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陈石麟
陈石麟,生卒年不详,字令章,安徽休宁兰渡人。清康熙年间(1676)举为贡生,喜爱养鸟,尤善对鹌鹑的饲养和研究,著有《鹌鹑谱》一书,谱中首先对数千年养鹌鹑的历史作了概述,在概述的基础上,对44种上相的优良品种分别作了介绍,并按优生学的观点对17种劣相者进行淘汰说明。对上相者均冠以华丽的名字,如丹山凤、五色鸾、白龙尾、赤绒豹、玉麒麟、锦毛虎等。而对劣相则以贬词指出其严重失格(缺点)的外形,以示应该淘汰,如麦鼻、蒜头、鸡鸣、扁腿、骨响等。其它如养法、洗法、饲法、把法、斗法、调法、笼法、杂法等,以及三十七种宜忌等均有详细的记载。《鹌鹑谱》告诉人们,饲养者,特别是育种人员应该细致地观察那些用于繁殖的鹌鹑,以便通过外部特征去发现那些优良的品种。因此对鹌鹑的生物特性和遗传性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陈献章
陈献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两次会试不中,从学于吴与弼,一年后返乡,“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十余载。绝意仕途,收徒讲学,成为江门学派代表人物。学宗朱熹,受吴与弼观点影响,虽以陆学为本,却吸收、改造程朱学派的一些论点(如“理一分殊”等),揉以佛禅,丰富其学说并构筑明代第一个系统的心学体系——江门之学,使“天下学道者,浸知厌支离而反求诸心”。其“承前”而成明代“正学之宗”。然其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幸经门生谌若水有力宣扬,“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竭力光大江门学派并用其思想影响王守仁,令王“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方收“启后”之果。在本体论方面,把“心”当作“天地之本”,看成“非耳目见闻所及”的一种超验的存在,不依附任何人的身体,超越时空又无所不在,并具有造物能力。因此其说以宇宙为思索背景,极力强调主观扩充,“道(或“理”)通于物”(《白沙子全集》),至大至无,与“心”无二;形神:“心寓于形而为主”;(《与伍光宇》)心物:“万物,一诚所为”(《无后论》);“天地我立,万化我生,而宇宙在我矣”(《与林郡博》);心与社会:“心”是治乱之源。在认识论方面,将认识本体与认识对象合二而一,认为人的认识是“心”对“理”的把握,人心上若有物附着则妨碍认识,应“即心观妙”,而非“即物穷理”,若依程朱所倡“日格一物”,则“脚劳手攘”,“心”与“理”不能“吻合凑泊”,甚至认为读书亦无用,“为学当求诸心”,“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读心中那部“全经”足矣,至少也要以“我”观书,使心与“六经”契合(《白沙子全集》)。甚至把认识过程归结为道德修养,标榜“以自然为宗,以静虚为基,以怀疑为进德之门,以无欲为养心之要,以勿立勿助为本然,以何思何虑为极则”。不仅开出治世的“洗心”方法,而且倡导通过“静坐”达到目的,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扶正人心,去私绝欲,则“天地之物尽在我”,也不会再以“衣食为心患”,社会矛盾势必减少,危机就会缓和(《白沙子全集》)。其主张“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与张廷实主事》),尚有些许积极成分。平生不主张也不事著述,哲学观点散见于诗文,门人集平日讲学语录、诗文杂稿、与师友来往信牍,辑为《白沙子全集》刊世,中华书局刊有《陈献章集》。
-
常纪
常纪,生卒年不详,字铭勋,号铭廷,又号理斋,奉天承德(今辽宁沈阳市)人。其先世居山西,前明徒辽东。父常国材。乾隆甲子科(1744年)举人,丁丑科(1757年)进士。选四川西充知县,复迁崇庆知州。乾隆辛卯年(1771年),金川藩部会降蛮叛乱,常纪提刀迎击,身遭十余处而死。遂入祀昭忠祠,荫一子,立祠浣花溪岸,祀同死难者。著有《爱吟草》、《爱吟前草》。其所荫之子常承武为其父二诗集有请于王尔烈。王尔烈序并刊之。
