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澂

- 姓名:池志澂
- 别名:字云珊,晚号卧庐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瑞安县城关虞池人
- 出生日期:1854
- 逝世日期:1937
- 民族族群:
池志澂[chéng](1854—1937),字云珊,晚号卧庐。瑞安县城关虞池人。著名书法家兼医家。池志澂少时聪颖好学,颇具天赋,7岁就读私塾,开始临池习字,稍长又得名师何子贞先生亲授,经多年勤学苦练,他将颜鲁公之书法练得苍劲豪放、大气磅礴、别具一格,因而名闻遐迩。20岁即入泮为庠生,旋食廪饩。 清光绪元年(1875),瑞安经学大师孙衣言先生时任湖北藩司布政使,池氏随业师孙衣言做幕僚。孙衣言先生调任江宁,池志澂随至金陵。孙衣言弟孙锵鸣先生时为金陵钟山书院执教主讲,池志澂好学求进,遂入院攻读,与江都刘寿曾、金陵冯煦、黄岩王彦威、泰顺周恩煦等众多硕学之士,相从为文酒之会,相互切磋学问,品诗论文,并在金陵万春园结诗文社,颇极一时之盛。在此期间,池氏著有《秦淮湖舫录》《游莫愁湖记》《金陵西归日记》等文章。肄业后,赴杭秋试不第,又转居上海。在沪上与同乡好友接触新事物,探讨时事大局,感慨颇多。著《游沪梦影录》一卷。光绪五年(1879),孙衣言先生致仕归,设诒善祠塾,以教乡里好学文章之士,池志澂因屡试不售,故返回瑞安随之学古文辞。孙氏喜其文气刚而达,授以永嘉先正之书。光绪七年(1881),池志澂参加许启畴、陈虬、陈黻宸等组织的“求志社”,授徒治学之外,持清议,谈新法,颇为众人所忌。陈虬、陈黻宸等筹资助其出游,历杭、沪、宁、皖、鄂等地无所遇。光绪十八年(1892),到台湾任抚台及台湾机器局文案,并应台东修志局聘请编修地方志,在台湾当地声望甚高。甲午战败,台湾沦为异域,池志澂愤而归家,作诗曰: “浮海曾经南北台,廿年心事亦堪哀;巨鳌忽入他人网,倦鸟仍归故国来。金玉江山今异局,文章幕府昔多才;当年纂笔东州志,曾否风雷付劫灰。”在台湾三年,著有《全台游记》《番社记闻略》《台湾雪鸿记》等。 自台湾归来,池志澂年已四十余岁。在瑞安居家期间,他以行医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温处道宗源瀚特捐奉银二百元,邀请陈虬在温州郡城小南门小高桥设立利济分院,并创设分院学堂于周宅祠巷,池志澂协助陈虬在郡城创办利济分院,并出任分院学堂监院兼总理,亲课医籍。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虬在郡城府前街设利济学堂报馆。次年, 《利济学堂报》创刊后。池志澂主持《利济学堂报》杭州分馆事务。其时,山阴汤寿潜、余杭章炳麟等在杭州创办《经世报》,池志澂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并在医务之暇为《经世报》撰述,共同鼓吹变法维新,探求救国图存之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维新变法不久,在孙诒让等贤达人士的倡导下,瑞安大兴办学图强,池志澂曾担任西南蒙学堂监督,并常与老友许渠村、王竹君、李漱梅、项方纲、洪演畴等结社聚欢,吟诗作对。至民国初,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池志澂淡泊名利,不事政治,深居寡出,以诗酒自娱,而每日来他家求医、索字者甚众。民国十八年(1929),池志澂的书法条幅在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被誉为“东南第一笔”。从此名声大振,前来求字者更多,当时瑞安有民谚云: “革命要靠孙中山,看戏要听梅兰芳,写字要请池云珊。”而池氏待人和善,从不以名家自居,凡有求字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往往日书数十纸,总是竭尽全力,也要让对方满意而归。结果搞得终日忙碌不堪、穷于应付,而他却乐此不疲。池氏曾在自家门宅撰联云: “挟医济世,卖字为生。”晚年又撰写一幅古稀自寿联,更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少年读书,中年游幕,末局作时医,年年白手千金,人皆笑曰老不死! 食尚有肉,行可乘舆,精心治顽疾,夜夜青灯一盏,我亦挨到古来稀。” 民国二十二年(1933),温州各县学界名流成立“瓯风社”,定期发行《瓯风杂志》,所刊皆为地方文献, “盖以昌明,永嘉故有学术”。并发往全国各大图书馆和藏书楼,以扩大温州文人的知名度。池志澂当时为“瓯风社”年纪最大的社员,并为《瓯风杂志》题写封面,他所著的《全台游记》也发表在此刊中。池志澂精通中医,名闻当地,尤以治疗“伤寒”为长,每日求医者甚多。但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贫苦乡民上门求医者,常常免费为其诊治,为乡人所称颂,晚年在家行医卖文,日不暇给。医术传授于池仲贤、王志坚等弟子,皆有医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当年亲历台湾沦陷之痛的池志澂,不料在年迈力衰之际,又遭遇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惨景;加之暮年丧子打击,使得他悲愤交加、忧患成疾。他生病卧床期间曾作诗云:“同文同种起风烟,可恨亡儿缺一边。漫说中原多战事,老身无力着征鞭。”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即与世长辞。池志澂先生一生勤奋好学,正直善良,善中医,工诗词。其诗歌哀挽,格调尤佳,常为人所诵。书法源自颜鲁公而入何子贞堂奥。民国《瑞安县志稿》有传。所著《卧庐医案》已佚,尚有《卧庐文集》四卷、《诗录》四卷等留世。
