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曹元弼
曹元弼(1867—1953),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谷孙,一字师郑,号懿斋、叔彦、新罗仙吏、复礼老人等。曹毓俊三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二十三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为湖北两湖书院主讲,三十三年改任存古学堂总教。次年所著《礼经校释》进呈御览,赏翰林院编修,兼任江苏存古学堂经学总教。辛亥革命后隐居为遗民。1948年续娶柴亚兰传为佳话。与张锡恭、唐文治、梁鼎芬、刘承幹等为好友。藏书二万余卷,多稿本及钞校本。通经义,以守先待后为己任,被吴郁生称为特立独行之真儒。唐兰、王蘧常、吴其昌、毕寿颐、沈文倬、王欣夫、钱仲联等均为其高弟。编有《十四经学》。著有《孝经学》《礼经学》《礼经校释》《周易郑氏注笺释》《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复礼堂文集》《复礼堂述学诗》等。
-
处谦
处谦(1011~1075)北宋永嘉(浙江永嘉)人,俗姓潘。字终倩。九岁出家,从契能学教观,后师事神照,深究圆、顿教之旨,不久擢为第一座。契能入寂,师继其席。其后历住慈云、妙果、赤城等刹,讲道益盛。又应节度使李端■之请,转住白莲寺,赐号‘神悟大师’。王安石及诸搢绅竞作诗歌以赞其德。历住十所道场,四十年间,讲经不懈,登门者多达三千,然秉法者仅三十人。熙宁八年四月,集众诵普贤行法、阿弥陀经,诵终,乃谓(大四九·二一八上):‘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遂寂然入灭,世寿六十五。著有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释门正统卷六、佛祖统纪卷十三]
-
程兆鸾
程兆鸾,清海陵人,撰《莲修起信录》6卷。生卒年不详,生平里居不详。
-
沈善登
沈善登(1830—1902) 近代经学家、哲学家。清学者。字穀成。浙江桐乡人。生于清道光十年,卒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庶吉士。不久归里,杜门读书终其身。年二十,师事锺文蒸,前后从学二十馀年。曾爲锺文蒸《穀梁传补正》撰写书后,推崇《穀梁传》,认爲“学者欲求圣人之心,必于《春秋》;欲通《春秋》,必于《穀梁》; 而欲通《穀梁》,又必于先生此书”(《穀梁传补注》书后)。不喜程朱理学,认爲程朱关于理在气先的说法,违背了“光”是世界本原的宇宙原理; 而其关于义理之性的观点亦有重大缺陷,指出《六经》言性,“无非血气心知之性,义理自在其中”(《沉穀成易学·原象》)。多涉猎“西学”与佛教,信仰佛教净土宗,相信地狱实有和因果报应论,把尊崇儒学与佛教作爲中国富强之本和向西方学习的先决条件,认爲西方国家富强是由于基督教维繫人心,中国也应从尊崇儒佛开始走上富强的道路。他说:“儒教以迪俊良,佛教以导庸俗”(《论馀适济》),“兴起儒术,维繫民心,爲今日中国自强之先务,即是博综西法之初基” ( 《沉穀成易学·原数》),“窃谓今日中国,以提倡佛教,固结人心爲第一义。此义得,而后西学真有用,否则被他人用尔”(《报恩论》卷首)。接受西学的影响,提出光体本原论,“光体非气非形非质,而目可得见,身可得触,……凡有气体形质之物,如地与日月诸星土,皆爲所包举,悬繫而不坠。”(《沉穀成易学·原易》)又提出心爲“太易光明”的论断,认爲心实际上是最高哲学范畴的太极。他说:“此心虚灵,则全体太易光明矣”(同上书,《原象》),“推本天地之初,太易一大灵光,爲古今中外人生同具之心体”(《论馀适济》)。著作有《需时眇言》、《报恩论》、《经正民兴说》、《论馀适济》,合编爲《沉穀成易学》。此外还有《大学古本顺文》、《证心室文集》、《师学说》等。
沈善登自幼好学,咸丰庚子(1860年,太平天国内讧后重振实力大败清军,取得苏、常和湖州等地)避到澉浦、余姚梁通镇读书。同治甲子(1864年,清灭太平天国后)助其父江苏知县沈宝禾在苏州做了两年测绘地图的舆图工作。清同治六年(1867年),沈善登与弟弟善经同举于乡。同治七年(1868年)入京会试中式贡士殿试二甲,授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9岁。一日自己占卦,得“履之乾”,以为有踩虎尾之险,认为不吉,又忧于时局,便不图从政而寓居苏州读书著述、拜佛、游学访友并兼顾舆图及公益诸事。虽有同榜翰林如张之洞、许景澄等官至极品重臣的年兄年弟驰函相邀,也无意附骥。晚年应聘本邑桐溪书院山长及德清县仙潭书院山长,从事教学约20年。光绪十年(1884年),自上海返里,见老屋破漏,邻舍荒凉,不可复居,一度迁居海盐。59岁时,避地沪上,住美国租界豫顺里寓庐。是年大病后,至65岁时失明双目。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73岁时去世。