-
陈恒庆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潍县城里(今潍城)松园子街人。清同治十二年中举,光绪十二年进士,在京都工部任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升兵科给事中,掌河南道监察御史等,后外放任锦州知府,宣统二年辞官归里,晚年在家写下了《谏书稀庵笔记》,于民国六年(1917)出版。
陈恒庆是潍县陈大观家族的第十八世孙。祖父陈官贤与清道光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官俊是堂叔兄弟,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任馆陶县教谕,署临清学正。父介侯,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任滨州训导。大哥孚庆、字筠轩(又字希颜),同治十二年(1886)由府学拔贡,授惠民训导,主讲武定、惠民两书院十余年,后监理济南泺源书院事十余年。二哥咸庆,光绪六年(1880)贡生,任蒙阴县训导。侄子润综,副贡、候补训导。恒庆本人在中举后曾任过馆陶训导,由此,潍县人称他家是“一门五科第,四世六教官”。
他长期做京官,曾出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等职.后到都察院做官,曾任巡城御史、兵科给事中、河南道监察御史、掌印给事中等职。60岁时辞官归里。终日与故友以文字为乐,常同潍城学者名流宴饮于十笏园内,诗词酬答,觞咏流连。
恒庆在京都做官二十多年,官职四品,由于身在皇帝跟前当差,他有机会结识诸如亲王、军机大臣、相国、尚书等达官显贵,也时常与部曹、书吏、经承、买办等官场的中、下层人物有交结。在巡视京都察访办案时,也认识了京都的一些属于“下九流”中的人物,了解京城的茶寮、妓院、戏园子里等草民的生活。因为他经多见广,能洞察晚清的朝政积弊、制度陋习、官场腐败。对于清政府歧视汉人的制度感受尤深。如他所在的工部,“满缺九十余人,汉缺只十八。汉人正途到部,须十五年后,方得补缺。而主稿行文,则汉人任其劳。汉人之向隅久矣。四川赵亮熙,以进士分工部,十八年补主事。人谓之“苦守寒窑王宝钏”。而满员以二百金捐一笔帖式,不数年,荐升工部郎中、员外,外放府道,荐升抚藩矣”。
陈恒庆在京时,先是中日甲午之战,清廷丧权辱国。又亲身经历了庚子义和拳之乱、八国联军侵占京都的幕幕惊险。那时,他身在枪林弹雨之中,住所靠近什袭库法国教堂,亲眼目睹了昏聩无能的满清大学士启秀,面对洋人的长枪利炮,却献策于端王、庄王,令义和拳及虎神营兵在五台山大和尚率领下,口念神咒,指令纵火,白白送死在洋人枪下。而后东华门失陷,慈禧太后连煮熟了鸡蛋也来不及吃,与皇帝仓皇出逃。当时,恒庆和家人也被迫躲到北城去了。
光绪三十四年,他被外放任锦州知府期间,虽然当时在东三省主政的徐世昌十分重用他,委任他代理巡警道事,并兼办全省垦务。恒庆也“既期利国,复思便民,屈指心计,尝深夜秉烛不寐”,并得到了保以在任候补晋二品封典。但是,当时的满清王朝,已经到了内忧外患,难以收拾的地步。陈恒庆谢绝上峰和民众的再三挽留,毅然辞官归里。
宣统二年,陈恒庆回到了潍县后,与其长兄孚庆续修家庙,整饰先茔,创建支祠。空闲时间就与好友、亲朋在十笏园里饮酒、作诗。在闲暇时舞文弄墨,将他所见所闻,写了下来,于民国六年成书。名之曰《谏书稀庵笔记》。
《谏书稀庵笔记》共有短文165篇,其涉猎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文章中,有反映满清末年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如:捻军北上、义和拳排外、八国联军侵犯京都、辛亥革命、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城、张勋复辟等等。有通过描写王公大臣、部曹、书吏等人的私生活,揭示晚清朝政昏庸、官吏贪腐的;有记叙家乡山东,特别是潍县的经济资源、乡土、风俗、名人轶事,赞扬那些洁己奉公、立言有体、鞠躬尽瘁、存心无私的名宦、乡贤、高师、大儒的。也有记叙京都所谓“下九流”人物的。