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陈墨涛
陈墨涛(1883~?),原名师良,又名简,改名湛,字墨涛,号耕石,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平水人。父嘉禄。弟渊,一名伯平,字墨峰,为徐锡麟、秋瑾亲密战友,1907年7月6日协助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战死于安庆军械局。墨涛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为邑庠生,与陈去病熟识。伯平殉难后,他曾请陈去病为之立传,并将次子宏过继给伯平为嗣。海上魂《绪言》中有「行将看太平洋上,于二十世纪开绝大之舞台,演非常之绝剧」等语,推知此书可能即作于1906年陈伯平殉难之后。
-
陈第
陈第(1542—1620),明代将军、学者、旅行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逐倭入闽,陈第便“伏剑从游”。万历初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罢官归里(俞系福建晋江人),陈第随至晋江,师事俞大猷,苦学精研兵法。后俞大猷复起,往京师任职,陈第随至京师。经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推荐和提拔,陈第以秀才身份任军官。先后题补为京营军五军四营中军、潮河川提调及车兵前营游击将军署参将等职。后因不愿与贪宫污吏同流合污,被迫去职。陈第辞官归里后,杜门苦读,精熟五经而兼及子、史、集群书,其诗文著述计有:《伏羲图赞》二卷,《尚书疏衍》四卷,《毛诗古音考》四卷,《读诗拙言》一卷, 《屈宋古音义》三卷,《尚书古今文考》(已佚),《二戴礼粹》(已佚),《意言》一卷,《蓟乃兵事》二卷,《东番记》一卷,《两粤游草》二卷,《五岳游草》七卷等。陈第的游历生涯,自辞官后直至古稀,历时30多年。他游历过的地方,有闽、粤、桂、苏、浙、赣、皖、鄂、湘、齐、秦、晋、豫、辽、台诸省,所亲临饱览的名胜古迹,择其大者有:武夷、太姥(以上福建),罗浮、三洲岩、桂林、苍梧(以上两粤),金山、焦山、牛首山、燕子矶、采石矶、姑苏诸胜、南雁荡、永嘉诸胜、会稽诸胜(以上浙省),匡庐、滕王阁等九江、南昌诸胜(以上赣省),黄山、九华、齐云(以上皖省),武汉三镇之龟山、蛇山、黄鹤楼、襄阳、砚山、习家池(以上鄂省),南岳衡山、长沙、汨罗诸胜、洞庭湖(以上湘省),东岳泰山、曲阜孔圣故里(以上齐省),西岳华山、函谷关、潼关、终南、太白(以上秦省),北岳恒山(晋省),中岳嵩山、洛阳诸胜、黄河三门砥柱(以上豫省),以及东海外洋之沧溟海岛。陈第之游,虽有时也买舟乘鞍,但更多的是杖履而行。山路陡峭,水路艰深,不能改其向,风雨霜雪,烈日苦暑,不能阻其行,盗贼骚扰,病疾相侵,不能动其志。到75岁,他还由金陵溯江游南岳衡山。作为一个旅行家,陈第的山川之志和万里壮行,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他与其后数十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足堪媲美。有人说,二者可并立为中国古代的大旅行家。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
-
曹去晶
曹去晶(约1665一约1735)别名三韩曹去晶,朝代清代雍正时期的作家。是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姑妄言》作者。《姑妄言》脱稿于1730年,那时曹雪芹才只有十几岁;吴敬样还未移居南京,《儒林外史》还未动笔。
写(姑妄言》的曹去晶和评《姑妄言》的林钝翁实为一人。
曹去晶自署“三韩曹去晶”。三韩县,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辽置,金因之,在今热河境内喀喇沁右翼西南。”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以东的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方C林钝翁自署“古营州钝翁”。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牛4年),首次设置以龙成县(今辽宁省朝阳市)为州城的营州。“三韩”与“古营州”原是一地。但最能说明曹去晶与林钝翁为一人的,则是林钝翁在《总评》一开头说的这段话:“予与曹子去晶,虽曰异性,实同一体。自褪探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之友也。”粗粗看来,似乎这段话表示了曹、林两人关系密切,实则林钝翁在这里公告了曹、林是一个人。“自被裸至壮迄老,如影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即使是双胞胎,小时候或许可以做到,但“至壮迄老”的双胞胎,“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就很难做到了。就算是双胞胎,可以做到“生则同生”,但也不可能做到“死则同死”。如是结拜兄弟,可以誓言“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也不可能两人“生则同生”。所以,只有曹去晶与林钝翁是同一人才能如林钝翁所说“自极棍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且“生则同生,死则同死”。
曹去晶以数年或十数年时间于雍正庚戌(1730)“中元之次日”写完了(姑妄言》,而林钝翁则于庚戌“中元之后一日”完成了对(姑妄言)的评论。这也只有曹去晶自写自评、边写边评才能做到。一部书稿如果尚未完成是不会让别人评点的。如果林钝翁不是曹去晶,是另一人,他即使把(姑妄言>通读一遍再加评论,也得有几个月才能写成评论。怎么可能在曹去晶创作书稿完成之日即写出了评论呢?
