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褚藏言
褚藏言,唐代散文家。江西人。自称西江逸民。大中间在世。生卒年及事迹不详,约活动于唐懿宗咸通年间。编有《窦氏联珠集》。收录中晚唐诗人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五兄弟的诗共100首,并写有5人小传附于诗前。《全唐文》卷761存文5篇,即《窦氏联珠集》中为窦氏五兄弟所作小传。
-
柴望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幼颖异,五岁能诵诗书。甫成童,博通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研习。为文联珠贯玉,豪迈骏逸,流播江左。嘉熙间,为太学上舍生。淳祐六年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鉴》,忤时相,下临安狱,后放归田里,京师名公祖道涌金门外,赋诗为别。端宗立,以布衣人直前殿。景炎二年,特旨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宋亡,杜门谢客,感愤激烈,每见吟咏。与弟随亨、元亨、元彪并称柴氏四隐。元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其诗近晚唐体,而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哀惋动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元杨仲弘序其集,谓“其诗秉于忠义,而摅于危迫。摘词琢句,动谱音律。雄豪超越,如天马之骤空;潇洒清扬,如春花之映日”。词亦蕴藉风流,多伤时之作。文效古法而出以己见,其《和归去来辞》颇有视得丧荣辱如脱屦之慨。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已佚。后人辑为《秋堂集》二卷,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收入《柴氏四隐集》。《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十三首。《全宋诗》卷三三四○录其诗一卷。文收入《全宋文》卷八○二八。事迹见《秋堂集》附里人苏幼安所撰《柴秋堂墓志铭》。
-
池本理
池本理,明代赣州(今江西赣州市) 人,著有 《禽遁大全》 及 《禽星易见》,余事不详。
-
陈谟
陈谟(公元1305年--1400年),字一德,号心吾。泰和(今属江西)人。幼能诗文,专力研治经学,旁通诸子百家,亦留心经世济人之学。教授于乡里,曾主清节书院,隐居不求出仕。谟处于易代之际,作为理学家,亦不提倡愚忠死节,曾著《通塞论》引微子、箕子之事,反复申明,谓革代之际,不必死节。四库馆臣认为此论“最为害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实,这正反映了其立论之通达。论学注重人的本性,并主张应能融会贯通礼乐、刑政、钱谷、甲兵等实用之学。一时经生学子多从之游,称海桑先生。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征至京师议礼,受到太祖重视。宋濂、王祎推荐为国子学博士,谟引疾辞归。屡次应聘为江、浙二行省之考,所甄拔之人,多为知名之士。其诗多描写琐屑的日常生活,但从中可见作者的急于用世之情或坦荡平易的儒者情怀。如:“榕荫翠盖倚重重,相送城南复向东。上将故多黄石略,参军况是紫髯翁。重题锦字云生纸,独转沧浪月满蓬。徙倚松根看野色,青山缥缈意何穷。”(《榕树下别参军再赋就简指挥》)诗中把建功立业的向往与对平凡生活的渴求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著有《书经会通》、《诗经演疏》、《东宫备览》等。其诗文收入《海桑集》。《明史》卷二八二有传。
-
陈悦道
陈悦道,元代人,撰有《书义断法》六卷。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曹履泰