-
痴绝道冲
痴绝道冲(1169~1250)宋代临济宗僧。武信长江(四川蓬溪)人,俗姓荀。字痴绝。幼即绝群,长应进士不第,乃就梓州妙音院修证落发,游学成都,修习经论。后至饶州荐福寺参谒松源崇岳,又参礼曹源道生,遂悟玄旨。庆元三年(1197)六月崇岳主持杭州灵隐寺,往依之。嘉定十二年(1219),师乃住持嘉兴天宁寺,未久,又迁嘉禾光孝寺。时师名闻于朝廷,忠献卫王迎请主持蒋山,住十三年。后迁明州天童山,又兼主持同州之育王山,海众辐凑,道化冠一世。淳祐四年(1244)复敕主持杭州灵隐寺,不久退归金陵。八年敕住临安径山。十年五月示寂,世寿八十二。遗骨葬金陵山中。法嗣有净慈简翁、顽极行弥、月潭智圆等。[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一、释氏稽古略卷四、大明高僧传卷八]
-
慈受怀深
慈受怀深(1077~1132)宋代云门宗僧。寿春府(安徽)六安人,俗姓夏。字慈受。世称慈受禅师。十四岁剃发。崇宁(1102~1106)初,谒长芦崇信于嘉禾(浙江嘉兴)资圣寺,并嗣其法。后崇信移住江苏长芦寺,命师为首座。政和三年(1113),应仪真郡守之请,住资福寺,学侣僧众云集。后朝廷改资福寺为神霄宫,遂往蒋山,住于西庵。其后奉敕住于江苏焦山、洛阳慧林寺。靖康事起,师二度请辞,乃经天台徙于灵隐,再入蒋山,数月后退居洞庭之包山,复应王氏之请,为圆觉第一祖。高宗绍兴二年示寂,世寿五十六,法腊三十六。有慈受深和尚广录四卷行世。[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十六、续传灯录卷十八]
-
常德
常德,金代医家。字仲明。金兴定(1217~1221)中镇阳人。从名医张子和学,参与整理《儒门事亲》,并为之作补遗名《伤寒心镜》1卷,又名《张子和心镜别集》,首论河间双解散及子和增减之法。
-
赤松道领
赤松道领(1634—1706),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潼川(四川)人,俗姓韩。号赤松。六岁时遇乱入黔,十五岁时,厌俗世,入南望山斋戒念佛。数年后,参礼九峰灵药,受业于白云西识。又参谒滇同峰五华寺之九峰,嗣遵城(四川)敏树如相之法,后归返白云座下,随侍受业师。康熙六年(1667),住持贵州寿世院。世寿不详。著有黔灵赤松领禅师语录五卷。
-
陈莲舫
陈莲舫(1840~1919年),晚清医学家。名秉钧,别署庸瘦。又号乐余老人。江苏青浦 (今属上海) 人。居朱家阁。世代业医,祖陈焘,父陈垣,皆工医。莲舫少年习儒,并随祖父学医。曾入京任刑部主事。后潜心医术,精习经方。其学术宗李杲,临证以保胃气为本。既善治内证、虚证,又长于外证,急证。悬壶里门,四方求诊者,不远千里至。时有国手之誉。为人朴实,不善炫耀。遇病家邀诊皆步行,贫者不受酬谢。陈氏曾行医遍及粤、鄂、湘、皖、浙诸省、医名几遍全国。光绪二十四年 (1898)帝病虚劳,屡药不效。下诏征医: “京外有精通医理之人,即着内外大臣士切实保荐候旨。”经两江总督刘绅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保举,莲舫人宫视疾。会诊时,各地征召入京的医家,各立方药,由太医院裁夺选用。莲舫善用养阴通滞之法,用药平实允当,清灵取胜。独出诸医之上。凡数十诊,每诊均选陈氏处方,甚得帝意。十年之内,莲舫五次奉召入京为光绪帝与西太后视疾,皆称旨。许为良医,敕封三品荣禄大夫,充御医,掌御药房事。赐匾“恩荣五召”。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春,帝病危,莲舫数为诊治,未允好转,至十月崩逝。“陈镌级处分”。遂以年老惮居北土,乞南归。自此迁沪设诊,历任上海广仁堂医务总裁及名善堂施诊所董事。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自编教材,课徒三百余人。自谓: “知古而不泥古,方是良医; 泥古而不能通今者,迂儒也; 守常而不能济变者,庸医也。”著有《女科秘诀大全》、《医学启悟》、《御医请脉详志》等。子陈山农,孙陈范我,均业医。
-
程淯
程淯(1870-1940),字白葭,江苏吴县人。清末自北京寓居杭州,在西湖建一别墅,名曰“秋心楼”。堂为葭仓仓室。曾任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中文秘书,在上海协助办理广学会。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还曾营救了康有为。后任《晋报》主笔。创办晋明小学校等,与清末山西新政关系较密。清末自北京寓居杭州,在西湖建一别墅,名日“秋心楼”。喜藏书画,书法浑厚,诗亦清秀,与赵熙、易顺鼎唱和较多。亦能刻印。抗战期间病殁上海,年七十余。宣统三年(1911)撰《龙井访茶记》一卷。
-
陈莘田
