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徐乐吾

    徐乐吾

    徐乐吾(1886-1949),又名徐东海。江苏东海县人,生于光绪十二年三月初三申时,是年三月初二清明,四月初二亥时立夏。生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三月初三日申时。南袁北韦中乐吾。与袁树珊、韦千里号称民国命理三大家。徐乐吾著作有《命理寻源》、《命理杂格》、《命理一得》、《子平一得》、《子平粹言》、《命学新义》、《滴天髓补注》、《滴天髓征义》、《宝鉴例悉录》、《子平真诠评注》、《古今名人命鉴》、《子平四言集腋》。其代表力作《子平真诠评注》颇享盛名。与任铁礁评注《滴天髓》称姊妹篇而交相辉映。徐乐吾所论之命,大多为上层社会人物。其自评文中曰“六十二岁丁亥,冲命,火又被泄克,寿元至此而终,如六十一岁不死,当至六十三岁戊子年,决不能延至六十四岁的己丑岁,因戊子乃大水局故。”此文作于徐先生46—50岁之间,据韦千里先生作品里说:乐吾先生,以心脏病不治死于六十三岁戊运戊子年。足证徐先生自评之准确。

  • 任昉

    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幼而好学,早年知名,举秀才。初仕宋为丹阳尹主簿。入齐为尚书殿中郎,司徒记室参军,与萧衍等同为“竟陵八友”中人。又拜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当时王公贵戚之表奏,莫不请其代笔。他起草即成,不假点窜。梁代齐,禅让文诰,多出其手,历任吏部郎中、掌著作郎、义兴太守、秘书监等职。于典籍无所不读,聚书至万余卷,又手校宫廷秘阁所藏书,定其篇目。著述达数十万言,盛行于世,编为《杂传》247卷、《地记》252卷。文集34卷,今多散佚,明人辑有《任彦升集》,又有《文章缘起》、《述异记》二书,并题为任昉撰。今存诗歌20首左右,文章60余篇。为文师法傅亮,有文采而见渊博,尤长于表、奏、书、启诸体散文,刘孝标称其“遒文丽藻,方驾曹、王;英特隽迈,联衡许、郭。……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梁书》卷十四)。其时沈约的诗著名,时人并号曰“沈诗任笔”,享誉甚隆。现存《王文宪集序》、《吊刘文范》、《为萧扬州荐士表》等文章,笔调抒情,哀婉动人,虽“丽体行文”、“无伤逸气”。清人何焯评论说:“任笔为有重名,亦以在当时稍为质健,特不能离去俗格,故高出有限耳”(《义门读书记》)。所论尚称中肯。晚年不忿“沈诗”之说,转好写诗,但用典过多,属辞滞涩,《诗品》讥为“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故时有“才尽”之谈。

  • 赵昚

    赵昚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 又名伯琮、瑗、玮,字元永、元瓌。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秀王赵子偁之子。高宗赵构无嗣,被养于宫中。初封为建国公、普安郡王、建王。为保安军节度使、宁国军节度使、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绍兴三十二年(1162),立为皇太子,同年即帝位。即位前,多次上书反对议和,完颜亮南下时,又请求亲为前锋率军抗金。即位后追复岳飞官爵,依官礼改葬,起用抗战派首领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统兵抗金,并驱逐了秦桧余党。隆兴元年(1163),支持张浚率兵渡江收复中原,但符离一战(在今安徽宿县北)被金军打败,未能北上。主和派、投降派趁机围攻张浚,他的抗金决心也为之动摇,遂罢免张浚,与金朝签定了“隆兴和议”。和议规定:南宋不再向金朝称臣,约为叔侄之国;银绢改称岁币,各减五万;维持旧疆界。与“绍兴和议”相比,妥协性有所减敛。此后,他仍不忘抗战,起用主战派首领虞允文为宰相,命各地修筑城防,准备抗战并图收复失地。并派虞允文到四川整军备战,计划自四川出兵,与临安军在河南会师,但因虞允文在四川病死未遂。他又用王淮理财备战,并亲自制订理财备战的措施,给岳飞追赠谥号“武穆”以鼓舞士气。但自“隆兴和议”后三十年未发生大的战事。淳熙十六年(1189)让位太子光宗,退居重华宫为太上皇。五年后病死,年六十八岁。葬于永阜陵(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