还不仅如此。林钝翁在第二十一回回前评中,大骂毛羽健,“身为龙阳,妻淫家仆”,但在第二十一回中,根本没有写毛羽健这方面的内容。到第二十三回,才有毛羽健的丑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原来,曹去晶打腹稿时,是准备写毛羽健的丑事的,因此他以“林钝翁”的名义在回前评里抨击了毛羽健。但在写作过程中,他改变了构思,把毛羽健的丑事,挪移到了第二十三回。但他在手抄本中,以“林钝翁”的名义写的骂毛羽健的200多字的评论已经写出,他又不想大段删去,使书中一版墨黑。于是便出现了“林钝翁”在回前评中有骂毛羽健的大段文字而在二十一回内却并无毛羽健片言只语的情况。这也是曹、林原是一人的有力旁证。
弄清了曹、林原是一人的基本事实后,我们可以对曹去晶的生平大致报道如下:
他的祖上原是“三韩”人。辽东失守后,原是明王朝的“三韩”即为清王朝统治。如同曹雪芹的祖上一样,清兵人关,曹去晶的祖上也随清军人关。所不同的,祖籍辽阳的曹雪芹的祖上到了北京即定居下来,而曹去晶的祖上却随清军南下,一直到清军占领南京后才在南京居留。他的父亲于康熙四年(1665)左右生下了曹去晶。他说他对程阁老(即程国祥)“知之甚悉”。而程阁老为南京上元人。由于曹去晶从小在南京长大,所以他对程阁老的事迹“知之甚悉”并作了很恰当的评价:“程阁老之相业,虽无可传述者,其居官之廉介,世之所无。”这和(明史)对程国祥的评价大致相同。但(明史)的出版,晚于(姑妄言》,曹去晶并未看过(明史》,他对程阁老的了解是他小时候在南京从明遗民故老的讲述中得来的。
曹去晶少年时的家境比较宽裕的。他从小就学习下围棋。“余幼时人学,围棋无日不下,到卧时,满眼皆是棋子,又惊醒来。”自小下象棋,不稀奇,自小下围棋,这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才能做到。他有一个哥哥,号辱翁,辱翁读了《姑妄言》,并在书中写了多则夹评。曹去晶的亲友甚多,一个叫曾锡侯,一个叫胡致还,一个姓白,一个叫杨爱生,都是比较有钱的。还有一些亲友,书中未写出姓名。其中有位李姓长辈,与《姑妄言)的写作关系较大。这位李姓长辈,任江阴副总,“新岁到省渴制台”,曹去晶在南京自然会和这位长辈见面。以后,他去江阴看望这位任“副总”的长辈,乃得以和江阴知县陆次云、江阴文人陈鼎以及来江阴作客的许绪曾等人结识,并和比他年长的这些人成为好友。在《姑妄言》中,曹去晶把陈鼎(165于一?)的(留溪外传》、《滇游记》、(黔游记),陆次云(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举博学鸿词,曾任江阴知县)的(蛔溪纤志》、许绪曾(1627一1700)的(滇行纪程》(附(续抄》)、(东还纪程》(附《续作》),略作改动,写人书中。(参见陈益源:《<姑妄言)素材来源初考))
在我国古代,一般在六十大几以后方可自称“翁”。林钝翁(即曹去晶)在1730年时即已称“翁”,所以我们推称曹去晶的生年约在1665年左右。由于他个性旷达,安贫乐道,他的卒年至少在1735年以后。他在年龄总在七十岁以上。
曹去晶晚年已沦落为“穷汉”。他说:“病魔专攻穷汉,余亦受此大累。”在第十九回夹评中他写这些话时,已是“穷汉”无疑。至于他何以成为“穷汉”,目前还无确切资料说明这个问题。但从(姑妄言》写赌徒写到出神人化地步,写赌术写到门槛极精的情况,以及他多次告诫人们千万不能嗜赌,似乎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他之所以沦落为“穷汉”,可能和他有一段时间嗜赌有关。他对南京市井细民的熟悉,也可能和他在赌博场中与市井细民厮混过一段日子有联系。
-
陈康祺
陈康祺(1840~1890)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以忤权要罢官,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数十万卷。工诗文。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尤熟悉清代掌故。著有《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四笔,共六十三卷。于清代典章制度及政治、文学多有记载。另著有《乡谚证古》4卷、《虞东文告》2卷。
-
陈裴之
