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澂

池志澂
  • 姓名:池志澂
  • 别名:字云珊,晚号卧庐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瑞安县城关虞池人
  • 出生日期:1854
  • 逝世日期:1937
  • 民族族群:

池志澂[chéng](1854—1937),字云珊,晚号卧庐。瑞安县城关虞池人。著名书法家兼医家。池志澂少时聪颖好学,颇具天赋,7岁就读私塾,开始临池习字,稍长又得名师何子贞先生亲授,经多年勤学苦练,他将颜鲁公之书法练得苍劲豪放、大气磅礴、别具一格,因而名闻遐迩。20岁即入泮为庠生,旋食廪饩。 清光绪元年(1875),瑞安经学大师孙衣言先生时任湖北藩司布政使,池氏随业师孙衣言做幕僚。孙衣言先生调任江宁,池志澂随至金陵。孙衣言弟孙锵鸣先生时为金陵钟山书院执教主讲,池志澂好学求进,遂入院攻读,与江都刘寿曾、金陵冯煦、黄岩王彦威、泰顺周恩煦等众多硕学之士,相从为文酒之会,相互切磋学问,品诗论文,并在金陵万春园结诗文社,颇极一时之盛。在此期间,池氏著有《秦淮湖舫录》《游莫愁湖记》《金陵西归日记》等文章。肄业后,赴杭秋试不第,又转居上海。在沪上与同乡好友接触新事物,探讨时事大局,感慨颇多。著《游沪梦影录》一卷。光绪五年(1879),孙衣言先生致仕归,设诒善祠塾,以教乡里好学文章之士,池志澂因屡试不售,故返回瑞安随之学古文辞。孙氏喜其文气刚而达,授以永嘉先正之书。光绪七年(1881),池志澂参加许启畴、陈虬、陈黻宸等组织的“求志社”,授徒治学之外,持清议,谈新法,颇为众人所忌。陈虬、陈黻宸等筹资助其出游,历杭、沪、宁、皖、鄂等地无所遇。光绪十八年(1892),到台湾任抚台及台湾机器局文案,并应台东修志局聘请编修地方志,在台湾当地声望甚高。甲午战败,台湾沦为异域,池志澂愤而归家,作诗曰: “浮海曾经南北台,廿年心事亦堪哀;巨鳌忽入他人网,倦鸟仍归故国来。金玉江山今异局,文章幕府昔多才;当年纂笔东州志,曾否风雷付劫灰。”在台湾三年,著有《全台游记》《番社记闻略》《台湾雪鸿记》等。 自台湾归来,池志澂年已四十余岁。在瑞安居家期间,他以行医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温处道宗源瀚特捐奉银二百元,邀请陈虬在温州郡城小南门小高桥设立利济分院,并创设分院学堂于周宅祠巷,池志澂协助陈虬在郡城创办利济分院,并出任分院学堂监院兼总理,亲课医籍。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虬在郡城府前街设利济学堂报馆。次年, 《利济学堂报》创刊后。池志澂主持《利济学堂报》杭州分馆事务。其时,山阴汤寿潜、余杭章炳麟等在杭州创办《经世报》,池志澂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并在医务之暇为《经世报》撰述,共同鼓吹变法维新,探求救国图存之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维新变法不久,在孙诒让等贤达人士的倡导下,瑞安大兴办学图强,池志澂曾担任西南蒙学堂监督,并常与老友许渠村、王竹君、李漱梅、项方纲、洪演畴等结社聚欢,吟诗作对。至民国初,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池志澂淡泊名利,不事政治,深居寡出,以诗酒自娱,而每日来他家求医、索字者甚众。民国十八年(1929),池志澂的书法条幅在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被誉为“东南第一笔”。从此名声大振,前来求字者更多,当时瑞安有民谚云: “革命要靠孙中山,看戏要听梅兰芳,写字要请池云珊。”而池氏待人和善,从不以名家自居,凡有求字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往往日书数十纸,总是竭尽全力,也要让对方满意而归。结果搞得终日忙碌不堪、穷于应付,而他却乐此不疲。池氏曾在自家门宅撰联云: “挟医济世,卖字为生。”晚年又撰写一幅古稀自寿联,更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少年读书,中年游幕,末局作时医,年年白手千金,人皆笑曰老不死! 食尚有肉,行可乘舆,精心治顽疾,夜夜青灯一盏,我亦挨到古来稀。” 民国二十二年(1933),温州各县学界名流成立“瓯风社”,定期发行《瓯风杂志》,所刊皆为地方文献, “盖以昌明,永嘉故有学术”。并发往全国各大图书馆和藏书楼,以扩大温州文人的知名度。池志澂当时为“瓯风社”年纪最大的社员,并为《瓯风杂志》题写封面,他所著的《全台游记》也发表在此刊中。池志澂精通中医,名闻当地,尤以治疗“伤寒”为长,每日求医者甚多。但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贫苦乡民上门求医者,常常免费为其诊治,为乡人所称颂,晚年在家行医卖文,日不暇给。医术传授于池仲贤、王志坚等弟子,皆有医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当年亲历台湾沦陷之痛的池志澂,不料在年迈力衰之际,又遭遇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惨景;加之暮年丧子打击,使得他悲愤交加、忧患成疾。他生病卧床期间曾作诗云:“同文同种起风烟,可恨亡儿缺一边。漫说中原多战事,老身无力着征鞭。”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即与世长辞。池志澂先生一生勤奋好学,正直善良,善中医,工诗词。其诗歌哀挽,格调尤佳,常为人所诵。书法源自颜鲁公而入何子贞堂奥。民国《瑞安县志稿》有传。所著《卧庐医案》已佚,尚有《卧庐文集》四卷、《诗录》四卷等留世。