  • 元稹

    元稹

    元稹[zhěn](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鲜卑族后裔。世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八岁丧父,至凤翔依舅族。其母教以书学。九岁从姨兄学诗律。贞元九年,年方十五,以明两经擢第。后游蒲州,有艳遇,终决绝,作著名传奇《莺莺传》托名张生以纪其事。九年,中书判拔萃科,署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上疏论政,为宰臣所恶,出为河南县尉。四年,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官吏奸事,获罪权贵,分务洛阳东台。明年召还,经敷水驿,与宦官争宿驿站正厅,为所辱。时宦官势盛,宪宗贬元稹为江陵士曹参军。十年,奉召返京,旋出为通州司马。十三年冬,转虢州刺史。翌年,入为膳部员外郎。穆宗即位,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进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二年,由工部侍郎拜相。未几,出为同州刺史。三年,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次年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卒于任所。元稹早岁,颇能自励,直言执法,权倖惮之。元和末,转依宦官,虽官位日隆而为时论所薄。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宫中乐色,常诵其诗,呼为“元才子”。所作乐府,最为警策。其《乐府古题序》有云:“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賸。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所论对推动新乐府运动,不无促进作用。元和四年所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可视为其理论之实践。在艺术上虽不及白居易《新乐府》之完善,然颇具社会意义。名作《连昌宫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颇具特色。而其诗流传最广者,当为悼亡诗及艳诗。以“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为选诗标准之《才调集》竟选此类诗达五十九首之多,足见其影响之大。故李肇《唐国史补》云:“元和以后……学淫靡于元稹。”次韵诗亦为元稹所首创,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云:“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诗。……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曰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自尔江湖间为诗者,复相仿效,亦目为‘元和体’。”(《旧唐书》卷一六六本传引)严羽《沧浪诗话》标有“元白体”,亦当指此类诗而言。元稹亦擅散文、传奇、书法。《叙诗寄乐天书》自述作诗见解,《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首倡扬杜抑李之说,于后世影响甚巨。传奇《莺莺传》,为《西厢记》所取材,几成家喻户晓之故事。楷书亦“风流酝籍,挟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宣和书谱》卷二)。白居易《元稹墓志铭》及《旧唐书》本传均言其有《元氏长庆集》一○○卷、《类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尚著录其《小集》一○卷、《元白继和集》一卷及与白居易、独孤郁合编之《元和制策》三卷。宋以后传本《元氏长庆集》止六○卷。中华书局本《元稹集》,于六○卷外,收有外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八卷,见卷三九六至四二三,《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辑得断句二句,又《续拾》卷二五辑得佚诗一○首又五一句,重录八句。《全唐文》卷六四七至卷六五五,编其文为九卷。生平事迹见白居易《元稹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七四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七、《唐才子传校笺》卷六。有年谱数种,以卞孝萱《元稹年谱》较为通行。

