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程树德
程树德(1877~1944),著名法律史学家。字郁庭,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程树德先生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留学生授职考试,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其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法典编纂会纂修、福建法政学堂教务长、留美生考试襄校官、法官考试襄校官、国务院法制局参事和帮办、北京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政治系讲师和教授等职。一生主要从事国际法、宪法、中国法制史研究。晚年研究《论语》颇为深入。著述宏富,学富五车。
树德先生属于个人奋斗成功之典型。他十岁丧母,孤苦无依;但少年有志,勤奋自学,通宵达旦,熟读经、史,博览群书。中年致力教学与研究,所任课程有中国法制史、比较宪法、九朝律考等科目。于繁重的教学之余,孜孜不倦,著述不止。晚年更潜心于学术研究,不事教学。一生著述约400余万字。其早年便致力于写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生二十九岁,首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1919年,《汉律考》七卷问世。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树德先生平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曾于1935年再版,后又重版两次。此著从古籍中搜罗从公元前二世纪起至公元后七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律、科令、格式、刑名和相关资料,并作了综合考证与论述。以十年之功,编成《九朝律考》二十卷,约三十余万言。参考书籍凡数百种,内容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朝律考(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据与论证。新中国成立前,此书在国外已有多种译本。在国内列入大学教材,程氏有云:“余尝谓有清一代经学词章远轶前轨,独律学阙焉不讲。纪文达编纂四库全书,政书类法令之属仅收二部,存目仅收五部,其按语则谓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所录略存梗概,不求备也。此论一创,律学益微。”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师宗清人沈家本,主张黄帝李法说。根据《管子·任法》载:“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淮南子·主术训》载:“黄帝治天下,法令明而不暗”;《北堂书钞》引太史公《素王妙论》载:“黄帝设五法,布之天下”;《汉书·胡建传》引黄帝李法:“壁垒已定,穿窬不繇(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等,论证黄帝时已有法律。他又根据《路史》、《左传》、《通鉴前篇外纪》、《群辅录》等书都记载黄帝时有刑官,论证有官必有法,不过古代法令简单质朴,而且多半是习惯法。著有《中国法制史》、《九朝律考》和《汉律考》等书,后二书在整理古代法律资料方面有所贡献。
-
晁瑮
晁瑮[lì](1507—1560),字君石,号春陵,开州(今河南濮阳)人。宋太子太傅晁迥之后。嘉靖辛丑(1541)进士,录检讨,官至国子司业。子东吴,字叔权,一字叔泰。嘉靖癸丑(1553)进士,选庶吉士,读书中秘。为文法秦汉,尤善摩拓古碑,宰相以下,折节与交,比之黄叔度。当甲寅(1554)称疾归。卒,得年二十三。检讨君大恸,手录其遗文,总四卷,名之曰《诚痛录》。父子皆喜藏书,尝刊行诸书,有饮月圃、百忍堂诸版。并编成《宝文堂分类书目》三卷,亦称《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六千余种,于时称富。且书目每书下间皆注明某刻,亦足以考见明人版本源流。分类设子杂、乐府二门,特收明时话本、小说和戏曲传奇,对查考明代文学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明代学者、诗文作家。字声伯,号水南,德清(今属浙江)人。约1515年前后在世。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刑部给事中。正德初年,触忤宦官刘瑾,谪判六安(今属安徽)。瑾以谋反罪伏诛后,复起。“历迁山西提学佥事。以师道自任,士习丕变。致政归。嘉靖中,屡荐不出,隐居渚山四十年。著述百馀卷”(《吴兴丛书跋语》)。著有《唐馀纪传》、《水南稿》,《四库总目提要》已著录。其《水南词》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尝著《渚山堂诗话》,不甚彰显,其《渚山堂词话》,则为明代词话之佳构。其论词主张“有关系,有感慨”,推崇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刘过、文天祥等词人。刘承干《吴兴丛书跋语》云:“水南工于词,论词校诗为确。”《水南闲居录》、《绿乡笔林》已佚失。生平事略见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九、《明诗纪事·丁集》卷九等。
