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揆

程正揆
  • 姓名:程正揆
  • 别名:字端伯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北孝感人
  • 出生日期:1604
  • 逝世日期:1673年
  • 民族族群:

程正揆(公元1604—1673年),初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南京进行的。他的曾祖父曾任重庆知府,父亲曾任南京光禄寺署正,迁户部主事管凤阳仓。程正揆幼受薰陶,儿时即能“下笔千言”。二十一岁中举,得第三名。二十八岁中进士,也是名列前茅。不久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职衔。因与给皇帝讲解经书的官员发生争执,而被调外任。


程正揆于公元一六三五年,迁居南京,安家在秦淮河的青溪之上,自号为“青溪主人”。这一时期,他曾到苏州、嘉兴、湖州一带游历。公元一六四二年被召回北京,升为尚宝司卿,负责掌管皇帝的宝玺符牌印章。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逃至南京,投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弘光小朝廷。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破城,程正揆投降清廷,曾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工部右侍郎等职。顺治皇帝还曾召他去瀛台作画,给以奖赏。然而他毕竟意识到这是失节行为,“如蚕之处茧”,处处提心吊胆,“余生畏网罗”。最后,在五十四岁那年,被弹劾革职回家。


从此以后,程正揆经常往来于南京、湖北之间,或到庐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中去游历。吟诗作画,访朋问友。来往密切的大都是前明遗老,如石溪、龚贤、张怡、查士标、方亨咸、程邃等。其中尤与石溪最为友善,人称“二溪”。石溪住在牛首山祖堂山幽栖寺,程正揆有时专程去探访,二人“共榻连宵,畅言不倦”,他们一起鉴赏古代书画,研究画理画法,还合作山水画。这一时期,他从佛教的“万物皆空”和庄子的虚无主义出发,对自己以往的一切都加以否定。他曾写过一篇寓言似的小品文《虱说》,辛辣地讽刺一只爬到宰相胡须上,受到皇帝青睐的虱子,用以比喻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甚至在《杂著》里大胆地发挥了一通对皇帝的议论,认为天子、帝王也和普通人一样,不应当“看得天子恁般大,帝王恁般奇特,便有许多惊天怪地话赞叹不了”。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出格”的。


程正揆在南京青溪之止的生活,根据他自己记述,构屋三间,虚中坐客,旁置几案,放着残书数种,随手过目,以半间供奉“西方圣人”——如来佛。客人来,不行迎送礼,随便小酌,或煮茶,终日谈笑,不及世事。这都表明他采取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但是,这一时期由于他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唤起他的同情心,也唤起他的民族意识。当清兵骚扰百姓之时,他愤然提笔写下《兵至》绝句十二首,其中有“若非龙虎交战斗,何缘鸡犬尽飞升”、“捷书露布天颜喜,犹有流民可绘图”等诗句,讽刺皇帝和贪官污吏,对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程正揆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在南京进行的。他曾得到董其昌的指导,继承元四家的传统。他的山水画手卷,统称为《江山卧游图》,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为副标题,共达五百卷之多。每一幅都各有异趣。有的笔致疏简,烟水微茫,萧寺野村,人物怡然,犹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用笔粗放,奇峰怪石,山路崎岖;有的水墨淋漓,古木苍山,萧索荒寒。这套组画前后有二十八年时间,随着他生活遭遇的变化,寄情托意也有变化。罢官革职后,他心怀对清王朝的不满,感慨“山川城廓,举目都非,烟草迷离,怆心特甚”。这种变化是值得重视的。


程正揆在山水画理论方面,提出“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得意忘言,得心应手,方能下笔”。这表明他重视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体会、写生,成为山水的“真知己”。同时他认为,绘画虽不能精确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微妙变化,却可以“人夺天工,手腕开辟,窃恐天地未必胜画工。天、人各有长处”。就是说,画中山水意境可以胜过自然山水,它们不能互相代替,却是互相补充。


