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寔

- 姓名:崔寔
- 别名:字子真
- 性别:男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涿郡(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约103年
- 逝世日期:约170年
- 民族族群:
崔寔[shí](约103年—约170年)东汉政论家、思想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少沉静,好典籍。桓帝初,举至孝独行,除为郎。后召拜议郎,迁大将军梁冀司马,著书东观。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织绩,整厉士马以备边。复拜议郎,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出为辽东太守,官至尚书。
明于政体,著作《政论》“论当世便事数十条,“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后汉书·崔駰列传》附传卷五十二)。对东汉末期腐败、动乱的形势作了深刻揭露,“政令垢翫,上下怠懈,风俗彫敝,人庶巧伪,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全后汉文·政论》)。反对俗儒言必称尧舜,提出“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之哉”,强调要根据当世急务制定相宜政治措施,“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 (同上),批评俗儒拘泥古义,不达权变。认为纯王政已无法推行,力主行霸政,“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自非上德,严之则理,宽之则乱”(同上);强调德教与刑罚各有不同功效,乱世祇能靠刑罚治理,而不能用德教滋养,“盖爲国之道,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 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同上)。维护皇权,强调人君要自己掌握威福赏罚之权柄,“夫威福者,人主之神器也”,无赏罚之君而欲世之治,……不可得也”。批评汉元帝以来的宽柔政策,“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爲汉室基祸之主” (同上)。
强调任贤的重要性,“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自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同上);主张人君慎别是非贤佞,以用真贤。抨击酷吏摧残人民,“朝廷不获温良之用,兆民不蒙宽惠之德,则百姓之命,委于酷吏之手,嗷嗷之怨,咎归于上”(同上);在强调严刑峻法的同时主张“爱民”、“养民”,“夫民善之则畜,恶之则仇,仇满天下,可不惧哉!是以有国有家者,甚畏其民,既畏其怨,又畏其罚,故养之如伤病,爱之如赤子,兢兢业业,惧以终始”(同上)。主张整顿吏治,认爲其时“风移于诈,俗易于欺,狱讼繁多,民好残僞,爲政如此,未睹其利,斯皆起于典藏之吏不明爲国之体”,强调要“安固长吏”,使官吏保持稳定,如此“安官乐职,图累久长,而无苟且之政”;同时主张增厚官吏的奉禄,加重对官吏聚敛的刑罚,“重其禄以防其贪欲,使之取足于奉,不与百姓争利”,“然后重其受取之罚,则吏内足于财,外惮严刑” (同上)。
主张归本农桑,“国以民爲根,民以穀爲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强调农业是国家、人民的本根、命脉;抨击东汉末期贵末贱本,竞爲奢侈浮华的风尚,“且世奢服僭,则无用之器贵,本务之业贱矣。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故农夫辍耒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绣。躬耕者少,末作者”(同上)。提出“明法度以闭民欲”,主张严格等级制度,用刑罚防范民乱,杜绝奢风,限制大地主、大工商的骄奢逾制,“昔圣王远虑深思,患民情之难防,忧奢淫之害政,乃塞其源以绝其末,深其刑而重其罚” (同上)。从人性论上,肯定人性好欲利,“夫人之情,莫不乐富贵荣华、美服丽饰,铿锵眩耀,芬芳嘉味者也”,主张“济其欲而爲之节度”,指出“人非食不活,衣食足然后可教以礼义,威以刑罚;苟其不足,慈亲不能畜其子,况君能检其臣乎?”主张因民“乐生之性”制订具体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计口分田,“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副,适使飢饱不偏,劳逸齐均”;主张效法景帝、武帝移民,“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同上)。
另著有《四民月令》,叙述各种农作物种植时令和方法,及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教化、军事训练等,特别突出了耕读爲本的思想,强调了家族宗族的宗法情谊。保留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政论》对仲长统影响很大,许多思想在仲长统著作中得到了发挥。《隋书·经籍志》著录五卷,已散佚。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存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西南联大文学课
《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萧涤非、罗庸五位文学大家的文章、演讲以及授课实录,并以时间的顺序梳理从先秦到清朝的文学发展脉络,并将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者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读透中国古代文学。 书中所选文章均为西南联大教授所作,通过阅读书中的文章,也能使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以及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领略到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
太上召诸神龙安镇坟墓经
《太上召诸神龙安镇坟墓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唐代道士节录《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七〈召诸天神安镇墓宅品〉,改编而成。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本书是道士祈请五方龙王诸神,安镇坟墓时所诵经文。内称世人今生贫困,皆因先世不信道法,葬埋亡人惊犯天星地神所致。天尊告诫世人:自今以后若有坟墓不安,灾祸竞至者,可寻高上道士,依灵宝斋法广建道场,忏悔宿罪,召请龙王来安坟墓,即可消除灾涡,福祥云集。
壬学琐记
唐时功令,以奇门、雷公、六壬为三式,雷公即太乙,所谓太乙雷公式是也。唐时禁奇门、雷公不传,惟六壬便于民用,不涉兵事,故不之禁,传其歧多,精者独鲜。
马伯乐
长篇小说。萧红著。写于 1940年。1941年1月大时代书局出版了上部。1941年2月至11月在香港《时代批评》第8卷64期至第4卷82期上连载了下部。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把两部合成单行本出版。这是萧红寓居香港时创作的一部别开生面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九一八事变后,半壁山河沦陷,国难当头之时,在知识分子层中,还有那么一些人,口头上激昂慷慨,实际上千方百计往后方逃命。作品紧紧围绕着马伯乐这一个形象而展开故事情节。马伯乐受其家庭和父亲影响,极端瞧不起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他便预见:“日本打中国,中国一定打不赢”。于是他的民族悲观主义就发展到了逃跑主义,从青岛逃到武汉后又要逃到重庆。他口头上也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实际上他除了吃就是玩。萧红运用冷嘲热讽的手法,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意在鞭挞一切逃跑主义和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作品对广大人民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作了纪实性的描述,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战争及国民党的投降路线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极大苦难。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呵雕阿那鋡经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佛印可呵雕阿那鋡之德行及说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