如《赛金花》、《大老板(程长庚)》等等,还有反映他晚年思想情怀的,这位曾以对联“八载退隐抱赤子,十年进士如白丁”释怀的晚清逸民从《笔记》的若干文章中透露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后,他也拥护五族共和、赞成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兴办平民教育,其思想逐步开明起来了。其在身后留下的《谏书稀庵笔记》,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晚清社会及地方乡土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他病逝于1920年,年76岁。著有《谏书稀庵文草》《谏书稀庵诗草》《谏书稀庵随笔》《归里清草》《清季野闻》等。其书法也很见功力,今十笏园中尚留其手迹。
-
陈赣一
陈赣一(1892-1953),一作甘簃,字藻青,号颖川生,别署睇向斋主人。撰有《睇向斋闻见录》,《新语林》。1932年11月15日,《青鹤》创刊于上海,每月出版二期(半月刊)。1937年7月30日,因七七事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114期。陈赣一担任《青鹤》的总编纂,《青鹤》之名,出自《拾遗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禽名青鹤。”这本杂志以“青鹤之善鸣”自喻,借吉祥之禽之名,“唤醒并世士大夫之迷梦”。《世说新语》云:“青鹤鸣,时太平。”这本杂志还有一层含义,经历了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日寇炸毁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兵燹书厄之后,创办《青鹤》杂志的同人希冀天下太平。
-
曹安
曹安,生卒年不详,字以宁,号蓼庄。明学者。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博学工文。著有《谰言长语》、《取嗤稿》、《蟋蟀》。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曹安博学能诗文,素负才名,著述甚富,其诗文集等均已佚失。
-
查继佐
查继佐(1601—1676),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初字三秀,更字支三,又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叟。海宁袁花人。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督兵在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又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驻扎谭山。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还把“查”字写成“楂”。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并编撰明史。清康熙二年(1663),因庄廷明史案被牵连入狱,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辩得免。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于硖石东山,仍聚徒讲学,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
查继佐癖好历史,著作甚丰。明亡后,他花了29年时间,易稿数十次,访问数千人,始完成明史巨著《罪惟录》,记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甚多(后经里人张宗祥校订整理,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班汉史论》、《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均系极有价值的历史著作。精音律,喜弹唱拍曲,家有女乐班,亲自教授,蜚声江南。著有杂剧《续西厢》、《鸣凤度》,传奇《三报恩》、《非非想》等。另著有《敬修堂同学出处偶记》、《东山外记》、《五经说》、《四书说》、《通鉴严》、《知是录》、《兵榷》、《南语》、《北语》、《敬修堂说造》、《敬修堂弟子目录》、《豫游记》、《独指直嗤》、《诗可》、《敬修堂诗集》、《说疑》、《粤游杂咏》等。兼善书画,亦有名于世。
