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安熙
安熙(1269-1311年),字敬仲,号默庵,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年轻时慕刘因之名,将往其门,而刘因也愿传其学于安,因刘逝世而未果。于是从刘因学生乌冲录刘的遗书而还。他有诗说:“永怀静修铭,凄其仰前哲。”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后家居教授数十年,力倡朱子之说,推崇刘氏之学,促进了北方理学的发展。教人以敬为本,以经术为先。一生不屑仕进,学生多有成就,如苏天爵。他的文章以理为主,是有为而作,宣扬朱熹的笃实力行的下学功夫,但伤于平淡冗沓。他的诗不刻意求工,学陶渊明和朱熹,颇有格调,五言诗自然平易,或抒发怀抱,或描写自然山水,作为理学家,诗中不免有理语,但毕竟不同于语录式的诗歌。他虽然景仰刘因,但诗歌成就远不及刘。诗的题材比较狭窄。其集中存词四首。著有《默庵集》,集本十卷,仅存诗文五卷,附录一卷,苏天爵编。生平事迹见《默安先生安君行状》(《滋溪文稿》卷二二)、《真定安敬仲墓表》(《清容居士集》卷三○)、《祭默庵先生墓文》(《滋溪文稿》卷二四)、《元史》卷一八九、《元儒考略》卷二、《宋元学案》卷九一、《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五。
-
岑安卿
岑安卿(1286~1355)元代诗人。字静能,因其所居近栲栳峰,遂自号栲栳山人,余姚(今属浙江)人。与李孝光、危素友善,一生未仕,从他的《灌畦》诗看,是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有诗说:“我穷不出门,颇觉天地窄”(《会资敬庵诗》),正是他终身的写照。作有《三哀诗》,分咏里中三位宋遗民,顾嗣立说“寄托深远,有俯仰今昔之思焉”(《元诗选》),意谓诗中含有不忘故宋意,而清四库馆臣已辨其非,指出了他的穿凿之处。《四库全书总目》称他“志行高洁”,“其诗戛戛孤往,如其为人”。其五言诗质朴,《笔精》认为“平淡不类元习”,即无秾丽之习,但缺乏文采,时有议论,诗味较淡,虽有清新有味如“蛩鸣深巷静,月昃半明楼”之句,却乏完美可诵之篇。相形之下,其七古写得较好,气势流畅,也有文采,如《凤凰台》、《谢李仲容见赠》诸诗。他学李贺,除《伤心行用李长吉韵》这样直接仿效的作品外,如《逢秋》从意境到风格到用语都与贺诗相近。著有《栲栳山人集》三卷,系其邑人宋禧编辑,宋曾为安卿题像,叙其生平,附于集中,其生平事迹又见《(万历)余姚县志》卷一六、《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
-
安慧
安慧(475~555)梵名Sthiramati 。音译作悉耻罗末底。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师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义,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师与护法同时,然与护法之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在心识作用方面,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而以见分、相分为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而护法则安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被称为四分家。关于安慧与护法二人对于心识作用上主张之异同,自古即有偈颂表示之,即:‘二障相应前七转,二执相应唯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兹就此偈颂所述,将八识与我、法二执及所知、烦恼二障间之关系,列表于右。安慧尊崇世亲之教义,继承其学说,曾著书释论世亲之唯识三十颂,即‘唯识三十颂释论’,此书梵文本迄今尚存,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之,此书并有法译本及日译本。