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陈道潜
陈道潜(1364-1433)名复,字孔昭,号拙斋,明代莆田(今属福建)著名学者、诗人。莆田浮山陈氏祖陈湟第十世裔孙。其父陈砮,一名士中,号砺峰,早逝。由明奉训大夫、户部员外郎兼修国史的陈中撰写的《拙斋先生墓志铭》,全文895字,结构严谨,用词简约。陈中,字舜用,明永乐十九年(1421)赴京参加进士科试,荣获会试第一名,授官南京户部主事,宣德年间诏入京预修太宗、仁宗两朝实录,擢户部员外郎。陈中与陈道潜同为宋治平四年进士陈大卞之裔孙,故陈中在铭中自谦为弟。墓志铭由中顺大夫、浙江绍兴府知府方鲤书写。方鲤字庭训,莆田宋代宝章阁直学士方大琮之裔孙,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初授监察御史,后改绍兴知府,以清廉名闻朝野。墓志铭还请奉政大夫、广西按察司佥事林坦篆刻。林坦明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十三年进士,官历陕西佥事、贵州按察使等。陈道潜之墓志铭能由当时莆田三位名流联手合璧,可见陈道潜之盛名。陈道潜为人一向持重,不轻易戏言;为文章颇得古人礼数,也乐于助人之困,一生历官三十余载,从不收取意外之财,致仕归家五年间,大部分时间闭门研读经史自娱。他经常告诫儿子:毋挟势以逞威,吾之愿也。在待客接物上,陈道潜“好谈人善,不好谈人恶,其有以人之恶告者,则默然不答,其有告以妖怪异常事者则面斥之。临殁,惟嘱子,勿修斋以崇佛事,则吾地下暝目矣。”这篇墓志铭关于陈道潜的史料,在许多方面足以填补县志、府志及家乘之空白,如陈道潜家世渊源,历来未见史书记载,因而有人讹传其为唐县令陈迈之后,其实不尽然,实乃陈氏另一入莆支派,即浮山陈氏祖陈湟之裔。又如陈道潜生卒年月日、墓葬地点、陈道潜之启蒙老师方坦、仕途恩师杨荣、陈道潜致仕归田时间及其子嗣情况,该墓志铭均一一交代清楚。而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五十四《选举志》虽记有“陈道潜,见《人物志》”,但《人物志》却未见记载,这不能不说是黄仲昭在史书编纂上的一件憾事。
-
查志隆
查志隆,明代官员。字鸣治,海宁(今属浙江)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官保定知府、山东按察副使、山东布政司参议等。万历十四年(1586)官山东转运盐使司同知。任内躬身历涉,广集资料,与长芦巡盐御史谭耀、山东按察司副使詹仰庇撰成《山东盐法志》。查志隆任山东转运盐使司同知时,山东监察御史谭耀“有感于前志之浸废”谭耀《岱史·序》。“前志”,指明《泰山志》。嘱其重加编订。查志隆广泛收集资料,“躬自历涉”,“或仍旧志,或采碑匾,或采诸家集”,进行编录整理,著成《岱史》《岱史·凡例》。全书18卷,内容丰富,流传很广,是继明《泰山志》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泰山志书。清顺治十年(1653年),山东盐司傅应星以“《岱史》一书,系本衙镌本,今半亡去”,请山东右布政使张缙彦补辑。张缙彦遂从诸生史以明家获旧本,并进行修订和增补,顺治十一年(1654年)刊行张缙彦《重刻岱史·序》。 张缙彦增订的《岱史》,各卷均有增补。如增明张五典《泰山道里记》,明王在晋《祭岳文》等。清乾隆年间,清廷斥《岱史》为“语多狂悖”,下诏禁毁。
-
潮音通旭
潮音通旭(1647~1698),名通旭。俗姓俞,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四川梁平。
清初临济宗高僧,天童密云四世法裔。
童年由父母送至普陀旃檀庵剃发,受具足戒于白龙慧镜禅师。后遍参海内名衲,随侍啸堂、寒泉二长老,悉入堂奥。受天台万年寺无碍彻嘱咐,开法于慈溪寿峰寺。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回普陀省祖,适逢朝廷赐金,派蓝理调镇定海,督造复建殿宇。蓝理见荆榛满地,叹无主席人才。合山缁素皆举荐潮音,蓝理甚喜,即请住持普陀,交付钦赐修寺帑金千两。
潮音秉性恬淡,视众如己,同学辈皆善与交而敬之。主持山寺后,持戒严明,重振禅门和观音道场;虽体弱,而负米伐薪,补漏修残,无不亲恭。
数年间,恢复普陀寺旧殿,新建天王殿、圆通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珠宝轩、先觉堂、土地祠、荷花池和正趣亭、大观庵等20余处。
“近革八十余年之陋习,远绍四十二祖之芳猷”,山事焕然中兴。人比之元代孚中禅师。旋于普济寺西建息耒院退居,让位于其徒绎堂(号珂月)主持山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冬圆寂。塔在息耒院外,衣钵塔在普贤塔后。著有《潮音语录》、《普陀列祖录》、《百岁老祖宗谱》等行世。
-
陈暐
陈暐[wěi],明河南人,字耀卿。弘治间官苏州府通判。与祝允明等采郡中石刻,汇录为《吴中金石汇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邦彦
