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学

程端学
  • 姓名:程端学
  • 别名:字时叔,号积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庆元路鄞县人
  • 出生日期:1278
  • 逝世日期:1334
  • 民族族群:

程端学(1278—1334)字时叔,号积斋。庆元路鄞县人。登泰定元年进士第。程端礼之弟。中第不久即为国子助教,与史孙有交往,热衷钻研《春秋》,自称有《春秋》之癖好。后至元时为筠州幕长,为政廉静、明达,为当地官吏所信任、称赞,可惜卒于任上,年仅五十七。


程端学著《春秋本义》、《三传辨疑》、《春秋或问》、《积斋集》。《春秋本义》等书在元代即颇为统治者看重,将之付梓、颁布,均收于《四库全书》。《积斋集》,《四库全书》本是四库馆臣重新辑录。


元欧阳玄《圭斋文集补编》卷十四《积斋程君端学墓志铭》:“程君时叔既卒之二十年,子徐来请其墓铭。君,端学其讳,时叔其字,号积斋。程氏系出广平,唐以来家鄱阳。君先世有府君讳珍,自鄱阳迁四明之鄞。其孙仕为唐文林郎、卫率府胄曹参军,杜工部有诗《送程率府归四明》是也。至宋,代有闻人。曾祖振父,承务郎、平江府百万仓司门。妣佘氏。祖在孙,通直郎、知平江府常熟县事。妣卓氏。父立,年十八,为乡贡五经都魁。内附后,当道累荐入仕,不就。今以子贵,赠从仕郎、郊祀署丞。妣王氏、曹氏,并封宜人。


“至治癸亥,予以鸠兹宰,浙省聘为秋闱试官。第二场《四灵赋》,本房得一卷,爱其词气高迥,拟置选中。覆考官谓非赋体,欲黜之。予争之力,且曰:‘其人赋场如此,经义必高手。’书三不成字号,督掌卷官封号参索,取其本经观之,至则伟然老成笔也。主司是予言,乃与选。予默识是卷,及拆号,同列秦邮龚子敬素知君姓名,谓予曰:‘此四明处士程敬叔先生之弟时叔也。微君言,几失此佳士。’明年,君会试中高等榜,名传至江南,予自喜乡者之识鉴不冬烘矣。此予始得吾时叔于程文者也。


“泰定乙丑,予以武攸宰被召为国子博士,时叔已擢为国子助教,上日与同僚史孙车甫以门生礼见,亦予所得士也。予辞之不获,礼毕,然后同升教席,旁观者韪之。予自是托交时叔,见其心与貌俱古,文与行俱卓。会国学改积分例为升斋等第,助予议甚多。诸生讲授稍暇,即以所作《春秋本义》就予讨论,盖君之精神心术,尽萃是书,朝夕删改不已,寝食为废。尝语之曰:‘昔者杜元凯有《左传》癖,君有《春秋》癖邪?’未几,车甫以劬书致疾卒,君亦颇癯瘁多病。予每以是讽之,其勤勚自若。此予继得吾时叔于学行者也。


“后至元丙子,予以国子祭酒谒告南归,假道于筠。君为筠州幕长,卒已二年矣。筠州之长贰僚佐及邦之士友来见予者,予必询时叔,咸谓君为政廉静而明达。初至,吏以为儒者恐不习吏事,君熟于章程,畅于事宜,已而老吏健胥,拱手以服。太守僧嘉讷甚贤,凡事取决于君,及没,素服哭之恸,仰天呼曰:‘正人云亡,君何恃乎?’即日移文告老而去。夫能使长官视其存亡为去留,君之能官亦可知矣!此予未得吾时叔于吏治者也。


“宋乾、淳间,朱、陆之学并出,四明学者多宗陆氏,唯黄氏震、史氏蒙卿独宗朱氏。君与伯氏端礼敬叔师史先生,尽得朱子明体达用之指。于是二难自为师友,平居一举动必合礼法。时人以其方严刚正,以二程目之。敬叔发明朱子之法,有《读书工程》若干卷,国子监取其书颁示四方,郡县教官以式学者,后中书以闻,复申饬之。君先与里中同志孙君友仁慨念《春秋》在诸经中独未有归一之说,遍索前代说《春秋》者,凡百三十家,折衷异同,续作《春秋记》。由是沉潜绎二十余年,乃作《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或问》十卷,以经筵官申请有司,取其书锓梓传世。


“君早岁不屑为举子业,朋友力劝之就试,及再战再捷,素习者不能过之。会试经义策冠场,试官为惊叹,白于宰相曰:‘此卷非三十年学问不能成。使举子得挟书入场屋,寸晷之下,未必能作。请置通榜第一。’后格于旧制,以冠南士,置第二名。


“初调仙居县丞,未行,寻改授国子助教。时隐士张临慎与为司业,君与助教王瓒在中,与张论文不合。当道入张言,君与瓒未及考即注代。平章乌公素闻二公有学,传谕天官,特视考论升转,君与瓒偕予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君在翰林论撰,每为学士雍郡公虞公伯生所推服。中书选考,随处乡试,号称得入。国子生贺据德、李哲尝亲受经于君,后皆为南宫第一人。君长筠幕未久,朝廷拟为太常博士,命将下,终于位。今以子贵,赠奉训大夫、礼部郎中、飞骑尉,追封鄞县男。


