀书》三卷、《随因纪述》,均已佚。现存著述有《昭德新编》三卷,《道院集》十五卷,经王古删定为《道院集要》三卷,《法藏碎金录》十卷,通行本有明嘉靖晁氏宝文堂刊本。《全宋诗》卷五五录其诗五十六首。《全宋文》卷一三三收其文二十八篇。事迹见《宋史》三○五本传。今人郑再时编《西崑唱和诗人年谱》含晁迥年谱。
-
陈致虚
陈致虚,生卒年月不详,元代道士。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县境)人。先师事全真教道士赵友钦,修炼北宗内丹术。后遇青城隐士受南宗阴阳双修法,融合南、北二宗丹法理论,撰成《金丹大要》十六卷。他认为,金丹之道渊源于黄帝和老子,历代相传,至自己已传至第三十七代,编造了一个首尾完备的丹道传授体系。所传丹道,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三者为金丹上药三品,顺则生人,逆则成丹,除此之外,皆为“趋邪之道”。他并以金丹之道调和三教,认为“释云佛法,儒云仁义,道曰金丹”, “三者名虽殊而道则同也”。他的著作很多,除《金丹大要》外,还有《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一卷,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等,均收存于《正统道藏》。
-
崔嘉彦
崔嘉彦,南宋代道士、医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南宋成纪人(甘肃天水),字希范,号称紫虚真人,南精心研究医学、气功、养生, 有很深造诣。其传世医学著作有《脉诀》1卷,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是较著名的脉学专著。崔氏精通脉学,对《难经》、《脉经》和高阳生的《脉诀》都颇有研究。其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刚,以风、气、冷、热为主病,并把《脉经》的二十四脉及高阳生《脉诀》中长脉、短脉隶属其下加以论述,使脉学研究由博而约。其气功名著为《入药镜》, 以三言歌诀形式写成,论述道家内丹术之调节阴阳、采药炼药、周天火候、结胎成丹功夫,全篇理法分明, 言简意赅,文韵流畅,对后世气功养生学具有深远影响。
-
陈复正
陈复正(1690~1751年),清代医家及道士。字飞霞,惠州府(今广东惠阳县)人。少时学易象、程朱之说,后曾在罗浮山修道。因自幼禀亏多病,乃留心医术,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十分推崇,曾“瓢笠云游”,行医四十余载,救危济贫,对儿科尤有所长。以前人论述为基础,搜集当世民间验方,结合个人经验,编成《幼幼集成》(1750年),对儿科诸证,论述较详,且简明易懂,重视辨证论治,并对儿科证治的一些理论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指出时医流弊,如小儿发热,不细察病源,统归为“惊风”等等。在治疗上重视培植小儿正气和保护脾胃生生之气,指出时人误信一般称“小儿为纯阳之体”之说,滥用寒凉,损伤小儿脾胃之贻害。书中记述不少验方,如鸦胆子治冷痢久痢等。并倡用各种适宜小儿体质的外治法,如刮痧、引痰、针挑、按摩、热敷、贴药、艾火、炙、磁锋砭法等,并采取敷、搽、涂、吹、密导等简便效捷的方法对儿科疗法做了很好的总结。对小儿指纹诊断概括为“沉浮分表里。”
-
陈文中
陈文中,生卒年不详。字文秀。宋代安徽宿州符离县(今安徽宿县)人。曾任和安郎太医局判,兼翰林良医。初居金地,后逃归南宋,寓居涟水15年。精通医道,明大小方脉,尤精于治疗小儿痘疹。涟水自守将至达官富民之家皆重其术。凡群医缩手之症,治之多愈。至于闾阎细民,凡以急病求治者,亦不嫌其贫,匍匐往救,全活者不可枚举。居涟水15年,世人无论大小,识与不识,皆称之为“宿州陈令”。后迁居杭州,医名益盛。曾任和安郎太医局判,兼翰林良医。著有《小儿病源方论》4卷。
-
陈延之
陈延之,生卒年月不详,南北朝宋齐间医家。五世纪后期撰成《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十二卷。重视对伤寒、温病等热性疾病治疗。其治温病方药,已体现清热解毒、消阴生津等多种治则。治妇科病提出人工流产、断产等多种方法及适应症。组方用药,主张根据病人年龄、体质、病情、病程辨证施治。《小品方》对隋唐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是唐代官颁医学教材之一。原书已佚,其佚文多保存于《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近年在日本前田育德会遵经阁文库发现有此书卷一的卷子抄本。
-
[清]陈杰
陈杰,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家。清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人,号乐天叟。乎生酷爱医方,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整理医方数百首,分内症、外症、女科、小儿科等四门汇而成是编。所辑医方具有简便验廉特点,曾为缺医少药山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故名《回生集》。著有《回生集》二卷,《续集》二卷,《樱花易简良方》四卷,均刊刻于世。
-
陈言
陈言(约1121—1190),南宋医家。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 (今浙江青田)人。精于方脉,治病多效。绍兴辛巳(1161年)曾集方六卷,名《依源指治》。该书分八十一门,论病因病理,集注《脉经》,并附方若干,然未刊行。陈言长于对中医学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淳熙甲午(1174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病因分作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类。陈言三因学说源于《金匮要略》,但多有发挥。以三因分类各种复杂的疾病,虽不免过于局限,但他抓住病因以推究疾病诊治的作法,对后世中医病因病理学有一定的影响。陈言极力倡导用“名体性用”四字归纳医药学内容,认为以此四字可以读脉经、看病源、推方证、节本草。乾道中(1165~1173年)成书的《纂类本草》,即以“名体性用”四字分项提要解说药物,该书未明记作者,仅有鹤溪道人陈言序文。根据其学术见解,有可能是陈言所著,原书已佚,难以确考。其学生较出名的有永嘉人王硕(字德肤),著有《易简方》。
