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程川

    程川

    程川,清学者。字鄜渠,号春云。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后官县丞。尝受学于敷文书院。治学严谨,专宗朱熹。所著《朱子五经语类》八十卷,凡论《易》四十卷,《书》九卷,《诗》七卷,《春秋》三卷,《礼》二十一卷,每论列总论于前,论旧说得失于后,其馀则以经文为序,并注某人所录。条分缕析,至为明白。另著有《运木集》。

  • 程树勋

    程树勋

    程树勋,清代壬学大家,安徽人,生活于嘉庆年间。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显微

    陈显微

    陈显微,宋代道士。字宗道,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河南省)人。居临安佑圣观,好内丹之术。宋宁宗嘉定癸未年(1223),遇至人于淮之都梁(今江苏省盱眙县都梁山),尽得金丹真旨,宋理宗宝庆初(1125),又得《周易参同契》,读之迎刃而解。随即便尽谢宾朋门人,闭门入室修炼年余,于是“以其亲履实诣者笔诸训解”,因而撰成《周易参同契解》三卷。陈显微以内丹解《周易参同契》,多引陈抟、刘海蟾、张伯端等人著作。


    其解述金丹之道。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坎离为人身之日月,乾坤升降为候,坎离配合为机。又注《文始真经言外旨》九卷,注中融通儒释道三教思想,而以道家为宗,多引《老子》、《阴符经》、《参同契》及张伯端语,偶引《楞严经》,大段转述老子思想及内丹理论。此外,陈显微尚有《玄圣篇》、《显微卮言》、《抱一子书》等,且校正《神仙养生秘术》一卷。

  • 陈祖范

    陈祖范

    陈祖范,清代学者、诗人。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今属江苏)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托言病足,未应殿试即归家。后居家著述讲学,曾主讲徐州云龙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荐举经学,在家得授国子监司业,遂赴京任职。他以研究经学有名于时,人尊为“海内经师”。他认为,诗歌创作不能为文造情,所谓“诗之作出于无心,则其情真;又必各有所为,则其义实”。主张严守传统的诗教。诗中咏物写景,每有寄托,如《江阴韩园探梅》:“步履城东柳欲芽,荒园十亩枕江斜。就中铁干根株老,傲睨春风不肯花。”其《古松》诗亦云:“肃肃大臣貌,落落修士格。此吾丈人行,论文见云德。振君拔俗姿,坚我岁寒力”。他对民生疾苦也比较关心,《农郊歌》、《观获稻》、《田间问答》等诗,表现了他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还有一些诗歌写亲人、友朋之间的感情,代表作有《悼亡》、《寄沈归愚》等。诗风古朴劲健,不尚词采,直抒胸臆。钱仲联《梦苕盒诗话》评论说:“其诗清淡平直,初无异人处。特词必立诚,一洗俗艳,在我邑固已为难能可贵矣。”著有《陈司业集》11卷、《见复诗草》、《经咫掌录》等。


    祖范于学,务求心得。论《易》,不取先天之学;论《书》不取梅颐(晋人,曾倡伪《古文尚书》);论《诗》(《诗经》,本名《诗》)不废《小序》;论《春秋》,不取《义例》;论《礼》,不以古制违人情,皆通达之论。乾隆在钦点《四库全书》时,还特别下旨要蒐集顾栋高、陈祖范、任启运、沈德潜等人的经学、诗文著作,坊间没有刊行的,钞录下来,加以刊刻发行,原稿还给他们本人。可见对他的道德文章(学问)的重视。著作有《经咫》一卷、《掌录》二卷、《文集》四卷、《诗集》四卷。