池志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岳阳风土记
宋范致明撰,一卷。今流传有《古今逸史》本,明嘉靖刻本,《永乐大典》辑本。范致明字晦叔,建安人,元符中登进士第。此书系范以宣德郎谪监岳州商税时所作。全书不分目,随事记载。虽仅一卷,但内容详实,对郡县沿革、山川改易、古迹存亡的考证,皆确有引据,不同于其他地志的附会。如《太平寰宇记》谓长江流入洞庭,比书则谓洞庭汇入长江,长江不入洞庭,惟荆江夏秋暴涨乃逆泛而入,三五日即还,名曰“翻流水”;又如《水经注》谓澧水会合沅水,然后入洞庭湖,此书则谓澧、沅虽然相通,却各自入湖,澧水入湖处名澧口,沅水入湖处名鼎江口等,均是。书中所记其他轶闻逸事,亦颇资采择,叙述尤为雅洁,《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在宋人风土书中,可谓佳本矣。”
伤寒论集成
《伤寒论》注本。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10卷。日本山田正珍(宗俊)编著。此书之《伤寒论》原文,主要依据宋版,并参酌其余诸本予以补正。前列“张仲景自序解”,系编者对仲景原序之注文。其于《伤寒论》各篇之注,引述内容包括宋林亿校正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喻昌《尚论篇》、张璐《伤寒缵论》、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以及《医宗金鉴》中所载汪琥、吴人驹、魏荔彤等注文。兼及王肯堂《证治准绳》、钱潢《伤寒溯源集》。其于日本国学者,引述中西惟忠、内藤希哲、小岛瑞、岛寿、宫义方、户田斋等人的著作,山田氏个人亦有较多的学术见解。故全书以征引浩博著称。现存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所刻之《皇汉医学丛书》本,我国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此丛书本出版排印本。
伤寒法祖
清·任越庵撰。约成书于1793年。全书4万字。书凡2卷。卷上述伤寒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病启微、风寒辨惑、温暑指归、痉温异同、平脉准绳。卷下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解, 末以制方大法殿后。任氏认为, 慈溪柯韵伯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附翼》二卷, 复撰《伤寒论翼》二卷, 阐未发之藏, 探独得之秘, 其明辨详析, 使仲景千古不明之案, 一旦豁然。但因流传已广, 翻刻既多, 其文义字句, 类多鱼豕, 观者未得洞明, 咸置高阁。殷鉴于此, 是书特将柯氏《伤寒论翼》错讹之处, 细加校正, 去繁就简, 重新正定, 而编次仍循柯氏之旧, 故定名曰《伤寒法祖》。是书在学术上, 以遵从柯韵伯学术思想为宗旨, 既以六经分证立论, 又主张伤寒六经为百病立法, 自亦包括杂病在内。反复阐明六经经界、合病并病等, 对伤寒六经证治亦详为剖析, 在仲景制方用药方面亦作了某些探索。然缺乏个人的独到见解。本书在任越庵生前尚未梓版。任氏逝世后多年, 其孙任波将此书稿交于弟子陶观永, 付梓刻版, 始得流传。此书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刊本,及裘吉生等辑《珍本医书集成》刊本; 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珍本医书集成》(1936年) 刊本。
礼记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宋史·儒林传》载了翁《九经要义》,明代已不全。《四库提要》著录《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四种,而《礼记》缺残。后阮元从宋刻影抄,并撰《提要》一篇进呈,原书三十三卷,失去一至二卷。始知尚存残本。此本光绪丙戌苏局用姚氏咫进斋所藏影宋抄本校刊。此书取有关《礼记》注疏,据事列类,摘取要义,删节注疏,存其简当,去其繁冗。每段之前,各有标目,以便观览理解。《礼记正义》疏文繁多义理丰富,但不易得其涯略,此书将其删汰过半,又甚精允,可作为研究《礼记正义》的精本。书中第五卷《王制》分上、下,实有三十四卷。今存本缺《曲礼》上、下两篇,故实存三十二卷。今存《四库全书》。
剑关子益禅师语录
剑关子益禅师语录,一卷,宋子益说,善珙、德修等编,林希逸序。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收录其住兴化等三寺的语录以及小参、拈古、颂古、法语、偈赞、小佛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
凡二卷。又作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投子青和尚录、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投子义青禅师撰,自觉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编集白云山海会禅院语录、投子山胜因禅院语录、师答同霖十问、五位颂并序、五位偏正谣、四宾主、偈、颂古公案一百则等。
卍续藏第一二四册另收有道楷所编之舒州投子山妙续大师语录一卷,亦作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仅集录上堂示众语要二十五条,及丹霞子淳所撰之义青略传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