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白珽
白珽[tǐng](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自幼聪慧,八岁即能赋诗,长习科举业。宋咸淳中与仇远同以诗名。宋亡后以授馆为业,伯颜、程钜夫、刘伯宣先后相荐,皆辞不赴,后李衎力起之,授太平路儒学正,不久代理教授事,转常州路教授,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迁淮东盐仓大使,再迁兰溪州判官,坎坷不达,致仕。先结庐西湖金沙滩,门外有泉,题为湛渊,因以自号。晚年归老栖霞山,又号栖霞山人。天历元年(1328)卒,年八十一。其子白贲(无咎)为散曲名家。前人对白珽诗评价甚高,戴表元认为“甚似渡江陈去非”,宋濂所作墓志铭说:方回称他的诗文“冠绝古人,有英雄大丈夫气”,刘辰翁认为他“不为雕刻苛碎,苍然者不惟极尘外之趣,兼有云山韶濩之音”。由于白珽诗散佚太多,有的评论与其现存诗歌难以相符。古人又说他“诗副陶、韦”,这主要指描写田园山水的诗而言,不过也受南宋范成大田园诗的影响,如为后人所称道的《余杭四月》。他的诗不事雕琢,风格古雅,布局严整,如《春日田园杂兴》、《山中怀友》、《游天竺寺》等。第一首被评为月泉吟社应征诗中的第十八名(署名唐楚友),谢翱、方凤所写评语称该诗“格调甚高”。从他现存诗看,多表现文人情趣,题材不够宽广,也许又与遗佚太多有关。著有《湛渊集》,原八卷,后佚,今本为清人所辑,其中间杂伪作。另有杂记《湛渊静语》二卷,辨析考证,多有可取,其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清四库馆臣评该书“在元人说部之中,固不失为佳本”。生平事迹见《湛渊静语》自序、《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湛渊集》附录)、《两浙名贤录》卷四六、《(万历)杭州府志》卷七五、《元诗选·二集》小传、《(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一六及一七八、《新元史》卷二三七。
-
鲍东里
鲍东里(1789-1841),字师侨,号古村,安徽和州(今和县)人。三岁而孤,“承先曾祖妣,先祖妣两世孀闱慈训,励志读书”,在祖母和母亲的教导之下,勤奋读书。嘉、道(1796~1850)例贡生。弱冠之年,又体弱多病,但仍博览典籍,尤其精于史学。然不求仕进,其子鲍源深(1811-1884),字华潭,号穆堂,又号澹庵,于道光十七年(1837)考取拔贡,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殿试时为第三名,故乡人尊称其为鲍探花。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官、纂修官、御史、贵州学政、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使等官职。后于咸丰九年(1859)七月进,京授惠亲王之子奕询、奕谟、奕详侍讲、侍读学士。后又历任工部左、右侍郎、顺天学政、礼部左侍郎、江西监临官、山西巡抚等职。鲍东里则由于其子的关系,亦被赠官职,历任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大理寺少卿等。著有《史鉴节要》、《读史评》、《十三经章句诀》、《孔门弟子姓氏考》、《陈检讨四六补注》,《酿斋诗文稿》。
-
抱瓮老人
抱瓮老人,明朝姑苏人,真名不详,编有《今古奇观》一书。鉴于“三言”、“二拍”卷帙浩繁,不易购得且良莠不齐,抱瓮老人选出其中佳作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姑苏笑花主人序。大获读者的欢迎,流行至今。《今古奇观》书前题有“墨憨斋手定”,可能是冯梦龙的朋友。
抱瓮老人考
《今古奇观》是,部拟话本小说选集,版本重多,流传甚广,在国外,其全译或选译本布有十数种之多。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 _作为一部重要的小说集,其选辑者姑苏抱瓮老人为何许人了直至今天尚无人作过翔实考证。笔者认为,他命是明遗民诗人顾有孝。 顾有孝之友,民族英雄魏耕《雪翁诗集》卷四有《秋夕宴集吴松顾有孝北郭草堂,顾请予作抱裁丈人歌,予时大醉,为赋此篇,不目知其潦例也》一诗。“丈人”系对老人的尊称,在魏耕称“抱瓮丈人,者,在顾氏本人则当是“抱瓮老人”,虽相差一字,实质上却没有截然区别。 .称顾有孝为“抱瓮丈人”者,又见于如皋人藏,题为“朝鲜人著”的《皇明遗民传》。是书卷六载:“顾有孝,字茂伦,号雪滩,又号抱瓮丈人,吴江学生。国亡隐居,雕百家诗盛行于世。家贫甚,而宾至辄该连,’江左有蓝菜孟尝君之目。” 《皇明遗民传》成书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五年间,其称“丈人”,显然是对前人资料的转抄。而其实质,也应是“老人”的变易。