  • 蔡青筠

    蔡青筠

    蔡青筠(1868-1927年),字耕云,号耕耘、菜耘、青筠主人、耕云主人;彰化人。清同治七年,生于鹿港。民国十六年,卒;遗著诗文、杂记、自传若干种,篇目不详。

  • 崔嘉祥

    崔嘉祥

    崔嘉祥,明代人,撰有《崔鸣吾纪事》。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蔡戡

    蔡戡

    蔡戡[kān](1141—1182),宋代文学家。字定夫。其先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蔡襄四世孙。祖蔡绅,绍兴中官左中大夫,始寓常州武进县(今属江苏)。蔡戡幼承荫补溧阳尉,后中乾道二年(1166)进士甲科。乾道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次年知江阴军。淳熙十年(1183),为淮东总领。绍熙元年(1190),命知明州,被论罢。绍熙五年七月,以试司农卿知临安府,十一月初,除湖广总领。又曾权户部侍郎。庆元元年(1195),继赵巩帅豫章。嘉泰三年(1203),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为官鲠挺不阿,时有建树。能文,工诗词。文多侃直忠亮,议论详明。论边事则远虑深谋,非苟且偷安者可比。其诗往往真情郁勃,饶有劲气。如《题盱眙》:“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中原父老应遗恨,只见毡车岁往还。”壮志未酬的遗恨,恢复故国的热忱,挥洒满纸,感人至深。词仅存3首,多感事而发,激昂排宕,以豪迈雄健见长。如写“南徐秋阅”:“肃霜靡衰草,骤雨洗寒空。刀弓斗力增劲,万马骤西风。细看外围合阵,忽变横斜曲直,妙在指麾中。号令肃诸将,谈笑听元戎”(〔满江红〕),蔡戡志在恢复,对军队充满希望,故笔下兵士虎虎有生气。即使送别之作,也不忘故国,“痛念两河未复”,希望对方“趁良时,摅豹略”,“一扫腥膻丑类,谈笑定三关”,“独作中流砥柱,屹若障狂澜”(〔水调歌头〕《送赵帅镇成都》)。这便摆脱了一般酬赠之作的俗套,将惜别写成壮别。有《定斋集》,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蔡戡作品若干篇,整编为《定斋集》20卷。

  • 陈经

    陈经

    陈经,字显之,又字正甫,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宋代经学家。庆元进士,历官奉议郎、泉州泊干。嗜书成癖,著述颇多,对后学有较多启迪。有《尚书详解》五十卷及《诗讲义》,另有《存斋语录》等书。

  • 储大文

    储大文

    储大文(1665—1743),清文学家、修志名家。字六雅,号画山。宜兴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八年,年七十九岁。性聪颖,初以制艺名,后钻研古学,尤精研舆地形势。从祖储欣游,读书九峰楼数十年,欣曾称之为东坡化身。姜宸英见其文,亦叹为旷代异才。康熙五十三年,应京兆试,才智出众。六十年应南宫试为第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与王奕清、杨谐、杜诏等奉圣祖玄烨命,修纂《词谱》、《曲谱》。旋告病归,主维扬之安定书院,学者宗之。大文苦心潜学,凡自诸经注疏、子史百家、历史名人集及稗官野乘等,无不综贯,著有《存研楼文集》十六卷、二集二十五卷、《玉井金梅集》及《论形势居》七卷,并纂有《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并行于世。所纂雍正《山西通志》注重考订,搜稽精核,《四库全书总目》称“大文于地学颇能研究”,“故此志山川形势,率得其要领”,“亦有资考据也”。

  • 陈澔

    陈澔

    陈澔[hào](1260——1341年)字可大,号云住,又号北山叟。元代至顺年间,陈澔在都昌县城创办云住书院并讲学其中,又称经归书院。人称经归先生。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陈澔系江州(今属德安)江右陈氏后裔,是为江右著名的教育世家、文化世家。远祖自北宋嘉祐间陈氏分庄时迁居都昌,陈澔祖辈几代述经,祖父陈炳,字奋豫,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治《礼》,屡有所得。父陈大猷,是饶鲁的学生,为朱熹的三传弟子。史书称他“师事双峰先生十有四年,……所得师门讲论甚多。”元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吴澄说他:“可谓善读书,其论《礼》无可疵矣。”陈大猷,字文献,号东斋,为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历仕从政郎,改惠州判官,著有《尚书集传会通》。”他曾于开庆年间在都昌创办东斋书院,陈大猷对《书》、《易》、《诗》、《礼》等都很有研究,尤精于《礼》。所以其子陈澔对书院的热心,对《礼》的传注可谓家学渊源,一脉相袭。宋末著名的爱国丞相江万里就是陈大猷的外甥,与陈澔是姑表兄弟。兄弟俩来往亲密,治学和做人相互影响,相互砥砺。陈澔生五子,三子陈师凯,字叔才,也究心理学,尝纂述《书经蔡沈旁通》行于世,后进多宗其学行,陈氏祖孙四世皆以办学与著述有功圣教被后世传为佳话。

  • 程公说

    程公说

    程公说(1164-1207),字伯刚,号克斋。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居于宣化。南宋儒学家。二十五岁登第,官邛州教授。避吴曦之乱,弃官匿居安固山中修撰《春秋》诸书,甫成而卒,年仅三十七岁。著有《左氏始终》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诗古文辞》二十卷及《语录士训》,均佚。传世有《春秋分纪》九十卷,能于异说纷兴时,考核旧文,使本末源流,犁然具见,以杜虚辨。刘光祖《程伯刚墓志铭》称他“平生于《春秋》一书究之反复不厌。”