  • 利玛窦

    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明末到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字西泰。1552年生于意大利柯那省。1561年进当地的耶稣会学校就读。后赴罗马学法律。1571年入耶稣会,并在耶稣会学院攻读哲学和神学,同时钻研数学等。1578年受耶稣会派遣往印度传教。1580年升任神父。1582年奉耶稣会之命到澳门学习中文。次年随另一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到广东肇庆定居,在中国内地建立了第一个传教会所。为适应中国的社会习俗,曾削发着僧服,自称“西僧”,并名居所为“仙花寺”。以世界地图和仿制的地球仪、日晷等招揽宾客参观,借此宣传基督教教义。发展了约80名教徒。1589年移居韶州。师从中国学者瞿太素,学习《四书》,并译成拉丁文。1594年起,改穿儒服,自称“西儒”。1595年定居南昌。完成了第一部中文宗教论著《天学实义》(后易名《天主实义》)。1597年任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受命尽一切努力在北京开辟居留点。次年以进贡礼品、协助修正历法为由,随朝廷官员赴京。后因未获准在京居留,暂居南京。与达官名人相交往,结识李之藻、徐光启等人。1600年再度北上。次年获准向明神宗皇帝进贡圣母像、自鸣钟和世界地图等。此后定居北京,直至1610年病逝。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测量法义》等。把中国的儒家经典译成拉丁文向欧洲介绍,并编写《中意葡字典》和《中国文法》供欧洲人学习汉语之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女作家、思想家、教育家、杰出的盲人事业工作者。出生后19个月时因患猩红热而双目失明,又聋又哑。父母的特殊照顾,使她任性而怪癖,举止像个“没受过训练的小动物”,但她父亲相信她有学习的能力,在她七岁时,请来安妮·沙利文作为家庭教师,教她聋哑人手语字母。一次,当水流到她的手上,沙利文反复在她另一只手上写着水这个词,使她第一次知道了手上流过的这种东西叫水。从此,她逐步领悟到了文字的意义。她的学习历程极为艰苦,老师用触觉教她认字,使用特殊的打字机教她读书,两个人都付出了惊人的耐心和毅力,凯勒进步很快。她学会了盲文,并通过抚摸说话人的喉头能“听懂”别人讲话,继而奇迹般学会了说话,终于进入到当时美国妇女向往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古典文学和哲学。她通过沙利文把所有的授课内容用手语字母按入她的掌心而刻苦学习,考试时用打字机完满地打出考卷。她能够流畅地用法语和德语讲话,成为学院里出类拔萃的学生。毕业后,她决心终生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和沙利文共同为美国盲聋人福利基金会工作。两人曾在整个美国作旅行演说,并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救济委员等,以后她的活动变为世界性的,曾应邀到欧洲各地演讲、三次访问日本,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海伦·凯勒重视人的精神价值,对所有那种对残疾人所表现的高高在上的恩赐态度都深恶痛绝,人们称她为“创造奇迹的人”。她的著作主要有《我的一生》(1902)、《海伦·凯勒日记》(1938)、《我的生活世界》(1909)、《石头世界之歌》(1910)等。

  • 李希圣

    李希圣

    李希圣(1864年-1905年),字亦元,又作亦园。湖南湘潭人。父李光照,精制举文,为名诸生,尝以所作制举文授之,李希圣慨然曰:“举业之祸世数百年矣,吾当通经学古以上跻于作者之林,异时得志,必首议废制艺,罢科举,以除学界之蠹。”(成本璞《李先生墓表》)遂博览经籍,淹贯百家。发为文辞,雄视一切。旁及诗歌,罔不精妙。“才名震湖湘,识与不识皆曰李生真才士也”(同上)。受知于湖南学政张亨嘉。光绪十七年(1891)优贡。同年中式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常以国家社会为忧,中日甲午之战后,以为变法当以理财为本,遂搜集清政府及各部门及各地区的财政收支情况,作《光绪会计录》一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印行。书中大声疾呼,必须“卧薪尝胆,举数百年相沿之成法而尽变之”,(《光绪会计录·序》)。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议变法,设政务处管其事,作《政务处开办条例明辨》,主张“分别中西”之异同长短,“然后参以本国之情势,斟酌损益本末先后”,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取舍。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引为自助。尝为张百熙草拟办学章程奏议。二十八年(1902),设立京师大学堂,任提调。号称憨直敢言,积忤权贵,郁郁不得志,竟以发愤呕血卒于学堂。工于诗。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曰:“李亦园(希圣)当辛丑回銮时,有感事诗数十首,芳馨悱恻,湘累之遗也。”“其风格在少陵、玉溪之间,真诗人之诗也。”王式通谓其“作诗之旨,力戒平易,亦屏除险怪”善于“以诗寓史,悱恻缠绵,讽喻之遗,归于忠爱”(《雁影斋诗·序》)。陈衍《石遗室诗话》评其诗曰:“亦元苦追义山,实与牧斋相近”,即“专事摘艳薰香,托于芬芳悱恻者”。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曰:“《雁影斋集》皆庚子以后之作。大致神似玉溪,亦颇多近杜处。然每遇友人称其似义山者,心辄不怡。”著有《雁影斋诗》《庚子国变记》、《庚子传信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成本璞《李先生墓表》(《碑传集补》卷一二)。

