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第

陈第
  • 姓名:陈第
  • 别名:字季立,号一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连江人
  • 出生日期:1542
  • 逝世日期:1620
  • 民族族群:

陈第(1542—1620),明代将军、学者、旅行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逐倭入闽,陈第便“伏剑从游”。万历初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罢官归里(俞系福建晋江人),陈第随至晋江,师事俞大猷,苦学精研兵法。后俞大猷复起,往京师任职,陈第随至京师。经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推荐和提拔,陈第以秀才身份任军官。先后题补为京营军五军四营中军、潮河川提调及车兵前营游击将军署参将等职。后因不愿与贪宫污吏同流合污,被迫去职。陈第辞官归里后,杜门苦读,精熟五经而兼及子、史、集群书,其诗文著述计有:《伏羲图赞》二卷,《尚书疏衍》四卷,《毛诗古音考》四卷,《读诗拙言》一卷, 《屈宋古音义》三卷,《尚书古今文考》(已佚),《二戴礼粹》(已佚),《意言》一卷,《蓟乃兵事》二卷,《东番记》一卷,《两粤游草》二卷,《五岳游草》七卷等。陈第的游历生涯,自辞官后直至古稀,历时30多年。他游历过的地方,有闽、粤、桂、苏、浙、赣、皖、鄂、湘、齐、秦、晋、豫、辽、台诸省,所亲临饱览的名胜古迹,择其大者有:武夷、太姥(以上福建),罗浮、三洲岩、桂林、苍梧(以上两粤),金山、焦山、牛首山、燕子矶、采石矶、姑苏诸胜、南雁荡、永嘉诸胜、会稽诸胜(以上浙省),匡庐、滕王阁等九江、南昌诸胜(以上赣省),黄山、九华、齐云(以上皖省),武汉三镇之龟山、蛇山、黄鹤楼、襄阳、砚山、习家池(以上鄂省),南岳衡山、长沙、汨罗诸胜、洞庭湖(以上湘省),东岳泰山、曲阜孔圣故里(以上齐省),西岳华山、函谷关、潼关、终南、太白(以上秦省),北岳恒山(晋省),中岳嵩山、洛阳诸胜、黄河三门砥柱(以上豫省),以及东海外洋之沧溟海岛。陈第之游,虽有时也买舟乘鞍,但更多的是杖履而行。山路陡峭,水路艰深,不能改其向,风雨霜雪,烈日苦暑,不能阻其行,盗贼骚扰,病疾相侵,不能动其志。到75岁,他还由金陵溯江游南岳衡山。作为一个旅行家,陈第的山川之志和万里壮行,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他与其后数十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足堪媲美。有人说,二者可并立为中国古代的大旅行家。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

猜你喜欢的书

茶神传

茶神传

描写朝鲜族祖先种茶、采茶及饮茶方法及其理论的茶书,草衣著,成书于1830年。该书认为,茶树只有种植于与其树质相和的土壤,并给予一定的滋养,才能长得叶繁枝茂;采茶时,特别是采春茶时,只有遵循一定的章法,才能采得一些不易采到的茶芽;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

古代内丹术书。宋侯善渊(太玄子)注。一卷。实为修炼时颂读的一篇咒词。据称颂读之可“护命养生,神明佑助”。咒词每句均加注解,以显明要义。如“我命著我”句注:“性命俱备,精气神全。颂曰:‘养气全神别有方,安魂定魄不飞飏,丹成已觉心通圣,凿壁穿山透海沧。’”收入《道藏》第五三三册。

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

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记性著作。吴晗著。本书原名《明太祖传》,1944年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1949年改为《朱元璋传》,由三联书店出版。1965年经修改后由三联书店再版。吴晗(1909—1969),中国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还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学与人物》、《读书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抢集》、《学习集》等。本书21万多字,前有朱元璋年表,正文分为流浪青年、开国皇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8章。本书认为与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相比较,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其功绩在于结束战乱,统一全国,接受历史教训,对农民作出一些让步,允许垦荒,减少赋税,鼓励农业及手工业生产等,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奠定了基础。其缺点是镇压农民革命、组织特务机关、束缚政治革新、用八股文制度压制新思想、摧残科学和文化进步。他的功大于过,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历史人物。本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封建帝王的传记著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较大影响。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

周树模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任黑龙江巡抚,其间奏稿共309篇择要节录为《抚江奏稿》,内容涉及当时黑龙江省政治制度、行政规划、文化事业兴办、外交及垦荒等内容。本文摘录了奏稿中的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一文,奏报了黑龙江省沿边荒务酌拟的变通办法,共拟定招民垦荒章程五章,包括招民方法、授地原则、资助和奖励规则等。

传法正宗论

传法正宗论

凡二卷。宋代明教大师契嵩(1007~107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系由传法史考订禅门祖师之正脉法统,并论述师徒面授、付法相承之问题,为传法正宗记之姊妹篇。契嵩认同出三藏记集、达磨多罗禅经等诸说,而非议付法藏因缘传之说,以阐明自释尊至达磨二十八祖嫡传法系之正统性,并答辩禅门‘以心传心’、‘教证一如’等问难。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

四卷,梁释宝唱撰,成于天监十六年(517)。有《丽藏》、《宋藏》、《金藏》、《元藏》、《大正藏》等版本。为一部专门记叙中国汉地佛教比丘尼生平事迹的传记。始于东晋升平年间的净捡,终于梁天监十五年,共记比丘尼六十五人。记其出家因缘、苦行精修及社会活动的事迹,为中国佛教重要史料。宝唱之后,直到近代,比丘尼传无续作者。入民国后始有震华法师(1909—1947)续撰《续比丘尼传》六卷,完成于1939年,共记从梁至民国比丘尼二百人,附见四十七人。不仅记诸尼修行弘法事迹,而且著录不少尼众创作的诗词文章。资料颇为丰富。正续比丘尼传,皆收入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高僧传合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