-
陈肇兴
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彰化人。道光至同治间在世。道光末年,入彰化白沙书院,时廖春波为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杨珠浦《陈肇兴先生略传》)。咸丰八年(1858)举于乡。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义,攻占彰化。陈肇兴只身逃出,招募乡勇训练,援助官军,镇压起义军。事平返里,不仕。设馆授徒,林宗衡、许尚贤等皆出其门下。筑古香楼,读书赋诗。著有《陶村诗稿》八卷,《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编入第八辑(1987年10月大通书局出版)。生平事迹见杨珠浦《陈肇兴先生略传》(载《陶村诗稿》卷首)。
-
陈达叟
陈达叟,号本心翁,宋清漳(今河北肥乡)人。撰《本心斋疏食谱》(简称《疏食谱》)一卷。另有《中朝食谱》,著录于《丛书举要》,今佚。
-
陈埴
陈埴,南宋理学家。永嘉(今属浙江)人,字器之,学者称“潜室先生”。先后从师叶适,朱熹。嘉定进士。江、淮节度使赵山湘建明道书院,聘请埴为干官兼山长,从游者甚盛。官至通直郎。尝取《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之意作《木钟集》,以问答形式阐发程朱理学思想,故后世将其与叶味道共创学派程“木钟学派”,埴墨守师说,亦兼取他说之长。尝言:“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认为“圣人之心,渣滓净尽,统体光明,具众理而该万用。”(《宋元学案·木钟学案》)强调持敬慎独,认为“洒扫应对虽是至粗浅事,但心存则事不苟,此便是上达天理处。慎独是存主此心,存此心,便是存天理。”(同上)又云:“君子持敬成熟,开眼便是此理,更不待渐次安排。”(同上)强调克己。并认为“仁者心之全德”,“心生物也,而所以能生者,以有仁也”。(同上)坚持心即理、性即理的观点,他说:“天理与心为一,不可脱离于片时,如衣之在人身,不可脱舍也。”“心体昭融,其大无外,包具许多众理,是之谓性,性即理也”,“性与天只是一理”。(同上)故主张尽心、穷理、知性、知天。又认为“心居性情之间,向里即是性,向外即是情”,(同上)即“人欲”,故强调内修,以达“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陈埴的思想,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祖望评曰:“永嘉为朱子之学者,自叶文修公(味道)与潜室始。文修之书不可考,《木钟集》犹有存焉。自是而永嘉学者渐祧艮斋(薛季宣)一派矣。”(同上)除《木钟集》外,另著有《禹贡辨》、《洪范解》、《王制章句》等。
-
陈乃干
陈乃干(1896—1971),海宁盐官人。1916年,任上海进步书店编辑。1926年,任大东书局编辑、发行所长,兼任持志学院、国民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通志馆及文献委员会编纂。建国后,任上海市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编纂。1956年,调北京古籍出版社任编辑,后又任中华书局编辑。陈乃干出身书商,刻苦自学,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版本目录学名家。解放前,曾校勘、影印古籍《经典集林》、嘉靖《上海县志》、正德《金山卫志》、《清代学术丛书》等,又辑印海宁乡邦文献《观堂(王国维)遗墨》、《海宁三家词》。建国后,负责中华书局影印组时规划影印重要古籍《永乐大典》、《清人考订笔记》等。多年精心编订的《室名别号索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索引》、《禁书总目》、《清代碑传文通检》,颇受学术界重视,为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书。陈乃干一生酷爱藏书,积至万卷,颇多善本。1956年调北京工作时,曾包用一节火车皮,将藏书全部运京。“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折磨,1971年死于浙东偏僻山村。
-
程家颍
程家颍,民国人,1915年程家颍完成《台湾土地制度考察报告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昉
