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揆

- 姓名:程正揆
- 别名:字端伯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北孝感人
- 出生日期:1604
- 逝世日期:1673年
- 民族族群:
程正揆(公元1604—1673年),初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南京进行的。他的曾祖父曾任重庆知府,父亲曾任南京光禄寺署正,迁户部主事管凤阳仓。程正揆幼受薰陶,儿时即能“下笔千言”。二十一岁中举,得第三名。二十八岁中进士,也是名列前茅。不久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职衔。因与给皇帝讲解经书的官员发生争执,而被调外任。
程正揆于公元一六三五年,迁居南京,安家在秦淮河的青溪之上,自号为“青溪主人”。这一时期,他曾到苏州、嘉兴、湖州一带游历。公元一六四二年被召回北京,升为尚宝司卿,负责掌管皇帝的宝玺符牌印章。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逃至南京,投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弘光小朝廷。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破城,程正揆投降清廷,曾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工部右侍郎等职。顺治皇帝还曾召他去瀛台作画,给以奖赏。然而他毕竟意识到这是失节行为,“如蚕之处茧”,处处提心吊胆,“余生畏网罗”。最后,在五十四岁那年,被弹劾革职回家。
从此以后,程正揆经常往来于南京、湖北之间,或到庐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中去游历。吟诗作画,访朋问友。来往密切的大都是前明遗老,如石溪、龚贤、张怡、查士标、方亨咸、程邃等。其中尤与石溪最为友善,人称“二溪”。石溪住在牛首山祖堂山幽栖寺,程正揆有时专程去探访,二人“共榻连宵,畅言不倦”,他们一起鉴赏古代书画,研究画理画法,还合作山水画。这一时期,他从佛教的“万物皆空”和庄子的虚无主义出发,对自己以往的一切都加以否定。他曾写过一篇寓言似的小品文《虱说》,辛辣地讽刺一只爬到宰相胡须上,受到皇帝青睐的虱子,用以比喻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甚至在《杂著》里大胆地发挥了一通对皇帝的议论,认为天子、帝王也和普通人一样,不应当“看得天子恁般大,帝王恁般奇特,便有许多惊天怪地话赞叹不了”。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出格”的。
程正揆在南京青溪之止的生活,根据他自己记述,构屋三间,虚中坐客,旁置几案,放着残书数种,随手过目,以半间供奉“西方圣人”——如来佛。客人来,不行迎送礼,随便小酌,或煮茶,终日谈笑,不及世事。这都表明他采取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但是,这一时期由于他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唤起他的同情心,也唤起他的民族意识。当清兵骚扰百姓之时,他愤然提笔写下《兵至》绝句十二首,其中有“若非龙虎交战斗,何缘鸡犬尽飞升”、“捷书露布天颜喜,犹有流民可绘图”等诗句,讽刺皇帝和贪官污吏,对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程正揆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在南京进行的。他曾得到董其昌的指导,继承元四家的传统。他的山水画手卷,统称为《江山卧游图》,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为副标题,共达五百卷之多。每一幅都各有异趣。有的笔致疏简,烟水微茫,萧寺野村,人物怡然,犹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用笔粗放,奇峰怪石,山路崎岖;有的水墨淋漓,古木苍山,萧索荒寒。这套组画前后有二十八年时间,随着他生活遭遇的变化,寄情托意也有变化。罢官革职后,他心怀对清王朝的不满,感慨“山川城廓,举目都非,烟草迷离,怆心特甚”。这种变化是值得重视的。
程正揆在山水画理论方面,提出“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得意忘言,得心应手,方能下笔”。这表明他重视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体会、写生,成为山水的“真知己”。同时他认为,绘画虽不能精确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微妙变化,却可以“人夺天工,手腕开辟,窃恐天地未必胜画工。天、人各有长处”。就是说,画中山水意境可以胜过自然山水,它们不能互相代替,却是互相补充。
