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新罗密宗僧人。据其《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等载,原新罗零妙寺僧,开元中(727)入唐,于圣善寺奉事善无畏,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咨受《大日经供养法》,撰出《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称“不可思议疏”。

  • 宝亮

    宝亮

    宝亮(公元444—509年),南朝齐、梁间僧人。据《高僧传》卷八载,俗姓徐。东莞(治所在今山东莒县)人。晋末因避乱而移居于东莱(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道明法师。二十一岁东游至京师(今江苏南京)中兴寺。后应齐竟陵王之请,移居灵味寺讲经,讲《成实》、《维摩》、《法华》、《十地》、《首楞严》等,均数十遍。曾奉敕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梁武帝亲为之序。僧俗弟子三千余,平时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 褚伯秀

    褚伯秀

    褚伯秀,一名师秀,号雪巘,杭州(今属浙江)人。钱塘天庆观道士。清苦自守,尝集注庄子、老子、列子。天师以学修撰命之,不就,作《贫女吟》二首谢之,有“闭门静看花开落,过却春风不识愁”、“千金莫误朱门聘,不是穿珠插翠人”等句。人元,宣抚尤平章闻名求见,拒之。在清幽闲适的隐居生涯中,独好吟咏,《春日山居》云:“人醉药炉凭鹤看,窗闲吟笔被猿偷”,“童子扫花关莫掩,恐妨诗社客来游。”《题翠蛟亭》云:“坐觉云藏树,吟忘雪溅亭。岩隈下斜日,归去了残经。”可见其雅志。所著《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卷,人正统《道藏》。《庄子注》八卷,有明抄本。所注《道德》、《冲虚》二经,已佚。《全宋诗》卷三五一九录其诗七首。其文收入《全宋文》卷八二五二。事迹见《浩然斋雅谈》卷中、《宋季忠义录》卷一四。

  • 包恢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庆元六年,尝见朱熹于武夷,后尊崇陆九渊之学。嘉定十三年进士,调金溪主簿,历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海制置司干官、沿江制置使机宜、发运干官。迁武学谕、宗正寺主簿,添差台州通判,改临安府通判,知台州。改福建提点刑狱,知建宁,兼转运判官,为侍御史周坦论罢。后起为广东转运判官,权经略使,浙西提点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使,改湖南转运使。景定初,召为枢密都承旨兼侍讲,权礼部侍郎,拜大理卿,迁中书舍人。改刑部侍郎。四年,出知平江府兼发运使。移知绍兴府。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咸淳二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十七。著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敝帚稿略》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宋人集》丙编本。恢历仕所至,政声赫然。父辈皆从朱熹、陆九渊学,少闻义理之学,学力深厚,为文皆据义理,下笔辄汪洋放肆,娓娓不穷(《隐居通议》卷一七)。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馀,奏札诸篇,剀切详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虽自称“素不能诗”(《答傅当可论诗》),却颇善论诗,在当时大力提倡陶潜诗风,强调诗贵自然。《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二九六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三二八至七三三五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方回《读包宏斋敝帚集跋》(《桐江集》卷二)、《宋史》卷四二一本传。

  • 鲍溶

    鲍溶

    鲍溶,字德源,自称“楚客”(《吴中夜别》),或为楚人。又云“二京有宅”(《洛阳春望》),知其父祖曾寓家长安、洛阳。初隐江南山中,元和四年登进士第。仕宦不显,尝自叹“我生虽努力,荣途难自致”(《秋思》)。一生或隐居山林,或飘泊四方,穷愁潦倒,落落寡合,后客死于三川。刘得仁有《哭鲍溶有感》诗。鲍溶与韩愈、李正封、孟郊、韦楚老、殷尧藩友善,与李益交谊尤深。其诗多道途旅思、怀古感兴之作。《长城》、《秋怀》、《沛中怀古》、《陇头水》等诗颇耐讽诵。辛文房谓其古诗乐府“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故“可称独步”。名句“丝减悲不减,器新声更古。一弦有余哀,何况二十五”(《秋怀》),葛立方以为“于一倡三叹之旨几矣”(《韵语阳秋》卷一五)!张为《诗人主客图》尊之为“博解宏拔主”,而自居于入室之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鲍溶集》五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见卷四八五至四八七。《全唐诗逸》卷上补断句五联。《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七又补一首。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校笺》卷六等。