陈莘田,清医家。枫江(今江苏苏州)人。擅内外科,而以疡科名世,道光、咸丰(1821—1861)年间与顾介标、顾庭纲先后蜚声医林。其医案皆由弟子辑录,兵燹中多有散失。今存《枫江陈莘田外科临证》(或名《陈莘田先生外科医案》,1892年),系黄福申搜求编集,赵寿南为之注。此书分文、行、忠、信四集,各集分门类案,多重内服药治疗,辨证用药颇为精审。另有医案《陈莘田医案续集》、《陈莘田方案》等。见于书目著录者有《枫江疡案》四卷、《枫江合药方》一卷。
-
陈全之
陈全之(1512~1580年),陈叔刚曾孙,名朝蓥,号津南,晚号梦宜居士,以字行。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后授礼部主事,提督四夷馆,升员外郎。出知荆州府,筑堤治水利民,民间称陈公堤。后任山西右参政,致仕归乡,耕读于义溪。著有《蓬窗日录》、《游杂集》、《巴黔集》等传世。
-
朝宗通忍
朝宗通忍(1604~1648),明代临济宗僧。常州(江苏)毗陵人,俗姓陈。号朝宗,世称朝宗通忍禅师。二十二岁,投于江苏靖江县长生庵独知禅师剃度出家,得闻‘无生’之说,遂往金粟寺参谒密云圆悟,为其侍从。崇祯四年(1631)随圆悟赴阿育王山,圆悟拈寺碑所刻大千禅师垂语向师谓(卍续一三九·五一四下):‘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师通身汗如雨下,坐卧不安。经二日,偶自外入寮,蓦然有所悟,乃对圆悟谓:‘惟人自肯方乃亲。’复呈偈,并蒙印可。其后历住金陵只陀林、海盐灵祐寺、福州灵石院、莆田曹山上生寺、广东曹溪南华寺、江西龚公山宝华寺等诸名刹。清顺治五年示寂,世寿四十五。著有朝宗禅师语录十卷行世。[续指月录卷十九、黄山志卷二]
-
崔駰
崔駰[yīn],东汉文学家、经学家。字亭伯。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少游太学,善属文,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上《四巡颂》以称汉德。和帝初,车骑将军窦宪辟爲府掾,进主簿,数谏宪骄恣擅权而不用,出爲长岑长,不之官而归。
通《诗》、《易》、《春秋》数经,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常以典籍爲业,不热心于仕进。以仁义爲是非标准,“道无常稽,与时张弛。失仁爲非,得义爲是”(《全后汉文·达旨》);主张以时进退,“险则救俗,平时守礼”,强调循礼而行,“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夸毗以求举;非不欲室也,恶登牆而搂处。叫呼衒鬻,县旌自表,非随和之宝也。暴智燿世,因以干禄,非仲尼之道也”(同上)。重谦德而诫满溢,“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 满溢之位,道家所戒”(《后汉书·崔駰列传》卷五十二);总结汉代历朝外戚败亡原因即在“满而不挹,位有馀而仁不足也”,强调“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同上),劝谏窦宪“内心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不可骄踪无法。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等共二十一篇,主要有《达旨》、《七依》、《婚礼结言》、《酒警》等作品。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崔亭伯集》。
-
超琛
超琛,清尼。字一揆。嘉兴孙简肃之曾孙女。夫遘疾不起,毁容变服,茹素焚修,住邑之参同庵。通书绘墨。
-
程哲
程哲(1668—?),字圣跂,号蓉槎;江南歙县人(今安徽歙县),祖籍岑山渡,寓居杭州;为盐商世家,家庭素封。以监生初授奉天锦州府宁远州知州、广东琼州府崖州知州等。因政绩卓著,后擢户部陕西司员外郎、两广盐运司运同等。作为清代著名散文家,程哲著有《蓉槎蠡说》《窑器说》等。其中《蓉槎蠡说》中记有其冬游黄山事,盛赞黄山冬日美景美遇于油然喜悦中。
-
楚林上睿
楚林上睿(1624~?)清代临济宗僧。号楚林。中年时舍世荣,得洪山俞昭允汾之法。历住潭州(湖南)南云兴化禅林寺、梅城(安徽)放光山毗卢寺、郢州(湖北)潼泉山法兴寺等。其余事迹不详。有楚林禅师语录一书行世。[五灯全书卷一○四]
-
程正揆
程正揆(公元1604—1673年),初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南京进行的。他的曾祖父曾任重庆知府,父亲曾任南京光禄寺署正,迁户部主事管凤阳仓。程正揆幼受薰陶,儿时即能“下笔千言”。二十一岁中举,得第三名。二十八岁中进士,也是名列前茅。不久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职衔。因与给皇帝讲解经书的官员发生争执,而被调外任。