“抱瓮老人”续考
作为“三言二拍 ” 最为重要的选本 ,《今古奇观 》 刊刻后流传很广 , 影响很大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今古奇观 》 的选辑者 “抱瓮老人 ” 究竟为何人 ,却鲜有学者论及。袁世硕先生在为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明刻本《今古奇观 》 所写序言中提及明末清初诗人顾有孝 可备一考。专门性考辨文章仅有冯保善先生《〈今古奇观 〉 辑者抱瓮老人考 》 1篇 ,此文认为“抱瓮老人 ” 当为明末清初诗人顾有孝 ,然而细加考辨 ,可以发现文章中有颇多可以商榷之处①。此书刊刻年代的认定 对于其选辑者的考辨极为重要。现在《今古奇观 》 仍存 2种明刊本 ,其 中上海图书馆所藏 1种已经影印出版 ,为此书选辑者的考辨提供了资 料。此书之几种古人序跋 ,也为此书刊刻年代的认定提供了线索。 “抱瓮 ” 典故出处 ,以及与其相近的几个词条的考释对于“抱瓮老人 ” 的 考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抱瓮老人 ” 是否为顾有孝 ,还有必要在更为 广泛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作进一步考辨。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 ,作为冯 梦龙和凌濛初共同交游圈中的著名小说选辑家陈继儒有可能是这位 “抱瓮老人 ” ,这也只能是一种推测 ,考实则需要更多资料的发现。
-
碧荷馆主人
碧荷馆主人,实名金作砺。生平事迹不详。
-
贝琳
贝琳(1429~1482),中国明代天文学家。字宗器,号竹溪拙叟。祖籍浙江定海,后迁居上元(今江苏南京)。据史书记载,贝琳幼习儒学,兼通天官之学。明正统(公元1436~1449年)﹑景泰(公元1450~1456年)年间服务于军队,通天象、占候,被推荐入钦天监工作。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因灾异疏,陈述“弥变图治”六件事,被提升为钦天监监副。成化八年,改授南京钦天监监副。成化六年至十三年(公元1470~1482年)编写《七政推步》,公元1482年去世。
-
保巴
保巴,元代哲学家。蒙古族人,亦说色目人。又称保八、宝巴。字公孟,号普庵。居于洛阳。生年不详,卒于至大四年。历任侍郎、贵州路总官、太中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官至尚书右丞。以“变乱旧章”的罪名被杀。精研易学,重阐发义理。在哲学上,继承程朱理学思想,认为理即为太极,是超越具体事物的宇宙本体:“太极,理也,无外。故曰形而上学为之道”(《周易原旨》,下同)。认为阴阳二气源出于理或太极,并由之而演出有形质之物,它们皆属于具体的器物世界:“太极动而生阳生阴”,“阴阳,气也。气变则有质矣。故曰形而下者谓之器”,“质成而可执,阴阳囿于器矣。故曰形乃谓之器”。坚持程朱“理一分殊”之说,进而提出理一而万殊和万殊而理一的观点: “物物各有太极,一本而万物也。万物统于太极,万殊而一本也。”兼取道家思想,以“归根复命”解释易学“贞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存变化都以太极或理为根据,这既是“归根复命”过程,又是“贞一”的过程:“凡天下之道,大之为天地日月,微之为走飞草木,皆要归根复命,贞下起原……所谓贞夫一者也。”绍程朱理学“传心”思想,又杂糅玄学“言不尽意”观点,提出“以心会心”的命题:“义理无穷,言语有限。书不能尽言也,言不能尽意也。然则圣人之意其终不可见乎!……曰:书不尽言求之卦,言不尽意求之象,卦象不尽求之变,变又不尽求之心。以心会心,馀皆筌蹄耳。”又推重理学“主静”之说,主张“心尤宜主静为本”,认为“寂则能感,定则能应”,体认“理”或“太极”,与“道”合一,即可达到“无我”、“无心”的境界。进而可识万物之几微:“事不待者,我能察之”。“人所未见,我能知之”。“处置于人未识之中,关防于茫茫未见之始”。其说多发挥程朱理学义旨,对程朱思想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主要著作有《易体用》,其中包括《易源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繫辞传》二卷。
-
包仪