曹履泰(?-1648年),字大来,号方城,浙江海盐人,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明朝光启1625年榜进士,于福建同安县任县令5年,施政严保甲、练乡勇,保固地方不遗余力,因此招抚郑芝龙,同党李魁奇、钟斌仍为海寇,蹂躏中左所,履泰日率领父老子弟练兵,军容甚盛,诸海盗相戒勿犯;后任明兵部侍郎(副部长),明亡,投效唐王于侧,于赣州遭遇清兵,拒降跳崖仅轻伤,次年返乡病逝。著作《靖海纪略》为履泰任同安时,与上司往返之文件。书分4卷,前3卷主要为书信,共计100余封;第4卷为办理团练的过程及成效,极具史料参考价值。
-
陈师凯
陈师凯,字道勇,元代江西南康人,尝隐居庐山,名其地曰东汇泽(一说师凯字叔才,江西都昌人)。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陈泰交
陈泰交,生卒年不详,字同清,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明代经学家。熟读经书,万历年间得中国子监生。著有《尚书注考》一卷,传于世。(事迹见《四库全书提要》卷十二。)
-
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清代著名诗词家。字迪清,一字升阶,又字升六,号实庵。山东安丘人。清世祖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圣祖康熙三年(1664)进士,考授内阁中书,出为徽州府同知,内召为礼部仪制司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贞吉性耿介孤特,笃于师友。王士禛尝选宋琬、田雯、王又旦、丁炜、汪懋麟、曹贞吉等十人之诗为《十子诗略》,世称“金台十子”。贞吉作诗受到其外祖父刘正宗提倡济南诗派(其代表者为李攀龙)影响,亦从学习“后七子”入手,注重格调气势,后亦出入苏轼、陆游之间,注重铺排句式,不以模拟为工。其诗多写行旅游踪。邓汉仪引吴剑宜语:“新安山水佳胜,而近得中翰曹公来治吾郡。诗才文笔,炤耀岩峦,固为人地两绝。而甫莅渐江,旋承辑端,往来燕、齐道上,著《朝天集》。河声岱色,尽贮奚囊。他时搜胜天都,发为诗歌,灵奥当复奚似?”(《诗观三集》)贞吉还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轧轧机声彻晓催,机声未尽剪刀裁。问君何事匆匆极,长吏新膺上考来。”“如掌山田蔓草青,儿童菜色妇鸠形。不辞努力躬耕去,里正勾人到县庭。”(《山民叹》)可见“长吏”的成绩与“上考”是建立在对百姓残酷剥削之上的。《灯市叹》揭示当时“太平”、“繁华”景象背后所掩藏的百姓血泪:“太平物力富年年,五侯七贵囊金钱。一挥中人数家产,持向深闺伴绮筵。呜呼,金可竭,灯不灭。六鳌皆上繁星列,斑斑照见苍生血。”(《灯市叹》)诗格高苍清劲,老而弥健。又工词,其词出入于南北宋之间,多有寄托。著有《珂雪集》二卷、《朝天集》一卷、《鸿爪集》一卷、《黄山纪游诗》一卷、《珂雪词》二卷。《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张贞为撰墓志铭、祭文。
-
查为仁
查为仁(1695~1749), 清代诗人,字心谷,号莲坡。宛平生员,年十八举康熙五十年乡试第一,是科主试者为尚书赵申乔。申乔尝以革铜商事与当时权贵龃龉,铜商金、王两姓必欲甘心焉。及是,谓榜首乃富人子,且年少名不出里閈,遂钩致以兴大狱。既锻炼成,谓为仁中式情弊虽由其父主使,而通同作弊,相随脱逃,法当论死。为仁固才士,长系请室,既颠蹶无生理,乃就白云司葺板屋数间,读书其中,榜曰“花影庵”,七略四库,恣意搜讨,结撰日工,篇章斯富。初时传闻,有谓为仁目不识丁者,至是人始知其为慧业文人,才藻横飞若此也。为仁自年十九就逮,越八载始邀矜释出狱。后居水西庄,缥缃锦轴,法物图书,金石彝鼎,藏贮极多,款接名流,如吴廷华、汪沆、刘文煊、万光泰、厉鹗、杭世骏、朱岷,俱主其家。乾隆建元,朝廷广开鸿博科,大江南北才俊轻舠诣阙,络绎不绝,凡道出津沽者,一刺之投无不延揽,故其时水西庄宾客亦视前后为最盛,许佩璜赠诗,至以“孙北海”,“郑南阳”为比,可以想见其风度矣。乾隆十四年卒,年五十有六。为仁少婴世网,息机最早,其所托意在山水禅悦友朋书卷之间,通脱雄骜,涤烦释滞,至于神明不昧,往往先兆通于梦寐,契知及于鬼神,事虽不经,而屡见记载,盖亦所谓有夙根者也。著有《蔗塘未定稿》九卷,外集八卷。子善长,字树初,号铁云,乾隆十八年举人,联捷进士。刑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由监察御史转给事中,巡视天津瓜仪漕务,乡里荣之。著有《铁云诗稿》。善和,字用咸,号东轩。查氏中衰,善和善居积重,振旧业,学问博雅,能自韬晦,好吟咏,著有《东轩诗草》。善和子诚,字伟中,一字静岩,号海沤,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官员外郎。平淡简易,有祖风。家起小园,叠石莳花,积书满架,无不披览,然不事生产,家又中落,遗有《天游阁诗稿》。子讷勤,进士,仕至陕西督粮道,宛平籍。