  • 鲍彪

    鲍彪

    鲍彪,宋代训诂学家。字文虎,缙云(今属浙江)人。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鲍彪举进士甲科,授文林郎秀州判官。任严(建德)、郴(湖南镜内)、潮(广东境内)三州教授。1155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以左宣教郎任太常博士。1157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朝廷举行大祭祀。彪因选用祭品有以他物代用,不合法度。御史台劾其“擅行移易”,罚铜十斤。官至司封员外郎。殚一生之力,校注《战国策》,凡四易稿,于绍兴十七年(1147)成书十卷。是书考《史记》诸书为之注,本《说文》诠释文字,间引《后汉志》、《集韵》诸书,时出己见,然引书过窄,又以己意改移古本篇次先后,且直去本文,径加改字,谬误不少。元吴师道取宋人姚宏《战国策续注》与彪注参校,而杂引诸书考正之,著《战国策校注》十卷,精核远胜于彪,可参看。

  • 博明

    博明

    博明(1726~1774),清代蒙古族学者、诗人。博尔济吉特氏。原名贵明,字希哲、晰斋、西斋。两江总督邵穆布孙。自幼刻苦好学,博学多识,对经史诗文、书画篆刻、马步骑射,编译图书源流以及蒙古、唐古语都贯串娴习。乾隆十二年(1747)举乡试,十七年(1752),中进士。入翰林院,充庶吉士,参与编纂《续文献通考》(三十二年书成,共二百五十卷,记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末四百多年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二十年(1755)在馆授编修。次年,赴广东任副考官。二十二年,任日讲起居官。二十四年,奉敕撰修功臣传,广征博引史籍,考证史实,撰写功臣传二千五百余篇。二十九年(1764),以洗马出守广西庆远府,后典郡柳州。以多年读书积累资料写成笔记《西斋偶得》(三十八年成书,全书三卷,附录一卷,内容广泛,从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到经济文化、历史等均有记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十五年(1770),先后出任云南迤东道、迤西道,后因故被贬,降为兵部员外郎,任凤城榷使。是时依据访问和调查写成杂记《凤城琐录》,对地形山水、清代建置、商业物产、风土人情、卫生疾病、名胜古迹等均作了记载,书后并附《朝鲜轶事》和《朝鲜世系考》。五十二年(1787),因疾罢职。为官三十余年间,为人耿直,生活清贫,不屈从权贵,官久居下位,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一生写过不少诗歌,在《西斋诗草》、《西斋诗辑遗》两书中存诗一百余首。另著有《祀典录要》和《前人砚铭集》。

  • 宝辉

    宝辉

    宝辉,清医家。生卒年不详,字玉珊,号西园居士、两湖钓翁。荆州(治今湖北江陵)人。自少酷嗜医学,熟读医经。曾从朱爻生习医,治病多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周游川、广、闽、浙。于扬州师事名医*叶子雨。在皖南遇周潜初,结为至友,相与论医。著《医医小草》(1901年),谓“医学之难,难于无偏”。以为历代医家中无偏者仅张仲景一人,而金元诸家多以偏得名,故尤致力于救偏。同年又撰《游艺志略》,述其游历时得诸师友之精论。且称:“劳瘵,人只知虚而不知实;蛊胀,人只知实而不知虚。霍乱,第知其为寒,消渴第知其为热,而不知凡病各有寒热虚实,偏则多弊。”故其书亦重在辨析病因病机。另著有《易知录》、《医籍选》、《夜谈随记》等,未见刊行。

  • 滕伯祥

    滕伯祥

    滕伯祥,南宋医家。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号乐善老人。世业儒。失学习医。平时留心医药,为人乐善而好施,邑人有“滕佛子”之称。尝从良师习岐黄术,宝庆元年(1225 年)途遇老叟传授《急疳走马真方》,制药施治奇验。精于儿科,尤善治疳积之疾。德祐元年(1275年)辑编《走马急疳真方》行世。