其他之著述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近代于敦煌发现者,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德慧的弟子,真谛的老师。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议论。与护法同时,但在心识作用的四分问题上,与护法认识不同,他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认为其他诸分“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有一首偈颂叙述安慧与护法观点的不同:“二障相应前七转,二执相应唯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即护法认为所知障、烦恼障等二障只与前七识相应。我执、法执等二执只与第六、第七等两识相应。前五识与第八识则无执著。而安慧则认为所知障与法执与前五识与第六、第八识都相应。我执只与第六、第七等两识相应。烦恼障与前七识都相应。而前五识、第八识也有法执。安慧有著作多种,现存有《唯识三十颂释论》(梵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广五蕴论》、《大乘中观释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敦煌本)等。
-
敖继公
敖继公,宋元之际经学家。字君善。长乐(今属福建)人,后寓居吴兴(今属浙江)。宋末,以荫为定城尉。后擢进士,以忤时相不仕。元成宗大德中,擢信州教授,末赴而卒。赵孟頫曾从其学。深究《周易》,尤精于《礼》。认为鲁高堂生所传《士礼》17篇,即今《仪礼》。高堂生之传记既不存,王肃、袁准、孔伦、陈铨、蔡超诸家注亦未流传于世,而郑玄注《礼仪》疵多醇少,学者多不察,乃复删定,取贾疏及先儒之说补其缺,不足处附以己意,于元大德五年(1301)成《礼仪集说》17卷。
-
沐昂
沐昂(1379年-1445年7月26日),明初诗文作家。字景高,一作景颙。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生卒年未详。黔宁王沐英子。初为厢军左卫指挥佥事。永乐中,擢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累迁至右都督。卒赠定边伯。谥武襄。著有《素轩集》。其诗作,虽无深层的内涵,但写得清新流畅,颇可讽诵,如《送桤轩还永昌》:“有客乘骖过洱西,平原春草正萋萋。人烟迢递连金齿,山势逶迤拱碧鸡。流水小桥杨柳绿,落花微雨鹧鸪啼。遥知别后相思处,云树苍茫梦欲迷。”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另外,他还编辑了《沧海遗珠》4卷,共收诗300余首,皆明初流寓迁谪于云南者,以其为刘仔肩、王偁诸家诗选所不及,故名曰遗珠。此编去取精审,所录多斐然可观。四库馆臣认为:“自古以来,武人能诗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选录而其书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是固不可不传也。”
-
安遇时
安遇时,生活于明朝中期,松江华亭人,早年中过武举,三代将门后裔,后迁居云南昆明府。撰有《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安和先生
安和先生,清广东人。撰有《警富新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阿阁主人
阿阁主人,系曹梧冈,乃一饱学秀才,生平不详,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
-
敖英