-
陈大章
陈大章(1659-1727),清代诗人。字仲夔,号雨山。黄冈(今属湖北)人。少从名儒陆陇其,交梁佩兰、陈恭尹,工诗古文。后游学问津书院,问津书院问津堂会课生,勤奋好学,博研经史,能诗会文,善书画,尤工墨菊、行草书。康熙二十六年(1687)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以母老乞归,筑室松湖,以教授为生,以读书、著述自娱。少时随父官粤地,与梁佩兰、陈恭尹有交游。为人崇尚志节,不近名利,曾坚辞江汉书院之聘。性好游山,翠微、庐山、金焦、苏台、白门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游必有诗,其诗以描绘山川风光为主要内容。如《游庐山》、《九江夜泊》、《瓮山拜耶律文正公墓》等,都可看作是生动的游记。还有一些抒写性情的诗,多赞颂隐逸生活。如《里中四贤诗》表现出对隐士“长啸隐庐山,成名笑广武”的清高闲淡生活的欣羡;《赠万师二先生》流露出对“闲招野鹤云归岫,偶过溪桥月落村”这种闲云野鹤式生活的向往。在艺术上,这类表现隐逸生活的诗,多恬淡和雅;而描写山川风光、记游之作,往往笔势凌厉,着墨酣畅,富于气势。如《登小孤山》:“蜀江万里浮鸿濛,洞庭势挟彭蠡雄。小孤突起插天半,百川砥柱为之东。磴道虚无动寒色,渔舟一叶傍绝壁。蛟鼍正昼吼风霾,泱漭孤云天地白。”此外,陈大章的文章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名气。著有《玉照亭诗钞》20卷,《北山文钞》、《抱节轩类记》、《诗传名物集览》100卷等。
-
陈象古
陈象古,宋代人,生卒年不详。陈象古曾官任承议郎,传说他儒道兼通。撰有《道德真经解》。
-
崔融
崔融(653~706年),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上元三年,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东朝表疏,多成其手。圣历中,自魏州司功参军迁著作佐郎,历右史、著作郎。四年,进凤阁舍人。久视元年,出为婺州长史,寻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事。长安二年,再迁凤阁舍人。三年,兼修国史。四年,改司礼少卿,仍知制诰。神龙元年,因附张易之贬为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谥日文。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需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为“文章四友”。《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唐朝新定诗体》一卷,未署撰人姓名,近人考证,以为崔融所作。《文镜秘府论》时有征引。其东卷《论对》,称此书为《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其地卷论“十体”,则称《崔氏新定诗体”。就其残文观之,其原书内容大抵论调声、声病、属对以及修辞者。书称“新定诗体”或“诗格”,则似为当时人所应遵循者。其于律诗格式之奠定,当曾起重要作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编有《珠英学士集》五卷,著有《宝图赞》一卷、文集六○卷,除《珠英学士集》存敦煌写本二残卷外,馀佚。《全唐诗》卷六六录存其诗一卷,《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三辑补二首。《全唐文》卷二一七至二二○录存其文四卷,《唐文拾遗》卷一六及《续拾》卷二辑补二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九四、《新唐书》卷一一四本传。
-
陈良谟