陈裴之(1794-1826)清代诗人。字孟楷,号小云,别号朗玉山人。钱塘(今杭州)人。其父陈文述是当时著名诗人,文述先生如袁枚一样,积极倡导女学,并有三十多名女弟子。诗风效法宋代西昆体,晚年归于雅正。据陈文述年谱载: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九月子裴之生。嘉庆十五年(1810)裴之娶汪端为妻。汪端是陈文述的女弟子。裴之与妻汪端常以诗唱和无间。陈裴之卒年三十有三。
-
陈其元
陈其元(1812—1881),字子庄,晚年自号庸闲,生长在浙江省海宁县一个角族之家。先世出身宋高武烈王,以勋戚随高宗南渡后籍临安(今杭州市)。南宋灭亡,家业破败。于叨朝中叶,其始祖高谅以穷苦学生身份由仁和(今浙江杭县)游学海宁。由子饥果所致倒卧一座桥边,为一豆腐业主陈氏收留,后入赞陈家,遂承陈姓。
从开始磨豆腐为业至清代嘉道年问,兰百余载,传世二十余代,家业日盛,人才辈出。登进士第者31人,举人103人,官至宰相者3人,尚书、侍郎、巡抚、藩某13人,在浙江推为望族。乾隆年间宰相陈元龙,系其元六世从祖。当地流传的有关陈元龙与乾隆皇帝的特殊关系,以及乾隆皇帝下江南驻碎陈家的种种传说更使陈家名望大振。其祖陈万森,父陈获,皆官府、县。封建宫僚家庭,自幼培育了他的封建正统思想。一生不辍科举,先后参加省试达十五次之多,然而科举并没有给他带来光明前程,他只是靠着对朝廷的忠诚和办事的干练,才最终登上了江苏道员的高位。
陈其元白幼在杭州读书,1844年栓金华训导,后报富阳教谕,在职18年,德业课士,颇有贤声。太平军入浙后,陈其元出于地主阶级立场,本能地起而抵抗,因此被提升为知县,加秩同知,并踢孔雀翎,为曾国落、左宗棠所器饭。1864年受左宗棠举荐为直隶州知州,发往江苏补用,深受江苏巡抚丁雨生的青睐,先后代理南汇、青浦、新阳、上海几个大县的县令。1867年,以州牧资格提调淞沪厘局。在江苏作官期间,充分显示了他的办事才干。每到一县都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体恤民情,兴利除弊。1867年官南汇时,民间讼本,一经起诉,立即提讯,随到随审,随审随结,其办公效率之高,令人钦敬。官青浦时,力行青文,止息兼并,锐心水利,造福于民。
最值得称颂的是,当时江苏沿海大县,外国势力十分嚣张,陈其元愤诽于嚣嗷,擎钜厘细,擎画翔实,凡有涉中外冲突,郁坚决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特议侃侃,据理以争。1867年9月,英商载煤船触礁沉没,煤散浮海上,南汇百姓多有捞获。英商照会上海道,诬告南汇百姓抢煤烧船,强索赔银五万两。陈其元一方面据理以争,拒绝赔款,一方面劝说百姓还煤,避免了英人肇事,也维护了民族尊严,表现出坚定的爱国立场和可贵的外交才能。在江苏仅数年即积勋晋阶知府,加秩道员。1871年以62岁辞官,侨居武林(枕州)。辞官后,泉石优游,娱情翰里,遂成《庸闲斋笔记》,先得8卷,后补4卷,共12卷,计14万余言。1874年有“同治十三年吴下开雌”本问世,时人争相传阅。后于上海《申报》连载,颇为当时人所推崇。
-
陈瑸
陈瑸,生卒年不详,清初福建巡抚。字文焕,号眉川。雷州市附城镇东湖村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三十九年任古田知县,后任台湾县知县。他一到台湾,即明察暗访,把前任扣押的300名无辜囚犯释放回家。知府上书揭参,皇帝派钦差到台湾查办。点犯之日,不缺一个。钦差大惑不解,后经仔细审问,才知这些犯人乃自觉回监听点,方知陈瑸平反案犯做得对。后历任刑部主事、四川提学道、福建巡抚等职,曾兼理闽浙总督。陈瑸虽远处福建,却时刻关心家乡人民。他奏请皇帝责令广东拨给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后来,他担心上面拨下的公款5300余两不够费用,便于康熙五十七年把自己俭积下来的俸银5000两,送到雷州,协助修堤。陈瑸造福桑梓这一行动,雷州人民至今念念不忘。陈瑸一生为官清廉,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病逝后,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入祀贤良祠。
-
程廷祚
