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

任昉
  • 姓名:任昉
  • 别名:字彦升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
  • 出生日期:460年
  • 逝世日期:508年
  • 民族族群: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幼而好学,早年知名,举秀才。初仕宋为丹阳尹主簿。入齐为尚书殿中郎,司徒记室参军,与萧衍等同为“竟陵八友”中人。又拜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当时王公贵戚之表奏,莫不请其代笔。他起草即成,不假点窜。梁代齐,禅让文诰,多出其手,历任吏部郎中、掌著作郎、义兴太守、秘书监等职。于典籍无所不读,聚书至万余卷,又手校宫廷秘阁所藏书,定其篇目。著述达数十万言,盛行于世,编为《杂传》247卷、《地记》252卷。文集34卷,今多散佚,明人辑有《任彦升集》,又有《文章缘起》、《述异记》二书,并题为任昉撰。今存诗歌20首左右,文章60余篇。为文师法傅亮,有文采而见渊博,尤长于表、奏、书、启诸体散文,刘孝标称其“遒文丽藻,方驾曹、王;英特隽迈,联衡许、郭。……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梁书》卷十四)。其时沈约的诗著名,时人并号曰“沈诗任笔”,享誉甚隆。现存《王文宪集序》、《吊刘文范》、《为萧扬州荐士表》等文章,笔调抒情,哀婉动人,虽“丽体行文”、“无伤逸气”。清人何焯评论说:“任笔为有重名,亦以在当时稍为质健,特不能离去俗格,故高出有限耳”(《义门读书记》)。所论尚称中肯。晚年不忿“沈诗”之说,转好写诗,但用典过多,属辞滞涩,《诗品》讥为“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故时有“才尽”之谈。

任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朝霞

朝霞

尼采的《朝霞》1881年问世,1887年新版并附有一篇前言,它在著作史上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分(1880)与《快乐的科学》(1882)之间。《朝霞》分为五卷,每卷分为长短不同的节,少只有一两行,多则一两页,甚至偶尔长达三页以上。该书比较详细的部分,特别是前三卷,有点像随笔式的短文(essayistischer Kurzform),其思想素描与其说是巨细无遗的不如说是钩玄提要的。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特别是在第四卷中,每段要更短一些,带有圣经经文(Textes)的思想风格。寥寥几个句子甚至单独一个句子构成浓缩的和凝练的格言,好像压缩甚至过度压缩的短文(Kurzessay)。

张忠敏公遗集

张忠敏公遗集

诗文集。明张国维撰。十卷,首一卷,附六卷。国维字九一,号玉笥,东阳(今属浙江)人。天启进士。崇祯间累擢右佥都御史,鲁王监国,进少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上,寻还守东阳,以势不可支,赴水死。卒谥忠敏。有《吴中水利书》。此集清咸丰七年(1857)成书。约十八万字。首卷为林鹗序及明史稿本传等。后附年谱。收诗文百余篇。附录有陈子龙、夏完淳等撰《幸存录纪事》等与作者有关诗文百余篇,为研究作者之有用史料。国维为明末著名清官贤臣,其诗文字不甚修饰却自然动人。治河有功,所记皆其经历,并非纸上谈兵,为能诗能文的实干水利专家。有清咸丰本,光绪五年(1879)本。

独醉亭集

独醉亭集

三卷。明史谨撰。史谨,字公敏,一作公谨,自号吴门野樵,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史谨少从倪赞、高启游,善丹青、能诗文。洪武初以事谪居云南。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经王学士推荐为应天府 (今南京)推官,不久降补湖南湘阴县丞。寻罢归,侨居金陵 (今南京) 卖药自给,以诗画终其身,著有《独醉亭集》三卷。此集前有陈琏 《序》。据陈琏所序,此集为史谨自编。但以体分,不题卷数。自 《武当八景》以下九十三首,别题目 《遗稿》。疑是史谨没以后,其后人掇拾晚年所作附于集末。然中有《经人��瓮诗》、《谒黔宁王庙诗》,则皆在谪云南时。又有《雪酒为金粟公赋诗》,金粟道人乃顾阿瑛别号,则元末明初之作亦在其中。殆杂采佚篇,不复甄别。其诗善写景观,颇有画境,故所载题画之诗特多,必丹青手迹,一一录之。现以原本所有,亦其存之,与史谨所自定诸诗共为三卷。清人评“其诗不涉元季缛靡之习,亦不涉宋季酸腐之调。平正通达,而神采自然高秀。”在明初可自为一家。有两淮马裕家藏本。

绥广纪事

绥广纪事

广东久遭寇乱敝甚予为计处吏治颇殚心力又推殷石汀为总督经略其地遂以底宁凡予所筹划不能悉记惟疏书一二尚存特录藏之备故实云

方等三昧行法

方等三昧行法

全一卷。智顗所说,门人灌顶笔受。为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又称大方等行法、方等三昧仪、方等忏仪、方等行法等。方等三昧与法华三昧同属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乃基于大方等陀罗尼经之行法,为诵持陀罗尼,忏悔行道,期以延年增寿,得现世利益之单纯行法。另国清百录亦收有方等忏法,为此行法之别行本。

下部赞

下部赞

摩尼教经典。S.2659。纸质绵薄,双面誊抄,墨色互映。卷中还抄有《大唐西域记》、《往生礼赞文》、《十二光礼忏文》,《下部赞》约占全卷书写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全经四百二十三行,仅首端稍有损缺,其他部分偶有脱字,通篇基本完整,计有七言诗一千二百五十四句,还有一些四言诗、五言诗,此外尚有音译文字三段和写经愿文。此经是中国摩尼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诵唱用的赞美诗,在现存各种文字的摩尼教赞美诗中,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据考此经系唐代后期的译作。西方学者在柏林收藏的吐鲁番文书中,已找到一批与此经对应的帕提亚文残片。1928年,此经被首次著录,刊于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有德、英文译本。校录本有林悟殊《伦敦藏敦煌写本<下部赞>原件考察》,刊于《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卷(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