陈良谟(1482—1572),字中夫,号楝塘,安吉凤亭(今凤凰山乡)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初授工部主事。奉母入京,船行中途,适河道水涸,须陆行,畏难不前。母责曰:“平生出入徒步,若初入官便思安逸,纵此一念,吾立见汝败矣。”遂敬诺改途。于朝廷工、礼、刑、兵四部郎署辗转达十年,后外调,历任湖广参议、福建按察副使及贵州参议。为官清廉,某巨商曾持良谟友人书函以求助,始欲许之,后见出千金相赠,顿鄙而拒之。年五十七,因病乞休归里。时,湖俗士大夫以财相高,惟与良谟相处不敢言财,时人誉其为“有志于圣人之徒”。自幼勤学,耄耋之年仍琅声不绝。其诗文温醇典雅,著作甚丰,存有《天目山房集》、《见闻纪训》及《佩韦纂要》等数百卷。
-
程一了
程一了,号学仙子,宋人。生平里居未详。似为道士。著有《丹房奥论》一卷,今存《道藏》本。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车垓
车垓[gāi],南宋学者。字经臣,号双峰,初名若绾,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咸淳中,由特奏名授浦城县尉,以年老不赴,德祐二年卒。垓及从兄若水,皆从学于叔父安行,安行就业于朱熹门人陈埴。垓对丧礼颇有研究,撰有《内外服制通释》,是书仿朱熹《家礼》体例而补其未备。有图、说、名义、提要等部分,凡正服、义服、加服、降服皆阐述明晰,条理清楚。牟楷序称:《家礼》言其然,此言其所以然。
-
陈少微
陈少微,字子明,号衡岳真人。唐代道士。撰《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各一卷。
-
陈次升
陈次升(1044~1119),字当时,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六年进士(《宝祐仙溪志》卷四),知安丘县,为监察御史,提点淮南、河东刑狱。绍圣中,为殿中侍御史,进左司谏,谪监南安军酒税。徽宗立,召为侍御史,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以论劾蔡卞、蔡京,谪降集贤殿修撰,继又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宣和初卒,年七十六。著有奏议集《谠论集》,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遗文,编为五卷。《全宋诗》卷七九八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二二四○至二二四四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元陈则中《待制陈公行实》(《谠论集》卷五附录)、《宋史》卷三四六本传。
-
池志澂
池志澂[chéng](1854—1937),字云珊,晚号卧庐。瑞安县城关虞池人。著名书法家兼医家。池志澂少时聪颖好学,颇具天赋,7岁就读私塾,开始临池习字,稍长又得名师何子贞先生亲授,经多年勤学苦练,他将颜鲁公之书法练得苍劲豪放、大气磅礴、别具一格,因而名闻遐迩。20岁即入泮为庠生,旋食廪饩。 清光绪元年(1875),瑞安经学大师孙衣言先生时任湖北藩司布政使,池氏随业师孙衣言做幕僚。孙衣言先生调任江宁,池志澂随至金陵。孙衣言弟孙锵鸣先生时为金陵钟山书院执教主讲,池志澂好学求进,遂入院攻读,与江都刘寿曾、金陵冯煦、黄岩王彦威、泰顺周恩煦等众多硕学之士,相从为文酒之会,相互切磋学问,品诗论文,并在金陵万春园结诗文社,颇极一时之盛。在此期间,池氏著有《秦淮湖舫录》《游莫愁湖记》《金陵西归日记》等文章。肄业后,赴杭秋试不第,又转居上海。在沪上与同乡好友接触新事物,探讨时事大局,感慨颇多。著《游沪梦影录》一卷。光绪五年(1879),孙衣言先生致仕归,设诒善祠塾,以教乡里好学文章之士,池志澂因屡试不售,故返回瑞安随之学古文辞。孙氏喜其文气刚而达,授以永嘉先正之书。光绪七年(1881),池志澂参加许启畴、陈虬、陈黻宸等组织的“求志社”,授徒治学之外,持清议,谈新法,颇为众人所忌。陈虬、陈黻宸等筹资助其出游,历杭、沪、宁、皖、鄂等地无所遇。光绪十八年(1892),到台湾任抚台及台湾机器局文案,并应台东修志局聘请编修地方志,在台湾当地声望甚高。甲午战败,台湾沦为异域,池志澂愤而归家,作诗曰: “浮海曾经南北台,廿年心事亦堪哀;巨鳌忽入他人网,倦鸟仍归故国来。金玉江山今异局,文章幕府昔多才;当年纂笔东州志,曾否风雷付劫灰。”在台湾三年,著有《全台游记》《番社记闻略》《台湾雪鸿记》等。 自台湾归来,池志澂年已四十余岁。