  • 崔桐

    崔桐

    崔桐(1478-1556)字来凤,号东州(又作东洲)。南直隶通州海门县(今江苏南通海门)人。生于明成化十五年,九岁便跟随父亲游南雍,常常出语惊人。祭酒徐琼称他为奇童。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为第一甲第三名,授编修。在翰林院与张邦奇齐名。武宗南巡,崔桐连章谏留,诏跪午门外一连五日,并受廷杖夺俸,遂名闻天下。世宗即位,“大礼”议起,又与杨慎等切谏,再遭廷杖并被逮入诏狱,降为湖广参议,提调武当山,累提升为国子监祭酒,终礼部右侍郎。曾自我评价:“奉职太愚,自处太高,操持太执,语言太直。”桐著有《东洲集》二十卷,《东州续集》十卷,(《四库总目》、《明史艺文志》作《东洲集》四十卷,无续集)行于世。


    崔桐一家世代为官,曾祖父崔璜是余东场的万户侯。祖父崔润做过湖广、郴州同知。父亲崔昆系翰林苑编修,成化二年(1466)任过浙江天台县丞。崔桐子崔有继恩荫入监,任钱塘知县。崔家治家极严,崔桐天资聪颖,年轻时即以“奇童”闻名乡里。九岁,他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明正德十一年(1516),他参加乡试获第一名。次年(1517),殿试又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时年三十九岁。


    崔桐为人忠厚廉洁,不求荣禄,说话直率。他自己说:“奉职太愚、自处太高、操持太执、语言太直”。因此,仁途坎坷。明武宗南巡,他与同事联名上书,遭受斥责,罚跪午门外,被廷杖,并扣罚半年薪俸。嘉靖三年(1524),他又“谏议大礼”,再次受斥责,被关进监狱。出狱后,贬为湖广参议。嘉靖八年(1529)任督学副使,又转任福建参政、浙江副使。在此任上,有一叫王一贯的犯了案,有人以千金巨款行贿,崔不为听动,后又胁以权势,他更不支援。不久,崔桐调任辰沅兵备,在平安教化山寇、平定土著族人争地中立功受奖,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嘉靖二十四年(1545),崔桐任礼部右侍郎。嘉靖二十八年(1549),朝中又有流言蜚语中伤他,崔桐便以年老请归,时年七十岁。崔桐后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病故,享年七十八岁。

  • 储光羲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行十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开元十二年,与丁仙芝同为太学诸生。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有诏中书试文章,释褐为冯翊县佐官,其后又历任安宜、下邽、汜水等县尉。二十一年,辞官还乡。开元、天宝之际,隐于终南山。天宝六、七年间,任太祝,九载前后,迁任监察御史,尝出使范阳。安史乱起,光羲陷贼中,受伪职。后自洛阳脱逃,从江汉绕道至行在,被系狱中,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定罪后,贬谪南方(《晚霁中园喜赦作》诗中有“梅雨”、“菇菜”等词语)。宝应元年五月,遇赦,《晚霁中园喜赦作》记其事,不久,卒于贬所。光羲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重要作家,与孟浩然、王维、綦毋潜、丁仙芝等有交往,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殷璠《河岳英灵集》)。“宏瞻纵逸,务在直置”(《吟窗杂录》卷二六《历代吟谱》)。顾况谓其“声价隐隐轥轢诸子(指崔国辅、綦毋潜、常建、王昌龄)”(《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还有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都未免过誉。清人李慈铭认为“远逊王、韦,次惭孟、柳”(《越缦堂读书记》卷八)。储光羲著《正论》一五卷、《九经外义疏》二○卷,殷璠评曰:“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业才。”(《河岳英灵集》)宋后已不见著录,早佚。《储光羲集》,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新唐书·艺文志》均云七○卷,然《郡斋读书志》卷四上、《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为五卷,则七○卷本南宋时已不存。《全唐诗》卷一三六至一三九编其诗为四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三补诗一首。生平事迹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 陈义高

    陈义高

    陈义高,元代玄教道士、诗人。字宜父(宜甫),号秋岩。闽(福建)人。元世祖至元年间,曾两次随驾北行,至元二十五年(1288)提点洪州玉隆宫。曾住龙虎山道院。后入晋王府邸,于元贞二年(1296)随晋王甘麻刺领降兵入京朝觐。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去世,享年45岁。张伯淳曾为其撰写墓志铭,载《养蒙集》卷4。他的诗中多有与卢挚、姚燧、赵孟頫、程钜夫等文坛名宿唱和之作,但诸人诗中却罕有提到他的。有《秋岩集》,但久已不见传本。顾嗣立辑《元诗选》时未收入陈义高的诗,仅《元诗选癸集》的癸集下收有陈秋岩诗6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陈义高诗若干篇,重编为《秋岩诗集》2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诗4首。他的诗大抵源出元稹、白居易,通达平正,流畅明白,但运意遣词缺乏深刻奇警之致。他的《望乡歌寄卢疏斋》抒写自己远行塞外的感受,奔放迭宕,有较强的感染力。他还是亲身到过西域的元代诗人之一,写有《过交河作》等纪实的诗篇。《四库全书总目》误认为他名叫陈宜甫,字秋岩。