  • 包三鏸

    包三鏸

    包三鏸[huì],清末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擅喉科证治,撰有《喉证家宝》一卷(子包岩等编次,1910年),论述咽喉七十二证,诊治、用药简当切用;且能匡正《白喉忌表抉微》一书之偏,颇有益于临床。

  • 白云霁

    白云霁

    白云霁,明末道士,生卒不详。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居南京冶城山朝天宫,博学通儒。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撰成《道藏目录详注》四卷。所著录之书与现存《正统道藏》书目的标题、卷数、存缺略有不同,可供考证《道藏》经书之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胡道静等所编《道藏要籍选刊》将其作为附录收入。

  • 白珽

    白珽

    白珽[tǐng](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自幼聪慧,八岁即能赋诗,长习科举业。宋咸淳中与仇远同以诗名。宋亡后以授馆为业,伯颜、程钜夫、刘伯宣先后相荐,皆辞不赴,后李衎力起之,授太平路儒学正,不久代理教授事,转常州路教授,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迁淮东盐仓大使,再迁兰溪州判官,坎坷不达,致仕。先结庐西湖金沙滩,门外有泉,题为湛渊,因以自号。晚年归老栖霞山,又号栖霞山人。天历元年(1328)卒,年八十一。其子白贲(无咎)为散曲名家。前人对白珽诗评价甚高,戴表元认为“甚似渡江陈去非”,宋濂所作墓志铭说:方回称他的诗文“冠绝古人,有英雄大丈夫气”,刘辰翁认为他“不为雕刻苛碎,苍然者不惟极尘外之趣,兼有云山韶濩之音”。由于白珽诗散佚太多,有的评论与其现存诗歌难以相符。古人又说他“诗副陶、韦”,这主要指描写田园山水的诗而言,不过也受南宋范成大田园诗的影响,如为后人所称道的《余杭四月》。他的诗不事雕琢,风格古雅,布局严整,如《春日田园杂兴》、《山中怀友》、《游天竺寺》等。第一首被评为月泉吟社应征诗中的第十八名(署名唐楚友),谢翱、方凤所写评语称该诗“格调甚高”。从他现存诗看,多表现文人情趣,题材不够宽广,也许又与遗佚太多有关。著有《湛渊集》,原八卷,后佚,今本为清人所辑,其中间杂伪作。另有杂记《湛渊静语》二卷,辨析考证,多有可取,其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清四库馆臣评该书“在元人说部之中,固不失为佳本”。生平事迹见《湛渊静语》自序、《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湛渊集》附录)、《两浙名贤录》卷四六、《(万历)杭州府志》卷七五、《元诗选·二集》小传、《(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一六及一七八、《新元史》卷二三七。

  • 鲍东里

    鲍东里

    鲍东里(1789-1841),字师侨,号古村,安徽和州(今和县)人。三岁而孤,“承先曾祖妣,先祖妣两世孀闱慈训,励志读书”,在祖母和母亲的教导之下,勤奋读书。嘉、道(1796~1850)例贡生。弱冠之年,又体弱多病,但仍博览典籍,尤其精于史学。然不求仕进,其子鲍源深(1811-1884),字华潭,号穆堂,又号澹庵,于道光十七年(1837)考取拔贡,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殿试时为第三名,故乡人尊称其为鲍探花。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官、纂修官、御史、贵州学政、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使等官职。后于咸丰九年(1859)七月进,京授惠亲王之子奕询、奕谟、奕详侍讲、侍读学士。后又历任工部左、右侍郎、顺天学政、礼部左侍郎、江西监临官、山西巡抚等职。鲍东里则由于其子的关系,亦被赠官职,历任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大理寺少卿等。著有《史鉴节要》、《读史评》、《十三经章句诀》、《孔门弟子姓氏考》、《陈检讨四六补注》,《酿斋诗文稿》。

  • 抱瓮老人

    抱瓮老人

    抱瓮老人,明朝姑苏人,真名不详,编有《今古奇观》一书。鉴于“三言”、“二拍”卷帙浩繁,不易购得且良莠不齐,抱瓮老人选出其中佳作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姑苏笑花主人序。大获读者的欢迎,流行至今。《今古奇观》书前题有“墨憨斋手定”,可能是冯梦龙的朋友。