陈邦彦(1678~1752),清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字世南,号春晖,又号匏庐。康熙癸未(1703年)进士,由翰林历官至礼部侍郎。书法酷似董文敏。性耽群籍,收藏颇富,康熙四十六年(1707)尝奉敕编《历朝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著有《宋史补遗》、《谥法考》、《春晖堂书目》、《读书志》、《乌衣香牒》四卷、《春驹小谱》二卷、《墨庐小稿》一卷、《春晖堂集》、《海神庙上梁词》等、室名“春晖堂”。藏印有“世南”“朝朝染翰”、“诹随近鈢”等。
-
陈渊
陈渊(1067~1145年),原名陈渐,字知默,又字几叟,世称默堂先生,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陈瓘侄孙。早年从二程学,后师事杨时,杨时以女妻之。绍兴五年,以廖刚等举荐,充枢密院编修官。李纲为江南西路制置大使,辟为制置司机宜文字。七年,召对,赐进士出身。九年,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以论秦桧亲党郑亿年从贼事,为秦桧所恶,去位,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五年卒。陈渊立朝刚明果毅,发为文章,杨万里谓“其词质而达,其意坦而远,其气畅而幽”(《默堂先生文集序》)。《上殿札子》论王氏新学、宗室添差、商税诸事;《议宰执不和奏状》、《论时事十一》、《杂说十三》往往涉及国事,多所建白,“明白剀切,足以见其气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其诗歌“不甚雕琢,然时露真趣,异乎宋儒之以诗谈理者”(同上书),如《晓登严陵钓台和安止所留诗》,清贺裳以为“意气不凡,下语甚新警”(《载酒园诗话》)。其馀《铅山》、《寄内》、《天姥寺》等篇,都清新淡远,不类理学家之诗。著有《默堂集》二十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今存明小草斋影宋抄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一六三四至一六四三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三二九○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三七六本传。
-
曹义
曹义,明代大臣。字子宜。句容人。少颖敏好读,昼则闭户,夜则帏灯卧读,虽隆冬盛暑不稍懈。永乐九年(1411)以《书经》中应天乡试,卒业太学,选入翰林,读书益勤。十三年(1415)中进士,改庶吉士,十六年(1418)授翰林院编修。后历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吏部文选司员外郎、郎中、吏部右侍郎等职。尚书王直以其精选人才有方,凡有任免一以托之。景泰初,升南京吏部尚书。天顺元年(1457)因年迈辞官。为人宽厚周慎,素与少师杨士奇友善。归里后,日与好友饮酒赋诗。卒年76岁。著有《默庵集》。
-
程珌
程珌(1164~1242),宋诗文家。字怀古,休宁(今属安徽)人。以先世居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因自号洺水遗民。少颖悟,卓荦有大志,十岁赋冰,有“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之句。绍熙四年进士,赵汝愚见其文,曰:“天下奇才也。”授昌化主簿。嘉泰元年,调建康府教授。开禧二年,为江淮宣抚司准备差遣,升干办公事。嘉定二年,改知富阳县。七年,除主管官诰院。八年,除宗正寺簿,迁枢密院编修官。九年,兼权右司郎官,除秘书丞。十年四月,出为江东运判。十二年,除浙西提举。十三年,召为秘书丞兼权右司郎官。十四年正月,除秘书省著作郎,六月,除军器少监,八月,除国子司业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舍人院,九月,除起居舍人。十五年,除权尚书吏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十七年,除守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理宗即位,兼侍读。宝庆元年,除试礼部尚书,仍兼直学士院,兼侍读。二年,兼权吏部尚书,除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定元年,出知建宁府。三年,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嘉熙元年,知宁国府。二年,知赣州。皆恳辞,依旧奉祠。三年,除知福州,兼本路安抚,辞免。