初,吴六奇微时曾行乞盐官,查继佐见其有勇力,迭与痛饮,赠资助归。后吴六奇从军,官至提督,不忘旧恩。查氏蒙难,竭力营救。曾迎查到广东小住,曾助其翻建住宅。吴六奇并访得奇石绉云峰,由海路运来袁花查宅。《聊斋志异》中《大力将军》篇,即记述这段故事。绉云峰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百余年来历经变迁,今屹立于杭州花圃之江南名石园中。
-
曹昭
曹昭(元末明初人),字明仲,松江人。父曹真隐博雅好古,收藏大量法书、名画、彝鼎尊壶以及古琴、古砚。他幼年随父鉴赏古物,并悉心钻研,鉴定精辟,撰有《格古要论》三卷,对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论述其源流本末,剖析真膺优劣,古今异同,共13类。书成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经王佐增补为13卷,名为《新增格古要论》。
-
陈遇夫
陈遇夫,清代史学家。字廷际,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康熙举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举人,著有《史见》、《白沙陈子年谱》(陈献章年谱)、《白沙门人录》、《白沙先生语录》、《正学续》、《迂言百则》、《从谓草》、《鸿泽集》、《即次集》和《涉需堂文诗集》等10部。,生平事迹录入《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即1822年版第4944页)。子陈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取广东举人第一名,故人称“父子解元”,陈瀚著有《观海堂书义》和《屿门集》。曾孙陈司爟,嘉庆七年(1802年)考取进士,任广东省廉州府教授(相当于地级市教育局长兼府儒学校长),是台山历史上7位进士之一。曾孙陈司炳,1804年考取举人,著有《鸿泥集》、《萍游草》。
他淹贯群书,究心宋学。著有史学理论著作《史见》。首先,他重视史的作用,认为史书可以起到维护纲常,扶持名教的作用。他说: “所恃史官以名赏罚之,使易世而后,览贤人君子之行,莫不掩卷太息,徬徨不忍去,而于小人之覆国者,如见秽物,若将挽焉?故虽小人亦有所惮,而自爱其身后之名。盖史之权,足以维纲常,扶名教如此。”(《史见》卷一《前汉书论》)其次,他反对将迷信、五行、方技之事记载于史。他说: “夫方技之属,为妖为幻,古固无之,即有亦在所不书。史载方伎,自范蔚宗始,所录多不经。”(《史见》卷一《后汉书论》)但是,“若鬼神之事,凭于人而徵于实者,以灾异书可也。”“故纪灾异,以示修省可也。”第三,他认为史书应该真实,反对史书的“增华积靡,浮而失实”。由此,他认为正史中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删去的。如褚少孙为《史记》所作的补,“鄙陋无当”,应当删去。班固的《汉书》,于武帝以前的事“袭迁史无所去取”,只是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因此这一部分可以删去。魏收的《魏书》为“秽史”,已受到当时人的讥笑。沈约的《宋书》尤多繁琐,李延寿的南北二史又缺诸志。他认为应该采录诸志以补南北二史,而把诸史中的纪传相互参考,汰其错讹,这样宋、齐、梁、陈、魏、周等几史可以删去。辽初的事可以附于五代,其后的事可以附于宋,金也可以附于宋,这样,辽、金二正史可删去。他还反对把词赋和“禅位之文”等连篇累牍地载之于史。第四,浓厚的正统思想。他认为南北朝时的小国都是“僭国”,不得别立正史。辽、金二史可以分别附于宋史, “不得为正史,其也系官爵诏令,可存者存之。”他还特别讲求君臣名分,讲求君臣大义,认为“史,正名分之书也。”项羽终身不敢称帝,“羽不称帝,而作史者列之帝,岂理也哉?”反对《史记》中把项羽写进本纪中。