程廷祚(1691~1767),清哲学家。初名默,字启生,后更今名,号绵庄。世籍新安,素称望族,后家道零落,始迁江宁,寄籍上元县。少时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青年时结识颜李学者恽皋闻,始闻颜李学,即致书李塨,表示愿学之意。后成为颜李学传人。一生不为官,专心治学,晚年自号青溪居士。学术上,自康熙五十年起,文字狱迭兴。迫于当时政治形势,程廷祚不敢公开宣传颜李学,对宋儒理学的批判也着重在“解经是非离合”上做文章。他说:“夫能察天理人欲之分,严义私公私之界,专务于存诚主敬,致知力行,孜孜然从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者,此诚宋儒之不可及者也。若夫解经之是非离合,则宋儒之末节也,举本末而混同之不可,执其本以盖其末,亦也不可也。”(《青溪文集》卷十《上督学翠庭雷公论宋儒》)他用“圣人之经”的旗帜批判理学,指出:“朱子晚年有‘平生注经不免误己误人’之悔,此百世以下之所共闻。”“宋人往往妆饰圣经以为己之论学。”(《论语学》卷三)哲学上,坚持气的一元论。说:“自天地而下,一气而已。吾见夫天地之始也,见夫天地之化之日出而不穷也,见夫万物之生死消长也,无非气者。天地之始于一交,气之动之,自一交以至万变,气之盛也,由万变以复归于无有也,气之尽也。”(《原气》)反对理学家说理、性、道于气之上,认为理、性、道一定在气之中,气外无理、无性、无道。说:“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夫以形色为性,则气之外无性也。又曰‘浩然之气’,不曰理而曰气,则气之外无理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领道于阴阳,则气之外无道也。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然则气其大始,而理其后起者哉!”(同上)程廷祚的朴素唯物论比起颜李来较为彻底,这不仅表现在对理气关系的理解上,还反映在对鬼神的认识上。颜李是有神论者,而程廷祚则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指出:“鬼神起灭,皆人心所为。”修正了颜李有神论思想的缺陷。主要著作有《青溪文集》、《尚书通义》、《大易择言》等。
-
蔡清
蔡清(1453-1508年),明理学家、经学家。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生于英宗天顺三年,卒于武宗正德四年。成化二十年(1481)进士,授礼部主事,转吏部稽勳主事,后调南京文选司郎中,以病告归。起爲江西提学副使,以忤宁王朱宸濠,乞致仕。正德三年(1508)起南京国子监祭酒,命甫下而卒。万曆中追諡文庄。饬躬砥行,贫而乐施。
少从学于林玭,以善《易》知名于世。其学初主静,后主虚,自述说:“反覆体验,止是虚而已。盖居常一念及静字,犹觉有待于扫去烦嚣之意。唯念个虚字,则自觉安,便目前纵有许多劳扰,而裹面条路无自分明,无用多费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提出“最要静,愈静愈灵”,认爲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洩耳,故仁者静而寿。天下事断,非浮躁者所能完也”,“天地人物,欛柄皆在静上”,“心当静极天机见,气到定时鬼力随”。但后来又悟出“静亦须虚,方是静本色,不然形静而心鹜于外,或入于禅者何限”? 因此主张“人心本是万里之府,惟虚则无障碍,学问工夫,大抵祇是要去其障碍而已……吾妄意虚之一字,就是圣贤成终成始之道。”对于朱熹和陆九渊,指出他们虽“俱祖孔、孟,而其门户乃不尽同”,“正统所以独归朱子,而陆氏所就,犹未免爲偏安之业” (同上)。于诸经尤精于《易》与《中庸》。其《易》说不与本义同者,如卜筮不专在龟筮,取卜相筮占决疑爲徵,其辩七占古法也有佳论。罗钦顺评其《中庸蒙引》:“论鬼神数段极精,其一生做穷理工夫,且能力行所学,盖儒林中之杰出者” (同上)。著作有 《四书蒙引》、《易经蒙引》、《虚斋集》、《密箴》、《看河图洛书说》。
-
崔铣
崔铣(1478~1541),明理学家。字子钟,一字钟凫,号后渠,,又号少石,也号洹野。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孝宗实录》。因得罪刘瑾,出为南京稽勋主事,刘瑾被诛,官复翰林院编修之职。升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敏。其学以程、朱为宗,但对程颐的心学,则又删之,认为“涉于高虚,是门人之附会”(《明儒学案》)。对朱熹的理论,也并不完全盲从,认为“盖造化之原,理常聚而气亦聚,人物之生,气若散而理亦散,气既散矣,理安所附”(同上),以反驳朱熹的“气有聚散,理无聚散”(同上)的观点。反对王守仁、陆九渊的心学,认为是禅学异说。称王守仁为“霸儒”,诋毁王氏不遗余力。(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二,《明史稿》卷二百六十四,《国朝献征录》卷三十七,《昭代明良录》卷九,《皇明人物考》卷四,《明人小传》卷二,《明诗综》卷二十八,《明儒学案》卷四十八。)著有《读易余言》五卷传于世。《士翼》、《松窗寤言》等。旧传他撰《小尔雅》一卷,《四库全书提要》考证云:“实即《孔丛子》中之《小尔雅》。”。
