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颠阇利

- 姓名:钵颠阇利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钵颠阇利,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家。瑜伽派最早经典《瑜伽经》的作者。生平不详。关于他的年代,学术界看法不一。公元前150年,印度有一著名的语法学家也叫钵颠阇利,不少人认为他与《瑜伽经》的作者为同一人。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根据《瑜伽经》和佛教的一些典籍的内容对比,钵颠阇利和《瑜伽经》的年代应在公元后,一说为5世纪,另一说为2—4世纪。钵颠阇利把印度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进行整理、归纳,使之成为具有系统理论的哲学流派。他改造和发展了《慈氏奥义书》中对瑜伽的六支分法,提出了瑜伽八支行法。钵颠阇利的《瑜伽经》与史诗《摩诃婆罗多》同样把瑜伽与数论派的哲理相揉合,并在瑜伽的理论体系中输入了 “自在天”(神)的概念。把瑜伽解释为“对心作用的抑制”,并对心的作用作了种种分类,要求通过长期的修习和离欲来灭除它们,以达到“三昧”状态。三昧状态被区分为若干阶段。只有彻底根除了过去行为所产生的业,才能达到最后的“无种三昧”(nirbīja-s)。并认为造成痛苦的原因是“能观”和“所观”的结合。这种结合之所以出现则是由于无明。无明在引起生命现象的各种烦恼中是根干,它应借助一种“辨别智”来灭除,其具体途径是修炼瑜伽的“八支”。当瑜伽行者最后连“辨别智”也摆脱掉时,就可以摧毁一切“罪恶的种子”,产生一种绝对独存的状态,即达到解脱。钵颠阇利的学说对印度各哲学流派宗教实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钵颠阇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50岁的男人
少校骑马进了庄园,外甥女希拉丽亚站在公馆外面的台阶上迎接他。他差点没有认出她来,她又长高了,变美了。她向着他飞奔过去,他像父亲一样紧紧拥抱她,他们很快走上台阶去看她的母亲。
面纱
《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从《面纱》一书中,读者能看到一个表面漠然中立的叙事者背后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为帝国叙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东方主义的政治文化观;作为一个关注人性的个体作家,他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他对爱的怀疑和渴求、对人性的嘲讽和宽容。
可斋杂稿
宋代诗文别集。54卷。李曾伯著。该集《自序》称其《杂稿》编于淳祐十二年(1252),《续稿》前编成于宝祐二年(1254),《续稿》后编成于宝祐二年至景定二年(1261)。其子杓尝汇刻三稿。荆州湖北仓使刘籈重刻。今传《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称“集中多奏疏表状之文,大抵深明时势,究悉物情,多可以见诸施用,惟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慧”。诗歌颇有反映现实的作品,如《丁亥记蜀百韵》叙蜀地抗外侮史事,气魄宏伟,言词恳切,充满爱国热情。《登河山万里楼》以“收揽河山入此楼,几年蚡冒古荆州。目穷夕照西沉坠,心到寒江东尽头。历历雄图史南北,纷纷遗恨晋春秋”的诗句,抒写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寄慨遥深。有《避暑赋》一篇,述炎暑的酷热,比喻酷吏的可畏,最后以“存乎我之夜气兮,听夫物之秋声”作结,表现了反对苛政的愿望。词多长调,不作绮艳语,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颇受辛弃疾的影响。
存神炼气铭
道教书名。唐道士孙思邈述。4篇同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云笈七签》收入于卷三十二,题为《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该书言形体与神气的依存关系,谓身为神气之宅,身之生死乃是神气之聚散。身安年永须炼气、安神、存身,使气海充盈,心静神定。把修炼的过程分于五时七候。五时为摄养心境的五种过程,旨在使心境由动入静以至纯静。由此而入七候,七候为修炼的七种境界。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抱一守中,名为得道;第二候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神人;第四候炼身成气,名曰真人;第五候炼气成神,名曰神人;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第七候身超物外,名曰究意。谓此乃胎息定观,留形驻形之道。为研究中国养生学的主要典籍。
刘因诗词集
诗词集。刘因,元学者。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旧容城县)人。诏征为右赞善大夫,未几即辞归。后更拒绝应聘,有一定民族意识;但又肯定君臣大义“自万古而不可易”,主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和许衡同有元代“北方两大儒”之称。诗歌风格豪放,多写古今兴亡之感。著作有《静修集》。为便于查阅,诗集按“五言”、“七言”、“杂体”、“词”重新排序分卷。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法为华严宗所创设的忏法。主要依据唐宗密所撰之《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该本篇幅较大,称为广本。后宋淨源略为《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称为略本。此两本现均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