陈昉,字叔方,号节斋,平阳(今属浙江)人,陈岘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以父荫补官。绍定中,由闽县丞迁浦城令,御盗赈饥,颇著政绩。端平元年,真德秀荐于朝,监六部门,与刘克庄等号为“端平八士”。迁司农丞,除大宗正丞,进枢密副承旨,权吏部侍郎。淳祐十二年,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闽人称为良牧。宝祐三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四年,召赴行在(《宝庆四明志》卷一),除工部侍郎。景定初,知建宁府。五年,除户部侍郎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六年,试吏部尚书。咸淳元年,以端明殿学士提领户部财用,提举秘书省,提纲史事。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未七十(刘克庄《杂兴六言十首》“直翁寿甫逾八,叔方年不及希”),谥清惠。著有《颍川语小》二卷。是书考究典籍异同、朝廷掌故,似洪迈《容斋随笔》;论文多辨别经史句法,似陈骙《文则》(《四库全书总目》)。原书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今存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二○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七七六四收有其文。事迹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
-
蔡桢
蔡桢(1891一1944),字嵩云,江西上犹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词学家。早年尝从近代著名词学家郑文焯、况周颐、吴梅等问学,后任河南大学教授。其所作长短句,洪泽丞评云:‘自出手眼,开径独行,才与学相资,声与文并茂。不附和今人,又不全依傍古人。’所著《词源疏证》、《乐府指迷笺释》、《柯亭词论》。后者对词之作法、词学流派等有独到见解,常为学者所称引。蔡氏又有稿本《作法集评唐宋名家词选》三卷,现藏南京图书馆。据其后所附跋语,知其原为蔡氏三十年代初执教河大时讲稿,后应友人哈蓉村之请,‘略加诠次,删节以成是编,书成于一九四八年。此选按时代编次,所选唐五代两宋词人词作凡七十五家二百一十一首。
-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一作术叔。广东新会人。补南海生员。少有才思,善为倚声,好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词。而生性孤峭,游江西、河南十余年,无所遇。归粤,见赏于梁鼎芬。宣统三年(1911)梁于广州南园抗风轩重开“后南园诗坛”,陈洵与会,得交黄节,谈诗唱和,尤相善。梁鼎芬每扬誉为“陈词黄诗”,陈、黄遂并称于时。又十余年穷老郡居,授徒为业。后黄节以其《海绡词》荐于朱祖谋,朱激赏之,刻入《沧海遗音集》,词名乃大振。晚岁以朱祖谋之荐,受聘为中山大学词学教授。抗日战争时,退香港,转澳门,复就教于广州大学。其词运意渊微,遣词纡徐,寄兴在从容不迫处,“运典能曲”(张尔田《遯庵文集·与龙榆生论词书》),非以襞积为工,而感时伤乱,不掩其忧。朱祖谋称其“善用逆笔,故处处见腾踏之势”,“神骨俱静,此真能火传梦窗者”(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引),许其与况周颐为“并世两雄,无与抗手”(《彊邨语业》卷三《望江南·序》)。吴清庠则以之与张尔田并称,谓“南有海绡,北有遁庵”(龙榆生《陈海绡先生之词学》)。著《海绡词》二卷,《海绡说词》一卷,另有遗词一卷未刊。生平见黄节《海绡词·序》(载朱祖谋辑《沧海遗音集》),龙榆生《陈海绡先生之词学》(《同声月刊》1942年第二卷第六号)。
-
程国彭
程国彭,清代医家。字钟龄,号普明子,安徽歙县人。笃信佛教,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康熙、雍正(1662~1735年)年间。少时体弱,自学医书,读书广博而勤于钻研,有多年实践经验,积30年业医心得,于晚年撰《医学心悟》(1732撰成),概括前人理论和方法,浅显实用,重点突出,颇多个人所悟,流传很广,在普及医术上有相当贡献。强调学贵沉潜,思贵专一, 认为医术关乎性命,操术不可不工,处心不可不慈。把《伤寒论》的病理概括为“寒、热、虚、实”四字,更引伸为表寒、里寒、表热、里热、表里皆热、表里皆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八个方面。对“四诊”、“八纲”、“八法”都有明晰论述和发挥,并列内、外、伤寒、瘟疫、妇、五官等科病症的病因、症候及诊治。《郑堂读书记》评其书曰:“条分缕析,因证定方,大抵一衷于古,而又能神而明之,以补昔人智力所不逯。盖昔人论分,分则偏,钟龄之论合,合则全。剖抉辨晰,悉归简易”。此评基本道出了其书的特点。另有《外科十法》,列述外科常见病患,疔疮、痈疽、梅毒、乳痈、疥癣等症,亦简明实用。他的著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论述切要,尤为初学者所欢迎。常被采用为习医课本。
-
陈德求
陈岐,字德求,明末清初医家。陈氏博览医籍,融会古今,“上而神农、轩岐、张、朱、李、刘,下而《医统》、《准绳》、《薛氏十六种》以及《指掌》、《医鉴》”,无不详加研究,虚心访求,并结合个人三十年临床经验,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撰成《医学传灯》。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鹄