  • 陈孚

    陈孚

    陈孚(1240-1303),字刚中,号笏斋,天台临海(今属浙江)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其年轻时曾为僧,后还俗,而清四库馆臣认为“小说多诬,不尽可信”。孚幼时颖悟,及长,博学有气节。至元二十二年(1285)上《大一统赋》,署上蔡书院山长。至元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户部尚书再使安南,调陈孚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代理礼部郎中,为梁曾副使。使还,除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廷臣以孚南人尚气,颇嫉妒他,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迁治中衢州,任满,特授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大德七年(1303)台州旱,因救灾事同不恤民疾的浙东元帅脱欢察儿斗争甚剧。以疾归,至大二年(1309)卒,年五十一。追谥文惠。孚天才过人,性任侠不羁,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琢。其责安南世子陈日燇三书,辞直气壮。在至元中颇有诗名,五古有简淡之风,七律整丽匀和,七古尤为超迈。瞿佑《归田诗话》、胡应麟《诗薮》、徐火勃《笔精》等对他的诗篇都有较高评价。而叶盛《水东日记》则批评他的歌行全用出奇一体。其词仅存[太常引·端阳日当母诞不得归]二首,见《词品》卷五、《全金元词》,沈雄《柳塘诗话》评论说:“读之天性油然。”著有《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各一卷,附录一卷。《观光稿》为上《大一统赋》,署上蔡书院山长,任满谒选京师时作,《交州稿》为出使安南,往来道中所作,该二稿皆记所经山川古迹,仿范成大出使金国诸诗。《玉堂稿》为前后官翰林时所作。附录为文章。《四库全书》统称为《陈刚中集》。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九○、《大明一统志》卷四七、《两浙名贤录》卷三九、《元史类编》卷三五、《新元史》卷二三七。

  • 常建

    常建

    常建是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长安人,开元中与王昌龄同榜中进士,但仕途极不畅达,只做过八品的盱眙尉。于是就放浪琴酒,“有肥遁之志”(《唐才子传》)。什么是“肥遁”呢?就是归隐。往来于太白、紫阁诸山,后来干脆到鄂渚隐居了。据说他入山采药,还遇到过一个浑身绿毛的女子,自言是秦朝时的宫人,逃入山中,以松叶充饥,竟至长生不死。她还把服食松叶的方法教给了常建,不过常建并没有因此也长生不死。


    常建早年大概去过边塞,所以写过《塞上曲》《塞下曲》一类的边塞诗,从诗歌的内容看,常建早年倒并不是一个很淡泊的人。比如《塞上曲》:


    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


    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


    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


    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但他为人称道的不是边塞诗,而是后期归隐后受老庄思想影响下的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淡泊空灵,几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了。唐人殷璠选编《河岳英灵集》,把常建放在第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最能代表他这种风格,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其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被后人激赏的名句。


    他的诗现存五十七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后人提到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称王、孟、常、储(光羲),是有道理的。

  • 曹伯启

    曹伯启

    曹伯启(1255—1333),元文学家。字士开,济宁砀山(今属安徽)人。早年求学于东平府学,师从李谦。至元中,为兰溪主簿,善决疑狱,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侍中,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延祐元年(1314),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出为真定路总管。五年,迁司农丞,寻拜南台治书侍御史,俄去位。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除浙西廉访使。泰定初北归,再召不赴。至顺四年(1333)卒,年七十九,谥文贞。伯启性庄严,奉身清约。欧阳玄对他的诗评价颇高,认为他“思致敏赡,襟韵朗夷。临文抒志,造次天成”。其诗流畅平易,娴雅平和,能直抒胸臆。诗中常有对仕宦的感慨,如“寒暑相催犹可避,稻粱虽好不宜贪”(《咏雁》)。对元代“纷纷盗贼成渊薮”以及“终岁耕耘竟何有”的现实也有所反映。他的诗以七律为高,构思新颖,如《夜雨》、《陪诸公杖履登梁王吹台悠悠悼古之情不能自已呈孟子周子文二友》。他的一些具有哲理的警句曾为《元诗选·初集》所摘,如“积水不胜流水碧,远山翻比近山青”、“立谈千古意,坐占一生间”等。其五古则有冗沓之病。伯启又能词,今存词三十馀首,多写人生感慨。著有《曹文贞公诗集》十卷(一本作《汉泉漫稿》五卷,不全)。生平事迹见曹鉴《……谥文贞曹公神道碑铭》(《曹文贞公诗集》后录)、赵楷《文贞公哀辞》(同上)、《(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元史》卷一七六、《新元史》卷二○二。