  • 冯桂芬

    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性颖异,读书目数行。弱冠补县学生员。道光十二年(1832)举于乡。二十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三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四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帝文宗登极,“诏中外大臣各举贤才,大学士潘世恩以林则徐、姚莹、邵懿辰与冯桂芬同荐。”(《清史列传》本传)旋以丁忧归。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其奉旨于苏州办团练,因收复苏、松等地有功,赏五品顶戴。六年,迁右春坊右中允。十年,太平军攻占苏州,遂避居上海。次年,撰成《校邠庐抗议》四十篇,论时政改革。同治元年(1862),入李鸿章幕。二年,协助李鸿章创设上海同文馆,培植翻译人才。三年,诏求贤才,安徽巡抚乔松年复荐冯桂芬,因疾不果行。六年,以苏、松办团练等叙功,赏加四品卿衔。曾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等书院多年。九年,李鸿章呈奏其“讲学著书”、“谋设上海广方言馆,务求博通西学”(《清史列传》本传),成绩卓著,“请破格优奖,赏给三品衔。”(同上)十三年,卒于家。除经史外,于书无所不窥,凡天文、舆地、兵刑、盐铁、河漕等,皆悉心讲求,洞达利弊,尤精算学。少工骈文,中岁后转攻古文,反对桐城派的道统与文统,主张“称心而言”(《复庄卫生书》)。故其《校邠庐抗议》“于经国大计,指陈剀切”,“凡所陈敷,皆所以救当世之急,在百年前不失为有识之言。”(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显志堂稿》)其文“长于持论,而拙于叙事”(同上)。著有《校邠庐抗议》二卷、《显志堂集》一二卷、《段注考正》一六卷、《两淮盐法志》、《苏州府志》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传》卷七三、左宗棠《中允冯君景庭家传》(《续碑传集》卷一八)等。

  • 昂旺朗吉

    昂旺朗吉

    昂旺朗吉(1899-1969)八岁时於西藏色拉寺出家。上师聪慧好学,经过多年的依止善知识精勤闻思修,於显教方面外现拉让巴格西学位,在密法方面更是依止帕公大师,努力实修皆得实证,上师终于成为显密教证圆满的大善知识。