陈鹄,南宋笔记作家。字西塘。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1216)前后在世。曾与陆淞交往甚密。所著的《耆旧续闻》十卷,收录于《四库总目》。书中主要记录了北宋汴京以及宋南渡后,一些名人的言行和遗闻旧事,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也有一些对诗文的评论。另有一版本题作“陈鹄录正”,《四库提要》疑是旧有此书,只不过作者仅作编校剪裁而已,原因可能是该书主要是作者采录各种文集和家传作品而成,又不多注明出处,文中又明显有辑用旧有文章未加整理的痕迹。耆(pi骑)旧为“故老”的意思。作者善用对话、表情等的描写、使文章生动、自然,富有情趣,如《苏轼抄书》,以苏轼三抄《汉书》为例,描写了苏轼的苦学精神。
-
陈旅
陈旅(公元1288年-1343年)字众仲,兴化莆田(今属福建)人。幼孤,笃志于学,于书无所不读,被荐为闽海儒学官,中丞马祖常很赏识他的才能,在马的鼓励下入京师,又得虞集所知,视他为后继者,说:“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赵世延力荐,任国子助教。元统二年(1334),出为江浙副提举,后至元四年(1338),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1341),迁国子监丞,又二年卒,年五十六。他是元后期有名的文章家之一,能博取前人所长,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元史·儒学传》称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苏天爵颇欣赏他的文章,特请他为《元文类》作序。钱惟善《送陈众仲之官翰林应奉》诗中称赞他“一代文章关气韵,十年馆阁擅风流”。他的文名大于诗名,诗多题画赠答之作。诗有民歌风,像《和萧秀才歌风台》这样的怀古之作,不用律体,而有歌谣风味。又如《分题得车摇摇送方叔高之官》,也采用民歌风格,从中可以看出受六朝歌谣体影响,他也学六朝艳体诗。其律、绝有的能描绘出优美意境,如七绝《题虞先生词后》,用虞集名作[风入松]词意,既写出江南风光之美,又十分切题。但从总体看,陈旅诗个人风格不够突出,有时好有僻字。有《安雅堂集》系其子所编。《元史》和清顾嗣立均称十四卷,《四库全书》所收为十三卷,有张翥、林泉生二序。生平事迹见《监学祭陈众仲监丞文》(《吴正传文集》卷二○)、《元史》卷一九○、《元儒考略》卷三、《宋元学案》卷九二、《元诗选·初集》小传、《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七。
-
程敏政
程敏政(1446年1月7日~1499年7月11日),明代诗文作家、史学家。字克勤。休宁(今属安徽)人。10岁以神童荐,英宗召试,即日赋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1篇,援笔立就,文采粲然,诏读书于翰林院。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以学问赅博闻名翰林。孝宗嗣位,擢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直经筵。弘治六年(1488)冬,被劾致仕。弘治元年召还,不久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弘治十二年与李东阳主会试,被劾鬻题,下狱,后敕其致仕。他出狱愤恚,发痈卒。著述甚丰,有《篁墩集》90卷,编选《明文衡》、《新安文献志》。还有史学著作《宋遗民录》、《宋纪受终考》等。他才思敏捷,作诗甚多,其中有不少较好的作品。古体写得朗爽劲健,如《苏墨亭》、《过郑公钓台》、《题吴廷瑞太守山水障》都具有这种特点;律诗写得精警有味,如《留别济宁周同守》:“忆在成都砚席同,天涯相望几秋鸿。君生向我五年长,行色困人三月中。宦海积薪随上下,客途飘梗定西东。舣舟不尽牵情处,太白楼前柳絮风。”确有一定工力。但他存诗太多,芜蔓之作也不少,为世訾议。他的文章,充分体现学问渊博的特点,但不少文章缺少文学色彩。总的看来,他在当时还算得上较有成就的诗文作家。他编选的《明文衡》,选录了洪武至成化期间的古文创作。人们要了解明初散文的概况,此书是较好的参考资料。
-
陈骙
陈骙[kuí](1128-1203),字叔进,临海(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乾道四年,除秘书省正字。六年,除秘书郎。八年,除将作监。九年,除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出知赣州,改秀州。淳熙三年,迁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五年,试中书舍人,兼侍讲、同修国史。以论奉祠,起知宁国府,历知太平、袁州。光宗受禅,召权吏部侍郎兼实录院同修撰。绍熙元年,知贡举。二年,疏陈时政阙失三十条,皆切于时病。三年,权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四年,参知政事。宁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元年,提举洞霄宫。二年,知婺州。嘉泰三年卒,年七十六,谥文简。叶适为其文集序称“文词古雅,不名一体。