-
程羽文
程羽文(1644~1722),字荩臣,徽州歙县人。《檀几丛书》收录程羽文《清闲供》、《一岁芳华》及《石交》等著述;其《鸳鸯牒》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存目。
-
采九德
采九德,明代人。撰有《倭变事略》。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池仲祐
池仲祐(1861-1918以后),又作佑,字滋铿,福建闽侯人。光绪甲午(公元1894年)举人。清朝北海海军军官。民国以后在北京政府海军部做秘书,民国二年(1914年)8月22日,海军部任之为总务处副官,后来升任上校文官。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因年迈去职。著有《西行日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甲午战事记》(1926年刊行)、《海军实纪》(1926年刊行)、《海军大事记》、《甲申、甲午海战海军阵亡死难群公事略》、《清末海军史料》。
-
陈朝君
陈朝君,韩城人,康熙壬戌进士,事母至孝,与兄弟叔姪三世同居,友爱甚笃。初令蒙阴重学校严保甲革行户蚕税设催科纸皁吏民安之朝君听讼明决尝于省会一日审结十大案台司皆器重之擢户部主事外省奏销例有私餽尽斥之迁刑曹多所平反视学中州号称得士(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陝西通志卷五十七)
-
崔时佩
崔时佩,字号不详。明戏曲作家。浙江海盐人。为吴县李日华友人,约嘉靖初年在世。作有《南西厢记》传奇,系根据王实甫《西厢记》改编而成。因王《西厢》乃北曲,不适于笙笛,遂改作南曲。原本已佚。今存明代李日华《南西厢记》,即根据崔本增补而成。《西厢记》在明、清两代的传奇、杂剧的改编本和续编本,凡20种。以崔、李《南西厢记》和陆采《陆天池西厢记》流传较广。今昆剧所演《游殿》、《闹斋》、《跳墙》、《佳期》、《拷红》、《长亭》、《惊梦》等诸出,均采用崔、李本。
-
陈汝元
陈汝元,明代戏曲作家。字起侯,号太乙,号太乙山人,又号燃藜仙客,书斋署函山馆。山阴(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至万历间在世。徐渭弟子。徐为其书室作《函三馆记》,对他加以称赞和鼓励。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曾任易州知州、陕西清润知县,后升任延绥同知,以母老乞养归。精书法,工词曲,与汤显祖并有才名,时人称“玉茗、太乙”。治学勤奋,广收典籍,又长于政事。他的杂剧剧本《红莲债》,存本正名“戒禅师偶犯如来色戒,悟和尚同走阎浮世界;苏学士沉迷五戒后身,印上人提醒红莲前债。”他有传奇剧本3种:《金莲记》、《太霞记》、《紫环记》。今仅存《金莲记》。剧本有撤卸前金莲烛送苏轼归院的情节,所以取名“金莲”。剧本描写苏轼的宦海浮沉及风流韵事。剧中朝云、琴操、佛印诸事,出自苏轼本集、《冷斋夜话》、《山堂肆考》等书。这些剧作无甚特色,艺术成就不高。
-
陈惟彦
陈惟彦(1856-1925),字劭吾,安徽省石埭县二都(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乡)人,寓居如皋。 清末名宦,历任贵州开州知州、调署婺川县开缺、贵州厘金提调、江苏道员、总办南京厘捐局、湖南财政正监理诸职,诰授二品衔资政大夫。
惟彦性刚毅,官终知府,曾选授为贵州省开州知州,调署婺川县开缺和以知府充任贵州厘金提调,署黎平府。前后在贵州省为官七年,声名远播。在开州,驱教首卢复生,断决杨土司承袭案;在婺川赦宥(免除)要犯田其嘴之罪,昭雪陈春元冤狱;守黎平,首先革除票差催粮恶习,破获鸭贩彭三等血案,并要求民众对一些隐旧陈案进行揭发。远近惊乎为“神明”,凡邻县久积难断讼事,往往越境向其投诉、告发。惟彦在贵州任职期间,竭力提倡工艺教育,主张兴学育才;杜戒种植鸦片,提倡妇女戒裹足;创设体仁堂,救济老弱孤寡,并视此为官府的当务之急。
1903年,惟彦离开贵州到江苏任道员。翌年,受两江总督周悫慎(周馥)的委任,总办南京厘捐局,其间曾规定奖惩条例20条,罢藩司会办等会衔故例,对一些中饱私囊、敲诈勒索者加以整顿,痛革积弊。增收银两,凡化私为公,皆从来未所有。后因厘捐局的人事关系复杂,奖罚措施因私交偏袒不复能如,加之惟彦直言行事,迭争无效,遂引疾离任。在南京厘捐局任职期间,惟彦曾被委派赴芜湖驳斥美国商人筑油池和约束日商抢购赈济大米的行为而受到当道所惊服。