敖英(1480-1563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子发。清江(今属江西)人。生於成化十六年,卒於嘉靖四十二年。幼罹诬讼,遨游江湖间。苦志积学,淹贯百家。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除南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改河南,进四川布政使。英在当时盛有诗名,人称之为“敖清江”。自为督学,慨然以力,所至直行己志,人不敢干以私。惟与罗洪先、邹守益交游,讲学相资,奖掖后进。里居十余年,著述日富,传世作品有十数种之多。敖英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出仕之前的经历可谓坎坷波折,他幼年失父、少年丧母,青年时期吃官司落拓江湖。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敖英最终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但是在做到地方大员之后,他又急流勇退,守雌归隐。敖英为人为官都受到了时人的好评,其文学创作在当时也颇有声名。
著有《心远堂稿》。他反对晦涩文风,曾在《绿雪亭杂言》中说:“近见一种文家,险涩其语以为奇,僻怪其字以为古,隐晦其意以为深,突兀其体以为高,盖以盘庚为古文之鼻祖,而浅视《史记》、《汉书》,以樊绍述为古文之宗子,而下视韩、柳、欧、苏,鲸吞鳌抃,牛鬼蛇神,瑶翻碧艳,嵬眼倾耳,挥霍自恣,居之不疑。噫,弊也甚矣。”他的诗风颇追求清新自然,如《野望》:“望中齐鲁旷,一雨洗春柔。山影凌波乱,花光约树浮。群妖仍澒洞,孤棹正夷犹。南斗江湖外,何人倚剑愁。”颇有画意。咏怀古迹诗也较为朗爽,如《雨花台》:“雨花台上无花雨,此日登临有古苔。清梵不闻重说法,乱山依旧对衔杯。六朝蔓草天边去,万里江流席下来。回首长干笳鼓动,城南灯火映楼台。”感情明显在诗行中跳动。其人在当时颇负诗名,人称之为敖清江,但其诗含蓄稍嫌不足。
-
爱虚老人
爱虚老人,清代名医。生卒年月不详,原名不详。丹徒人。精医学,尤通喉科,悬壶尊仁堂,活人甚多。对喉科种种病症,辨析精详,能对症施治。辑有 《古方汇精》 5卷,嘉庆九年(1804)刊行。此书汇录古医籍中有效良方400余首,分内、外、妇、儿、奇疾等门类,简便实用。还著有《喉症全科紫珍集》行世。
-
安磐
安磐(约1483--约1527),字公石,又字松溪,号颐山,明代嘉定州(今乐山)人。 故居在古城西南隅虾蟆口(今乐山市白塔街东口)昆山洞。娶吴氏为妻。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顾鼎臣榜进士,选为庶吉士,历任吏、礼、工、兵四科给事中。 安磐与程启充、彭汝实、徐文华是著名的“嘉定四谏”之一。《旧峨山志》称其“撒手为盐,翻水成调”,诗作有《游夹江毗卢寺即景》:“孤城带山雨,石束沧江长。凉月下莲漏,晓风吹竹房。方外有遗乐,空中多异香。长斋讵空寂,醉里失仁王。”《凌云山石壁题刻七绝》:“青衣江上水溶溶,隔岸遥闻戒夜钟。暂借竹床听梵放,月华初到第三峰。”“林竹斑斑日上迟,鸟啼花瞑暮春时。青衣不是苍梧野,却有峨眉望九疑。”嘉靖三年(1524年)同杨慎等上书“议大礼”触怒世宗朱厚熜受到处分,后又屡进直言,多不为皇帝听取,安率众臣在皇宫跪伏直谏,而受杖责,削职罢官回到家乡。 约卒於嘉靖六年,葬於嘉定城东北平羌乡。杨慎撰墓志铭。万历初(1573年)追赠为太常少卿。著有《颐山集》、《颐山诗话》、《易慵奏义草》和《游峨集》等。
-
北山友松
北山友松,本名道长,通称寿安,中国名字马寿安,号友松子,别号仁寿庵 。他是日本著名汉方医,祖籍福州长乐却生于日本,生年不详,卒于 1701 年。父亲马荣宇在 1627 年后入籍日本,曾为唐朝通事(翻译)。 北山友松幼承庭训,在父亲指导下遍读经史子集,研习中医中药典籍。成年后多次前往福州学习。他擅长象胥学,融通儒释道三教,曾师从禅僧化林学习仲景奥旨,向戴曼公领悟《内经》《本草》精蕴,还师从小仓医员原长庵(冈本玄治高弟),博采众长而大成其业。 他先在长崎行医,后赴大阪并长期定居开业,成为日本贞亨年间(1684 - 1687 年)、元禄年间(1688 - 1703 年)最著名的医生之一。日本《先哲医话》将其列为日本历代 13 位神医中的第二位,赞誉他 “具有旷世之才,授闽医之传,善得法外之法。故治术别开生面,自有神识迢迈,触手生春之妙矣” 。 北山友松著有《北山医案》《北山医话》等十余部医学著作。以中文撰写的《北山医案》不仅是日本中医的必修医典,也受中国中医重视,1936 年在中国刊行,2008 年中国学苑出版社整理再版。该书记录了他生平部分医案,记述全面,脉证俱详,呈现诊疗思路,涉及《内经》《难经》《本草》等著作论述。他曾以 “人参养荣汤” 治愈三年不语的日本妇人,用姜汁调 “苏合香丸” 灌服救醒突然昏迷的 73 岁日本老农,医术高超,妙手回春,在医学领域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