间出新意奇句,读辄惊人”(《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今不传。又著有《文则》二卷,专论文章体式,《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旨皆准经以立制,其不使人根据训典,熔精理以立言,而徒较量于文字之增减,未免逐末而遗本”(卷一九五)。今存明成化刻本、《宝颜堂秘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校点本。还编有《南宋馆阁录》,记述南宋各代三馆职官名氏,今存《四库全书》本、《武林掌故丛编》本。《全宋诗》卷二三五九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五三八○。事迹见《宋史》卷三九三本传、《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
陈鉴
陈鉴,生卒年未详, 清代学者。字子明。曾居苏州。生平无考。对虎丘茶有研究。于顺治十二年(1655)撰成《虎丘茶经注补》,在唐代陆羽《茶经》原文下加注虎丘茶事,性质类似而超出 《茶经》原文范围的作“补”,为后人研究虎丘茶提供翔实史料。
-
崔述
崔述(1740年9月19日—1816年3月4日)清史学家。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二十二岁考中举人后,曾在广东、福建当过知县。崔述生当乾嘉时代,考据之学盛行,从方法论的角度说,考据学的特点就是“无征不信”。这就培育出一些学者的“疑古”精神。此前,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运用考据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被历代朝廷奉为“圣经”的《古文尚书》和孔安国的“传”都是伪书;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运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被后代史家视为信史的一些古籍是出于伪托。崔述正是继承了这种疑古的传统,认为战国以后的书传均不可轻信,所信者唯有六艺,而后人关于古史的概念,如“三皇五帝”、“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说法,却都始于汉儒。崔述一生的学术业绩就是廓清伪书和传说所长期积累的虚伪古史,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考信录》一书中。《考信录》的特点是辨伪,主要内容是《补上古考信录》、《唐虞考信录》、《夏考信录》、《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孟子事实录》等,其中《洙泗考信录》考证书传所述孔子生平事迹真伪,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参考资料。崔述所依据的原则为考信于六艺,即将孔子所传六经作为辨别真伪的根据。这在今天看来固然不值一提,但在学界多以汉儒的是非为是非的乾嘉时代(乾嘉之学又称“汉学”),怀疑汉儒本身就是惊天动地之举。关键问题还在于,《考信录》所表现的疑古精神和实证精神,开启了近代史学的新途径:研究古史,首先要考证史料的真伪。刘师培说,崔述在史学领域起了标例和征实的先驱作用;蔡元培称其为清代的王充;胡适将其作为新史学的起点,提出新史学要从赶上崔述开始;而顾颉刚轰动一时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将“三皇五帝”统统推翻,正是直接受到崔述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崔述就是“古史辨”派的旗帜。
-
陈均
陈均(1174—1244年),字平甫,号云岩,又号纯斋,宰相陈俊卿侄孙,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自小受理学和史学的熏陶,安贫力学,广览群书。中年又与理学家真德秀、郑性之等交厚。嘉定七年(1214),入国子监为太学生。用朱熹纲目义例,提要备用,辑成《皇朝编年举要备要》、《中兴编年举要备要》二书,起自宋太祖,迄至宋孝宗嘉定十七年。然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仅存太祖至宋钦宗九朝,故名《宋九朝编年备要》(亦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端平元年(1234),参知政事郑性之推荐其书于朝,授迪功郎,辞不就。年七十一卒,郑性之题其墓称:“笃行君子、纯斋陈公之墓。”
-
陈廷焯
陈廷焯(1853—1892年),近代词论家。字亦峰。原籍江苏丹徒,流寓泰州。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性格磊落,重品行。 十五年(1889)应礼部试,不售而归,途经山东某地,闻一妇哭声甚哀。询知此妇原系浙江人,因其夫死于外,无力归葬。廷焯遂慨然出资雇舟运棺木,相伴南下。有一侠客,亦暗中相随,见陈氏举止不苟,始以实情相告而去。一生治诗词,亦潜心医道。《感遇》诗云:“淮南多悲风,之子在北岑。登高望千里,平原莽荆榛。众趋贤所避,穷愁何所论。先师远垂训,忧道勿忧贫。至人贵藏辉,抱朴藏其真。”似是其生活与志趣的自述。