-
陈祖念
陈祖念,字修甫,明连江(今福建连江)人。陈第之子。学不及于其父,而说《易》则远胜之。其父陈策为明神宗万历(1573-1619)时造生来看,他大致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约与顾炎武、王船山同时代人。其撰写《易用》六卷,近七万言,是很值得一读的易学专著。融合汉宋,不存门户,唯逐爻寻理,切于人事之实用。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法
陈法(1692-1766),清学者。字定斋。安平(今属贵州)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直隶顺德知府、山东登州知府、运河道、淮扬道、直隶大名道。后革职,发军台效力,归主贵山书院。居官为政,以教养为先。兴利除弊,力挽颓风。生平潜心性理,尤服膺朱子之学。不信其伯父在深山求道,以静坐达到心光明洞澈,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后以忧归里,于山寺中遍观《楞严》、《圆觉》、《法华》诸经,乃知陆王之学,实类禅宗、因著《明辨录》,以辟其非。认为“象山心学,即释氏直指人心,以顿悟为道妙本。”又指出“象山独学无师,而于孟子所谓本心,所谓求放心者,有契合焉。然其言求放心则遗学问,言先立乎其大,则废思俱未暇深求其义。”又指出陆九渊的“此心本灵,比理本明”,“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此心尽全乎仁义礼智,发之无不当”与孟子扩充“四端”相矛盾。认为圣贤所谓“复其本心”即“复其皆备之心”。陆王之“本心”是指“虚灵知觉之心”与孟子以“敬爱”而名的“良知”不同。王阳明云“良知即理”,又云“良知所知之天理”。又自相矛盾。指出心学家不主张“致”知,认为“不假推致之力,纯任自然,无往非道”。从而导致“任心废学之弊”(均引自《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主张“格致”,认为“夫子孙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当其未格,不能无幽明之异。格则精神泝合而无间矣。物之理即吾心之理,当其未格,不能无彼此之间。格则理皆浑合而无间矣”(同上)。
陈法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易笺》、《明辩录》、《醒心集》、《犹存集》、《敬和堂文集》、《内心斋诗稿》、《河干问答》等。渠还善书画,其书法造诣尤高,有画作《玩易图》等。现贵州省博物馆存有手迹《监圣教序》和《塞外纪程稿》。
-
陈应润
陈应润,生卒年不详,字泽云,元天台(今浙江天台)人。延间(1314—1320)由黄岩文学起为郡曹掾,至元间(1335—1340)为缙云县尹。著有《周易爻变义蕴》。其书是第一个公开批评宋人图书之学的易学著作,认为河图、洛书、无极、太极,乃附会《参同契》炉火之说而成,不可据以解《易》。其书专明六十四卦爻变之蕴,认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自乾坤二卦爻变而来。不明爻变,即不能明《易》。《新元史》有传。
-
程迥
程迥,生卒年不详,字可久,宁陵(今属河南)人,家于沙随,学者称沙随先生,南渡后,侨居余姚(今属浙江)。年十五丧亲,孤贫飘泊。二十馀始知读书。隆兴元年进士,授泰兴尉,调德兴丞。淳熙九年,知进贤县(《游宦纪闻》卷八),调信州上饶县。为政宽明,礼贤下士,朱熹称其博通世务,非独章句之儒,“老于州县,深为可惜”(《答尤尚书(袤)》)。后奉祠,寓居鄱阳之萧寺。官终朝奉郎。师从汪应辰等,深于经学,著书甚富,有《春秋传显微例目》、《论语传》、《孟子章句》、《文史评》、《户口田制贡赋书》、《度量权三器图义》、《四声韵》、《淳熙杂志》、《南斋小集》等,已佚。今存者有《三器图义》、《医经正本书》、《周易古占法》、《周易章句外编》。《全宋诗》卷二四六六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七本传。