程正揆于公元一六三五年,迁居南京,安家在秦淮河的青溪之上,自号为“青溪主人”。这一时期,他曾到苏州、嘉兴、湖州一带游历。公元一六四二年被召回北京,升为尚宝司卿,负责掌管皇帝的宝玺符牌印章。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逃至南京,投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弘光小朝廷。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破城,程正揆投降清廷,曾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工部右侍郎等职。顺治皇帝还曾召他去瀛台作画,给以奖赏。然而他毕竟意识到这是失节行为,“如蚕之处茧”,处处提心吊胆,“余生畏网罗”。最后,在五十四岁那年,被弹劾革职回家。
从此以后,程正揆经常往来于南京、湖北之间,或到庐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中去游历。吟诗作画,访朋问友。来往密切的大都是前明遗老,如石溪、龚贤、张怡、查士标、方亨咸、程邃等。其中尤与石溪最为友善,人称“二溪”。石溪住在牛首山祖堂山幽栖寺,程正揆有时专程去探访,二人“共榻连宵,畅言不倦”,他们一起鉴赏古代书画,研究画理画法,还合作山水画。这一时期,他从佛教的“万物皆空”和庄子的虚无主义出发,对自己以往的一切都加以否定。他曾写过一篇寓言似的小品文《虱说》,辛辣地讽刺一只爬到宰相胡须上,受到皇帝青睐的虱子,用以比喻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甚至在《杂著》里大胆地发挥了一通对皇帝的议论,认为天子、帝王也和普通人一样,不应当“看得天子恁般大,帝王恁般奇特,便有许多惊天怪地话赞叹不了”。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出格”的。
程正揆在南京青溪之止的生活,根据他自己记述,构屋三间,虚中坐客,旁置几案,放着残书数种,随手过目,以半间供奉“西方圣人”——如来佛。客人来,不行迎送礼,随便小酌,或煮茶,终日谈笑,不及世事。这都表明他采取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但是,这一时期由于他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唤起他的同情心,也唤起他的民族意识。当清兵骚扰百姓之时,他愤然提笔写下《兵至》绝句十二首,其中有“若非龙虎交战斗,何缘鸡犬尽飞升”、“捷书露布天颜喜,犹有流民可绘图”等诗句,讽刺皇帝和贪官污吏,对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程正揆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在南京进行的。他曾得到董其昌的指导,继承元四家的传统。他的山水画手卷,统称为《江山卧游图》,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为副标题,共达五百卷之多。每一幅都各有异趣。有的笔致疏简,烟水微茫,萧寺野村,人物怡然,犹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用笔粗放,奇峰怪石,山路崎岖;有的水墨淋漓,古木苍山,萧索荒寒。这套组画前后有二十八年时间,随着他生活遭遇的变化,寄情托意也有变化。罢官革职后,他心怀对清王朝的不满,感慨“山川城廓,举目都非,烟草迷离,怆心特甚”。这种变化是值得重视的。
程正揆在山水画理论方面,提出“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得意忘言,得心应手,方能下笔”。这表明他重视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体会、写生,成为山水的“真知己”。同时他认为,绘画虽不能精确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微妙变化,却可以“人夺天工,手腕开辟,窃恐天地未必胜画工。天、人各有长处”。就是说,画中山水意境可以胜过自然山水,它们不能互相代替,却是互相补充。
程正揆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造诣,当时就受到推重。“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把他和石溪并称为“二溪”,说他们是金陵众多画家中“逸品”之首。龚贤还从诗、画兼擅的角度出发,把程正揆和石溪评为明代沈周、文徵明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他的画擅长山水。曾拜董其昌为师,但他能自出机杼,画时多用秃笔,风格枯劲简老。他的诗多为题画、论画诗,但对其他题材也多所涉猎。如五律《江行》30首属于写景抒情诗,《和钱起江行诗》100首属于酬答赠送之作,《孟冬词》20首则是宫词等。一些反映明末清初战乱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品,如《己亥江行》、《兵至十二首》其二,都比较真实地写出了封建统治者涂炭生灵的残酷情景。正揆诗思旨清迥,不拘绳墨。如《访夏振叔山居》:“过雨草迎立,将秋山待眠”;《画枯树》:“莓苔封傲骨,霜雪助寒冷”;《题画》:“绝壁倒飞千尺雪,偃松高卧一溪风。谁家好傍此间住,定是青溪无事翁。”写得清新流畅,能见出诗人的神采精神来。著有《青溪遗稿》28卷。