-
蔡鞗
蔡鞗[ tiáo ],莆田仙游人。蔡京的第五子。为驸马都尉。其妻即是茂德帝姬[即宋徽宗的女儿赵福金]。官至宣和殿待制。后在宋靖康元年(1126年)与其妻赵福金首当其难被扣押在金国,赵福金改嫁完颜宗望。
-
陈与义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宋代诗人。字玄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登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不久,谪监陈留酒税。金人入汴,避乱湖北、湖南,南逾五岭,经广东、福建,于高宗绍兴元年(1131)到达当时朝廷所在地绍兴府。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兴七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
陈与义是宋代著名诗人。诗学杜甫,风格清婉。尝以《墨梅绝句》得宋徽宗称赏。靖康之难发生,在流离颠沛之中,他深切体会到杜甫诗歌里所描写的安史之乱的境界,加深了对杜甫诗歌创作的认识,学杜进入了新的境界,有了雄阔慷慨的风格。感时念乱之作,有悲壮苍凉之音。方回将他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其诗也受过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而实际上与江西诗派不同。钱钟书认为“方回尤其仿佛高攀阔人作亲戚似的,一口咬定他是江西派,从此淆惑了后世文学史家的耳目。”(《宋诗选注》)《宋史》本传以为其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其“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官里簿书何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等句,平淡工致,深得后人钟爱。代表作如《伤春》、《牡丹》等均抒发了家国兴亡之痛,感人至深。有《简斋诗集》,胡稚注。《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中华书局曾出版吴书荫点校本《陈与义集》(1982)。陈与义今存词18首,名《无住词》,见《全宋词》。宋黄昇《花庵词选》认为其词“可摩坡仙之垒”,词中豪爽处几近苏轼。内容上不写艳情,意境与其诗一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其词“清婉奇丽”。其〔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一首,抚今思昔,表现了饱经丧乱后的感慨之情,为其词的代表作。
-
岑参
岑参(公元715年—769年),江陵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少年孤贫,历经人生曲折,终于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以第二名进士及第,步入仕途,这时已年届30了。岑参为官20多年,一直远离故乡,最后病逝于蜀中。这位荆楚才子浪迹天涯,沉浮宦海,从未中断过对故乡的思念,“独鹤唳江月,孤帆凌楚云”,表达了独在异地的诗人情萦故里,魂系楚天。友人赴江陵作官,勾起他对故乡的怀念,以致“悔系腰间绶”。晚年在四川,“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曲)”,“此曲弹未半”,就使“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了。然而岑参怀念故乡并不是甘作毫无鸿鹄之志的燕雀,而是由对故乡的爱恋,激发起男儿的情怀。他“送费子归武昌”,发自内心谈到“秋来倍忆武昌鱼”,追述自己“曾随上将过祈连,离家十年恒在边”,而家乡已经是“江上故园空四壁”了。在送费子“高秋八月归南楚,东门一壶聊出祖”之时,岑参告诫:“勿叹蹉跎白发新,应须守道勿羞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中老却人。”“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中老却人”,这才是岑参赞赏的热血男儿豪迈气势,如同他的名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一样,直抒胸襟,气贯长虹。只有这样不忘故乡荆楚而又功名马上取的“英雄一丈夫”,才能写出瑰丽奇特的边塞诗篇。
岑参自天宝八载至至德二年春,曾两度从戎出塞,留下了永垂诗坛的边塞诗,此点人所共知,我们在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岑参的边塞诗与内地荆楚的关系。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不仅人好奇,他的诗也体现了好奇的特点,例如千古传诵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处处蕴含着奇思妙想。其诗的开篇就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的花团锦簇恰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这一浪漫奇妙的想象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如果不是出生在南国,深受荆楚传神文化的熏陶,怕是写不出这奇绝的咏雪千古名句。