-
程良玉
程良玉,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新安(今河北安新)人,字元如。父业贾吴兴,母谢氏。生五年,因痘失明,父母遂命学医。十岁,以为学医之要在望闻问切,既不能望,医术难以高明,遂弃医学卜。先后从日者五六人,克尽其传,并游心于音律、奕棋。十八岁始悟甩爻之理,以师说参以己意著《筮类》五十篇,明崇祯十二年(1639)以后遇楚来枯匏老人,得其指导,复研学前人阐《易》之书数十种,刨法四十一篇,成为后来撰著《易冒》的蓝本。四十岁时疽发于背,杜门谢客,历三年作《易冒》十卷,由友人胡介(称旅堂先生)助资刻或于康熙三年(1664)。
-
曹九锡
曹九锡,广东人。号游南子。是清朝的民间易学大家,主要著作为《易隐》,被易学人士视为六爻颠峰之作。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梦雷
陈梦雷(1650-1741年),清代学者、诗文作家。字则震,号省斋、松鹤老人。侯官(福建闽侯)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回籍省亲,恰遇三藩之乱,为耿精忠逼授官职。当时,同年进士李光地也回籍在闽。二人合谋,陈梦雷留耿处作内应,探听消息;李光地北上向清廷进蜡丸密疏,递送情报。李光地将蜡丸之事据为己功,大受康熙帝赏识,青云直上。三藩之乱平定以后,陈梦雷以从逆论斩,幸得徐乾学密为开脱,减死谪戍尚阳堡。康熙二十一年赴戍所,康熙三十七年召还。暂住椒园教书。次年,奉命侍诚隐郡王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开始为胤祉搜辑古今图书,纂修汇编。他“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历时5年编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继位以后,迫害打击同他争夺帝位的兄弟,胤祉遭禁锢。陈梦雷也因胤祉的关系被又一次谪戍黑龙江。后病死于戍所。
《古今图书集成》共1万卷,另有目录40卷。分为6汇编,32典,6109部。全书1亿6千万字,是中国现存的一部规模最大,体例最善,用处相当广泛的类书。如此鸿编巨制,而成于陈梦雷一人之手,其功绩自不可没。
陈梦雷也善诗文,早年即以诗文名世。由于其坎坷不幸的经历,因此所著诗文充溢着一股抑郁哀怨之气,被形容为“如疾风寒夜,金铁皆飞;又如深岩流泉,鸣声幽咽”(《闲止书堂集钞序》)。文章如《抒哀赋》、《绝交书》、《告都城隍文》,诗歌如《西曹坐系书怀兼寄两弟》、《东行口占》等等,或揭露李光地欺君卖友的丑行,或抒写自己蒙冤受屈的不幸,均可见出其悲愤不能自己之情。诗歌方面他最善古体,五古《华严岭》、七古《海门行》等都是气势奔放,文辞工丽的佳篇。著有《松鹤山房集》29卷(诗9卷、文20卷)、《闲止书堂集钞》2卷(文、诗各1卷)。
-
陈瓘
陈瓘[guàn](1057—1124),字莹中,号了翁,又号了斋、了堂,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元丰二年,进士甲科及第,调湖州掌书记。七年,知濠州定远县。元祐间,签书越州判官,通判明州。章惇入相,器重之,陈瓘劝其消朋党,持中道。绍圣初,迁太学博士,徙校书郎。四年,出通判沧州,知卫州。徽宗即位,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极论蔡卞、章惇、安惇、邢恕之罪,弹劾蔡京,罢监扬州粮料院,出知无为军。建中靖国元年,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与宰相曾布议事不合,出知泰州。崇宁中,入元祐党籍,除名窜袁州,移廉、郴二州。政和元年,安置通州。曾著《尊尧集》,谓绍圣史官依王安石《日录》所修《神宗史》变乱是非,不可传信。书上,贬徙台州。五年后始得自便。宣和六年,卒于楚州,年六十八(本传言“卒年六十五”,此从陈宣子所编《年谱》)。靖康初,追赠谏议大夫,谥忠肃。陈瓘为人刚直,疏论蔡京、蔡卞之罪不遗馀力,屡遭贬谪而不回,于政和、宣和间极为士林所推尊。李纲称其文“辩论毅然而不屈”,“辞意高洁,笔力遒健”(《了翁祭陈奉议文跋尾》)。张元幹也称其奏议文章“先见之明肇于欲萌,逆料其弊甚于中的”,“百世之下,凛然英气,义形于色,如砥柱之屹颓波,如泰华之插穹昊,如万折必东之水,如百炼不变之金”(《题跋了堂先生文集》)。所存诗词不多。