本庄俊笃
本庄俊笃(1798年11月4日-1846年12月21日),江户时代后期在本庄宿(现在的埼玉县本庄市)医生。字士雅。本庄正俊的次子出生在本町,立志成为医生,在江户学习沼津藩医保土田翠兰,之后,对日本、中国、荷兰的医学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1823年自称“普一”,周游各国,拜访各地的名医,请求治疗和秘药的教导,把普救病人作为自己的课题,号为“普一”。同时,华冈青洲的乳腺癌手术图也临摹。1825年左右,他来到长崎,学习荷兰医术,通过手术治疗连西伏特都没能治好的青光眼,作为眼科医生在全国享有盛名。将兰汉折衷型医术作为自己的东西,继续京都,河越等治疗的旅行,1827年左右,回到本庄,开设内科,外科,眼科。在众多门人的指导下,1829年出版了《眼科锦囊》,1837年出版了《续眼科锦囊》。此外,他还著有《天狗堂脉论》等书(也有几本未能出版)。交友关系从兰学家到儒学者都很广泛,与忍藩的儒者芳川波山是从江户游学时开始交往的关系。与西博尔特弟高野长英也有过亲密的交往。另外,他还精通汉诗文。1846年2月住房失火,被烧毁,所以租到儿玉郡八幡町,同年11月49岁去世,被埋葬在该所、净眼寺。养子本庄俊圭(1826年-卒年不详)继位。
-
北岛正元
北岛正元(1912年8月7日-1983年11月1日)日本历史学家。东京都立大学名誉教授。专业是近世日本史。出生于新泻县柏崎市。毕业于旧制长野中学(长野县长野高等学校)、松本高等学校文科乙类,193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国史学科。毕业论文是“德川幕府直领的研究”。专攻近世政治经济史,1962年凭借《江户幕府的权力结构》被东北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曾任爱知县史编纂员、德川家达传记编纂主任、岛根青年师范教授等,1950年任新泻大学副教授,1951年任东京都立大学(1949-2011)副教授,1959年任该大学教授,该大学附属图书馆馆长,1977年退休后任立正大学教授,1983年退休。除专著外,还著有很多面向一般人的著作、编著。另外,作为关东近世史研究会会长也致力于培养后进。著作有《近世日本农村社会史》、《江户时代》、《江户商业与伊势店》、《江户幕府的权力结构》、《德川家康》、《水野忠邦》等。
-
毕宿焘
毕宿焘,字溥幼。毕䨴子。文城东关人。14岁入县学,22岁登乡荐。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三甲第八十二名进士,,授山西万泉县知县。县俗刁悍,前令以奸民聚众殴官革职。宿焘抵任,朴素者抚以恩,狡诈者绳以法,民俗大变。升泽州同知,分住东冶镇,为政严明,抑豪强,除奸民。判案剖决如流,民之屈抑不得伸于县令者,多赴东冶控诉,日数十计。升吏部员外,转户部郎中。貤赠朝议大夫、漳州府知府。著有《保厘堂稿》。
附: 邑人吕润蕃《户部郎中范园毕公传》
公讳宿焘,字溥幼,号范园,十二峰先生长子。幼承家学,端重有法度。年十四入邑庠,二十二中雍正己酉(1729)科举人,乾隆丁巳(1737)以明通选博平学教谕。薄禄自给,惟以造就人才为念,见诸生辄津津讲画不少倦。学使者徐公铎、布政使黄公叔琳,咸叹息曰:“司铎之任久轻,惟知计脯腒,脧诸生耳,如毕学博者,可谓铮铮矣。”任博平十馀年。己未(1739)成进士,出大学士泰安赵公国麟之门。再丁艰。服阕,选山西万泉县知县。县当饥荒之后,盗贼充斥,聚众至巨万,府、县官不能制。上命大学士公诺亲往捕之。馀党犹窜伏山谷,顽梗不顺化。公除万泉,诸亲友悉为公惧,谓“书生不能诘奸慝、刑暴乱”也。及抵任,询民疾苦,前政之不便于民者悉除之,其不率教者惩创之。又榜示于众曰:“归农者免死,为盗者杀无赦。”百姓翕然从化,岁亦屡登,万泉自是有起色。布政使某,性贪污,苞苴公行,门若市。独河东道乔公光烈、蒲州府知府周公景柱,清直不阿,而州、县中之廉介自守、不依附势门者,公一人而已。后某事发,上命诸城刘文正公(刘墉)往鞫之,官吏皆震恐。公与乔、周二公,以不事比附,蒙特旨嘉奖,记名超擢。寻迁公为泽州府同知。泽州同知分驻东冶镇,不专狱讼事,所督者,磺厂、盐政、缉捕盗贼而已,侥幸无过即称职。而泽多富商大贾,恃盐务为利薮,亏损斤两以自肥。出入乘驵骏,服貂豹狐白裘。高堂华屋,狎声妓,酣歌达旦。酒池肉林,视之若泥沙,不少顾惜。皆于盐焉取之。其入公门也,则捐有府道、员外、郎中职衔,顶戴蓝白耀目。