陈廷焯尤以词学理论知名于世。尝历数清代词学诸家,以为从朱彝尊之《词综》、万树之《词律》、彭孙遹之《词藻》等,或讲声律,或极艳雅,都有可采之论,但都不能洞悉词之本原,直揭词中三昧。而张惠言之《词选》则矫枉过正,虽门墙自高,其规模亦不够恢宏。于是上溯《诗经》、《离骚》,以情性温厚为体,以沉郁为用,大力提倡词的“沉郁”之说。以为“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诗词一理,然亦有不尽同者。诗之高境亦在沉郁,然或以古朴胜,或以冲淡胜,或以巨丽胜,或以雄苍胜。纳沉郁于四者之中固是化境,即不尽沉郁,如五七言大篇畅所欲言者,亦别有可观。若词则舍沉郁之外更无以为词。”(《白雨斋词话》)可谓常州词派的后劲。著有《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诗集》、《白雨斋词存》。
-
陈旸
陈旸[yáng](1064~1128年),北宋音乐理论家,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字晋之,福建福州人。中绍圣元年(1094)制科,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进《迓衡集》,鼓吹绍述,遂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因所进《乐书》“贯穿明备”,迁太常丞,进驾部员外郎,任讲议司参详礼乐官。后官至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卒年六十八。陈旸为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思想表现出保守复古的倾向,认为惟通过对古代儒家经典的稽查,方能寻得并继承正宗的音乐。他提出“五声十二律,乐之正也;二变四清,乐之蠹也”的说法,主张废弃“二变”与“四清”。废“二变”,即在音阶上只要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不要有变宫、变徵的七声音阶。废“四清”,即在音域上只要一个八度以内的十二个半音,而将八度以上的四个半音去除。以宋代乐制的编钟、编磬为例,每架16具,依其主张,仅需12具,故将音域限制在较狭窄的范围内,减弱了音乐的表现力。此外,他对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亦采取排斥态度。显然,这些主张并不符合音乐发展的趋势。不过,其音乐思想并未影响其在编著《乐书》时所采取的兼容并包的态度,故其书渊博宏大,对当时古今中外的音乐资料皆详细备载,实为中国现存较早的音乐百科式的巨著。南宋陈振孙认为:“其书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优伶、 杂戏, 无不备载。”可见, 他为保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资料的整理与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
-
陈朴
陈朴,唐末五代人。字冲用 (一作中用)。弱冠时德行文妙,才质奇伟。僖宗时避黄巢之乱,入蜀,隐居青城大面山,受道于钟离权,与吕洞宾同一个师父。
有内丹道术。其丹法系统完整,借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念,依日月运行,阴阳消息、节候时辰,返还生命的最佳存在状态。其丹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注重任脉一路的运炼,提出内丹是由人身内心肾精气交媾而成,人体内部的生命运动是产生内丹的根源。认为内丹的修炼是一个渐进过程。体内精气神经过一定的量变,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超乎常人,就成仙,仙人也是凡人修炼而成的。
著有《陈先生内丹诀》行世,书中几乎不引用外丹术语,托意“望江南”词,辅以口诀,九转成道,通俗易懂。撰注《真龙虎九仙经》。《通志·艺文略》著录:“《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唐叶静能撰,罗公远、一行注。”即是此经。
-
崔子方
崔子方,北宋经学家。字彦直,一字伯直,号西畴居士。涪州涪陵(今属四川)人。通《春秋》学,与苏轼、黄庭坚交游。绍圣间曾上疏请求设置《春秋》博士。后隐居不仕,闭门著书30余年。他认为:“《左氏》求圣人之意而不得,一皆以事言之而略其褒贬,故常取于近而失之浅;《公羊》谓圣人欲以成后世法,必有惊动人之耳目而难言者,故常志于难而失之险;《穀梁》谓圣人苟致意焉,不当浅近易之,必有委曲而深者,故常求于远而失之迂。”因考探《春秋》著例,对“三传”有所纠正。著有《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例要》。
-
陈其瑞
陈其瑞,生卒年不详,清医家。字蕙亭。浙江平湖人。初习儒,后随军办理文书事务。因自幼喜读医书,中年后遂以医为业。光绪七年(1881年)任职于江苏官医局。施诊之暇,手辑《本草撮要》十卷(1886年)。采常用药六百六十八味,以药为经,以方为纬,撮其性味、功效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