诗无甚特色,只有一些咏吟山水的小诗,风格较为清逸(释惠洪《跋莹中诗卷》),像“莼菜鲈鱼好时节,秋风斜日旧烟光”(《吴江鲈乡亭》),“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垂虹亭》),写景咏物,颇有兴象。能词,词风真切明快,多表现自我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如《卜算子》词“身为一叶舟,万事潮头起。水涨船高一任伊,来往洪涛里”,但其词语言多直露,少蕴藉,缺乏浑成的意境。陈瓘著述颇丰,著有《陈瓘集》四十卷、《责沈》一卷、《谏垣集》三卷、《四明尊尧集》五卷、《了斋亲笔》一卷、《尊尧馀言》一卷(《宋史·艺文志》七)。现存《了斋易说》一卷,有《四库全书》本;《四明尊尧集》,有明刻四卷本、清光绪刻十一卷本,《四库全书》存目。清人赵万里辑有《了斋词》一卷。《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十馀首。《全宋诗》卷一一九一录其诗一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本传。元陈宣子有《陈了翁年谱》、明陈载兴编有《陈忠肃公年谱》。
-
陈光贻
陈光贻,生卒年不详,长兴人氏,时供职于上海图书馆,当代著名方志学家,著有《稀见地方志提要》、《中国方志学史》等多部学术专著闻世。
-
陈诒绂
陈诒绂[fú](1873年-1937年),字稻孙,一字蛰斋,号无何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诸生。陈作霖长子。诒绂历任南京中学堂、师范学堂教习近三十年。1918年任江西通志馆分纂。1921年赴北京协助徐世昌编辑《晚晴簃诗汇》,并任四存学会编辑主任,专事研究颜李学派。1923年返宁后闭门著述,撰有《钟南淮北区域志》、《石城山志》、《金陵园墅志》、《金陵陵墓志》、《金陵艺文志》、《金陵小品丛书》、《续金陵通传》、《金陵通传补》、《金陵通传韵编》、《金陵隐逸传》、《金陵耆贤传》、《续金陵祠祀乡贤汇传略》、《金陵祠祀孝弟汇传略》、《江宁祠祀列女韵编》、《清代金陵兄弟同试题名传集》,辑有《续金陵文钞》(《续国朝金陵文钞》)。
-
陈仪
陈仪(1670—1742),清代畿辅(相当今京津冀)治水的代表人物。字子翙[huì],号一吾,文安(今河北文安)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雍正三年(1725年),畿辅“被水者七十余州县”。陈仪辅助怡贤亲王允祥(见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治水,主张“治水先从低处下手”,“欲治直隶之水者,莫如扩达海之口”。在其后数年中,“畿辅七十余河疏故、浚新”,经陈仪勘定的占十之六七。雍正四年,陈仪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带管天津同知事务”,并“护理(允祥总理的)水利营田(府)印务”,允祥的公文、奏稿“皆出仪手”。雍正五年,畿辅设水利营田管理机构,分四局,陈仪主管“天津局,统辖天津、静海、沧州暨兴国、富国二(盐)场”的水利营田工程,并兼管文安、大城等地的堤工。雍正八年,允祥逝世,陈仪调任“丰润诸路营田观察使”。他先后在天津等地筑围开渠,引潮灌溉。在丰润、玉田等地营治水田。直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罢职回京,他仍关心畿辅水利,先后撰著《治河蠡测》、《四河两淀私议》、《永定引河下口私议》等文。他还参加过雍正《畿辅通志》河渠水利等方面的编修工作。
-
常棠
常棠,生卒年不详,字召仲。祖籍临邛(今四川邛崃),徙居海盐(今属浙江),同曾孙。闭门读书,博学善属文。植竹数十竿绕庭,自号竹窗。
绍定三年(1230),澉浦镇尹罗叔韶延编镇志。常棠寓居澉浦镇多年,对地方掌故留意已久,撰修地方志书正遂其愿。认为“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即澉浦镇)之事,则甚略焉”,深感有必要撰修镇志,遂欣然应允。对志书编纂,主张广辑资料,“订正尤详”,关要与有识之士“讨论闻见”,然后方可“缀辑成编”,“示一镇之指掌”,常棠独力搜录成稿,纂成《澉水志》八卷。它不仅是海盐县现存最早的志书,而且是全国现存最早的镇志,对我国方志发展有重大影响。书凡十五门,首冠镇图,分类记载,井然有法,历来被称为地方志书佳作。《四库存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叙述简核,纲目该备。八卷之书,为页止四十有四。明韩邦靖撰《朝邑县志》,言约事尽,世以为特约之作,今观是编,乃知其源出于此。可谓体例精严,藻不妄抒者矣。”《全宋诗》卷三一○五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六八二。