    上师受十三世法王之封,为金川广化寺堪布,(故而以后诸弟子因敬师故皆称堪布上师)由此因缘具足,将从帕公大师及康萨大师传来之宗喀圣教,宏扬到汉土,利益无量的如母有情。时至如今,将圣教全圆道次之教授圆满传授给汉地有情者,唯见堪布上师一人。 堪布上师於一九二九年间,往住金川,因当时时值非常时期,僧粮地产,已被当地土豪恶霸等强夺霸占,达到僧众无粮地步。为能真实培育僧众利益有情,堪布上师初赴成都从当局处讨回公文,但因时局如是不但未起作用,反而触怒恶霸,带众持枪入寺行凶,歹徒入寺内先见翻译贾孟康立即开枪击之,上师怕歹徒再伤及有情,挺身用胸膛堵住枪口,恶人竟开枪击之,但连用三枪都未见枪响,立时巨雷狂风大作,暴徒又开枪,但枪仍未响,此时又是倾盆雨下,飞沙走石,道旁大树倾翻而倒,此时歹徒之情景可想而知。雨停时,视贾孟康仍卧血泊中未死,弹穿小腹与臂,骨髓犹不断流出。其地医药两缺,师急以救护,十几日后洋医赶至,见伤情问疗伤经过,瞠目结舌,惊叹说:“你等之密教中,真有难解之秘密也。”(昂旺敦振与上师及贾孟康分别时,贾的伤势未复发过,当时已历时十二年之久,昂旺敦振现仍健在宏法于成都)如上师先期调伏粗恶有情,预知诸事,再来成都昭觉寺时所处苦难境界,感化全寺上下僧俗大众,三来昭觉时,夏天受方丈及众僧伽之请,修法降雨,利益众生,解除干旱灾难。以及一九三二年得遇刘文辉时,应机示现,摄受有情,雅安求雨消灾,康定修法解甘孜之危安护 民众,以至五0年,国民党军队从康定北门进时,上师於城外南无寺离康返藏,尽了上师与汉地有情的一期因缘。上师内证功德,弟子们实难见矣,皆因为度有情而不得已示现少许不可思议之事,弟子们才得以见。用以念师恩观师德修心之用。并不是用以我等口舌之用,更不会向不如法之弟子宣扬,故而此处不会将诸事的详细情况用文字表达出来。如以后有缘之有情,自会在上师面前得受,此亦格鲁一家风。曾有弟子请问上师:为何有如此功能时,上师告之弟子,汝等努力忏障积资,实修全圆道次第生起真实菩提心,一切都会有的。 最为称道的是堪布上师,在汉地宏法前后共十二年,在康定,雅安,成都,慢慢引导弟子,将宗喀圣教之显密要文,次第谨严的宏传下来。前七年主要讲授《菩提道次第略论》等一系列的教授,将一个凡夫如何从第一步入手,乃至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教授及引导,一一传授给有缘的弟子。后来亦给如法的弟子传授了金刚乘的教法,使得宗喀大师的显密的教法,圆满传至汉地,利益如母有情。当年堪布上师在康定时为达吉活佛主持坐床事宜,在安觉寺观音阁塑造绘制了许多的圣相,在雅安修金凤寺塑了众多圣相,给众生们留下了许多培福修慧的所依圣 境。祝维翰译师随师进藏,在藏也去听闻了解情况,后来给内地的同学们写信来讲,如堪布上师一样的善知识,在西藏亦不多见,我等汉人能值遇堪布上师的摄受何有如此之幸,如堪布上师这样圆满传授宗喀圣教的上师亦更少有,汉人能有如是因缘福报感得上师来汉地宏法,是何等庆幸,千万不要辜负师恩将师法轻看啊! 堪布上师在西藏贵为拉让巴格西,法王亲封的堪布,在西康时贵为刘文辉的国师”一样。但上师持戒谨严,平近人,生活俭朴,现为一普通喇嘛相,上师除做利生事外,皆时时勤於学修。正如寂天菩萨所说:“心改身如故”,内证金刚持外现比丘相。 四六年时诸位大师(日月二轮)示寂,六九年师星复陨,大地冥暗,众失依怙,唯留法炬,永作明灯,指引群盲。

  • 安世高

    安世高

    安世高,我国佛教初期之译经僧。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以安世高之名著称于世。为印度西北、波斯地方(今伊朗)之古王国(安息)王子,其姓盖从其出身地,故称安,因而有安侯、安世高之称。其幼时即以孝行著称,质敏性慈,博学多闻。父殁后,舍其王位而皈依佛门,博晓经藏,尤精通阿毗昙学与禅。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经西域诸国而至洛阳,从事翻译工作,至灵帝建宁三年(170)共二十余年,其间先后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转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修行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一说三十五部,四十一卷),此经数系出自出三藏记集卷二,然另有异说。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主要传播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之毗昙学和禅定理论。我国早期佛学之流布,由其奠定基础,且为将禅观带入我国之第一人。[安般守意经序、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六、卷十三、粱高僧传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

  • 阿地瞿多

    阿地瞿多

    阿地瞿多,生卒年不详。梵名Atiku^t!a 。意译“无极高”。唐代密宗僧人。据玄楷《陀罗尼集经序》、《开元录》等载,中印度人。“聪慧超群,德迈过人”,“精练五明,妙通诸部”,以弘传持明密教闻名。永徽三年(652)正月西逾雪岭,东越流沙,历经艰难,来到长安,高宗敕住慈恩寺(玄楷《序》作慈门寺)。三月上旬应僧俗信众请求,赴慧日寺浮图院建立曼荼罗普集会坛,大乘琮等十六僧人,朝廷显贵英公李世勋、鄂公尉迟敬德等十二信众,敬受其法。翌年,应弟子玄楷请求,从持明密典《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译出《陀罗尼集经》十二卷,玄楷承旨笔受。时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难律木义和迦叶等,在经行寺译出《功德天法》一卷,玄楷等编入其中第十卷内,并勘定奏请流通。后来常奉召入内行法。[开元释教录卷八、宋高僧传卷二、六学僧传卷二、英译大明三藏圣教目录]