在瑞安居家期间,他以行医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温处道宗源瀚特捐奉银二百元,邀请陈虬在温州郡城小南门小高桥设立利济分院,并创设分院学堂于周宅祠巷,池志澂协助陈虬在郡城创办利济分院,并出任分院学堂监院兼总理,亲课医籍。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虬在郡城府前街设利济学堂报馆。次年, 《利济学堂报》创刊后。池志澂主持《利济学堂报》杭州分馆事务。其时,山阴汤寿潜、余杭章炳麟等在杭州创办《经世报》,池志澂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并在医务之暇为《经世报》撰述,共同鼓吹变法维新,探求救国图存之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维新变法不久,在孙诒让等贤达人士的倡导下,瑞安大兴办学图强,池志澂曾担任西南蒙学堂监督,并常与老友许渠村、王竹君、李漱梅、项方纲、洪演畴等结社聚欢,吟诗作对。至民国初,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池志澂淡泊名利,不事政治,深居寡出,以诗酒自娱,而每日来他家求医、索字者甚众。民国十八年(1929),池志澂的书法条幅在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被誉为“东南第一笔”。从此名声大振,前来求字者更多,当时瑞安有民谚云: “革命要靠孙中山,看戏要听梅兰芳,写字要请池云珊。”而池氏待人和善,从不以名家自居,凡有求字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往往日书数十纸,总是竭尽全力,也要让对方满意而归。结果搞得终日忙碌不堪、穷于应付,而他却乐此不疲。池氏曾在自家门宅撰联云: “挟医济世,卖字为生。”晚年又撰写一幅古稀自寿联,更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少年读书,中年游幕,末局作时医,年年白手千金,人皆笑曰老不死! 食尚有肉,行可乘舆,精心治顽疾,夜夜青灯一盏,我亦挨到古来稀。” 民国二十二年(1933),温州各县学界名流成立“瓯风社”,定期发行《瓯风杂志》,所刊皆为地方文献, “盖以昌明,永嘉故有学术”。并发往全国各大图书馆和藏书楼,以扩大温州文人的知名度。池志澂当时为“瓯风社”年纪最大的社员,并为《瓯风杂志》题写封面,他所著的《全台游记》也发表在此刊中。池志澂精通中医,名闻当地,尤以治疗“伤寒”为长,每日求医者甚多。但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贫苦乡民上门求医者,常常免费为其诊治,为乡人所称颂,晚年在家行医卖文,日不暇给。医术传授于池仲贤、王志坚等弟子,皆有医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当年亲历台湾沦陷之痛的池志澂,不料在年迈力衰之际,又遭遇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惨景;加之暮年丧子打击,使得他悲愤交加、忧患成疾。他生病卧床期间曾作诗云:“同文同种起风烟,可恨亡儿缺一边。漫说中原多战事,老身无力着征鞭。”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即与世长辞。池志澂先生一生勤奋好学,正直善良,善中医,工诗词。其诗歌哀挽,格调尤佳,常为人所诵。书法源自颜鲁公而入何子贞堂奥。民国《瑞安县志稿》有传。所著《卧庐医案》已佚,尚有《卧庐文集》四卷、《诗录》四卷等留世。
-
蔡廷兰
蔡廷兰(1801~1859),字香祖,号郁圆,学者称秋园先生,澎湖人〈今马公市兴仁里〉。幼颖异,十三岁补弟子员,屡试第一,深得澎湖蒋镛欣赏当时人称“神童”。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人称「开澎进士」。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大饥,曾作〈请急赈歌〉上呈兴泉道周凯。道光十四年(1834)主讲台湾引心书院,道光十六年(1836)乡试毕返乡,海上遭飓风,飘泊到越南。步行四月,历万馀里,返回福建,将所见所闻撰成《海南杂著》,现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道光十七年(1837),周凯任台湾道,聘廷兰主讲崇文书院,兼引心、文石两书院。历官峡江知县(道光29年4月、公元1850年)、南昌水利同知、丰城知县等,颇有政声。因抗太平军有功,升赣州同知。咸丰九年(1859)卒于官,年五十九。蔡廷兰诗工古体,文善四六。曾佐通判蒋镛纂《澎湖续编》。光绪四年(1878)金门林豪为之集成《惕园古近体诗》二卷,骈体文、杂著各若干卷。《惕园古近体诗》今未见,以下据蒋镛《澎湖续编》〈艺文〉、林豪《澎湖厅志》〈艺文〉、连横《台湾诗乘》、赖子清《台湾诗醇》、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编校、增补之。(江宝钗撰)
