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第

- 姓名:陈第
- 别名:字季立,号一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连江人
- 出生日期:1542
- 逝世日期:1620
- 民族族群:
陈第(1542—1620),明代将军、学者、旅行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逐倭入闽,陈第便“伏剑从游”。万历初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罢官归里(俞系福建晋江人),陈第随至晋江,师事俞大猷,苦学精研兵法。后俞大猷复起,往京师任职,陈第随至京师。经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推荐和提拔,陈第以秀才身份任军官。先后题补为京营军五军四营中军、潮河川提调及车兵前营游击将军署参将等职。后因不愿与贪宫污吏同流合污,被迫去职。陈第辞官归里后,杜门苦读,精熟五经而兼及子、史、集群书,其诗文著述计有:《伏羲图赞》二卷,《尚书疏衍》四卷,《毛诗古音考》四卷,《读诗拙言》一卷, 《屈宋古音义》三卷,《尚书古今文考》(已佚),《二戴礼粹》(已佚),《意言》一卷,《蓟乃兵事》二卷,《东番记》一卷,《两粤游草》二卷,《五岳游草》七卷等。陈第的游历生涯,自辞官后直至古稀,历时30多年。他游历过的地方,有闽、粤、桂、苏、浙、赣、皖、鄂、湘、齐、秦、晋、豫、辽、台诸省,所亲临饱览的名胜古迹,择其大者有:武夷、太姥(以上福建),罗浮、三洲岩、桂林、苍梧(以上两粤),金山、焦山、牛首山、燕子矶、采石矶、姑苏诸胜、南雁荡、永嘉诸胜、会稽诸胜(以上浙省),匡庐、滕王阁等九江、南昌诸胜(以上赣省),黄山、九华、齐云(以上皖省),武汉三镇之龟山、蛇山、黄鹤楼、襄阳、砚山、习家池(以上鄂省),南岳衡山、长沙、汨罗诸胜、洞庭湖(以上湘省),东岳泰山、曲阜孔圣故里(以上齐省),西岳华山、函谷关、潼关、终南、太白(以上秦省),北岳恒山(晋省),中岳嵩山、洛阳诸胜、黄河三门砥柱(以上豫省),以及东海外洋之沧溟海岛。陈第之游,虽有时也买舟乘鞍,但更多的是杖履而行。山路陡峭,水路艰深,不能改其向,风雨霜雪,烈日苦暑,不能阻其行,盗贼骚扰,病疾相侵,不能动其志。到75岁,他还由金陵溯江游南岳衡山。作为一个旅行家,陈第的山川之志和万里壮行,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他与其后数十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足堪媲美。有人说,二者可并立为中国古代的大旅行家。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
猜你喜欢的书
乐郊私语
元代笔记。1卷。姚桐寿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将其编入子部小说家类。本书写于元顺帝至正年间。元末战乱频仍,姚桐寿避乱于海盐,当时海盐还未被战火波及,他得以闭户安居,从容著述,免遭兵燹之祸,所以本书名为《乐郊私语》,“虽若幸之,实则伤乱之词也”(《四库全书总目》)。全书记载遗闻佚事,多近似小说家之言,但其中有关地方史乘部分,足资考史者参证。又如所记海盐腔创制于元曲家贯云石,则一直受到治戏剧史者的注重。卷末原载有杨维桢为姚桐寿之兄姚椿寿所写的墓志,被《四库全书》编者讥为“颇为不伦”,并删除不载。本书除有《四库全书》本,尚有《续百川学海》、《盐邑志林》、《宝颜堂秘笈》、《说郛》、《学海类编》等本。
神童诗
蒙学读本。一卷。北宋汪洙撰。成书时间已不可考。汪洙,字德温,鄞县(今属浙江)人。元符三年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庄”。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汪洙九岁能诗,自称神童。世人收其五言诗为《汪神童诗》,以教蒙童。在流传过程中,遂直称《神童诗》,又称《幼学诗》。今传本《神童诗》共收五言诗34首。采用按诗的内容分类编写的方式,首选“劝学”诗14首,继选“状元”、“言忠”、“帝都”、“四喜”、“早春”、“春游”、“暮春”、“寒食”、“清明”、“纳凉”、“秋夜”、“中秋”、“秋凉”、“七夕”、“登山”、“对菊”、“冬初”、“季冬”、“除夕”等十九类二十首(其中“帝都”2首)。包括了劝学、得第、为官以及四季景物、节日礼仪的描写。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背诵。