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焯

- 姓名:陈焯
- 别名:字默公,号越楼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桐城(今属枞阳陈州乡)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焯,字默公,号越楼。清桐城(今属枞阳陈州乡)人。朝栋子。明末以拔贡入成均,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兵部主事,以耳聋不仕。22岁游吴越间作《宝带桥望月歌》,吴人王子稼谱入管弦。工于诗,善草隶。著有《涤岑诗文前后集》10卷。辑有《古今赋会》若干卷;《宋元诗会》100卷,该书于宋元遗集之不传者,搜辑颇多。尝与修《安庆府志》、《江南通志》。74岁卒。
陈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骈体文钞
骈体文选集。编选者李兆洛是一位擅长考据的学者,精通音韵乐律、史地历算等。当时,桐城古文风行于世,唐宋八大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章典范。但骈文作者代不乏人,乾嘉之间甚至有“骈文八大家”之称,其中著名者如袁枚、孙星衍、洪亮吉、孔广森、汪中等,无论从才气上,还是从学力上,都足以睥睨桐城古文。加上还有阮元这样“总督”级别的文臣为其摇旗呐喊,骈文在清代中期号称“中兴”。但是,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问世后,桐城古文大出风头,被许多人视为文章的“正宗”。李兆洛有感于此,就动手编选了这部《骈体文钞》,以向读者展示骈文的魅力。从篇幅和体例上看,《骈体文钞》与《古文辞类纂》旗鼓相当,都是中型选本。它选录秦至隋末的骈体文七百七十四篇,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又按文体分类编排。显然,《骈体文钞》侧重在追溯骈文在唐代以前的传统,以向读者证明骈文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来与桐城派所标榜的从唐宋八大家至归有光、方苞等人的古文传统抗衡。在这种文体之争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思想背景。一般而言,古文与“载道”的传统有不解之缘,而骈文则与追求美文学的风尚有关,两派互为消长,便构成了古代文坛上特有的景观。不过,李兆洛所谓的“骈体文”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他有位学生发现《骈体文钞》居然将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自序》、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诸葛亮《出师表》等散体文都网罗在内,名实不符,建议老师改一改。李兆洛当即回信教训这位学生说:你难道没有看过我在书前写的序言吗?我在那里明确说过,唐代以后才有所谓“古文”之名,秦汉以上文章都是“骈体”。也就是说,李兆洛所谓的“骈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骈四俪六”即特指六朝以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体,而是泛指采用偶句的一切文体,包括诸子散文,其目的是想跨越古文和骈文的鸿沟,“欲合骈散为一”,这是阅读此书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本篇言存神佩符,开解体内胞胎结节之法。其内容文字与《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基本相同,疑系南北朝道士摘录该经改编而成。
大清宣统政纪
《大清宣统政纪》。七十卷。宣统在位三年清廷即亡,故无“实录”,仅存“政纪”。金毓黻等编纂。采用编年体裁,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至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宣统一朝诏令。对于了解武昌起义前后清方动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附于《清实录》一并出版,有1934年奉天(今沈阳)辽海书社印本,四十三卷。1964年台北华联出版社和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亦附收此书。
律二十二明了论
一卷。正量部佛陀多罗多法师造,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简称《明了论》或《了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书主要系以二十二首偈颂,列出律藏中的名目,并以散文体解释其义。第一偈相当于发起序,偈云(大正24·665b)︰‘毗尼毗昙文所显,与戒及护相应人,(中略)诸佛所赞修三学,不看他面我当说。’第二偈以下二十颂是正宗,即说八戒护、九十六分别等六十余条名目,第二十二偈是结颂。长行之初云(大正24·665b)︰‘如本二十二明了论,能分别解释律所立名。我今当说。’其次就颂一一解说之。末了记载(大正24·672c)︰‘此论是佛陀多罗多阿那含法师所造。为怜愍怖畏广文句人故,略摄律义。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教著述。隋智述,灌顶记。一卷。原书无序跋和撰时。是一部阐述“觉意三昧”行法的著作。分六篇:一、辨法相;二、释觉意三昧名;三、释觉意三昧方便行;四、释觉意三昧明心相;五、释觉意三昧入正门;六、释觉意三昧证相门。见载于明、清诸藏和日本《大正藏》。
无量寿大智陀罗尼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