  • 安东尼·韦恩

    安东尼·韦恩

    安东尼·韦恩(1882-1963),本名罗伯特·麦克奈尔·威尔逊,安东尼·韦恩是笔名。他出生于苏格兰,本职是一名医生。韦恩创作了二十七部以尤斯塔斯·海利医生为主角的侦探小说。尽管已经几乎被人遗忘,但是当时他和他的海利医生探案故事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不可能犯罪展开的。

  • 艾因哈德

    艾因哈德

    艾因哈德(Einhard,770年~840年3月),法兰克王国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是查理曼帝国时期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在傅尔达修道院和阿尔琴所设立的学校中受过教育,并长于建筑学。794 年,他开始做查理曼的侍从秘书,后一直是这位皇帝的重臣和密友,得以参与各项政事。查理曼逝世后,爱因哈德追念这位皇帝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他个人的恩宠,乃模仿罗马历史学家苏托尼厄斯的笔法,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VitaCaoli)。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成为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除《查理大帝传》他还有4部著作传世。

  • 艾性夫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号弧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与兄艾叔可、艾宪可都有诗名,互为诗友,被称为“抚州三艾”。南宋咸淳间中乡试。宋元易代之际,闭门教书,求学者盈门。入元,为江浙儒学提举。晚年与贯云石友善,曾寓居钱塘。有诗集《剩语》、《弧山晚稿》等。以上两书原本已不存,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艾性夫诗二卷,统题为《剩语》。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自《永乐大典》残帙中补辑出诗七首。《诗渊》中尚存有艾性夫《弧山晚稿》诗一百馀首,多有《四库全书》辑本《剩语》中所未载者。明人曹安《谰言长语》提到,他在成化五年(1469)见到艾性夫诗集,卷首有贯云石叙。并认为艾性夫“歌行多关世教”,曾引称其中三首诗,仅有《扑满吟》不见于《四库全书》辑本《剩语》。《四库全书总目》评《剩语》说:“性夫虽讲学之家,而其诗气韵清拔,以妍雅为宗,绝不似宋末有韵之语录。五七言古体笔力排荡,尤为擅长。”生平事迹见《谰言长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剩语》提要。

  • 安熙

    安熙

    安熙(1269-1311年),字敬仲,号默庵,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年轻时慕刘因之名,将往其门,而刘因也愿传其学于安,因刘逝世而未果。于是从刘因学生乌冲录刘的遗书而还。他有诗说:“永怀静修铭,凄其仰前哲。”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后家居教授数十年,力倡朱子之说,推崇刘氏之学,促进了北方理学的发展。教人以敬为本,以经术为先。一生不屑仕进,学生多有成就,如苏天爵。他的文章以理为主,是有为而作,宣扬朱熹的笃实力行的下学功夫,但伤于平淡冗沓。他的诗不刻意求工,学陶渊明和朱熹,颇有格调,五言诗自然平易,或抒发怀抱,或描写自然山水,作为理学家,诗中不免有理语,但毕竟不同于语录式的诗歌。他虽然景仰刘因,但诗歌成就远不及刘。诗的题材比较狭窄。其集中存词四首。著有《默庵集》,集本十卷,仅存诗文五卷,附录一卷,苏天爵编。生平事迹见《默安先生安君行状》(《滋溪文稿》卷二二)、《真定安敬仲墓表》(《清容居士集》卷三○)、《祭默庵先生墓文》(《滋溪文稿》卷二四)、《元史》卷一八九、《元儒考略》卷二、《宋元学案》卷九一、《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五。