    抱瓮老人考


    《今古奇观》是,部拟话本小说选集,版本重多,流传甚广,在国外,其全译或选译本布有十数种之多。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 _作为一部重要的小说集,其选辑者姑苏抱瓮老人为何许人了直至今天尚无人作过翔实考证。笔者认为,他命是明遗民诗人顾有孝。 顾有孝之友,民族英雄魏耕《雪翁诗集》卷四有《秋夕宴集吴松顾有孝北郭草堂,顾请予作抱裁丈人歌,予时大醉,为赋此篇,不目知其潦例也》一诗。“丈人”系对老人的尊称,在魏耕称“抱瓮丈人,者,在顾氏本人则当是“抱瓮老人”,虽相差一字,实质上却没有截然区别。 .称顾有孝为“抱瓮丈人”者,又见于如皋人藏,题为“朝鲜人著”的《皇明遗民传》。是书卷六载:“顾有孝,字茂伦,号雪滩,又号抱瓮丈人,吴江学生。国亡隐居,雕百家诗盛行于世。家贫甚,而宾至辄该连,’江左有蓝菜孟尝君之目。” 《皇明遗民传》成书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五年间,其称“丈人”,显然是对前人资料的转抄。而其实质,也应是“老人”的变易。


    “抱瓮老人”续考


    作为“三言二拍 ” 最为重要的选本 ,《今古奇观 》 刊刻后流传很广 , 影响很大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今古奇观 》 的选辑者 “抱瓮老人 ” 究竟为何人 ,却鲜有学者论及。袁世硕先生在为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明刻本《今古奇观 》 所写序言中提及明末清初诗人顾有孝 可备一考。专门性考辨文章仅有冯保善先生《〈今古奇观 〉 辑者抱瓮老人考 》 1篇 ,此文认为“抱瓮老人 ” 当为明末清初诗人顾有孝 ,然而细加考辨 ,可以发现文章中有颇多可以商榷之处①。此书刊刻年代的认定 对于其选辑者的考辨极为重要。现在《今古奇观 》 仍存 2种明刊本 ,其 中上海图书馆所藏 1种已经影印出版 ,为此书选辑者的考辨提供了资 料。此书之几种古人序跋 ,也为此书刊刻年代的认定提供了线索。 “抱瓮 ” 典故出处 ,以及与其相近的几个词条的考释对于“抱瓮老人 ” 的 考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抱瓮老人 ” 是否为顾有孝 ,还有必要在更为 广泛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作进一步考辨。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 ,作为冯 梦龙和凌濛初共同交游圈中的著名小说选辑家陈继儒有可能是这位 “抱瓮老人 ” ,这也只能是一种推测 ,考实则需要更多资料的发现。


  • 碧荷馆主人

    碧荷馆主人

    碧荷馆主人,实名金作砺。生平事迹不详。

  • 贝琳

    贝琳

    贝琳(1429~1482),中国明代天文学家。字宗器,号竹溪拙叟。祖籍浙江定海,后迁居上元(今江苏南京)。据史书记载,贝琳幼习儒学,兼通天官之学。明正统(公元1436~1449年)﹑景泰(公元1450~1456年)年间服务于军队,通天象、占候,被推荐入钦天监工作。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因灾异疏,陈述“弥变图治”六件事,被提升为钦天监监副。成化八年,改授南京钦天监监副。成化六年至十三年(公元1470~1482年)编写《七政推步》,公元1482年去世。