自运司以下,莫不分庭抗礼。出则脧剥小民,民怒而不敢言。公至泽,泽人曰:“此万泉廉贞父母也,能活我。”不远数百里,匍匐往愬者如织。公莅任,则取富商之虐民者力惩之,而贫民之不得伸志于有司者,咸与昭雪。前此盐商以十三两为斤,又加沙土污汤秽物,贫民不敢争。至是,诸市盐者同词抵商人曰:“不得复用十三两为斤,又加沙土污汤秽物也。”商人无敢争,盐政平。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尝奉命监督米麦平粜。市侩奸商串通胥吏,夤缘包买者,公悉杜其弊源,不事刑威,而积弊一清。升户部山西司郎中。在部勤事无虚日,察胥吏尤严。自知古道不谐于俗,因叹曰:“吾老矣,安能失吾故步!”遂致仕归。公服膺朱子《小学》,视听坐立,饮食起居,皆有法度。对宾客以及燕居,必正衣冠无惰容。刀剑户牖,皆箴铭以自警,终其身如一日。卒年八十三。
-
斌宗
斌宗(1911~1958)台湾彰化鹿港人,俗姓施。年十四,礼狮头山闲云禅师披剃。年十七,结庐汴峰,苦修六年。年二十三,前往大陆,遍历诸山名刹。民国二十三年(1934),于天童寺礼圆瑛法师受具足戒。后往天台山依止静权老和尚,专攻天台教观、法华及四教仪,尽得三观十乘之奥旨。二十八年,抗战事急,归返台湾,于新竹古奇峰下创建法源讲寺,并设立佛学研究院。后又于台北设弘法院,于新店建法济寺,致力讲经弘法,宏阐台教。大陆变色,来台僧青年无处安身,凡投依者,无不设法收容。四十年闭关阅藏,四十三年出关,应各地之邀,说法不辍。四十六年二月示寂于弘法院,世寿四十八。著有般若心经要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楞严经义灯、我人生死之由来、云水诗草等书。后人辑为斌宗法师遗集行世。
-
辨长
辨长(1162~1238)日本僧。字辨阿,号圣光房。又称二祖上人、镇西上人、筑紫上人。敕谥‘大绍正宗国师’。为日本净土宗镇西流之祖。筑前(福冈县)人。初于比睿山学天台宗,后师事法然,转而研究净土教义。后返故里,兴建善导寺等寺院多处,以弘扬念佛,归依者多达二千余人。于历仁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七。其主要著作有:净土宗要六卷、名目问答三卷。其门徒中之良忠为净土宗镇西派第二祖。镇西派为现今日本净土宗之主流。
-
白云慧晓
白云慧晓(1223-1297),日本四国香川人。镰仓时期临济宗圣一派僧人。初在日本比睿山泉涌寺修律宗,后投京都东福寺圆尔修习禅宗。文永三年(1266)入宋,遍参两浙,期间于明州(今浙江宁波)瑞岩寺希叟绍昙禅师门下证悟,得其印可后即于弘安二年(1279)归国,正应五年(1292)受请担任东福寺第四世住持。
-
拔队得胜
拔队得胜(1327~1387)日本临济宗法灯派僧。号拔队。相模(神奈川县)中村人,俗姓藤原。四岁丧父。稍长,进入当地之治福寺,受业于应衡禅师。二十九岁从应衡落发出家。即跟随得琼侍者练行,偶闻溪水声,有所省悟。先后参见肯山闻悟、复庵宗己等僧,并游历关东,参谒诸名宿。后入出云(岛根县)云树寺孤峰觉明禅师之室,嗣其法。孤峰授以‘拔队’之号。其后行脚各国,二年后归相模,庵居于甲斐。当地宝珠寺昌秀慕师德风,国守武田信成捐献盐田寺地,开创向岳寺,请师任开山第一世。师戒律甚严,颁三十三条厉禁,特禁饮酒。嘉庆元年二月示寂,世寿六十一,法腊三十二。天文十六年(1547)赐谥‘慧光大圆禅师’。为日本临济宗向岳寺派之祖。嗣法者有峻翁令山。师著有语录六卷及拔队假名法语、盐山和泥合水集各一卷等。[延宝传灯录卷十五,扶桑禅林僧宝传卷九]
-
宝静
宝静(1899~1940)浙江上虞人,俗姓王。早年因读高僧传而有出尘之志,大学毕业后,即出家受具足戒。其后亲近谛闲法师,学天台教观。民国十六年(1927),创办弘法月刊。经常往返沪、杭、港、澳等地,讲经演教。民国二十九年,示寂于上海玉佛寺,世寿四十一。著有大乘起信论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普门品余讲、佛遗教经讲义等。
-
钵颠阇利