  • 曹邺

    曹邺

    曹邺(约816~875),唐代诗人。字邺之,一作字业之。桂州阳朔(今属广西)人。出身贫困,约30岁时入京应试,困居长安10年,落第9次,备受世人冷眼。为此,作《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抒其不平之气,得到中书舍人韦悫的赏识,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遂于唐懿宗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他自勉道:“幽兰虽号晚,幽香亦难歇。何以保此身,终身事无缺。”(《成名后献恩门》)希望自己为官能持正守职。始为天平节度使推官,曾受命到齐州推事,严惩刺史等贪官酷吏,为州民雪冤。唐懿宗咸通二年(860)至咸通六年间,任太常博士,在朝持论不阿,曾不避忌讳,痛陈故相白敏中生平恶行,要求谥号曰“丑”;指斥亡相高璩的丑行,请谥曰“刺”。后任祠部郎中,出任洋州刺史,官至吏部侍郎。不久辞官归隐,迁居于桂林阜财坊。其时尚在中年,故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诗云:“贤人知止足,中岁便归休。”死后葬于桂林。


    曹邺反对晚唐绮靡诗风,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并卓有成就。《唐才子传》称其能“返棹下流,更唱喑俗”。其诗或抨击黑暗腐朽政治,如《官仓鼠》;或斥责藩镇武将的穷兵黜武,如《战城南》;或控斥兵役繁重,如《筑城三首》;或谴责达官贵人的荒淫奢侈,如《甲第》、《贵宅》;或揭示晚唐科举制的弊端,如《杏园即席上同年》。他甚至把批判的锋芒对准皇帝,如《捕鱼谣》。其咏史诗如《读李斯传》、《吴官宴》等,表现了独到的史识。另有不少篇什则是功名仕途失意时的怨老嗟卑之作。其诗风古朴刚健、锋利冷峭,在晚唐诗人中独具异彩,与刘驾并称“曹刘”。《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曹邺诗》3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曹祠部集》2卷。《全唐诗》卷592—593存其诗2卷;《全唐诗补遗》卷12补诗4首;《全唐诗续补遗》补诗3首。

  • 曹士冕

    曹士冕

    曹士冕,南宋书法家,江西都昌人。字端可,号陶斋。昌谷(彦约)之后。履历不详。以幕僚迁转诸地,仕至州、郡。博参书法,服膺〈兰亭〉,精研法帖。所著《法帖谱系》二卷,每条叙述摹刻始末,兼订其异同工拙,足资考证。承父之遗志,踵成《星凤楼帖》 十二卷。

  • 程公许

    程公许

    程公许(?—1251),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洲,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人。嘉定四年进士,为华阳尉,调绵州教授,知崇宁县,通判简州、施州。端平初,授大理司直,迁太常博士。嘉熙元年,任秘书丞兼考功郎官。二年,为蒋岘劾罢。三年,李宗勉入相,以著作佐郎召,兼权尚左郎官,兼直舍人院,迁著作郎,将作少监,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淳祐元年,迁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拜太常少卿,出知袁州。以杜范荐召为宗正少卿,再迁起居舍人,提举玉局观。退居三年。四年,擢起居郎兼直学士院,草史嵩之、范钟及杜范三制。五年,兼权中书舍人,权礼部侍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七年,郑清之再相,屏居湖州四年。十一年,差知婺州,未赴,召权刑部尚书,为陈垓劾罢,卒年七十一,谥文简。公许自幼习举子业,即喜吟诗作赋,文思一动,伸纸濡笔,飚激泉涌不能遏。立朝敢言,当代推其风节,初不以文采见长,然所作才气磅礴。如《应诏言事乞留杜范》、《乞还言官》、《言蜀事十条》、《请蠲和籴》、《乞罢龚基先》、《论徐元杰事》诸疏,剀切详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王迈《沧州尘缶编序》称其诗兼学陶、杜之体,其势雄健,步骤迅捷,时乎绮丽,时乎萧散,奇谲百态,不受羁束。著述甚富,有内外制、奏议、《奉常拟谥》、《掖垣缴奏》、《金华讲义》、《进故事》,均佚。淳祐元年曾自编其诗文为《沧洲尘缶编》,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十四卷传世。《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三首。《全宋诗》卷二九八四至二九九五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七三三六至七三四○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一五本传,参《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