淳祐二年,除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九。珌于书无所不读,为文自成机杼,遣词雅健精深,根本义理,以“宗欧、苏而长于文章”见称(毛晋《洺水词跋》)。立朝以经济自任,所论备边、蠲税诸疏,皆关国计民瘼,论说剀切,利病井然。其跋张载《西铭》,论其欲复井田为不可,可谓深明今古之宜。而于诗词皆不甚擅长(《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词存四十三首,清冯熙《蒿庵论词》云:“与辛幼安(弃疾)周旋而效其体者,若西樵(杨炎正)、洺水两家,惜洺水味薄,西樵笔亦不健。”虽不逮稼轩之雄浑,但豪气亦不多让,如《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抒发规复中原之壮志,《水调歌头·戊戌自寿》描述上天入地之幻想,皆颇见才情。集中寿人自寿之词几及半数,大都平庸无足称。又多以乡音叶韵,《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尤不可为训”(卷二○○)。有《洺水先生集》六十卷、《内制类稿》十卷、《外制类稿》二十卷,已佚。明嘉靖间程元昺搜刻为二十六卷,今存,有明崇祯刊本、《四库全书》本。《洺水词》一卷,原附集中,毛晋摘出别行,有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四十馀首。《全宋诗》卷二七八八至二七八九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六七七五至六七九七收其文二十三卷。事迹见吕午《宋端明殿学士程公行状》、程若愚《程公墓志》、《宋史》卷四二二本传。
-
陈则
陈则,明诗人。元末明初昆山人。字文度。家贫力学。元末 租屋授徒称名师。徙居苏州北郭,与高启、徐贲等结社号 北郭十友,亦称十才子。入明任昆山教谕,举秀才,授应天 府治中。洪武四年(1371 年)擢户部左侍郎,议选士法颇 可采。因大同守将坏法,有司不能禁缉,六年出为大同府 同知,阅实户口。八年将大同县学改建为府学,九年将大 同县治改建为府治,升知府。文词清丽有诗名,曾赋紫菊 诗得警句,时号“陈紫菊”。著有《紫菊翁集》。
-
程鹏程
程鹏程,清医家。字南*。浙江桐乡人。撰有《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1831年)。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棣
陈棣,字鄂父,青田(今属浙江)人,陈汝锡子。以父荫为广德军掾。后官至潭州通判。喜为诗,得家学渊源,其诗平易近情,不失风雅,但“边幅稍狭,比兴稍浅”,实开江湖诗派之先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如《惜梅》诗“天然冰雪姿,不许铅华渎。疏影浸澄波,斜枝度修竹”描写梅花姿质,《题义乌县绣川驿》诗“一川暝色烟欹柳,千里寒光月满洲”写月下垂柳,都意象清新。著有《蒙隐集》,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二卷。《全宋诗》卷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录其诗二卷。事迹见《万姓统谱》卷一八、《宋诗纪事补遗》卷五八。
-
陈敬
陈敬,字子中,宋河南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香谱》一书。
-
陈樵
陈樵(1278—1365),字居采,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隐居圁谷间,衣鹿皮,自号鹿皮子。陈樵承家学,又从程直方学《易》、《诗》、《书》和《春秋》。精思四十年而有所得,著《易象数解新说》、《洪范传经解》、《四书本旨》、《孝经新说》,郑善夫《经世要言》称其经学为独到。清四库馆臣认为他继慈湖(杨简)绪馀,是姚江(王守仁)行导,就是说属陆学体系而入于禅。他一生隐居,不赴征召,专意著述,长于说经。有《北山别业三十八咏》,写其隐居之地水石花竹之趣,则是顾瑛、倪瓒之流,非穷乡苦寒之士。他与黄溍、杨维桢友善。好为古赋,组织绵丽,有魏晋人遗风。其诗古体五言胜七言,近体七言胜五言。清顾嗣立曾摘录他的一些诗句,认为“可以步武西昆诸作”,但他的诗并无台阁富贵气,其精刻之思毕竟与山泽相近,是隐者之诗。他学李贺,杨维桢指出他学的是李贺诗之“势”,而不是袭其词,如《太霞洞》就写得冷艳,他的名作《虞美人草》的跳跃诗思也与李贺相似,这样的作品还有《瑶台月》、《海人谣》、《雁来红》等等。他也有写得平易通达而又蕴藉的诗。也像李贺一样苦吟,精心构思,锤炼词句,《诗林亭》一诗就描写了自己如何苦思觅句,终于写出前人未曾道过之句。他的诗还有属对工巧、想像奇特的特点,《笔精》就说他“殊有巧思”。有些诗似有寄托,如《巴雨洞》、《紫薇岩》、《石》等。部分诗有过于雕琢之病,如“僧爨屋头猿挂树,鸟衔窗外雨生鱼”之类。著有《鹿皮子集》四卷。生平事迹见《元隐君子东阳公先生鹿皮子墓志铭》(《宋文宪公全集》卷五)、《金华贤达传》卷一○、《金华先民传》卷二、《(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两浙名贤录》卷二、《宋季忠义录》卷一三、《宋元学案》卷七○、《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六。