包仪,字羽修。河北刑台人。清代经学家。顺治年间(1644—1661年)拔贡,考七经未第,生活非常贫困,厉志自立。游历麻城、江宁,寄食于佛寺之中, 仍致力于经学研究。著有《易原就正》十二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白履忠
白履忠,唐经学家,隐士。生卒年月不详,约公元705年左右在世,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博涉文史。曾隐居于古大梁城,时人号为梁丘子。景云中,征拜校书郎。寻弃官而归。开元十年(722年),刑部尚书王志愔上表称履忠隐居读书,苦守贞操,有古人之风,堪代褚无量、马怀素入阁侍读。十七年,国子祭酒杨场又荐其可任学官。及征赴京师,以老病辞,不任职事。诏赐朝散大夫。留京数月而表请还乡。寻寿终。曾注《老子》及《黄庭内景经》,著有《三玄精辨论》一卷及文集一○卷。《道藏》中收其《黄庭内景玉经注》三卷,宋石泰辑《修真十书》中收其《黄庭外景玉经注》。《全唐诗补编·续拾》收其诗一首。《旧唐书》卷一九二、《新唐书》卷一九六有其传。
-
鲍应鳌
鲍应鳌[áo],生卒年不详,字山甫,一作山父,号中素,明歙县人。为人醇古深厚,以清操闻。端亮有学识,议事持正不阿。政治上三起两落,被视作东林党人而屡遭陷害。著有《大礼始末》、《词曹题书稿》五卷、《皇明臣谥汇考》二卷、《瑞芝山房集》十四卷。现前两部已不可考,后两部分别收入四库全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系列中。
-
白行简
白行简(776年-826年)字知退,小字阿怜。行二十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八年,受卢坦辟,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掌书记。十二年坦卒,至江州依白居易。居易转忠州刺史,亦随之至任。十五年随白居易入朝,授左拾遗。长庆中,由司门员外郎转主客员外郎,代韦词判度支案。迁膳部郎中,仍判度支案。宝历元年转主客郎中,赐绯。白居易有《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诗。二年冬病卒。史称白行简“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尤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叙荥阳公子与名妓李娃相爱,为鸨儿所欺,沦落生活底层,为其父鞭挞几死,赖李娃救护得生,遂折节读书,一举成名,四子皆为达官。李娃亦封为汧国夫人。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节描写颇能传神。俞正爕以为“文笔极工”(《癸巳存稿》一四),为唐代传奇代表作之一。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薛近兖《绣襦记》二剧,情节皆本于此。敦煌遗书中存其所撰《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为唐时色情文学之代表作。《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行简集》二○卷,已佚。《全唐文》卷六九二收其文二○篇,《全唐诗》卷四六六录诗七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四补诗二首。生平事迹见白居易《祭郎中弟文》、《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一九本传、《唐诗纪事》卷四一等。
-
本地姜
本地姜,真名叫梁凿贵,生卒年月不详,广东化州人。其父是信宜水口禾谷村人,生下本地姜后全家搬到化州梅垌村。是清末民初闻名于广东湛江、雷州、廉江、化州、高州、吴川、电白一带的民间风水大师,与当时任高州府的戴锡伦知府齐名。据传他与戴府各有千秋,戴府擅理气,本地姜专形峦,其寻龙点穴之技出神入化,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
鲍山
鲍山,生卒年月不详,明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元则,号在斋,自署香林主人。平素饮食自觉以蔬菜相宜。及阅王西楼《野菜谱》,遂将访采可食野菜种于家圃。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起,读书黄山七载,见僧、道多采植物之根、芽、花、实、茎、叶供食用,因访问品种,亲尝滋味。后得《救荒本草》,又参其书,按时采取,如法调食。谓野菜可“疗病以愈疾,备荒以赈饥”,遂将亲尝备试之四百三十五种植物绘图记用,纂成《野菜博录》三卷(1622年),计草部两卷、木部一卷,记野菜435种,每种都有附图,旁注性状和食法。各别其性味,详其调制,甚有益于救荒及医药。