-
崔遵度
崔遵度(954~1020),北宋官员、古琴家。字坚白,祖籍江陵(今属湖北),后徙居淄川(今山东淄博)。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为和川主簿,改临汾。端拱初,命试中书,擢著作佐郎。淳化中,迁殿中丞,出知忠州。李顺之乱,坐失城池,贬崇阳令,移鹿邑。咸平初,复为太子中允。景德间,召试舍人院,改太常丞、直史馆,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大中祥符元年,同修起居注。真宗东封泰山,进博士,为左司谏。仁宗封郡王,开府,命为户部员外郎,辅佐仁宗,府中文翰皆出其手。天禧元年,拜吏部员外郎,改礼部郎中。出使契丹,判司农寺。四年卒,年六十七。仁宗即位,诏特赠工部侍郎。遵度为人淳澹清素,善鼓琴,深谙琴趣,著有《琴笺》一卷,见《宋史》本传;另有文集二十卷,已佚。现存《皇朝通鉴政要》,原十八卷,今存十七卷,有清初抄本。《全宋诗》卷七二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一三六收其文四篇。事迹见《宋史》卷四四一本传。今人郑再时编《西崑唱和诗人年谱》含崔遵度年谱。
-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咸通中尝游湖南、广州等地。乾符二、三年间,曾南依建州刺史李频。李频卒后,遂流落江湖,曾避乱栖居于洪州西山。光化四年,松于礼部侍郎杜德祥下,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同登进士第。五人年皆老大,时号“五老榜”,特敕授校书郎。未几卒。松性疏野方直,不谙俗事,故拙于仕宦。与方干、喻坦之、许棠、陈陶、胡汾等所交尤厚。其诗学贾岛,辛文房谓其“苦极于诗,然别有一种风味,不沦乎怪也”。又云:“为诗深入幽境,然无枯淡之癖。”(《唐才子传》)其《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诗最为脍炙人口。而“白浪吹亡国,秋霜洗太虚”、“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等句,颇为胡震亨所称道,谓其“致语似项斯,壮言间似李洞”,并云“点缀末运,赖此名场一叟(《唐音癸签》)。《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曹松诗集》二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记其集一卷,均散佚。《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见卷七一六至卷七一七。《全唐诗补遗》五又补录其诗九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四亦补收一首。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六五、《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
从谂
从谂[shěn](778~897),唐代禅僧。南泉普愿弟子。据《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等载,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青州龙兴院出家,后于嵩山琉璃坛受具足戒。闻池州南泉普愿道名,乃前往拜谒,前后奉侍二十年。受普愿密付之心印。离开普愿后,历参黄檗、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禅师。八十岁时,受僧众之请,住赵州(今河北赵县)城东观音院,四十年间,弘扬南宗禅法。故世称“赵州”或“赵州从谂”。嗣法弟子有三十人。卒后,昭宗敕谥“真际大师”。禅法思想得自南岳一系真传,主张自性佛性,心性本来解脱,反对各种分别和执著。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机缘语句甚多。其禅风平易近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赵州从谂禅师语录》三卷存世。