-
陈椿荣
陈椿荣,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有《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集注》五卷行于世。注者将经文内容加以分析,附有多种图像,并逐句逐段地详叙诵法和诀法。
-
蔡望
蔡望,宋人。著《黄帝阴符经注》一卷行于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蹇昌辰
蹇昌辰,生平事迹不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蹇昌辰乃北宋末成都人。蹇昌辰撰《黄帝阴符经解》一卷,题“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宁大师”蹇昌辰解,见录于《通志略》。建隆观乃宋代京师的重要道观,前身乃汴京太清观,为周世宗所修,后宋太祖改名为建隆观,并多次临幸,重大斋醮活动,均于此观举行。据载,宋太祖在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攻下太原后,“戊辰,次镇州,召道士苏澄隐入见,谓曰:`朕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岂有意乎?"对曰:`京师浩穰,非所安也。"”宋代高道王怀隐、刘若拙、甄栖真等都曾为建隆观道士。另外,从赐衣制度亦可推断出蹇昌辰当时的身份和地位。唐宋的赐衣制度为“三品以上赐紫,五品以上赐绯”。可知见蹇昌辰在当时乃是皇恩弥厚的知名道士。此外,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还推断“蹇昌辰应为北宋真宗以后道士”,在吕洞宾徒孙、华阳子施肩吾的弟子李竦稍后。
-
陈焯
陈焯,字默公,号越楼。清桐城(今属枞阳陈州乡)人。朝栋子。明末以拔贡入成均,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兵部主事,以耳聋不仕。22岁游吴越间作《宝带桥望月歌》,吴人王子稼谱入管弦。工于诗,善草隶。著有《涤岑诗文前后集》10卷。辑有《古今赋会》若干卷;《宋元诗会》100卷,该书于宋元遗集之不传者,搜辑颇多。尝与修《安庆府志》、《江南通志》。74岁卒。
-
-
陈自明
陈自明(约1190~1270年),南宋妇产科学家。字良甫,晚年自称药隐老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医出身,曾任建康府(属江西)明道书院医学教授。除撰有《外科精要》3卷外,《妇人大全良方》是他的主要著作。少时“遍行东南,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陈自明认识到“盖医之术难,医妇人尤难,医产中数证则又险而难”,同时也看到当时的妇产科现状“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谆略而未备”,故作者集南宋以前妇产科之医学成就,“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首次将妇产科疾病系统分类,分门立论,以论设方,并结合以医案,“始自调经,讫于产后”,于1237年(嘉熙元年,作者47岁时)完成《妇人大全良方》。成为当时最完善的妇产科专书,亦对后世的妇产科发展影响很大。全书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疾病、坐月、产难、产后八门、24卷,266论,1118方,48例医案。确实达到了作者在序文中所期望的“纲领节目,灿然可观,庶几病者,随索随见,随试随愈。”对于此书的成就,作者指出:“仆于此编,非敢求异昔人也,盖亦补其偏而会其全,聚于散而敛于约,期更无憾!”表明了陈自明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谈及师用古方时,认为“世之常用有效之方,虽曰通用,亦不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而胶柱者也。”作者在75岁高龄时,又曾对此书作过修改,并在书中写道“……然自明学识浅鄙,未必全备,博学之士见其遗缺,倘能补而完之,不亦宜乎!”陈自明为中医的妇产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妇科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