池志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集古录

集古录

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 (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得彝铭碑刻和法帖一千卷,上起周初,下迄五代末,编录成册。其中,以唐人碑帖居多,占总卷数的十之七八。对所集金石铭刻,欧阳修“撮其大要”,详加审定考释,于卷尾写下题跋。因是随得随录,边写边改,写法不尽一致,也未依时代先后排列。自仁宗嘉祐八年 (1063),至神宗熙宁二年 (1069),总共写下题跋四百余篇,编为十卷,于《欧阳文忠公集》中称《集古录跋尾》,通常称为“集本”。其自为书,则自宋方崧卿裒聚真迹,刻于庐陵 (今江西吉安),名以《集古录》,是为合编本。该书刊行,为第一部金石考证专著。对于金石铭刻,欧阳修遇“与史传不同者”、“有褒有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因 “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之”。该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该书流传,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集本”,随各种版本《欧阳文忠公集》传布;一为合编本,单独通行。宋庐陵刻本,今已不传。其单独通行之本,今已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了,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编次,此本收入《四库全书》中。附带辩证一事,即欧阳修子棐所编《集古录目》,是从先前搜集的一千卷铭刻、法帖中选其重要篇目编成,分注其撰人姓名、官位事迹以及立碑时间等,亦为十卷。《欧阳文忠公集》中有《集古录目序》 一篇,有人不知《集古录》与《集古录目》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竟自将 《集古录目序》置于了《集古录》 一书卷首,读者应加辨识。

三姓山川纪

三姓山川纪

《三姓山川纪》仅五千余字,记载三姓(今属黑龙江省泣兰、境内窝肯哈达山、马鞍山、朱尔山、巴彦哈达山、阿吉玛玛山、大瓦丹山等四十八座山峰,老岭一座,短羊、凤凰硷子二座,大迎门石、小迎门石二座,古木呐城旧城遗址一处,窝肯河、苏木河、巴胡力河、七胡力河、瓦玺别拉河、哈达河、浓浓河等河流二十七条,横头饱、方正泡、妖精泡冬处,西芬沟一条。其中脱、衍字数处,李兴盛、张杰标点时,均予指出或存疑。所记河流首起窝肯河,止卜雅密河。所记河流范围上讫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与记之列,诸如胡尔哈河(牡丹江)、布雅密河、萨林河等。二十七条河都属松花江水系,辖区内属乌苏里江之河流概不叙述,汇入黑龙江一下游之河流亦不记。叙述时,一先及河名,有异名时亦予指出,接叙其方位、发源、流经流程、河源至河口距离、河口至二姓城距离。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本书首先叙述宇宙生成过程,经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诸阶段,然后天地生成。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父母,天地之本根,阴阳之祖首,万神之帝君,「万物莫不由之而生成也」。又称上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下有洞渊九地。天地之间有四等人类,即欲界之人、色界之人、无色界之人及种人。经文宣称种人若能修习道法,则升入三清道境,永免轮回。世人朝真诵神,归命十方天尊。可求长生。

英雄泪

英雄泪

《英雄泪》全名《绣像英雄泪国事悲合刻》,冷血生著,二十六回,宣统二年 (1910)上海校径山房石印本。书叙日本伊藤博文灭亡朝鲜的过程与朝鲜爱国志士奋起反抗为国捐躯的事迹。此作以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为主要线索,写出了日本吞灭朝鲜后的惨痛情景,以及朝鲜志士奋起救国的事迹。

中山诗话

中山诗话

又名《刘贡父诗话》。北宋人刘攽(1022—1088)撰。一卷,攽有《彭城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熙宁至元祐(1068—1086)间,原书卷数,称说不一,作一卷、二卷、三卷者均有之。只是文字详略有所差异,基本内容无别。今常见本均作一卷,约六十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宋人所引多称《刘贡父诗话》。”“名曰‘中山’,疑本无标目,后人用其郡望追题, 以别于他家诗话也。”本书是宋代众多“诗话”中年代较早的一部,以记叙旧闻轶事为主,偶涉考证,间或言及神异,诙谐,内容芜杂,有些甚至与诗歌创作全无关系。而作者记事、议论又时有舛误不当之处,常遭后人非议。书中为后人研究北宋诗坛状况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佛说救拔口饿鬼陀罗尼经同本,但无四佛之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