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昌辰

蹇昌辰
  • 姓名:蹇昌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成都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蹇昌辰,生平事迹不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蹇昌辰乃北宋末成都人。蹇昌辰撰《黄帝阴符经解》一卷,题“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宁大师”蹇昌辰解,见录于《通志略》。建隆观乃宋代京师的重要道观,前身乃汴京太清观,为周世宗所修,后宋太祖改名为建隆观,并多次临幸,重大斋醮活动,均于此观举行。据载,宋太祖在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攻下太原后,“戊辰,次镇州,召道士苏澄隐入见,谓曰:`朕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岂有意乎?"对曰:`京师浩穰,非所安也。"”宋代高道王怀隐、刘若拙、甄栖真等都曾为建隆观道士。另外,从赐衣制度亦可推断出蹇昌辰当时的身份和地位。唐宋的赐衣制度为“三品以上赐紫,五品以上赐绯”。可知见蹇昌辰在当时乃是皇恩弥厚的知名道士。此外,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还推断“蹇昌辰应为北宋真宗以后道士”,在吕洞宾徒孙、华阳子施肩吾的弟子李竦稍后。

蹇昌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皇明经世文编

皇明经世文编

明陈子龙主编,列名选辑者24人,参阅者142人。成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正编504卷,另补遗4卷,总目1卷,姓氏里爵1卷,凡例1卷。取材于明文集一千余种,以作者为纲,年代先后为序,采录有关时政、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漕运、科举、铨选、军务、边防等各类奏疏、文章,而以经世致用为主旨。他们选编这部书的目的在于总结明代统治经验,以经世致用,作为当时和以后施政的借鉴。他们是由所搜集到的1000多种文集选编成这部书的,有些文集今天已经没有传本,其中的文章正是靠着这部书才得以流传下来。选入的文章大量的为奏议,也有许多书信、议、序、记等,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时政、礼仪、宗庙、职官、国史、兵饷、马政、边防、军务、海防、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钞法、税课、役法、科举、宗室、弹劾、谏诤等。编排上以人为纲,以年代先后为次。全书编成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由云间平露堂刊行。卷首有方岳贡、张国维、任濬、黄澍、张溥、许誉卿、冯明玠、徐孚远、陈子龙序和宋征璧所写凡例。由于这部书收入了一些为清朝满族统治者所不愿见到的历史文献,因此在清朝被列为禁书。中华书局1962年据崇祯刊本将本书影印出版,改名为《明经世文编》。书末增加了《作者姓名索引》和《分类目录》。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又名《金书玉字洞房上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北朝。据称乃上清紫精君、皇初紫虚君之经,上相青童君传授。内言存思北斗九星及洞房神君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胎息经

胎息经

全称《高上玉皇胎息经》。不着撰人。一篇。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参校版本:《云夏七签》,该书春六十收有此经注本。道家功理功法类古典名著。《胎息经》作者已无可考,传本署为 “幻真先生注”,但注释颇不合经文原旨。全书文字简洁,共只八十三字,但论述精到,别具理法,不落古来丹道窠臼。文中首论胎息,次述神气,倡导虚无无念,自然常住。主张“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只有“心不动念”,神气相依,合而为一,勤而行之,才能益寿延年。

尚书说

尚书说

七卷。宋黄度撰。度字文叔,号遂初,两浙路新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政治家、经学家。绍兴间进士,宁宗时为御史,尝劾韩侂胄误国,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又奏吴曦必反,有直名,累官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卒谥宣献,《宋史》有传。度研治经学,用力甚勤,晚年犹着述不辍,所着《尚书说》之外,尚有《诗说》、《周礼说》,已失传。度注《尚书》,主要依据孔安国传,孔传虽系伪作,然于诸家《书》说为最古,度据之作注,远胜他人臆说。该书注重考据,兼及义理,于《禹贡》山川地理,尤重实地考察。是书张金吾《藏书志》、瞿氏《藏书楼目录》均有旧抄本,旧抄本注用大字,其注意犹未尽者,则以双行小字附注于下,明吕光洵、康顺之校刊是书,始改注为小字,并尽删附注。《通志堂经解》及《四库全书》本所据即吕、唐校本。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三年(1575)吕光洵刻本,明十一世孙天球校刊本,《通志堂经解》本(中多脱文缺字),黄氏家塾刻本(较通志堂本完善),清道光九年(1829)重刊本等。

屾峰宪禅师语录

屾峰宪禅师语录

十卷,清宪说。智质,智原同编(依驹本印)。

因明正理门论本

因明正理门论本

梵名Nya^ya -dva^ra-tarka-s/a^stra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玄奘译。又称正理门论本。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系诠释因明论理之规则,一一论述能立、似能立、现量、似现量、比量、能破、似能破、负处等义旨。本书系陈那为破外道迷执,彰显佛法正理,而依弥勒所著‘瑜伽师地论’,及世亲之古因明等说,设立真实无过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诠解诸法本真之体义,系汉译现存新因明最古之著作。本书系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于大慈恩寺由玄奘译出,弟子知仁笔受。本书之同本异译,有‘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唐景云二年(711 )由义净译出,该译本在第一颂之后,比本书多出三百三十余字释文,其余部分则几乎与本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