程正揆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造诣,当时就受到推重。“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把他和石溪并称为“二溪”,说他们是金陵众多画家中“逸品”之首。龚贤还从诗、画兼擅的角度出发,把程正揆和石溪评为明代沈周、文徵明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他的画擅长山水。曾拜董其昌为师,但他能自出机杼,画时多用秃笔,风格枯劲简老。他的诗多为题画、论画诗,但对其他题材也多所涉猎。如五律《江行》30首属于写景抒情诗,《和钱起江行诗》100首属于酬答赠送之作,《孟冬词》20首则是宫词等。一些反映明末清初战乱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品,如《己亥江行》、《兵至十二首》其二,都比较真实地写出了封建统治者涂炭生灵的残酷情景。正揆诗思旨清迥,不拘绳墨。如《访夏振叔山居》:“过雨草迎立,将秋山待眠”;《画枯树》:“莓苔封傲骨,霜雪助寒冷”;《题画》:“绝壁倒飞千尺雪,偃松高卧一溪风。谁家好傍此间住,定是青溪无事翁。”写得清新流畅,能见出诗人的神采精神来。著有《青溪遗稿》28卷。
程正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促织经
关于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南宋贾似道作。贾氏《促织经》今已不传,现在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2卷。宋代养斗蟋蟀之风颇盛,贾氏为宋末权相,亦酷嗜此戏,史载其“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故集有关养斗蟋蟀之论撰为是编。全书共分7目。卷上为“论赋”,有促织论、蟋蟀论、捉促织法、收买秘诀、看法等15则;“论形”,有观促织形像、论头、论脸、论顶、论翅、论腿、论肉、论蝴蜂形、论蜘蛛形等28则。卷下为“论色”,有总论看法色样有五等、论真红色、论真青色、论真黄色等56则;“杂相”,有锦蓑衣、肉锄头、金束带等38则;“论养”,有养法12条、配合、禁忌、养胎、浴雌、喂养诀法等17则;“论斗”,有斗法8条、防敌、接力、审势、惜牙等18则;“论病”,有蛩有四病、治虫身热、医伤损方等8则。末附“总言”三首和“题促织”二首。是书为养斗蟋蟀最早的专著,所述收买、选择、辨别、饲养、咬斗、疗治诸事,极为详明赅博,故于了解古代蟋蟀斗戏颇有价值。有《夷门广牍》本及商务印书馆《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
会纂宋岳鄂武穆王精忠录
传为明代姚茂良著。其内容辑录岳飞事迹史料、历代褒奖封旌、文人赋咏等。全书共六卷,分为:宋史本传、武穆事实、武穆著述、古今褒典、古今赋咏、律诗。卷首包含武穆像及精忠录图三十五幅。此为李氏朝鲜英祖四十五年芸阁铜活字刊本。 从朝鲜本的李山海序和柳成龙跋,可知《精忠录》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即李氏朝鲜宣宗十七年)流传至朝鲜。柳成龙跋曰:“万历甲申,有译官来自燕都,以《精忠录》一帙进者,上览之,嘉叹,下书局印出而题跋之。” 一位来自 “燕都” 的译官把《精忠录》献给李朝宣宗李昖(1567-1608 在位),宣宗即下令刊行,万历十三年三月李山海受命作序,柳成龙跋。肃朝御制序、当宁御制后序、御制永柔县臥龙祠致祭祭文、目录、精忠录序(陈铨撰)、精忠录序(李山海撰) 卷首:武穆像、精忠录图(祀周同墓、战氾水关、张所问计、战太行山、战竹芦渡、战南薰门、战广德、两战常州、战承州、次洪州、战南康、次金牛、蓬岭大战、次虔州、复邓州、复郢州、渡江誓众、襄阳鏖战、战庐州、湖襄招降,复蔡州、归庐复请、屯襄汉、破杨么、破刘复雄、大举伐金、都府议事、贷谍反间、战郾城、拐子马、遣云援王贵、战卫州、战朱仙镇、伪诏班师) 卷一:宋史本传 卷二:武穆事实 卷三:武穆著述 卷四:古今褒典 卷五:古今赋咏 卷六:律诗 后序(赵宽撰)、柳成龙跋
明儒言行录
十二卷,清沈佳著。正录十卷,续录二卷。此书仿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的体例,收入明代儒学家共计二百一十七人,各自征引诸书,述其行事,并间摘语录附之。此书带有明显的崇朱抑王的倾向。“其书一宗朱子,故是编大旨,以薛瑄为明儒之宗,于陈献章则颇致不满。虽收王守仁于正集,而守仁弟子则删汰甚严,王畿、王艮咸不预焉。其持论颇为淳谨。初,黄宗羲作《明儒学案》,采摭最详。顾其学出于姚江,虽于河津一派不敢昌言排击,而于王门末流诸人,流于猖狂恣肆者,亦颇为回护。门户之见,未免尚存。佳撰此录,盖阴以补救其偏。鄞县万斯大,宗羲之弟子也。平生笃信师说,而为佳作是录序,亦但微以过严为说,而不能攻击其失。盖亦心许之也。学者以两家之书互相参证,庶乎有明一代之学派可以得其平允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四库全书》本。