-
保暹
保暹,字希白,生卒年月不详,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景德初直昭文馆。宋初九僧之一,工诗,诗风宗尚晚唐。其《秋径》诗,释惠洪以为“自然令人爱悦,不假人言然后为贵”(《宋诗纪事》卷九一引《天厨禁脔》)。《宿宇昭师房》诗有“草际沉萤影,杉西露月光”一联,方回以为“于工之中,不弱而新”,纪昀则谓“自是刻意做出,而妙极自然”,“亦极细致”;《早秋闲寄宇昭》诗,纪昀评“深院无人语,长松滴雨声”句,以为不减王维、孟浩然(均见《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有《僧保暹集》二卷,《敬乡录》又著录有《处囊诀》一卷,均已佚。《九僧诗集》收其诗二十五首。《全宋诗》卷一二五收录。事迹见《敬乡录》卷一四《僧保暹小传》。
-
鲍照
鲍照(416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初拜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遇。后欲贡诗言志,人或止之,鲍照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默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刘义庆见而奇之,寻擢为国侍郎,甚为赏爱。当时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致,鲍照与袁淑、陆展、何长瑜等皆在其幕,并为文章之美。 后迁秣陵令。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美瑞,鲍照作《河清颂》美之,其序甚工。宋孝武帝以为中书舍人。孝武帝好为文章,自以为人莫能及。鲍照悟之,所作文章多鄙言累句,以取悦于帝。 时人感谓鲍照才尽,实缘于此。 大明元年(462),临海王刘子顼为荆州刺史,鲍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或杀前废帝自立,刘子顼与晋安王刘子勋起兵反,子顼兵败被赐死,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出身寒素,“身地孤贱” 没有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尽管才华出众,却不得重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其志。但他文学成就卓越,生前享有盛名,死后影响又大。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都以诗著称,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创作以乐府诗见长,主要抨击门阀士族制度,发抒深受压抑的愤懑,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意义。《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诗歌语言质朴,感情强烈而奔放,辞藻华美,呈现出“遒丽”的风格。形式上颇多独创,往往五言、七言间杂而 下,有时甚至夹杂九言,文气充沛贯注,音节抑扬顿挫,光气煜耀,活泼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庶几可以概括其艺术风格。钟嵘《诗品》把他列为中品,说他“其源出于二张。 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淑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评价甚高。 但也批评他“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鲍照确有过于发露的毛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诗人虞言奉文惠太子之命编纂《鲍照文集》十卷。明人张溥辑有《鲍参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较通行的有今人钱仲联的《鲍参军集注》。
-
抱阳生