-
成伯玙
成伯玙[yú],唐代经学家。生卒年月事迹不详。著有《尚书断章》、《毛诗断章》二卷、《毛诗指说》一卷。
-
蔡卞
蔡卞(1048年-1117年),北宋哲宗时尚书左丞。字元度,蔡京弟,王安石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第,调江阴(今属江苏)主簿。王安石以女妻之, 因从之学。元丰(1078—1085)中,荐为国子直讲,加集贤校理、崇政殿说书,擢起居舍人,历同知谏院、侍御史。居职不久,皆以王安石执政亲嫌辞,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哲宗立,迁礼部侍郎。使辽还,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徙江宁府(今属江苏),历知五州。绍圣元年(1094),复为中书舍人。上疏言神宗盛德、卓绝千古,兼发扬休光,正在史策。兼国史修撰,迁翰林学士。四年,拜尚书左丞,专托“绍述”之说,欺上胁下,打击异己。徽宗即位,谏官劾其罪,以资政殿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居住。踰岁,起知大名府(今属河北),徙扬州(今属江苏),召为中太乙宫使,擢知枢密院。时蔡京为相,政事时有不合。崇宁四年(1105),罢知河南(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五年,加观文殿学士,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政和三年(1112),进检校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镇东军节度使。七年,谒归上冢,道死,赠太傅,谥号“文正”。
-
陈启源
陈启源(?—1683或1689),清代训诂学家。字长发,吴江(今属浙江)人。明诸生。不喜与外人接,唯嗜读书,与同里朱鹤龄友,且助其治学。晚岁精研经义,尤至力于《诗》。坚持汉学,不容一语有其出入,历十四年,三易其稿,成《毛诗稽古编》。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儒林传》、《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卷一。所作《毛诗稽古编》三十卷,训诂准《尔雅》,篇义准《小序》,诠释经旨准《毛传》,以《郑笺》佐之,名物取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题“毛诗”,名其所宗;曰“稽古”,明为唐以前专学。辨正朱熹《诗集传》等,掊击刘瑾《诗传通释》等。引据赅博,疏证详明,一扫明儒说经虚辨之病。朱鹤龄谓其“宣幽抉滞,劈肌中理”。而过拘汉学古义,是其不足。另有《尚书辨略》二卷,《读书偶笔》二卷,《存耕堂稿》四卷。
-
蔡德晋
蔡德晋,清江苏无锡县人。字仁锡,号敬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举人。乾隆二年(公元1736年),杨名时荐授国子监学正,迁工部司务。生平研精《三礼》,著《礼经本义》十七卷,《礼传本义》二十卷,《礼通》五十卷,虽间出新义,但持论悉有根据。 (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卷一百四十四,《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三,《清儒学案小识》卷十二,《文献征存录》卷四,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
陈则通
陈则通。则通,号铁山先生,元人。有《春秋提纲》。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