春秋师说
三卷。元赵汸编。此书是由赵汸记录整理的黄泽论《春秋》之语录。赵汸曾师从黄泽,其初一再登门,得六经疑义十余条以归。后复往留住二年,得黄泽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此书行文称“泽谓”,概是黄泽之作,故题曰“师说”。元代《春秋》学,以黄泽和赵汸最有成就。据赵汸《黄楚望先生行状》载黄泽说《春秋》之书,有《元年春王正月辨》、《笔削本旨》、《诸侯取女立子通考》、《鲁隐不书即位义》、《殷周诸侯禘祫考》、《周庙太庙单祭合食说》、《作丘甲辨》、《春秋指要》。赵汸本黄泽之意,以类分为十一篇,其门人金居敬又集黄泽《思古十吟》与吴澄之序及赵汸《黄楚望先生行状》附录于后。据赵汸所云,黄泽论《春秋》学以《左传》和杜预《集解》为主。黄泽《春秋》学之着作已不可考,其说则赖此书以行。其论《春秋》述作本旨云:“《春秋》如正例变例之实,此是泽破近代诸儒《春秋》不用例之说。三传皆用例,虽未必尽合圣人,然不中不远。”其论鲁史策书遗法云:“鲁史《春秋》有例,夫子《春秋》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也。……《春秋》凡例本周公之遗法……说《春秋》必须兼考史家记载之法,不可专据经文也。”其论三传得失云:“孔子作《春秋》以授史官及高第,在史官者则丘明作《传》:在高第者则一再传而为公羊高、穀梁赤。在史官者则得实之情实而义理间有讹;在高第者则不见事实而往往以意臆度,若其义理则间有可观,而事则多讹矣。酌而论之,则事实而理讹,后人犹有所依据以求经旨,是经本无所损也;事讹而义理间有可观,则虽说得大公至正,于经实少所益,是经虽存而实亡也,况未必大公正正乎。使非《左氏》事实尚存,则《春秋》不可晓关。”其论《左传》之文体云:“《左氏》乃是春秋时文字(指文体),或以为成国时文字者(按,朱熹有此说),非也。今考其文自成一家,真春秋时文字。战国文字粗豪,贾谊、司马迁尚有余习,而《公羊》、《穀梁》则正是战国文字耳。《左氏》固是后出,然文字丰润,颇带华艳,汉初亦所不尚。至刘歆始好之,其列于学官最后,太抵其文字近《礼记》而最繁富者。”现存元至正二十四年休宁商山义塾刻、明弘治六年高忠重修本、元刻本、明初刻本、明正德汪克锡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东溪日谈录
明周琦撰。琦字廷玺,马平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琦之学出於薛瑄。是编记所心得,分十三类。凡性道谈二卷,理气谈一卷,祭祀谈二卷,学术谈一卷,出处谈一卷,物理谈一卷,经传谈三卷,著述谈一卷,史系谈二卷,儒正谈一卷,文词谈一卷,异端谈一卷,辟异谈一卷。《广西通志》载其著《日谈录》十八卷,又著《儒正篇》论薛河东之学。今考儒正,即此书之第十五卷,非别有《儒正篇》也。前有吕景蒙序,谓书刻於嘉靖丁酉。而此本乃系传写。或其版已佚,后人录存之欤?琦为人以端直谨厚,见重乡里,其书亦一本濂、洛之说。不失醇正。盖河东之学虽或失之拘谨,而笃实近理,故数传之后,尚能恪守师说,不至放言无忌也。
如是语经
如是语,巴利名Itivuttaka 。凡四篇(巴nipa^ta ,集),共计十一章(巴vagga ,品)一一二经。音译伊谛佛多伽。为巴利语经藏小部(Khuddaka-nika^ya)第四经。第一篇有三章二十七经,第二篇有二章二十二经,第三篇有五章五十经,第四篇有一章十三经。如是语,即‘如此说’之意;盖每经之经尾有iti(……如是)或 Ayam pi atthovutto bhagavata^ iti me sutan ti(我闻世尊说此义)之结语,经首则以 vuttam(曾如是言)或 Vuttam!hetam! bhagavata^ vuttam arahata^ ti me sutam!(我闻世尊、应供曾如是说)为始,各经中亦常用 itivuccati(如是言)之定型文句,由是可知本经经名之由来。各经系由散文(长行)与偈颂所构成,经之前后有定型之序文与结文,散文之结尾有‘世尊于此如是说’之定型文句,其后即为偈颂,用来重复阐说散文之内容;盖偈颂之于散文的关系而言,系表示重颂(梵geya ,巴geyya ,即祇夜),此种定型结合文句乃本经重要特征;惟第三篇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四篇中,亦有缺首尾之定型文句和表示重颂之定型结合文之经。又各章之末皆附有摄颂。从内容而言,本经系从采用重颂形式之经典中,收集由一法至四法之与法数有关者,即由第一篇至第四篇,分别阐说一法至四法。全经内容广泛而分岐,然亦包含多种重要思想,其中主要部分为有关出家者之教理,亦包括有关在家者之教说。又叙述之教法简雅,多存有古经之风格。据现代学者推测:(一)从成立史而言,第一篇、第二篇成立时代较古,第三篇、第四篇中有被认为系后来附加者。(二)部派佛教分裂前后所成立的巴利小部之原型,于形成之最初期即包含有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