  • 保巴

    保巴

    保巴,元代哲学家。蒙古族人,亦说色目人。又称保八、宝巴。字公孟,号普庵。居于洛阳。生年不详,卒于至大四年。历任侍郎、贵州路总官、太中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官至尚书右丞。以“变乱旧章”的罪名被杀。精研易学,重阐发义理。在哲学上,继承程朱理学思想,认为理即为太极,是超越具体事物的宇宙本体:“太极,理也,无外。故曰形而上学为之道”(《周易原旨》,下同)。认为阴阳二气源出于理或太极,并由之而演出有形质之物,它们皆属于具体的器物世界:“太极动而生阳生阴”,“阴阳,气也。气变则有质矣。故曰形而下者谓之器”,“质成而可执,阴阳囿于器矣。故曰形乃谓之器”。坚持程朱“理一分殊”之说,进而提出理一而万殊和万殊而理一的观点: “物物各有太极,一本而万物也。万物统于太极,万殊而一本也。”兼取道家思想,以“归根复命”解释易学“贞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存变化都以太极或理为根据,这既是“归根复命”过程,又是“贞一”的过程:“凡天下之道,大之为天地日月,微之为走飞草木,皆要归根复命,贞下起原……所谓贞夫一者也。”绍程朱理学“传心”思想,又杂糅玄学“言不尽意”观点,提出“以心会心”的命题:“义理无穷,言语有限。书不能尽言也,言不能尽意也。然则圣人之意其终不可见乎!……曰:书不尽言求之卦,言不尽意求之象,卦象不尽求之变,变又不尽求之心。以心会心,馀皆筌蹄耳。”又推重理学“主静”之说,主张“心尤宜主静为本”,认为“寂则能感,定则能应”,体认“理”或“太极”,与“道”合一,即可达到“无我”、“无心”的境界。进而可识万物之几微:“事不待者,我能察之”。“人所未见,我能知之”。“处置于人未识之中,关防于茫茫未见之始”。其说多发挥程朱理学义旨,对程朱思想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主要著作有《易体用》,其中包括《易源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繫辞传》二卷。

  • 包仪

    包仪

    包仪,字羽修。河北刑台人。清代经学家。顺治年间(1644—1661年)拔贡,考七经未第,生活非常贫困,厉志自立。游历麻城、江宁,寄食于佛寺之中, 仍致力于经学研究。著有《易原就正》十二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白履忠

    白履忠

    白履忠,唐经学家,隐士。生卒年月不详,约公元705年左右在世,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博涉文史。曾隐居于古大梁城,时人号为梁丘子。景云中,征拜校书郎。寻弃官而归。开元十年(722年),刑部尚书王志愔上表称履忠隐居读书,苦守贞操,有古人之风,堪代褚无量、马怀素入阁侍读。十七年,国子祭酒杨场又荐其可任学官。及征赴京师,以老病辞,不任职事。诏赐朝散大夫。留京数月而表请还乡。寻寿终。曾注《老子》及《黄庭内景经》,著有《三玄精辨论》一卷及文集一○卷。《道藏》中收其《黄庭内景玉经注》三卷,宋石泰辑《修真十书》中收其《黄庭外景玉经注》。《全唐诗补编·续拾》收其诗一首。《旧唐书》卷一九二、《新唐书》卷一九六有其传。

  • 鲍应鳌

    鲍应鳌

    鲍应鳌[áo],生卒年不详,字山甫,一作山父,号中素,明歙县人。为人醇古深厚,以清操闻。端亮有学识,议事持正不阿。政治上三起两落,被视作东林党人而屡遭陷害。著有《大礼始末》、《词曹题书稿》五卷、《皇明臣谥汇考》二卷、《瑞芝山房集》十四卷。现前两部已不可考,后两部分别收入四库全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系列中。

  • 白行简

    白行简

    白行简(776年-826年)字知退,小字阿怜。行二十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八年,受卢坦辟,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掌书记。十二年坦卒,至江州依白居易。居易转忠州刺史,亦随之至任。十五年随白居易入朝,授左拾遗。长庆中,由司门员外郎转主客员外郎,代韦词判度支案。迁膳部郎中,仍判度支案。宝历元年转主客郎中,赐绯。白居易有《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诗。二年冬病卒。史称白行简“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尤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叙荥阳公子与名妓李娃相爱,为鸨儿所欺,沦落生活底层,为其父鞭挞几死,赖李娃救护得生,遂折节读书,一举成名,四子皆为达官。李娃亦封为汧国夫人。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节描写颇能传神。俞正爕以为“文笔极工”(《癸巳存稿》一四),为唐代传奇代表作之一。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薛近兖《绣襦记》二剧,情节皆本于此。敦煌遗书中存其所撰《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为唐时色情文学之代表作。《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行简集》二○卷,已佚。《全唐文》卷六九二收其文二○篇,《全唐诗》卷四六六录诗七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四补诗二首。生平事迹见白居易《祭郎中弟文》、《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一九本传、《唐诗纪事》卷四一等。