抱阳生,又署名抱阳、抱阳居士,本名王朝。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以“屠苏庵”为书斋名。年轻时,志尚好学,从学于浙江湖州小柯亭主人,善写诗,精于考据之学。年轻时即留心明末清初史事,并辑录相关资料,嘉庆十九年(1814年),抱阳生辑成《甲申朝事小纪》初稿,道光十年(1830年),全书基本告成,稿藏于绍兴,道光十六年(1836年),抱阳生对此书又略作修订,至此全书正式告成。此书分为四编,凡四十卷,专辑崇祯、南明诸公忠节,及朝野阙失,所记之事,间有万历及清初史事。
-
鲍坚
鲍坚,《武陵记》作者,南朝梁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卜大同
卜大同(1509—1555),明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字吉夫,号监泉。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由刑部主事官至湖广按察使。任上剿灭蕲、黄盗匪,因功升布政司参议。又因平定苗乱之功,擢福建巡海副使。其时倭寇猖獗,福建为倭患最烈地区之一。倭寇骚扰东南时,边备多所兴革,使倭寇三年不敢犯。著有《征苗图记》、《备倭图记》及《监泉集》。
-
曹禾
曹禾(?~1861),清医家。字畸庵。原籍安徽含山,后徙居江苏武进。好读书,工吟咏,性淡泊,寡交游。精于医,善治外科疮疡、儿科痘疹,尤擅伤寒之学。崇尚医经、经方,对金元以后诸家学说多所指责,如论伤寒,谓“斜径日开,大道日塞”,每任意抉摘错简,指驳讹谬,甚或编改、删补《伤寒论》,皆离仲景之道。因取其所藏医书史传研求大旨,考核行履,作读书志九十九篇,成《医学读书志》两卷(1852年),并将其对伤寒名家之著作、序例考证及对膏肓、尸厥、三焦等议论作“附志”一卷,附于《医学读书志》之后。另著《疡医雅言》十三卷、《痘疹索隐》一卷(均刊于1852年),探索疮疡、痘疹之源流、证治。上述诸书合刊为《双梧书屋医书四种》。弟子刘汝航等,继其学。
-
陈青之
陈青之(1891~1943),民国学者、教育家。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家贫,父兄常受雇于人,见其聪颖向学,乃供其读书。 6岁入村塾,18岁肄业于沔阳沔城高等小学堂,喜读梁启超文章。曾约徐振庵、李志民相互剪发,为同学倡。后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旋改读于湖北省立二中。26岁考入北平高师,“五四”运动时,曾被捕入狱。1921年高师毕业,旋往日本考察教育,有一日本人以“中国教育史将由日本人撰写”相讥。陈立答:“中国有自己之教育史,吾回国后,当寄汝。”回国后入北平高师教育研究科进修,毕业后,在北平创办群化中学,并在中国大学、师范大学兼课。在此期间,着手撰写《中国教育史》,十易寒暑,于1936年成书。上自唐虞、下至民国,共分6编65章,约50余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大学丛书委员会出版。1938年,日寇迫近武汉,抱病转移至宣恩李家河省一女师。1942年任教于宣恩沙沟女师时病逝。陈著《中国教育史》指出:“社会教育不过为施行政治手段之一,即为统治国家之一种工具。在私产制度下,教育学者的教育学说,其思想往往与当时政府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除了社会发展到了某种程度,支配阶级的势力快要崩溃的时候,才敢于唱几句高调。”对中国社会的“贫”、“弱”、“私”,主张“救贫应该设法致富”、“救弱应该设法为强”“救私应该设法为群”。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通史》、《中国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等。除《中国教育史》等少数著作公开出版外,其他多毁于时乱。
-
陈启迈
陈启迈(1796-1862),字子皋,号竹伯,湖南武陵(今常德)人,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官员,在道光、咸丰年间活跃于政治舞台。
陈启迈于道光十八年(1838 年)考中进士,由此开启仕途。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他从江西左江道升任按察使,后又被提拔为直隶布政使。咸丰三年(1853 年),调任江宁布政使,在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奉命前往徐州办理粮台事宜,负责筹集、转运粮饷等后勤保障工作,这一经历体现了他在军事后勤方面的能力以及朝廷对他的信任。