1909年,他被授为湖南财政正监理,官加四品卿衔。当时任上那些贪赃者闻听惟彦要到任,十分震动恐慌,竭尽中伤之能事,不久,因被弹劾而解职修养。随之,度支尚书载泽惜其贤能而委办两淮盐政。曾任过大通督销盐运使,后至扬州创设淮南盐政公所。
1912年,安徽都督孙毓筠举荐为财政部次长和安徽财政司长,并亲自到上海劝驾,但惟彦均坚辞不就,终未赴任,自是寓居上海10余年。寓居上海期间,惟彦为家乡公益慈善事业作出很大贡献,民国7年,在其倡导下兴办崇实学校,后捐资办私立崇实小学。光绪33年,与其弟惟庚、惟壬捐巨资开办育婴堂和体仁堂,并于民国七年购买官田一百余亩,岁收租谷,用于育婴堂常年经费。民国十四年,惟彦倡建南门外舒溪河桥,与其弟惟庚、惟壬及太平陈少舟、慈溪陆维镛捐募巨资建成长六十一丈钢筋水泥大桥——永济桥,沟通了徽(州)宁(国)古道和省(安庆)屯(溪)公路。并于当年增加办学基金,在私立崇实小学的基础上,扩办为私立崇实初级中学。他病故前留下遗嘱,划拨10幢洋房给校董会,以房租作为历年办学经费。后学校设劭吾图书馆,以资纪念。
1918年,陈惟彦身患中风,迭经医治,身体却大不如前。他听从张謇和沙元炳的意见,买下如皋袁公馆加以修葺,大门改建,最后一进堂屋改成徽式楼房建筑,变成了陈公馆。
-
陈堦
陈堦,字升也,应城(今属湖北省)人。撰有《日涉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诗教
陈诗教,字四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生卒年代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花里活》一书。
-
曹仁虎
曹仁虎(1731—1787)字来殷,号习庵。嘉定(今属上海)人。少读书,辨悟通达。年十六补诸生,学使崔纪目为异才。工诗,与王鸣盛、钱大昕、王昶、赵文哲、吴泰来、黄文运等唱和,号“吴中七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召试,列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次年,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编修,历官翰林侍讲、右庶子,擢翰林侍读。每遇大礼,高文典册,多出其手。乾隆五十一年,督学广东,遭母忧,以哀毁卒。仁虎博学,尤娴于诗,初学唐初四杰,七言歌行风华缛丽,壮年以后向慕杜甫、韩愈、苏轼、陆游,乃至元好问、高启等,多方取材。其诗以七律较著名于时,多言志摅怀、题咏山水胜迹之作,佳者典赡高华,风流倜傥。代表作品有《韩庄》、《西苑春望用王德甫、吴冲之韵》、《梁溪道中》等。其劣者流于肤廓。其五律清微淡远,颇有王、孟风韵,如“凉月照高柳,草堂夜际分。断鸿空际渡,清磬静中闻。叶落全疑雨,池荒半是云。弹琴不能寐,萧瑟感离群。”(《秋夜》)著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考》、《转注古音考》。其诗文有《宛委山房集》、《春槃集》、《瑶华唱和集》、《秦中杂稿》、《辕韶集》、《鸣春集》、《蓉镜堂文稿》等,后汇为《曹学士遗集》三十卷。《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有传。王鸿逵为撰年谱。
-
程穆衡
程穆衡,生卒年不详,清诗文家、诗歌笺注家。清镇洋(今江苏太仓)鹤市人,原籍休宁(今属安徽)。字惟淳,号迓亭。吴学尹弟子。 乾隆二年(1737 年)进士。授山西榆社知县,勤政恤民,因开矿建仓诸事忤上罢归。藏书千余卷,工诗文,善骈体,笺 注精到,博学称才子。曾为沈寓选刻《白华庄藏稿钞》。与修《太仓州志》,纂辑有《瓜步山志》《舄吟集》《娄东耆旧传》《州乘备采》《复社年表》等。著有《据梧斋尘谈》《迓亭杂说》《水浒传注略》《吴梅村诗笺》《周礼阐微》《国语国策注》《夏小正注释》《据梧斋诗文集》等。
-
陈洪谟
