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

- 姓名:崔瑗
- 别名:字子玉
- 性别:男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崔瑗,生卒年月不详,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崔骃之子,早年丧父,但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十八岁时,到京师,向当时著名学者贾逵请教问题,就正经义,贾逵善待之。崔瑗因之留京游学,遂能通天文历法、数学运算、《京房易传》等学问,诸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后归家,家贫,与兄弟同居数十年,乡间风俗为之一改。至四十余岁时,才出任郡中官吏。因事被捕入狱,狱中官员精通《礼经》,崔瑗在审讯之余,常与之谈论《礼经》,其专心好学,虽然仕途坎坷却依然如故。后辟于车骑将军阎显幕府,当时阎太后称制,阎显参政。崔瑗欲以其说说之,不得见。后阎显伏诛,崔瑗坐被斥。久之,大将军梁商开幕府,复首辟崔瑗,但其惟恐处境与上次一样,遂以病为由坚决推辞。同年,崔瑗被举为茂才,升任汲县令。在职七年,政绩卓著,百姓歌之。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推荐崔瑗,因此升任济北相。当时李固任太山太守,非常欣赏崔瑗学问文章,奉书致礼,以表达倾慕之情。一年多以后,光禄大夫杜乔等人为八使,徇行州郡,以贪赃罪奏崔瑗,征诣廷尉。崔瑗上书自讼,得理出。出狱后病逝。崔瑗文章高妙,所著繁多,尤其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共五十七篇。有集六卷,但其作今已大多亡佚。
崔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取火者的逮捕
现代短篇小说集。郭源新(郑振铎)著。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9月初版,列入“创作文库”。收短篇小说4篇:《取火者的逮捕》、《亚凯诺的诱惑》、《埃娥》、《神的灭亡》。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重印,由作者校改了个别词句。本集作品由4篇内容连贯的短篇小说组成。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士盗火的故事,吸取了爱斯库罗斯和雪莱的同类作品的艺术经验,运用一种全新的理想塑造了“人类的好朋友”、伟大的普罗米修士神的形象,同时以“满腔的悲愤”谴责了宙斯对人类的横暴统治。在这部作品里,普罗米修士不仅是一个勇敢的殉道者,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预言了人类与神作斗争时,最后将是人类把神“扫荡出大地之外”。作品的主题是描写神的统治的横暴与歌颂“人”的胜利,因此作者创造性地写了一篇《神的灭亡》。作品展现了神与人类在“狭路”上展开的“生与死的决斗”,最后,以宙斯为代表的“神之族整个的沉落在这无底的黑暗的深渊里去,连拍洛米修士也在内”。作品明确而坚定地宣告了神对人类长期专横统治的结束。作者认为它并不是一个“荒唐”的神话故事,而是在真实地宣扬一个崇高的思想:在人类的发展和斗争中,“被注定了要灭亡的横暴的统治阶级,是任怎样也不可能挽救其悲惨的命运的”(《新序》)。这实际上寄寓着一种对现实的中国革命斗争胜利的渴望和呼唤。
东西洋考
中外交通著作。明张燮(1574—1640)撰。十二卷。燮字绍和,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万历举人。无心仕途,寄情山水,从事著述,有(漳州府志》等十五种著作,仅三种传世。作者应澄海县令陶镕之请,仿赵汝适《诸番志》例,通检以往史地群书,广采当代资料,访问舟师、商人见闻,详加考证,分类编次,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此书。约十五万字。分西洋列国、东洋列国、外纪等考十门,下分交阯、占城、柬埔寨、吕宋、日本等三十二目。有明万历刻本、清《四库全书》本、《惜阴轩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谢方点校本(以万历刻本为底本),是迄今为止的最好版本。
天隐子
唐司马承祯撰。一卷。阐述道家养生术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分《神 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 《神解》等篇。该书着重阐述人如何长生成仙的问题。 《神仙》曰:“人生时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 之神,宅神於内,遗照於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强调内修内省,以静坐结合行气吐纳为法,进入遐想的极乐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百喻经译注
全名《百句譬喻集经》。亦名《百句譬喻经》、《百譬经》。佛教典籍。“譬喻”原为佛教十二品经之一,指以各种譬喻来叙述佛教道理。由古印度僧人僧伽斯那集录佛教经典中的一百则寓言故事编成,原名《痴花鬘》。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四卷(一作二卷)。现存寓言九十八则,大都是原流传于印度的民间故事,寓意深刻,趣味隽永,具有一定的道德训诫意义。该经末尾对这些寓言与佛教教义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作了说明,谓“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并有金陵刻经处本及数种现代汉语译本传世。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又称随求经、随求得大自在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应大梵天王之请,而说根本咒、一切佛心咒、一切佛心印咒、灌顶咒、灌顶印咒、结界咒、佛心咒、心中心咒等八咒及咒之种种功德,并阐说作坛、供养法、书写法及书写携带持咒之功德。此神咒又称随求即得成佛自在、求福德自在、求七宝自在。本经之别译本有不空之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