  • 陈著

    陈著

    陈著(1214~1297),六月十三日戌时生,字子微,又字谦之,号本堂,陈德刚之子,陈先祖。庆元府鄞县人,一说奉化县人。少有文名。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初授饶州商税监,改光州教授,景定时被任命为鹭洲书院山长。吴潜荐陈著于朝,为贾似道所忌,出为外官,幸又得赵与訔推荐,为芜湖茶官、著作郎。贾似道行公田法和为母丁忧逾制时,均激烈上书,一时为人所钦佩。又曾知嵊州,有善政。


    其有《本堂集》(亦有作《希本堂集》)、《历代统纪》和《至元奉化县志》等,仅存《本堂集》一书,其余已佚。


    元任士林《松乡先生文集》:“先是,前朝请大夫赵公崇焘有志改筑,卒不就。檄下日,其犹子必摹图宝鹿山以进,其婿前太学博士陈先生著规示之,于是州达鲁花赤察罕、知州事李侯炳,与其贰星侯粲、李侯居安议允协,其属臧君涓、郑君元均赞甚力,以工给其役,以吏董其事。”


    元佚名《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第五甲》:“陈著,第十七人,字子微,小名祥孙,小字谦之。第四一,永感下。年三十二,六月十三日戌时生。外氏竺。治赋,二举。兄弟二人。娶童氏。曾祖宏,祖仲,父德刚。本贯庆元府鄞县,寄居武康县,自为户。”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八十六《知州陈本堂先生著》:“陈著,字本堂,鄞县人,习庵侄也。文天祥榜进士。贾似道当国,讽其及门曰:‘宁不登朝,不可屈节。’授安福令,改知嵊县。时嵊为戚畹所居,有司不得行其政,阙之者十七年,先生整葺之,威令肃然。及迁,后令李兴宗问政,答曰:‘义利明而取予当,教化先而狱赋后,识大体而用小心,爱细民而化巨室,如斯而已。’嵊民乞留不得,祖账塞路,至城国岭上,因名曰陈公岭。后知台州。”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十六《知州陈本堂先生著》:“梓材谨案:先生字子微,本堂其号也。著有《希本堂集》九十五卷,别撰《历代统纪》以淑子弟,可知学士之史学固其家学也。”


    《光绪鄞县志》卷三十《人物传五》:“陈著,字子微,号本堂,德刚子。六岁能文,为举子声日起,诸公争致之,授简客右,出语往往惊其坐人。宝祐四年进士。初监饶州商税,调光州教授。景定元年任鹭洲书院山长,相国吴潜以著才可大用,荐于朝。时贾似道当国,讽其及门,著曰:‘宁不登朝,不为此态。’遂出为安福令。未几,浙漕提领赵与訔辟监三石桥酒库,湖南帅赵必普辟帅准,既而与訔为江淮提领,复辟芜湖茶官。四年贾似道买公田于浙西,著时为著作郎,上疏曰:‘似道居外阃则志在欺君,处端揆则务于瘠民,未有将相如此而能致隆平者,乞罢买公田,斥逐似道,庶可以救国安民。’似道怒,出知嘉兴。咸淳四年,改知嵊县,先是宗室外戚有居嵊者,持一邑权,前令率被谴去,且布党僻地,剽絷行人役于家,及造白契占人田产。著至,独持风裁,诸豪乃敛,戢民赖以安。在嵊四年,迁通判扬州,去,乞留不得,祖帐遮道数十里,至城固岭,民依依不舍,因易岭名曰陈公岭,以识去思,代者李兴宗问:‘何以教我?’著曰:‘义理明而取予当,教化先而狱赋后,识大体而用小心,爱细民而公巨室,如是而已。’寻改临安签判转通判,擢太学博士。十年,贾似道归越,治母丧,诏以天子卤簿葬之,起坟拟山陵者,著率诸生上疏切陈,以为自古未闻有如此者,不听。似道衔之,比还,朝欲远窜者,著上不可,后以监察御史知台州,除秘书监,不就。


    “著为人抗节不屈,雅操足以厉俗谠,论足以匡政而卒阨于枋臣,不得大用。德祐时试士,著预参文衡,得一策,痛陈时事,持白其长,宜置前列,闻者为瑟缩而掩抑之。著每对人道,其屈气弗膺。未几,国事非矣。宋亡,避兵迁徙,流离困顿,晚居四明山中,不与世接,感慨君国时事,见之诗文。奉化县尹丁济以著先朝宿望,聘修县志,卒年八十四。”


