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 姓名:元稹
- 别名:字微之,别字威明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陕西西安
- 出生日期:779年
- 逝世日期:831年
- 民族族群:
元稹[zhěn](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鲜卑族后裔。世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八岁丧父,至凤翔依舅族。其母教以书学。九岁从姨兄学诗律。贞元九年,年方十五,以明两经擢第。后游蒲州,有艳遇,终决绝,作著名传奇《莺莺传》托名张生以纪其事。九年,中书判拔萃科,署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上疏论政,为宰臣所恶,出为河南县尉。四年,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官吏奸事,获罪权贵,分务洛阳东台。明年召还,经敷水驿,与宦官争宿驿站正厅,为所辱。时宦官势盛,宪宗贬元稹为江陵士曹参军。十年,奉召返京,旋出为通州司马。十三年冬,转虢州刺史。翌年,入为膳部员外郎。穆宗即位,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进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二年,由工部侍郎拜相。未几,出为同州刺史。三年,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次年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卒于任所。元稹早岁,颇能自励,直言执法,权倖惮之。元和末,转依宦官,虽官位日隆而为时论所薄。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宫中乐色,常诵其诗,呼为“元才子”。所作乐府,最为警策。其《乐府古题序》有云:“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賸。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所论对推动新乐府运动,不无促进作用。元和四年所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可视为其理论之实践。在艺术上虽不及白居易《新乐府》之完善,然颇具社会意义。名作《连昌宫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颇具特色。而其诗流传最广者,当为悼亡诗及艳诗。以“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为选诗标准之《才调集》竟选此类诗达五十九首之多,足见其影响之大。故李肇《唐国史补》云:“元和以后……学淫靡于元稹。”次韵诗亦为元稹所首创,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云:“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诗。……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曰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自尔江湖间为诗者,复相仿效,亦目为‘元和体’。”(《旧唐书》卷一六六本传引)严羽《沧浪诗话》标有“元白体”,亦当指此类诗而言。元稹亦擅散文、传奇、书法。《叙诗寄乐天书》自述作诗见解,《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首倡扬杜抑李之说,于后世影响甚巨。传奇《莺莺传》,为《西厢记》所取材,几成家喻户晓之故事。楷书亦“风流酝籍,挟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宣和书谱》卷二)。白居易《元稹墓志铭》及《旧唐书》本传均言其有《元氏长庆集》一○○卷、《类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尚著录其《小集》一○卷、《元白继和集》一卷及与白居易、独孤郁合编之《元和制策》三卷。宋以后传本《元氏长庆集》止六○卷。中华书局本《元稹集》,于六○卷外,收有外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八卷,见卷三九六至四二三,《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辑得断句二句,又《续拾》卷二五辑得佚诗一○首又五一句,重录八句。《全唐文》卷六四七至卷六五五,编其文为九卷。生平事迹见白居易《元稹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七四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七、《唐才子传校笺》卷六。有年谱数种,以卞孝萱《元稹年谱》较为通行。
猜你喜欢的书
古音略例
明杨慎撰。全书1卷,传于世。此书取《易》、《诗》、《礼记》、《楚词》、《老子》、《庄子》、《荀子》、《管子》等书中古今读音不同的押韵字共185个,标注古音反切。如《易》例:“日昃之离”,“离”音“罗”,与“歌”、“嗟”为韵;“并受其福”,“福”音“偪”,与“食”“汲”为韵;所考与古音颇相合。杨氏古音远不如顾炎武、江永精审,但也不乏精采之处。
时病论
《时病论》系外感病著作。8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因专论春夏秋冬不同时令所见外感病,故名书为《时病论》。雷氏认为古来论时病的医书很少,而一年之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精研时病,临症未免茫然无据。主张“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决何时而解,随时斟酌”,故撰此书。全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领,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分述时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并备有常用成方,末附雷氏治验案。卷1首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阐发了伏气致温的见解; 卷2论“春伤于风”,分述伤风、冒风、中风、风寒、风热、风湿、寒疫7种时病。认为“此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不同于伏气为病;卷3~8分别论述夏季伏气之病16种,新感之病13种;秋季伏气之病18种,新感之病7种;冬季伏气之病2种,新感之病4种。全书论病总计72种,拟“诸法”60余则,列方106首,选医案87例。由于该书有观点,有临床经验,理法方药齐备,因而备受后世医家崇信,是近现代常用的临床参考之书。然因历史条件所限,也有某些观点和提法上欠妥。自初刊(1884年)以来,有清刊本近10种,建国后也多次翻印。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长篇小说。明朱鼎臣编缉。十卷六十七回。鼎臣字冲怀,广州(今属广东)人。曾从事通俗文学编辑工作。除本书外,还编有《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传》、《鼎镌徽池雅调南北宫腔乐府吴板曲唱大明春》等。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日本发现。内容为唐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文字却比吴承恩《西游记》简单得多,全书不过十二万字。前七卷与吴本前十五回近似,后三卷,与杨致和《西游记传》卷二第三回以后的情节基本一致。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致和《西游记传》,与名著吴承恩《西游记》,都成书于明代。三书关系如何,孰先孰后?是朱本、杨本删节了吴本,抑吴本继承完善了朱、杨两本?学术界至今尚未获得一致的定论。本书适宜于古代小说爱好者阅读,更是小说史研究特别是《西游记》研究工作者的必备资料。
东野农歌集
诗别集。宋戴昺著。五卷。据其《自序》,乃在池州为幕僚时作。清修《四库全书》时,采得二本,一为两淮所进,题曰《戴东野诗》,一卷,附录于戴复古集后。一为浙江所进,五卷,编次稍有条理,而诗视两淮本少数篇。四库馆臣以后者为主,据前者增入诗十三首,又据《宋诗钞》增入诗二首。
唐大诏令集
北宋宋敏求编。共130卷,为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系作者根据其父宋绶所纂辑之稿整理而成。体例上共分为帝王、妃嫔、追谥、册谥文、哀册文、皇太子、诸王、公主、郡县主、大臣、典礼、政事、蕃夷等13门类。每一门类下又分有细目。诏令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官文书,它和《起居注》、《实录》一样,同为记述当时政治大事的直接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实录》除《顺宗实录》5卷外,都已佚失,更显出其珍贵,可以纠正两《唐书》记载上的错误和弥补其空白。如根据该书第99卷所载咸通三年十月《分岭南为东西道敕》,可以纠正《新唐书·方镇年表》中以象州为蒙州之误,并弥补其龚州、藤州、岩州三州之缺。根据该书第81卷《修晋书诏》,可以纠正《旧唐书·房玄龄传》及《令狐德棻传》中将贞观二十年始修《晋书》为贞观十八年之误。又如唐敬宗本为宦官所杀,两《唐书》均隐晦其事,而在该书第114卷《江王下教》中则具载其详。杨太真本是寿王妃以及她后来度为女道士的经过,《旧唐书》亦颇隐晦,而在该书第40卷《册寿王杨妃文》和《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中,则明证其事。特别是该书第83卷以后政事、蕃夷二大类中所收诏令,直接关涉到唐代的政治、经济、法律、选举、职官、婚姻制度,以及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丰富资料,是研究唐史的人所不可忽略的。宋敏求,字次道,曾任馆阁校勘并预修《唐书》。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曾补撰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5朝《实录》。谙熟唐代史事,因而所录较为完备。
史记译注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