程雨亭
程雨亭(生卒年未详),清代茶业官员。山阴(今绍兴)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任职皖南茶厘局。对安徽茶业,特别是对皖南茶业颇多研究,提出改进产、供、销之建议。主张取消洋靛着色,扩大外销。为整饬茶务,递呈与发布了诸多禀牍文告,其中主要有关皖茶,亦有多处涉及浙江温州、建德等茶区,是研究茶业经济的重要史料。光绪二十四年,罗振玉辑录其有关文牍,编成一卷,题名《整饬皖茶文牍》。《农学丛书》石印本收录。
-
陈藻
陈藻,宋代诗人。字元洁,号乐轩,长乐(今属福建)人。师林光朝高弟林亦之,复传门人林希逸,共倡伊、洛之学于东南。家贫,移居福清横塘,闭门授徒,不足自给,浮游东南,崎岖岭表,归买田数亩,又为人夺去。屡举进士不第,布衣终身。后林亦之四十年卒,年七十六以上(刘克庄谓其卒年七十五,然陈藻《艾轩老先生文集刊传》自云“头颅七十六,见此忽何缓”)。景定四年,赠迪功郎,谥文远(《宋史》卷四五《理宗本纪》)。著有《乐轩集》八卷,门人林希逸编、刘克庄序,以抄本传世,今存清抄本、《四库全书》本。集中所载各体诗,粗率真朴,自抒性情,所谓“群诮鄙俚,自谓奇崛”(林希逸《乐轩诗筌序》)。其文讲究锤炼字句,不主宏放,阐学明理,不求希世苟合(刘克庄《乐轩集序》),师法林光朝《艾轩集》,虽“蹊迳太僻,不免寒瘦之讥,然在南宋诸家中,实亦自成一派”(《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全宋诗》卷二六六六至二六六八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六五一八至六五二○收其文三卷。事迹见刘克庄《乐轩集序》、《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宋元学案》卷四七、《乾隆福州府志》卷五九。
-
程昭
程昭,字士明,北宋武昌(今属湖北省)人。撰《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所述为内丹。引征《参同契》、《太一图》,以及青霞子、烟萝子、元阳子等法。力辟外求丹药,金炼石之法,属早期丹法,收入《道藏》。
-
陈文蔚
陈文蔚(1154~1247),陈邦献长子,字才卿,号克斋,上饶(今属江西)人。淳熙十一年始与同里余大雅师事朱子,笃信谨守,传其师说。举进士不第,绍熙二年,至嘉兴,游吴江。庆元初,回上饶教授子弟(《乙卯三月廿五日拜朱先生书》)。三年,应朱熹之邀讲学武夷精舍,其学以求诚为本,以躬行为事。端平初,讲学龙山书院、袁州书院。二年,进所著《尚书类编》(已佚),诏补迪功郎。宋绍兴甲戌年八月十六日午时生,宋嘉熙己亥年七月十七日丑时殁,葬五十八都应家口倒田山象鼻形有碑华表。卒年九十四。其文多论学之言,淳厚精确,语言质实,有朱子之遗风。其诗颇拙俚,多道学气,不及朱熹远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著有《克斋集》十七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未见著录,明时郡人张时雨始缀拾刻印,今存明崇祯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二七一四至二七一七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六六○二至六六○九收其文八卷。事迹见张时雨《陈克斋先生记述》(明刻本《克斋集》附)、《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考亭渊源录初考》卷四、《宋史翼》卷二五。
-
蔡省吾
蔡省吾(1856-1933),名绳格,以字行,号无闷山人,又号养石叟、待晓庐,镶黄旗汉军人,在清朝时曾任二等侍卫。著有《燕市货声》《燕市商标录》《北京礼俗小志》《燕城花木志》《北京岁时志》《燕城胜迹志》等书。
-
程云鹏
程云鹏,明末清初医家。字凤雏,号香梦书生。歙县(今属安徽)人,寄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少攻举子业,因母以疟亡,妻和儿女相继病死,伤痛之余,乃尽发家藏自轩岐以下书凡一千七百九十余卷,昼夜诵读,遂通医术。行医二十余年,著述甚富,有《灵素微言》、《脉覆》、《伤寒答问》、《医贯别裁》、《医人传》、《慈幼筏》、《种嗣玄机》七种。唯《慈幼筏》十二卷(1644年)得门人成聘梓行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别名《慈幼秘书》、《慈幼新书》。此书主采翟良《类编释意》及《吴氏痘科秘本》,并集其祖藏秘方,凡胎产痘疹、惊癎寒热,兼及耳目喉齿以及疮疖疥癣,广博精微,靡不涉猎,使后世之习儿医者,获益颇多,后有方彦者,重新辑编《吴氏痘科秘本》(1769年),又采入《慈幼筏》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