    《宝庆四明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陈著。”《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宝祐四年文天祥榜:陈著。”《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宝祐四年丙辰:陈著。”《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宝祐四年:陈著,文天祥榜,寄籍鄞县。”


    注:陈著研究较早见于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陈著与鄞县诗社”一节,将陈著在乡里的结社活动和交游网络进行初步梳理。2010年张韶华、刘荣平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陈著生平系年》一文,对生平有所考证。另有涂静文的《宋末元初文人陈著研究》。

  • 綦崇礼

    綦崇礼

    綦崇礼(1083一1142),字叔厚,一字处厚,世称北海先生,高密(今属山东)人,徙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入太学,登重和元年进士第,调淄县主簿。高宗时,为太学正,迁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拜中书舍人。除试尚书吏部侍郎,寻兼直学士院。出知漳、明二州,复召为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为翰林学士,进兼侍读、史馆修撰,被命重修神宗、哲宗两朝史。再人翰林凡五年,出知绍兴府。期年,致仕居台州。绍兴十二年卒,年六十。崇礼自幼博览强记,才高气刚,覃心词章,洞晓音律,辞藻华美,为文不为诡异之言,而格律高妙,浑然天成(楼钥《北海先生文集序》)。杨万里称其诗“兴寄事外,闲雅淡泊,弗雕而工”(《北海先生文集序》)。作诗不多,古文亦较少,而以骈体文擅长,现存文章多为制诰、表启,大多明白洞达,切中事机,文辞简炼,对仗工稳,用事贴切,颇得代言之体,与汪藻文章风格相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其《吕颐浩开督府制》,有“尽长江表里之封,悉归经略;举宿将王侯之贵,咸听指呼”之语,楼钥谓宏伟丽句,能“布宣威灵,张大国体”(《北海先生文集序》)。其馀如《邹浩追复待制制》、《秦桧罢政制》、《谢宫祠表》等篇,都为后人所称颂。著有《北海集》六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原集久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遗文,重编为四十六卷、附录三卷。《全宋诗》卷一五七二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三六三八至三六六○收其文二十三卷。事迹见《宋史》卷三七八本传。

  • 陈仁子

    陈仁子

    陈仁子,宋元之间在世。茶陵人。宋末中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故里筑书院讲学、著书、刻书。因书院名东山,人称东山陈氏。曾刊刻了自辑的 《增补文选六臣注》60卷、《文选补遗》40卷、《续文选补遗》 12卷,宋沈括《梦溪笔谈》26卷、《尹文子》2卷,汉刘向 《说苑》20卷,宋叶梦得《石林诗话》3卷、《考古图》 10卷,自撰《迂褚燕说》30卷、《韵史》300卷、《牧莱脞语》28卷。这些书,有的已佚亡,有的还能见到明清两代的仿刻本,北京图书馆珍藏《梦溪笔谈》 原刻本。刻于元大德九年(1305),卷首有陈仁子自撰的序,末题“大德乙巳春茶陵古迂陈仁子刻于东山书院并序”,后钤有“陈仁子章”,阴文方印; 目录后有 “茶陵东山书院刊行” 的楷书方长牌记。书作瑚蝶装,开本大,版心小,皮纸印刷,至今没有受潮浸蠧蚀,完好如新。

  • 陈应芳

    陈应芳

    陈应芳(1534年~1601年),字元振,南直隶泰州卫(今江苏泰州)人 。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讲求探索水道原委与河之利害,悉其形势,辑录当时论河事资料,成《敬止集》。


    陈应芳先后出任金华县和龙泉县的县令,浙江提学佥事、八闽布政司参议、河南按察司副使、太仆少卿等职。陈应芳年高归乡后,在祖父陈鸢的祖屋旧地,修建住宅,同时倚宅兴建了这座园林。陈晚年于园中整理自己半身文札,除著有《日涉园笔记》外,另有《敬止集》四卷,镂版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其中卷一《图论》绘有泰州水利图,其间所论泰州河道水利乃至灾病均甚详尽,开卷了然。