钵颠阇利,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家。瑜伽派最早经典《瑜伽经》的作者。生平不详。关于他的年代,学术界看法不一。公元前150年,印度有一著名的语法学家也叫钵颠阇利,不少人认为他与《瑜伽经》的作者为同一人。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根据《瑜伽经》和佛教的一些典籍的内容对比,钵颠阇利和《瑜伽经》的年代应在公元后,一说为5世纪,另一说为2—4世纪。钵颠阇利把印度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进行整理、归纳,使之成为具有系统理论的哲学流派。他改造和发展了《慈氏奥义书》中对瑜伽的六支分法,提出了瑜伽八支行法。钵颠阇利的《瑜伽经》与史诗《摩诃婆罗多》同样把瑜伽与数论派的哲理相揉合,并在瑜伽的理论体系中输入了 “自在天”(神)的概念。把瑜伽解释为“对心作用的抑制”,并对心的作用作了种种分类,要求通过长期的修习和离欲来灭除它们,以达到“三昧”状态。三昧状态被区分为若干阶段。只有彻底根除了过去行为所产生的业,才能达到最后的“无种三昧”(nirbīja-s)。并认为造成痛苦的原因是“能观”和“所观”的结合。这种结合之所以出现则是由于无明。无明在引起生命现象的各种烦恼中是根干,它应借助一种“辨别智”来灭除,其具体途径是修炼瑜伽的“八支”。当瑜伽行者最后连“辨别智”也摆脱掉时,就可以摧毁一切“罪恶的种子”,产生一种绝对独存的状态,即达到解脱。钵颠阇利的学说对印度各哲学流派宗教实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荀伯子
荀伯子(378年~438年),南朝宋大臣,史学家。颍川颍阴(今许昌)人。仕晋,为附马都尉、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著作郎徐广重其才学,荐举伯子与王韶之并为佐郎,助撰晋史。入宋,任御史中丞。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谤毁,或延及祖宗,以说明自己忠直,因此为时论所贬。出补司徒左长史、东阳太守。元嘉十五年卒,时年六十一。著有《荀氏家传》叙祖上之事,今已佚。
-
白隐慧鹤
白隐慧鹤(1685~1768)日本临济宗僧。号鹄林。骏河(静冈县)人。十五岁出家于松荫寺(静冈县骏东郡原町),嗣法于信浓(长野县)饭山之正受老人,为妙心寺第一座。平生不喜名利,曾游历诸国,羡慕农民生活,故终老于田舍之贫乏寺中。世称临济宗中兴之祖,或现代临济宗之父。生平提倡讲演,以盛弘佛法。且于复兴松荫寺外,又开创妙智山观音寺、新无量寺、三岛龙泽寺等。明和五年入寂于松荫寺,享年八十四。有语录一○三卷、槐安国语七卷、息耕录一卷、远罗天釜、夜船闲语,以及壁生草自传,皆收于白隐禅师全集(六卷),其中亦录有诗文、书画等。谥号‘神机独妙禅师’、‘正宗国师’。其嗣法弟子中著名者有东岭圆慈、遂翁元卢、峨山慈棹、灵源惠桃、良哉元明、沧海宜运、大休、快岩、圆柱、顽极等。师为数百年来日本禅师中最具才艺而颖悟超群之一人,一生致力于公案之系统化,并独力复兴日渐式微之临济宗。其所创‘只手之声’之公案为日人自创公案中之最著名者。此外,所著之‘坐禅和赞’亦为后世各禅院普遍诵习者。[正宗国师年谱、近世禅林僧宝传卷上、续日本高僧传卷八]
-
般若
般若(734~?),唐代译经僧。又称般剌若。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答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四年(788)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六年七月,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未久,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冈,年寿不详。[宋高僧传卷二、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
-
本瑞
本瑞,明代临济宗僧。生卒年不详。南昌府(江西)钟陵人,俗姓江。字天奇(琦)。世称茕绝老人。二十岁,参谒荆门之无脱(说)能,得度出家。未久,游蜀(四川)之楚山,遍参耆宿;后至高峰谒宝峰明瑄,得其心印,为南岳二十九世。五灯严统卷二十三载有师示众之语(卍续一三九·五○三下):‘一切无余,一切无碍;一切无碍,一切无余。透得无碍,自然无余;透得无余,自然无碍。’后迁住竟陵(湖北)荆门,鼓吹看话禅。著有茕绝老人天奇直注雪窦显和尚、天童觉和尚颂古各二卷。[续释氏稽古略卷三、五灯全书卷六十]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