咸丰四年(1854 年),陈启迈迎来仕途关键转折,出任江西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然而,也正是在此任上,他卷入了与湘军主帅曾国藩的激烈矛盾冲突之中。曾国藩与陈启迈同科入仕,又曾同在翰林院任职,早期私交尚可。但随着局势发展,矛盾逐渐凸显。当时,曾国藩受命募集湘勇清剿太平军,湘军作为地方武装,粮饷依赖地方政府供给。咸丰四年,曾国藩率湘军进入江西进攻太平军石达开部,多次向陈启迈请求筹饷,陈启迈却因湘军在作战过程中存在四处掳掠、士兵将财物运回家乡买田置屋(尤以曾家为甚)等不良行为,对筹饷要求不予理睬。之后,曾国藩为保障江西防务,筹办火药厂和修船厂,急需二十万饷银,陈启迈不仅分文未给,还对曾国藩的特使德英杭布加以奚落,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
咸丰五年(1855 年)三月,曾国藩为筹集军饷,未经江西地方政府同意,委派彭寿熙在南康设立厘局对过往商人抽税。陈启迈对曾国藩此举极为恼火,联合臬司恽光宸,以曾国藩越过地方衙门擅设厘局、加重江西百姓赋税为由,准备向清朝当局上奏告状。而在告状期间,锦江码头厘卡查获江西万载县令李浩的小舅子走私鸦片。因李浩在鸦片走私交易中获利后分给陈启迈一部分,曾国藩得知后,借此时机串通德音杭布向咸丰帝上书,参劾陈启迈 “伙同他人私贩鸦片,牟取暴利”“虚报战功”“袒庇下属”“留难军饷”“凌虐缙绅” 等六大罪状。咸丰帝阅后大怒,下令将陈启迈革职查办。
在乡主持朗江书院六年。病卒。
-
蔡汝贤
蔡汝贤(1533年-?),生于嘉靖十二年(1533 年)正月二十五日,字用卿,号龙阳,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匠籍。他于应天府乡试中取得第五十八名,会试考中第八十八名,隆庆二年(1568 年)考中三甲进士第二十六名,时年三十六岁,由此踏上仕途,初任大名府推官。谭纶在《谭襄敏奏议》中称赞他 “人如金玉,操比冰霜”,处理政务得当,判案公正。 之后,蔡汝贤历任礼科给事中、御史等职,为官刚正。万历元年(1573 年)九月,身为兵科左给事中的他参劾李际春,因其拖延奏报海贼入犯之事,认为这在战时易贻误军机,李际春因此被调往南京。 万历四年(1576 年),蔡汝贤任广东布政司参政,深入考察民情,推动地方建设。万历十三年(1585 年)升任广东左布政司使,依旧廉洁奉公,多次弹劾不法权贵。此后仕途顺遂,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最终以此职致仕。 在著述方面,蔡汝贤成果丰硕。他著有《谏垣疏草》,记录了谏官任上的建言。《岭海异闻》不分卷,记载了山川岛屿及神怪奇闻,对研究两广民间文化及 “海上丝绸之路” 意义重大。《东夷图考》(又名《东夷图总说》)二卷,介绍了东亚、东南亚多国风土人情。此外,他还著有《东南夷图说》《披云汇集》等,部分著作已散佚。他还参与纂修《华亭蔡氏新谱》,助力家族谱系传承。 蔡汝贤卒年不详,但其在明朝政治、文化领域贡献显著,其为官之德、为学之勤,至今仍值得后人研究、敬仰。
-
柴得华
柴得华,清代医家。生平里居未详。著有《妇科冰鉴》8卷,今有抄本存世。仅从序言中得知其“少年病温,几为医误,于是弃儒业医”。“兢兢业业苦攻多年,伤寒方脉未敢稍为惮烦,而于妇科特究心焉”。有感于古书多“论而不详,语而不畅,或存论而遗脉,或有治而无方”,乃编辑《新编军人权益手册》八卷,分月经、经闭、带下、积聚、嗣育、胎前、生育、产后、乳证、前阴、杂证等十二门。
-
陈光淞
陈光淞,清末官吏。字根儒,号赘道人。浙江萧山人。早年多病,习儒之暇,泛览方书。谓古来多经验者,或未必能著书;而著书立说者,或闭门造车,未尽合辙。后官于吴下(今苏州),得研叶天士之书,取叶氏《温热论》,考订正误,循流溯源,旁参诸家,附以己意,撰《温热论笺正》(1915年)。书中多指吴鞠通、王孟英之误,且注药性、录验方、分句读,以利后学。
-
陈世仁
陈世仁(1676-1722), 清浙江海宁人,字元之,号换吾。陈诜第三子。康熙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专攻垛积之法。著有《少广补遗》一卷,利用原有的级数求和公式,抽掉其中奇数各项或偶数各项之后再进行求知,以此导出一系列新公式,为级数研究中的新发现。另著有《方程申论》。
-
川越正淑
川越正淑(1896-1976),号衡山,字大亮。日本医学家,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曾任日本医学会会长、日本东洋医学会会长、日本东洋医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伤寒脉证式》、《东洋医学概论》、《东洋医学史》、《东洋医学大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