释从谂。青州临淄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过制。而偏归心于谂。谂尝寄尘拂上王氏曰。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陈元晋
陈元晋,宋代文学家。字明父,崇仁(今属江西)人。嘉定四年进士(《弘治抚州府志》卷八),初授雩都尉,后授学乡里。嘉定末,为广州增城县丞。宝庆二年,知奉化县兼兵马监押。通判衡州,历知福、融、南安诸州军。迁广东经略使,累官邕管安抚使。历官所至,俱著政绩。尝建渔墅书院,因以名诗文集。元晋嗜学,为人伉直,其论赋役之弊、防江之策,指陈痛切,深中时病。诗有“君不见前年三百青铜米一斗,又不见去年蕨根掘尽不充口”(《田家谣》)之语,可见其对国计民瘼之关注。著有《渔墅类稿》,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全宋诗》卷三○二三至三○二四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七四六一至七四六五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南宋文范作者考》下。
-
陈廷儒
陈廷儒,清医学家。字匊[jū]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世业医,早年随父应诊,讲求医理,得其传。临证用药颇为精当,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九年(1874—1893)间,多次赴京应试,往来于北京、天津、济南、江阴、上海等地,救治危难症甚多。因择取生平诊验予以阐析,编成《诊余举隅录》三卷(1897年),用以教授门生王攸芋(号祖佑)、侄晋蕃(号秋坪)。此书曾由裘吉生校订,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又撰《医学可观》,未刊行。
-
陈基
陈基(1314-1370),元代文学家、诗人。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早年时受业于黄溍,随溍至京师,授经筵检讨。尝为人起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几乎获罪,因而避归,奉母入吴,教授诸生。南方义军纷起后,起行枢密院都事,转浙江行省郎中,以本职参张士信军事,自杭来吴,参张士诚太尉府军事,张士诚称王,他独自劝阻,几乎被杀。不久,超授内史,迁学士院学士,张氏军旅书檄多出其手,为张重要文士之一。张氏覆灭,他亦被俘,明太祖命他预修《元史》,书成,赐金而还。洪武三年(1370)卒于常熟寓所。其文章有法度,不失师传,继承宋文传统,平实流畅,景、理结合,因而深受戴良推重,认为即使片言半简,也可贵重(见《夷白斋稿序》)。他主要生活在元末动乱年代,忧时伤乱是他诗中的重要主题,既伤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又痛恨农民起义军,称他们为“贼”、“寇”、“豺虎”,包括对朱元璋部“语多指斥”(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于“少壮不解武,衰老却从军”(《发吴门》),他内心是有矛盾的,有诗说:“折冲师旅非夙愿,奔走戎行真可惭”(《谢从义参军自京师还……因述诗寄谢》),为“闲岁涉戎旅,终年废丘壑”(《分省早集怀钱员外蔡都事汤管勾》)而感到遗憾。对元室的忠诚又使他对“官军”大唱赞歌,而诗中的“官军”主要是指张士诚部。其七律气势豪迈,五言古诗学汉、魏,有《古诗十九首》的风味,乐府诗明白如话而又情意深长。因其所居有夷白斋,故以此名其所作为《夷白斋稿》,三十五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生平事迹见尤义《陈基传》(《夷白斋稿》附录)、《(洪武)苏州府志》卷三八、《吴中人物志》卷一○、《姑苏志》卷五七、《(嘉靖)常熟县志》卷九、《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宋元学案》卷七○、《元诗选·初集》小传、《陈基传》(《曝书亭集》卷六二)、《明史》卷二八五。
-
曹于汴
曹于汴(1554—1630),明诗文家、学者。字自梁,号贞予。安邑(今山西运城)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以推官征授吏科给事中,明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崇祯初拜左都御史,致仕卒。遇事敢言,非沾沾以文章名家,诗文亦在理学、举业之间,或似语录,或似八股。著有《仰节堂集》、《共发编》等。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五四、《明儒学案》卷五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