“娶余氏,宋参政珍之曾孙,先卒,赠宜人,进封鄞县君。继周氏,宋进士应龙之孙女,封恭人,进封县君。子男四人:复,以荫数调为江浙行省理问所知事;次徐,由翰林从事发身太史院校书郎,迁奉礼郎,选为中书东曹掾,从太师丞相军徐,擢礼部主事,改刑部、户部主事,升中书检校官,拜监察御史,升本台都事,以才谞称于时;次赉,国子生,能文章,胄馆有声,早世;次卫,林州书院山长。女一,适同里乐旭。孙男四人:孚,国学生;式,鄞县教谕;谦、诚。曾孙二人:祖、伊,俱幼。


“君生以前至元十五年戊寅五月丁未,卒以元统二年甲戌十一月癸卯,年五十有七。以次年闰十二月乙酉,葬于邑之阳堂乡太白里之原,余氏自青山迁合葬焉。


“君寿不满德,位不酬能,余庆所被,在其后人为宜。然予两知贡举,两考会试,又尝屡考国学公试及大都、各行省乡试,得士亡虑数百人,其间为名公卿立事功者不少,然求通经学古之士如吾时叔者,甚难其人焉。得之难,故察之审,言之详也欤!铭曰:生于鄞,没于筠。儒之醇,吏之循。抱鲁麟,至终身。呜呼!我元之献民,百世之端人,素王氏之忠臣。”


《元史》卷一百九十《儒学》:“端学,字时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进士第,授仙居县丞,寻改国子助教。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方正,咸严惮之。迁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后以子徐贵,赠礼部尚书。所著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至正四明续志》卷二《进士》:“泰定元年张益榜:程端学,字时叔,鄞县人。会试第二名。授将仕郎、国子助教,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明《春秋》,著《春秋本义或问》三卷、《辨疑》几六十卷。


余应珪《元郑大顺墓志》:“女四:……次应玖,适进士程端学。……婿从仕郎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程端学填讳。”注:是志撰于元天历三年(1330)。


注:程端学研究的热点是其《春秋》学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周国琴。他以程氏所传《春秋》著作作为研究素材,相继发表《论程端学驳前儒“日月时例”解经》、《元儒程端学对<春秋>三传的辩驳》等文,其硕士论文《程端学<春秋>三书研究》在辨析程氏生平和程书修撰经过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程端学的《春秋》观,揭示了程端学的义理观,以史带论,对程端学个人生平研究、《春秋》三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的书

梦粱录

梦粱录

笔记。宋末元初吴自牧撰。二十卷。自牧,钱塘(今杭州市)人。因“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故名曰《梦粱录》。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成书。在其前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此为合璧之作。所记部分材料源于淳祐、咸淳《临安志》,大都为耳闻目睹,与周密《武林旧事》并称。卷一至卷六以岁时为序,记正月、立春、元宵、清明、端午、立秋、七夕、中秋、重九、立冬、除夜等节日,民间风俗,并记宫廷节日、礼仪、庆典、祭祀、贡举殿试等;卷七记杭州桥道、禁城九厢坊巷;卷八至卷十记宫殿宫观、朝廷机构、官舍府治、仓场库务;卷十一至十三记杭州山岩岭洞井泉、西湖、市镇、团行、夜市;卷十四记祠祭、神祠;卷十五记学校贡院、寺塔古墓;卷十六记各色铺肆;卷十七记历代人物、状元、后妃列女等;卷十八记民俗、户口、物产等;卷十九记园囿、瓦舍、闲人等;卷二十记妓乐、百戏伎艺、角抵、小说讲经史等。于研究南宋都市社会、风俗民情、文化娱乐等均有参考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古典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六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年刊行标点本,中国商业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与本书之合刊本。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太上道君劝人静观守道、去欲养心、为善保真、养气养形、泰定成性、诵经持号、荐亡祝生,以获长生。

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一次讲演

文集。闻一多杂文集,收文16篇。闻一多著。收于《闻一多全集》第3卷。这是由别人记录的一篇讲演稿。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作了这一讲演。当晚,在回去的路上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最后一次讲演》标题是整理者给加上的。演讲开始,从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杀死了李先生,又不敢承认”,还要嫁祸于共产党等方面,义正辞严地痛斥了反动派“最卑劣最无耻”的暗杀行径,热情颂扬了李公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献身的精神;继而就这一暗杀行为,揭露反动派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的客观真理,最后,号召昆明青年要继承先烈遗志,百折不挠地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而努力奋斗。文章论点鲜明,证据确凿有力,用词极富感情色彩,鼓动性强。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普观述并序。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本书“合诸舆本,极思研精”,再加考订而成。对元照在《盂兰盆经疏新记》中批驳宗密有关此经在藏乘所摄问题上的观点,则予以反驳。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唯识三十论要释

唯识三十论要释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论释。先明所缘(首残)、所宗、所归、所立,然后转入正文。在正文中,作者对《唯识三十颂》及《成唯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编号有误。

五灯严统

五灯严统

凡二十五卷,另有目录二卷。明代费隐通容、百痴行元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九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凡例、碑文、塔铭等。本书内容记录自过去七佛、西天祖师摩诃迦叶以下二十七尊、东土祖师菩提达磨以下六人,及南岳、青原两法系之耆宿至云门澄法嗣等禅宗五家之传灯法系,而以天皇道悟列属青原下,并删五灯会元续略所载青原下十八世之机语。本书以匡正五灯会元续略之讹谬,严加勘校,使从前相传之道统不涉紊乱,故称五灯严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