  • 陈洪范

    陈洪范

    陈洪范,字东溟,辽东人。明朝末年总兵、叛臣。陈洪范早为明臣,降清叛变,祸乱南明。回江南充当内奸,散布清军势大难敌,劝人及早投降,被人称为“活秦桧”。


    万历四十六年(1618)武举。天启初年(1621),授高台游击,历任红水河参将、陕西行都司掌印。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庆云参将,历任开原参将,因为胆小怕事被罢免。陈洪范很会钻营,很快又当上了居庸关总兵。崇祯元年(1628),任南京右都督府佥事,提督大教场。崇祯二年(1629),后金入关,陈洪范请求入援,因为他是辽东人,没被同意,转任右都督,镇守浙江。崇祯四年(1631),驻守昌平。崇祯五年(1632),孔有德在山东叛乱,陈洪范领兵三千人参与平叛。崇祯六年(1633)二月,登州被收复,孔有德投降后金,陈洪范因平叛功劳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崇祯七年(1634),镇守登州、莱州,清军入关进攻宣府、大同时,陈洪范回守居庸关、昌平。崇祯十年(1637),朝鲜告急,陈洪范挂平虏将军印,领兵八千救援。清军攻皮岛,陈洪范逃到广鹿岛,因此被革职。崇祯十一年(1638),陈洪范结交宦官得到重新任用,投身到熊文灿麾下,同左良玉一起大败张献忠于郧西。最初,张献忠是总兵王威的部将,因参加兵变犯法当斩,身为延绥参将的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张献忠被重打一百军棍除名。张献忠很感念陈洪范的恩情,专门在军中刻陈洪范像,称之父母。至是,屡败,知道对面是陈洪范,大喜,就带着金银珠宝前去联系陈洪范,由他牵线搭桥“就抚”,以图东山再起。张献忠很快又再次叛乱,陈洪范因此被降职,转任左都督。崇祯十二年(1639),陈洪范剿寇多次不利,在襄阳差点被农民军俘虏,因为疾病被解职,后又复起镇守登州、莱州。


    甲申之变后,黄得功相约勤王,被陈洪范拒绝。福王在南京即位,陈洪范得到马士英推荐,任提督沿海五镇水师。弘光朝廷要“联虏平寇”,派出使团同清廷勾结就成了当务之急。陈洪范自告奋勇,奏请北使,加太子太傅,命来京陛见。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组成了北使团。七月二十一日,使团由南京出发,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弘光朝廷派陈洪范为北使重臣,本意是考虑到他久历戎行,同吴三桂等人有交情,便于联络,却没有料到陈洪范的主动请行包藏祸心。清廷派出已降清的明朝参将唐虞时之子唐起龙(陈洪范的女婿)勾连陈洪范。很快陈洪范就成了弘光北使团中的清方奸细。 师团北上,清方态度强硬,毫无和谈之意,倒是把所带金银绸缎全部留下,派员领兵三百名押送使团南返。十一月初一日行至天津,陈洪范“于途次具密启请留同行左懋第、马绍愉,自愿率兵归顺,并招徕南中诸将”。多尔衮得报大喜,立即派人带兵四五十骑于初四日在沧州南十里处将左、马二人拘回北京,面谕陈洪范“加意筹画,成功之日,以世爵酎之”。 [2] 只释放陈洪范难返,就这样,陈洪范成为明廷内部最大的内奸。左懋第被拘禁于北京,清廷曾多次劝降。左懋第坚贞不屈,后被清廷所杀。


    陈洪范马上开始了他卖国内奸的工作,途中特地进入高杰军营,“杰留与饮。洪范具言清势方张,二刘(指刘良佐、刘泽清)已款附状。杰曰:‘彼欲得河南耶?请以北京与我互易之。’洪范见语不合,方持杯在手,即伪为中风状,坠杯于地,曰:‘痼疾发矣!’舆归,夜遁去”。陈洪范回到南京,一面散布“和平”气氛,麻痹弘光君臣;一面一面密奏“黄得功、刘良佐皆阴与鞑虏通”,意在挑起朝廷对黄得功、刘良佐的猜疑,以便自己乘机行事,拉拢黄、刘叛变投清。弘光朝廷见只有他一人返回,事有可疑,只把陈洪范打发回籍。 他回到江南以后写了一篇名为《北使纪略》的文章恬不知耻地宣扬自己效忠于明朝廷,背后却到处散布清军势大难敌,劝人及早投降,被人称为“活秦桧”。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南京陷落,黄得功兵败自杀,弘光帝被俘。六月初八日,潞王朱常淓在杭州被拥戴监国。朱常淓就任监国后派“和平使者”陈洪范去同清军讲和。“活秦桧”陈洪范这次又乘坐悬挂着“奉使清朝”旗帜的船只,去同清方密商卖国事宜了。他与清军统帅博洛勾结妥当,回到杭州同兵部尚书张秉贞一道劝朱常淓投降。朱常淓贪生怕死,决定奉表降清。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头号内奸陈洪范完成了他的任务,正式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