-
陈公亮
陈公亮,生卒年不详,宋浙江武义人。淳熙十一年(1184)权知严州,重修《严州国经》八卷,现仅存残本三卷。绍熙三年(1192),又知绍兴府,纂修《越州新志》,传本久绝。
-
陈伦炯
陈伦炯(约1685~1748年),字次安,号资斋,同安县安仁里灌口人,后居于厦门。他的父亲陈昂青年时就从事海上贸易,对海岛港门的风潮险易很熟悉。少年的陈伦炯,跟着父亲在海上穿涛踩浪,对海上情况有一定了解。为诸生的时候,又博览群书,特别是有关外国夷情土俗,洋面针更港道等书籍,更是详加阅读,留心记识。父亲死后,陈伦炯承袭父荫,召充为皇帝宿卫。有一次康熙帝问他外夷情况,他对答如流,并与地图所示一一相符,得到康熙帝的赏识。
康熙年间,施琅-湾,他应征为导航,叙功官至广东副都统。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起义,陈伦炯参与镇压。半年后,叙功授职台湾南路参将,请建凤山县城。雍正元年(1723年)署安平协副将,第二年调台湾水师副将,建筑海堤保护安平城,雍正四年补台湾总兵。任内励己率属,时有“总镇清廉补破靴”的民谣流传。以后历调广东高、雷、廉三镇总兵,江南崇明、狼山两镇总兵。乾隆七年(1742年)升浙江宁波水师提督,都有好的政绩。
陈伦炯由于对海洋的特殊兴趣及多年的观察研究,在海洋地理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其著作有《海国闻见录》,它详细记载了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的自然、人文地理状况,是一部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广传于世.书中收入《大西洋记》、《小西洋记》、《东洋记》、《东南洋记》、《南洋记》、《南澳气记》、《昆仑记》及《天下沿海形势录》.这些著作提供了丰富的海洋地理资料,被后人所引用.
-
陈士元
陈士元(1516—1597),字心叔,一字养吾,明湖北应城人。明代儒学家。生于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卒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与“后七子”之首李攀龙同榜,三十岁正式开始任官,曾官滦州知州,建乡贤祠、造祭器、修仓赈饥、给学田等。博学多才,尤深群经,勤于笔耕,著述颇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学业于余胤绪。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乡举,编成《缶鸣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编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滦州知州。陈士元在滦州任期,为当地建文笔峰,造祭器,修仓廪,并编《滦州志》、《海滨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辞去官职,回归故里。所著之书已刊行者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论语类考》、《孟子杂记》、《荒史》等26种,计252卷;未刊行者有《新宋史》、《新元史》百余卷,《史纂》10卷;散佚不传者约400余卷。另编、注有《古今韵分注撮要》五卷、《韵苑考遗》四卷、《古俗字略》七卷、《俚言解》二卷、《裔语音义》四卷、《五经异文》十一卷、《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孟子杂记》、《荒史》、《古俗字略》、《梦林元解》、《名疑》、《姓汇》、《姓觿》等著述。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陈士元去世,享年82岁,葬在应城西北20里的孙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