  • 岑安卿

    岑安卿

    岑安卿(1286~1355)元代诗人。字静能,因其所居近栲栳峰,遂自号栲栳山人,余姚(今属浙江)人。与李孝光、危素友善,一生未仕,从他的《灌畦》诗看,是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有诗说:“我穷不出门,颇觉天地窄”(《会资敬庵诗》),正是他终身的写照。作有《三哀诗》,分咏里中三位宋遗民,顾嗣立说“寄托深远,有俯仰今昔之思焉”(《元诗选》),意谓诗中含有不忘故宋意,而清四库馆臣已辨其非,指出了他的穿凿之处。《四库全书总目》称他“志行高洁”,“其诗戛戛孤往,如其为人”。其五言诗质朴,《笔精》认为“平淡不类元习”,即无秾丽之习,但缺乏文采,时有议论,诗味较淡,虽有清新有味如“蛩鸣深巷静,月昃半明楼”之句,却乏完美可诵之篇。相形之下,其七古写得较好,气势流畅,也有文采,如《凤凰台》、《谢李仲容见赠》诸诗。他学李贺,除《伤心行用李长吉韵》这样直接仿效的作品外,如《逢秋》从意境到风格到用语都与贺诗相近。著有《栲栳山人集》三卷,系其邑人宋禧编辑,宋曾为安卿题像,叙其生平,附于集中,其生平事迹又见《(万历)余姚县志》卷一六、《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

  • 安慧

    安慧

    安慧(475~555)梵名Sthiramati 。音译作悉耻罗末底。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师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义,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师与护法同时,然与护法之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在心识作用方面,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而以见分、相分为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而护法则安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被称为四分家。关于安慧与护法二人对于心识作用上主张之异同,自古即有偈颂表示之,即:‘二障相应前七转,二执相应唯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兹就此偈颂所述,将八识与我、法二执及所知、烦恼二障间之关系,列表于右。安慧尊崇世亲之教义,继承其学说,曾著书释论世亲之唯识三十颂,即‘唯识三十颂释论’,此书梵文本迄今尚存,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之,此书并有法译本及日译本。其他之著述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近代于敦煌发现者,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德慧的弟子,真谛的老师。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议论。与护法同时,但在心识作用的四分问题上,与护法认识不同,他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认为其他诸分“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有一首偈颂叙述安慧与护法观点的不同:“二障相应前七转,二执相应唯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即护法认为所知障、烦恼障等二障只与前七识相应。我执、法执等二执只与第六、第七等两识相应。前五识与第八识则无执著。而安慧则认为所知障与法执与前五识与第六、第八识都相应。我执只与第六、第七等两识相应。烦恼障与前七识都相应。而前五识、第八识也有法执。安慧有著作多种,现存有《唯识三十颂释论》(梵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广五蕴论》、《大乘中观释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敦煌本)等。

  • 敖继公

    敖继公

    敖继公,宋元之际经学家。字君善。长乐(今属福建)人,后寓居吴兴(今属浙江)。宋末,以荫为定城尉。后擢进士,以忤时相不仕。元成宗大德中,擢信州教授,末赴而卒。赵孟頫曾从其学。深究《周易》,尤精于《礼》。认为鲁高堂生所传《士礼》17篇,即今《仪礼》。高堂生之传记既不存,王肃、袁准、孔伦、陈铨、蔡超诸家注亦未流传于世,而郑玄注《礼仪》疵多醇少,学者多不察,乃复删定,取贾疏及先儒之说补其缺,不足处附以己意,于元大德五年(1301)成《礼仪集说》17卷。

  • 沐昂

    沐昂

    沐昂(1379年-1445年7月26日),明初诗文作家。字景高,一作景颙。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生卒年未详。黔宁王沐英子。初为厢军左卫指挥佥事。永乐中,擢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累迁至右都督。卒赠定边伯。谥武襄。著有《素轩集》。其诗作,虽无深层的内涵,但写得清新流畅,颇可讽诵,如《送桤轩还永昌》:“有客乘骖过洱西,平原春草正萋萋。人烟迢递连金齿,山势逶迤拱碧鸡。流水小桥杨柳绿,落花微雨鹧鸪啼。遥知别后相思处,云树苍茫梦欲迷。”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另外,他还编辑了《沧海遗珠》4卷,共收诗300余首,皆明初流寓迁谪于云南者,以其为刘仔肩、王偁诸家诗选所不及,故名曰遗珠。此编去取精审,所录多斐然可观。四库馆臣认为:“自古以来,武人能诗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选录而其书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是固不可不传也。”

  • 安遇时

    安遇时

    安遇时,生活于明朝中期,松江华亭人,早年中过武举,三代将门后裔,后迁居云南昆明府。撰有《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安和先生