程正揆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造诣,当时就受到推重。“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把他和石溪并称为“二溪”,说他们是金陵众多画家中“逸品”之首。龚贤还从诗、画兼擅的角度出发,把程正揆和石溪评为明代沈周、文徵明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他的画擅长山水。曾拜董其昌为师,但他能自出机杼,画时多用秃笔,风格枯劲简老。他的诗多为题画、论画诗,但对其他题材也多所涉猎。如五律《江行》30首属于写景抒情诗,《和钱起江行诗》100首属于酬答赠送之作,《孟冬词》20首则是宫词等。一些反映明末清初战乱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品,如《己亥江行》、《兵至十二首》其二,都比较真实地写出了封建统治者涂炭生灵的残酷情景。正揆诗思旨清迥,不拘绳墨。如《访夏振叔山居》:“过雨草迎立,将秋山待眠”;《画枯树》:“莓苔封傲骨,霜雪助寒冷”;《题画》:“绝壁倒飞千尺雪,偃松高卧一溪风。谁家好傍此间住,定是青溪无事翁。”写得清新流畅,能见出诗人的神采精神来。著有《青溪遗稿》28卷。


程正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烛烬

烛烬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先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小说取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小说的情节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着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女主人公安娜的丈夫是彼得堡一个煊赫的政府部长,比安娜大二十岁;安娜很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他。婚后,安娜发现自己对丈夫毫无爱情,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婚后第九年,在她去莫斯科的路上认识了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他热烈地追求她,唤起了安娜的爱情。经过痛苦的斗争,安娜不顾丈夫的威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毅然离家和渥伦斯基一起生活。后来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冷遇,安娜只好住到渥伦斯基的庄园去。在那里由于对儿子的思念,与渥伦斯基的非法同居,以及无所事事的生活,使安娜内心的痛苦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又不能理解安娜,两人常常争吵,终于安娜感到无法再在这个充满虚伪的社会里生活下去,便卧轨自杀了。另一条线索是列文——吉提的生活和精神探索经历。列文是一个正直、纯朴的地主,他探求着生活的真正意义。他爱上了吉提,但吉提年幼无知,心里爱着渥伦斯基,因而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当渥伦斯基抛下她去追求安娜时,吉提受到很大打击。经过这番波折,吉提成熟起来,终于同列文幸福地结合了。小说通过安娜的家庭悲剧,揭露了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冷酷的社会关系。通过列文这一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自己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哥窑谱

哥窑谱

冒广生著,民国6年[1917] 刻本 如皋冒氏丛书. 疚斋小品。总结了历代以来对宋瓷的文献记载。

言行龟鉴

言行龟鉴

八卷。宋赵善璙作 《自警编》,摘录古人嘉言善行以示鉴戒,张光祖欲为刊行,熊禾以赵善璙所编尚有未及删润之处,希望张光祖补充完善。张光祖乃以赵善璙《自警编》为基础,又取 《典型录》、《厚德录》、《善善录》、《名臣言行录》等书,博采名臣碑志之文,摘选排比,以成此书。全书分类编排古人嘉言善行,眉目清晰,便于阅览。此书不述诙谐和神怪,所记平近无奇,但笃实切理,足资世人所深思。《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书为“布帛菽粟之文,虽常而不可厌者”,颇为有理。此书原本散佚,仅部分存于 《永乐大典》中,清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新予以编排。其书原序称,全书共分学问、德行、交际、家道、出处、政事、民政、兵政八门,门下又分八十二目,目下分条记述古人言行,共九百五十五条。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时仅存四百七十二条,八十二目无法考证,只存八门,门下分条记事。书中原序又称,每类之中首先记述善行,其次记述嘉言,先实践,后议论。辑本以为,言行各自分编,“则一人之名,一类中先后复出,时代未免颠舛。又一事一人而言行并见,尤难于割裂其文”,因 “以人统事,以时代叙人”,(《四库全书总目》)按时代顺序,将嘉言善行统一编排,眉目清楚,又不失原书本意,颇为有理。此外. 尚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本。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一卷,有敦煌唐写本五件(详见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另有《正统道藏》本,误题《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收入洞真部戒律类。此书旨在为群生解灾请福,拔诸苦根,使生者见道,身脱八难;死者欢乐,上升天堂。经文称修斋求道者当奉受上品十戒、十二可从,建德立功,则能得六通智慧,参同虚无,度十苦八难。所谓六通智慧者,「天曰洞视,地曰洞听,东曰洞空,西曰洞虚,南曰洞清,北曰洞微」。六通洞达,则得大智慧,可以长存。

吴三桂纪略

吴三桂纪略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吴三桂事,自其为明偏裨立功边塞起,至随清军大败李自成起义军止。记述颇详。现有 《楚之梼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