  • 本地姜

    本地姜

    本地姜,真名叫梁凿贵,生卒年月不详,广东化州人。其父是信宜水口禾谷村人,生下本地姜后全家搬到化州梅垌村。是清末民初闻名于广东湛江、雷州、廉江、化州、高州、吴川、电白一带的民间风水大师,与当时任高州府的戴锡伦知府齐名。据传他与戴府各有千秋,戴府擅理气,本地姜专形峦,其寻龙点穴之技出神入化,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 鲍山

    鲍山

    鲍山,生卒年月不详,明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元则,号在斋,自署香林主人。平素饮食自觉以蔬菜相宜。及阅王西楼《野菜谱》,遂将访采可食野菜种于家圃。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起,读书黄山七载,见僧、道多采植物之根、芽、花、实、茎、叶供食用,因访问品种,亲尝滋味。后得《救荒本草》,又参其书,按时采取,如法调食。谓野菜可“疗病以愈疾,备荒以赈饥”,遂将亲尝备试之四百三十五种植物绘图记用,纂成《野菜博录》三卷(1622年),计草部两卷、木部一卷,记野菜435种,每种都有附图,旁注性状和食法。各别其性味,详其调制,甚有益于救荒及医药。

  • 保暹

    保暹

    保暹,字希白,生卒年月不详,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景德初直昭文馆。宋初九僧之一,工诗,诗风宗尚晚唐。其《秋径》诗,释惠洪以为“自然令人爱悦,不假人言然后为贵”(《宋诗纪事》卷九一引《天厨禁脔》)。《宿宇昭师房》诗有“草际沉萤影,杉西露月光”一联,方回以为“于工之中,不弱而新”,纪昀则谓“自是刻意做出,而妙极自然”,“亦极细致”;《早秋闲寄宇昭》诗,纪昀评“深院无人语,长松滴雨声”句,以为不减王维、孟浩然(均见《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有《僧保暹集》二卷,《敬乡录》又著录有《处囊诀》一卷,均已佚。《九僧诗集》收其诗二十五首。《全宋诗》卷一二五收录。事迹见《敬乡录》卷一四《僧保暹小传》。

  • 鲍照

    鲍照

    鲍照(416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初拜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遇。后欲贡诗言志,人或止之,鲍照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默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刘义庆见而奇之,寻擢为国侍郎,甚为赏爱。当时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致,鲍照与袁淑、陆展、何长瑜等皆在其幕,并为文章之美。 后迁秣陵令。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美瑞,鲍照作《河清颂》美之,其序甚工。宋孝武帝以为中书舍人。孝武帝好为文章,自以为人莫能及。鲍照悟之,所作文章多鄙言累句,以取悦于帝。 时人感谓鲍照才尽,实缘于此。 大明元年(462),临海王刘子顼为荆州刺史,鲍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或杀前废帝自立,刘子顼与晋安王刘子勋起兵反,子顼兵败被赐死,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出身寒素,“身地孤贱” 没有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尽管才华出众,却不得重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其志。但他文学成就卓越,生前享有盛名,死后影响又大。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都以诗著称,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创作以乐府诗见长,主要抨击门阀士族制度,发抒深受压抑的愤懑,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意义。《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诗歌语言质朴,感情强烈而奔放,辞藻华美,呈现出“遒丽”的风格。形式上颇多独创,往往五言、七言间杂而 下,有时甚至夹杂九言,文气充沛贯注,音节抑扬顿挫,光气煜耀,活泼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庶几可以概括其艺术风格。钟嵘《诗品》把他列为中品,说他“其源出于二张。 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淑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评价甚高。 但也批评他“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鲍照确有过于发露的毛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诗人虞言奉文惠太子之命编纂《鲍照文集》十卷。明人张溥辑有《鲍参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较通行的有今人钱仲联的《鲍参军集注》。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