《神童诗》的内容有些反映了当时士子的苦读情形,如《秋夜》:“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秋凉》:“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但也有相当多的诗以高官厚禄引诱蒙童就学,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之类,不仅为现代人而且也为古人所非议。应该指出,今本《神童诗》并非汪洙一人之作,也非尽为儿时作品,其中至少有两首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还有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的诗。《神童诗》坊间刻本甚多,流传很广。后有人杂采历代诗作,增补至数千首,仿作中以《千家诗》影响最大,甚至超过《神童诗》。
胜鬘经义疏
胜鬘经义疏,一卷,日本圣德太子撰,编号二一八五。
四十二章经注
《四十二章经注》是现存有关《四十二章经》注释书中最权威的注疏。宋代守遂撰,明代了童补注。收在守遂撰《注佛祖三经》中。日本 《续藏经》将其收入第59卷。 1卷。全书分4部分:1.释经题目,2. 译经人时,3. 注述名号,4. 释经本文。其中 “释经本文”又分2: 1.经家标序,有三:“初序始成正觉,二序传法度人,三序怀疑请教”。2.金口亲宣,分为42:(1)出家证果,(2)断欲绝朕,(3)割爱去贪,(4)善恶并明,(5) 转重令轻,(6) 忍恶无瞋,(7) 恶还本身,(8) 尘唾自污,(9)返本会道,(10) 喜施获福,(11) 施饭转胜,(12) 举难劝修,(13) 问道宿命,(14) 请问善大,(15) 请问力明,(16) 舍爱得道,(17) 明来暗㓔, (18) 念等本空, (19) 假真并观,(20) 推我本空,(21) 名声丧本,(22) 财色招苦,(23) 妻子甚狱,(24)色欲障道,(25) 欲火烧身,(26) 天魔烧佛,(27) 无著得道,(28) 意马莫从,(29) 正观敌色,(30) 欲火远离,(31) 心寂欲除,(32) 我空怖灭,(33)智明破魔,(34) 处中得道,(35)垢净明存,(36)展转获胜,(37) 念戒近道,(38) 生即有灭,(39) 教海无差,(40) 行道在心,(41) 直心出欲,(42) 达世知幻。 本注依 《宝林传》本作注,并对 《宝林传》本中费解的字句。依 《丽藏》本作了更正,而自成一系。本注的特点是将经文明确区分为四十二段(但不名章),并在各段前注有了解该段内容的恰当标题,这是最初的作法。 本注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智旭撰 《四十二章经解》,即依本注作解。清续法撰《四十二章经疏抄》,亦本此注。且将其区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和标出章名,使本注在分章科段上具备了完整的形式。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
简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佛典注疏。宋普观述。二卷。是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的注释书。书前有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科文》一卷。作者序称,法藏在唐垂拱(685—688)之世“躬被征召”,与于阗国三藏法师提云般若同译此论,“笔授功毕,继而制疏”。后法藏之《疏》在中国一度失传,直至宋代高丽王子祐世来朝,以此文复归中国。本书题名“领要”,为使“来者领略一乘要妙之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经分别
巴利名Sutta-vibhan%ga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经分律。主要内容为戒之条文、说明成立之因缘、条文字句之解释及条文运用之实例等。包括说明比丘二百二十七戒之大分别(巴Maha^-vibhan%ga ,又作比丘分别),及说明比丘尼三百十一戒之比丘尼分别(巴Bhikkhuni^-vibhan%ga )。大分别系包括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二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比丘尼分别则总括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百六十六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