说岑参受楚文化的熏陶决非臆断,我们从他的瑰丽诗篇中可以找到踪迹。据不完全统计,岑参在异乡直接写故里的诗大约14 首,他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荆楚先贤、历史故事、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诗中洋溢着对荆楚激烈的情感,在岑参心中,故乡总是生机勃勃,推陈出新。他送落第进士游荆南,用“山店橘花发,江城枫叶新”的诗句启迪落榜者振作精神,弃旧图新;他送友人赴江陵作官,即令是“楚山秋”之际,依然也出“新”——“新橘香官舍”,以激励友人扬起“征帆”。到底是荆楚才子,岑参深得荆楚文化的神韵,所以无论是在塞外大漠,还是在巴山蜀水,他写下的诗都表现出“清新奇逸”(胡诮麟《诗薮》)的特色,形成“超拔孤秀,度越常情”的“风骨”(《唐才子传》卷3)。不妨说,这正是岑诗蕴含的楚风骚韵之所在。
当然以上只是就岑参诗成就的一个侧面而言,并不是由此涵盖他的所有方面。事实上盛唐时代的开放性、社会的某种程度的宽容性、多元性,以及岑参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环境等等,都是岑诗风骨形成的重要因素,不过这已超出本书的论及范围了。
-
成公绥
成公绥(231—273年),西晋学者,文学家。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虽口吃但好音律,所作辞赋深得右光禄大夫张华赏识,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历官秘书郎、秘书丞、中书郎。曾与贾充参定法律。为人闲默自守,不求闻达。通经史,善辞赋,好音律。哲学上,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道”:“惟自然之初载兮,道虚无而玄清。太素纷以混淆合,始有物而混成。”(《天地赋》)并从体、气、性、色、名等多角度考察天地的物质实在性,认为其源于阴阳之气,具有柔刚之性,玄黄之色:“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为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天地。”(同上)其宇宙观虽属唯物论,却同时又存在神秘主义的有神论倾向,认为天人感应,进而主张“尊太一于上皇,奉万神于五帝”(同上)。《晋书》卷92有传。原有集10卷已佚。《全晋文》卷59辑有其部分著作。
-
崔瑗
崔瑗,生卒年月不详,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崔骃之子,早年丧父,但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十八岁时,到京师,向当时著名学者贾逵请教问题,就正经义,贾逵善待之。崔瑗因之留京游学,遂能通天文历法、数学运算、《京房易传》等学问,诸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后归家,家贫,与兄弟同居数十年,乡间风俗为之一改。至四十余岁时,才出任郡中官吏。因事被捕入狱,狱中官员精通《礼经》,崔瑗在审讯之余,常与之谈论《礼经》,其专心好学,虽然仕途坎坷却依然如故。后辟于车骑将军阎显幕府,当时阎太后称制,阎显参政。崔瑗欲以其说说之,不得见。后阎显伏诛,崔瑗坐被斥。久之,大将军梁商开幕府,复首辟崔瑗,但其惟恐处境与上次一样,遂以病为由坚决推辞。同年,崔瑗被举为茂才,升任汲县令。在职七年,政绩卓著,百姓歌之。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推荐崔瑗,因此升任济北相。当时李固任太山太守,非常欣赏崔瑗学问文章,奉书致礼,以表达倾慕之情。一年多以后,光禄大夫杜乔等人为八使,徇行州郡,以贪赃罪奏崔瑗,征诣廷尉。崔瑗上书自讼,得理出。出狱后病逝。崔瑗文章高妙,所著繁多,尤其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共五十七篇。有集六卷,但其作今已大多亡佚。
-
蔡希综
蔡希综,唐书法家。生卒年不详。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工书。天宝十二年(753年)撰书《治浦桥记》。其书法美学思想,注重创作过程用笔的相反相成和意象描画所形成之美。强调适意任情,以自然表现为审美原则。指出:“夫书匪独不调端周正,先藉其笔力,始其作也,须急回疾下,鹰视鹏游,信之自然,犹鳞之得水,羽之乘风,高下恣情,流转无碍。”主张以静虑构思书法形象,并以生命的动态和视觉背景的衬托,表现书法的情趣。认为创作时,“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又说:“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以雄壮飞动为美:“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强调博取众长,指出“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在创作过程中,以“意”相连,“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尤其赞美张旭的草书之美:“迩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就王之内弥更减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又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也。”反映其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主张大胆创新的美学观点。著有《法书论》。
-
陈槱
陈槱[ yǒu ],长乐(今属广东)人。生卒年未详。陈几之孙。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南宋绍熙年间书法家。槱著有负暄野录二卷,《四库总目》其书论石刻、书法诸事,源委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