    安和先生

    安和先生,清广东人。撰有《警富新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阿阁主人

    阿阁主人

    阿阁主人,系曹梧冈,乃一饱学秀才,生平不详,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

  • 敖英

    敖英

    敖英(1480-1563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子发。清江(今属江西)人。生於成化十六年,卒於嘉靖四十二年。幼罹诬讼,遨游江湖间。苦志积学,淹贯百家。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除南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改河南,进四川布政使。英在当时盛有诗名,人称之为“敖清江”。自为督学,慨然以力,所至直行己志,人不敢干以私。惟与罗洪先、邹守益交游,讲学相资,奖掖后进。里居十余年,著述日富,传世作品有十数种之多。敖英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出仕之前的经历可谓坎坷波折,他幼年失父、少年丧母,青年时期吃官司落拓江湖。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敖英最终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但是在做到地方大员之后,他又急流勇退,守雌归隐。敖英为人为官都受到了时人的好评,其文学创作在当时也颇有声名。


    著有《心远堂稿》。他反对晦涩文风,曾在《绿雪亭杂言》中说:“近见一种文家,险涩其语以为奇,僻怪其字以为古,隐晦其意以为深,突兀其体以为高,盖以盘庚为古文之鼻祖,而浅视《史记》、《汉书》,以樊绍述为古文之宗子,而下视韩、柳、欧、苏,鲸吞鳌抃,牛鬼蛇神,瑶翻碧艳,嵬眼倾耳,挥霍自恣,居之不疑。噫,弊也甚矣。”他的诗风颇追求清新自然,如《野望》:“望中齐鲁旷,一雨洗春柔。山影凌波乱,花光约树浮。群妖仍澒洞,孤棹正夷犹。南斗江湖外,何人倚剑愁。”颇有画意。咏怀古迹诗也较为朗爽,如《雨花台》:“雨花台上无花雨,此日登临有古苔。清梵不闻重说法,乱山依旧对衔杯。六朝蔓草天边去,万里江流席下来。回首长干笳鼓动,城南灯火映楼台。”感情明显在诗行中跳动。其人在当时颇负诗名,人称之为敖清江,但其诗含蓄稍嫌不足。

  • 爱虚老人

    爱虚老人

    爱虚老人,清代名医。生卒年月不详,原名不详。丹徒人。精医学,尤通喉科,悬壶尊仁堂,活人甚多。对喉科种种病症,辨析精详,能对症施治。辑有 《古方汇精》 5卷,嘉庆九年(1804)刊行。此书汇录古医籍中有效良方400余首,分内、外、妇、儿、奇疾等门类,简便实用。还著有《喉症全科紫珍集》行世。

  • 安磐

    安磐

    安磐(约1483--约1527),字公石,又字松溪,号颐山,明代嘉定州(今乐山)人。 故居在古城西南隅虾蟆口(今乐山市白塔街东口)昆山洞。娶吴氏为妻。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顾鼎臣榜进士,选为庶吉士,历任吏、礼、工、兵四科给事中。 安磐与程启充、彭汝实、徐文华是著名的“嘉定四谏”之一。《旧峨山志》称其“撒手为盐,翻水成调”,诗作有《游夹江毗卢寺即景》:“孤城带山雨,石束沧江长。凉月下莲漏,晓风吹竹房。方外有遗乐,空中多异香。长斋讵空寂,醉里失仁王。”《凌云山石壁题刻七绝》:“青衣江上水溶溶,隔岸遥闻戒夜钟。暂借竹床听梵放,月华初到第三峰。”“林竹斑斑日上迟,鸟啼花瞑暮春时。青衣不是苍梧野,却有峨眉望九疑。”嘉靖三年(1524年)同杨慎等上书“议大礼”触怒世宗朱厚熜受到处分,后又屡进直言,多不为皇帝听取,安率众臣在皇宫跪伏直谏,而受杖责,削职罢官回到家乡。 约卒於嘉靖六年,葬於嘉定城东北平羌乡。杨慎撰墓志铭。万历初(1573年)追赠为太常少卿。著有《颐山集》、《颐山诗话》、《易慵奏义草》和《游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