陈洪谟(1476—1527),字宗禹,明武陵人(今常德)。明代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 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时,知漳州,有惠政。累擢云南按察使,神采严重,不畏强御。嘉靖初,(公元一五二二年)巡抚江西,亲自擘划,重建滕王阁。节财爱民。任内不畏强权,节财爱民,颇有政声,迁兵部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筹画边政,益砺清操。嘉靖六至八年,桂萼一再迁升,至为阁臣。因与陈洪谟政见不同,藉兵部一次偶发事故而施攻讦,洪谟以年迈乞求休归。居高吾山下,筑亭名静芳,自号高吾子。洪谟之诗,音节谐畅,有《静芳亭摘稿》(亦名高吾摘稿)八卷,《治世馀闻》,《继世纪闻》,(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
陈嘉谟
陈嘉谟(1486-约1570)1486年生,约卒于1570年。字廷采,号月明。因“每清夜宴坐,对月朗吟,因自号月朋子”。明代安徽祁门县人。嘉靖年间名医。陈嘉谟天性聪颖,博学多才,在诗词赋和书法算学方面均有建树,因体弱多病,遂留意医术,尤精本草。他在“自序”中写道:“予少业举子,寻以体弱多病,遂留意轩岐之术,于凡三代以下诸名家有裨卫生者,罔不遍阅精择之”,以至医药造诣很高。晚年以七载之功,在《大观本草》和王纶《本草集要》、汪石山《本草会编》三书的基础上,取诸家本草会通而折衷之,间附己意,五易其稿,编成《本草蒙筌》十二卷(1565年)。卷首有历代名医图、姓氏及总论药性,后分列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等十部,共载药七百四十二种。。该书记载的炮制原则中辅料制部分,叙述全面且简明,便于记诵,明清以来在中医药界广为流传,不仅可以用其辅料制的作用,还可运用这些炮制原则扩大使用范围,增加炮制品种,是历史上第一次较系统介绍炮制辅料作用的著作。该书的另一特色是与以前的同类本草相比,更加注意保证药物知识的完整性,如对药材的鉴别、贮藏等问题,均设专章讨论。李时珍曾评价此书日:“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
程林
程林,清代医学家。生卒年不详,字云来,别号静观居士,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人。名医程衍道、程敬通的族孙。承家学,复博搜深研医籍。他更有巧思绝艺,善画、精篆刻、工文章。他流寓西泠(今杭州),钻研医学近30年,杜门著书,其医学理论主要根据《内经》和《伤寒论》。曾在程敬通处及其他地方搜寻、阅读宋代官方所编的《圣济总录》刊本和抄本,并加以删定、整理,去其繁芜和神仙服食等荒诞部分,编成《圣济总录纂要》一书。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圣济总录》是宋代政和年间皇帝召集海内名医,拿出宫廷所藏禁方秘论纂辑而成,约二百卷,书成付梓,正好碰上靖康之乱,版本被金人掳掠而去,此书便不传于南宋。他收集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加以整理,保留其宗旨,叙述简明扼要,是一份难得的医学资料。他还在一些断简残篇中,搜集到唐代杜光庭所撰的《玉函经》,加以校订刊行。另撰有《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直解》、《本草笺要》、《一屋微言》、《即得方》等书。为保留古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
陈忠倚
陈忠倚,清人,籍贯不详,编辑《皇朝经世文三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长安道人国清
长安道人国清,国清,号长安道人,早年与魏忠贤有交往。明末以魏忠贤乱政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很多 ,问世最早的是《警世阴阳梦》 ,写成于明崇祯元年六月 。《阴阳梦》题“长安道人国清编次” ,“长安道人”盖为其号 ,“国清”似为化名 ,当时针对魏忠贤倒台 ,国政为之一清而言 ,但其真实姓名则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