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

- 姓名:陈基
- 别名:字敬初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314
- 逝世日期:1370
- 民族族群:
陈基(1314-1370),元代文学家、诗人。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早年时受业于黄溍,随溍至京师,授经筵检讨。尝为人起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几乎获罪,因而避归,奉母入吴,教授诸生。南方义军纷起后,起行枢密院都事,转浙江行省郎中,以本职参张士信军事,自杭来吴,参张士诚太尉府军事,张士诚称王,他独自劝阻,几乎被杀。不久,超授内史,迁学士院学士,张氏军旅书檄多出其手,为张重要文士之一。张氏覆灭,他亦被俘,明太祖命他预修《元史》,书成,赐金而还。洪武三年(1370)卒于常熟寓所。其文章有法度,不失师传,继承宋文传统,平实流畅,景、理结合,因而深受戴良推重,认为即使片言半简,也可贵重(见《夷白斋稿序》)。他主要生活在元末动乱年代,忧时伤乱是他诗中的重要主题,既伤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又痛恨农民起义军,称他们为“贼”、“寇”、“豺虎”,包括对朱元璋部“语多指斥”(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于“少壮不解武,衰老却从军”(《发吴门》),他内心是有矛盾的,有诗说:“折冲师旅非夙愿,奔走戎行真可惭”(《谢从义参军自京师还……因述诗寄谢》),为“闲岁涉戎旅,终年废丘壑”(《分省早集怀钱员外蔡都事汤管勾》)而感到遗憾。对元室的忠诚又使他对“官军”大唱赞歌,而诗中的“官军”主要是指张士诚部。其七律气势豪迈,五言古诗学汉、魏,有《古诗十九首》的风味,乐府诗明白如话而又情意深长。因其所居有夷白斋,故以此名其所作为《夷白斋稿》,三十五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生平事迹见尤义《陈基传》(《夷白斋稿》附录)、《(洪武)苏州府志》卷三八、《吴中人物志》卷一○、《姑苏志》卷五七、《(嘉靖)常熟县志》卷九、《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宋元学案》卷七○、《元诗选·初集》小传、《陈基传》(《曝书亭集》卷六二)、《明史》卷二八五。
陈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说学斋稿
元末明初文别集。危素著。据《千顷堂书目》,其集本50卷,明代已散佚不存。收入《四库全书》的浙江鲍士恭家藏本《说学斋稿》为4卷,乃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归有光从吴氏处得危素手稿所传抄,皆在元时所作文,共计133篇。现存有成化间叶文庄公(盛)的手抄本,共有90篇,碑16篇,墓铭33篇,传状16篇,杂文25篇。除卷末《静修书院记》非文庄公手笔,当是后来补入之外,其余89篇皆是《四库全书》所收《说学斋稿》4卷本所无者。此抄本前后无书题,惟卷中有题《说学斋稿》3处,其下不记卷数,而记至正七年至至正十一年、至正十四年等字,知从稿本抄出。此抄本面页有叶盛玄孙恭焕手识,谓嘉靖辛酉岁(四十年,1561)震川归师从予觅危太仆文,因检不得,竟复之。自隆庆丁卯(元年,1567)后予以病淹,偶检点楼间元集,乃获此卷,实先文庄公抄存,题曰危翰林文者。因思往归师借时,若细加检阅,亦可应命,只缘不肯加功,故草草回之,今归师已仙去,而不获见。因此可知,叶盛手抄本,归有光在日亦未见。因此,两种手抄本的篇目几乎全不同。
黄石公望空四字数
《黄石公望空四字数》 校订者周履靖(明)明万历间刊本,占卜类书籍。此法相传自于战国时期的黄石公,算时不用筹度,只要望空信口起一时辰,即于此时下寻断,无弗应验。此法不用筹数,与诸葛孔明所传马前课相类,即以月、日、起子位,月上起日然后从日上逆数当下之时辰,落於何位即求对应出断语。
罗氏会约医镜
综合类著作。清罗国纲辑。二十卷。国纲字振召,号整斋,湖南人。少习举子业,喜读医书,遂以医业。临证擅随境处方,多获治验。晚年综合《内经》 及历代有关资料,选择会要,结合平日临证所用考脉法及心得辑成是书,旨在使前人丰富经验,由博返约以为借镜,故名。刊于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卷一脉法,卷二治法精要,卷三至卷四伤寒,卷五瘟疫,卷六至卷十三杂症,卷十四至卷十五妇科,卷十六至卷十八本草,卷十九儿科,卷二十疮、痘科。其中对杂症及妇、儿科论述尤详。叙述各证,先辨明病属何脏、何经,属表、里、风、热等性质,后据证立法,备列相应方剂,并述随脉证不同的加减法。后附单方,以备选用。对所引前人之论多发个人见解,对病证辨析较细,论治颇为灵活,间附若干自行化裁新方。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简练,理法严谨,切合实用。有乾隆五十四年镌大成堂梓行本。
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
一卷,清济玑说,玄杲录,张有誉序。
十二天供仪轨
一卷,失译。
五种增上缘义
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显明称念阿弥陀佛愿生淨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一一具如下五缘义中说。问曰。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又劝造阿弥陀像。称扬礼拜香华供养。日夜观想不绝。又劝专念弥陀佛名。一万二万三万五万。乃至十万者。或劝诵弥陀经。十五二十三十五十。乃至一百满十万遍者。现生得何功德。百年捨报已后。有何利益。得生淨土以不。答曰。现生及捨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显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