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 姓名:元稹
- 别名:字微之,别字威明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陕西西安
- 出生日期:779年
- 逝世日期:831年
- 民族族群:
元稹[zhěn](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鲜卑族后裔。世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八岁丧父,至凤翔依舅族。其母教以书学。九岁从姨兄学诗律。贞元九年,年方十五,以明两经擢第。后游蒲州,有艳遇,终决绝,作著名传奇《莺莺传》托名张生以纪其事。九年,中书判拔萃科,署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上疏论政,为宰臣所恶,出为河南县尉。四年,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官吏奸事,获罪权贵,分务洛阳东台。明年召还,经敷水驿,与宦官争宿驿站正厅,为所辱。时宦官势盛,宪宗贬元稹为江陵士曹参军。十年,奉召返京,旋出为通州司马。十三年冬,转虢州刺史。翌年,入为膳部员外郎。穆宗即位,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进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二年,由工部侍郎拜相。未几,出为同州刺史。三年,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次年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卒于任所。元稹早岁,颇能自励,直言执法,权倖惮之。元和末,转依宦官,虽官位日隆而为时论所薄。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宫中乐色,常诵其诗,呼为“元才子”。所作乐府,最为警策。其《乐府古题序》有云:“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賸。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所论对推动新乐府运动,不无促进作用。元和四年所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可视为其理论之实践。在艺术上虽不及白居易《新乐府》之完善,然颇具社会意义。名作《连昌宫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颇具特色。而其诗流传最广者,当为悼亡诗及艳诗。以“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为选诗标准之《才调集》竟选此类诗达五十九首之多,足见其影响之大。故李肇《唐国史补》云:“元和以后……学淫靡于元稹。”次韵诗亦为元稹所首创,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云:“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诗。……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曰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自尔江湖间为诗者,复相仿效,亦目为‘元和体’。”(《旧唐书》卷一六六本传引)严羽《沧浪诗话》标有“元白体”,亦当指此类诗而言。元稹亦擅散文、传奇、书法。《叙诗寄乐天书》自述作诗见解,《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首倡扬杜抑李之说,于后世影响甚巨。传奇《莺莺传》,为《西厢记》所取材,几成家喻户晓之故事。楷书亦“风流酝籍,挟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宣和书谱》卷二)。白居易《元稹墓志铭》及《旧唐书》本传均言其有《元氏长庆集》一○○卷、《类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尚著录其《小集》一○卷、《元白继和集》一卷及与白居易、独孤郁合编之《元和制策》三卷。宋以后传本《元氏长庆集》止六○卷。中华书局本《元稹集》,于六○卷外,收有外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八卷,见卷三九六至四二三,《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辑得断句二句,又《续拾》卷二五辑得佚诗一○首又五一句,重录八句。《全唐文》卷六四七至卷六五五,编其文为九卷。生平事迹见白居易《元稹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七四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七、《唐才子传校笺》卷六。有年谱数种,以卞孝萱《元稹年谱》较为通行。
猜你喜欢的书
太阳系历险记
《太阳系历险记》(Hector Servadac)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全书共2卷44章。19世纪中叶,一颗彗星突然与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居民被带到彗星上,从此开始在太阳系漫游;他们在一位法国上尉的带领下,同舟共济,战胜了太空严寒等种种困难,终于在两年后趁彗星再度与地球相遇之际,胜利返回地球。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彗星、木星、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许多有趣的天文知识,歌颂了人们在科学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临危不、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
文山先生全集
亦称《文山全集》。别集名。 南宋文天祥撰。20卷。《四部丛刊》本。此集卷1至 卷2为诗、词,卷3为对策、封事、内制,卷4为表、 笺、疏,卷5至卷6为书,卷7至卷8为启,卷9为 记、序,卷10为题跋、赞、铭、辞、说,卷11为讲 义、行状、墓志铭、祭文、祝文,卷12为乐语、上 梁文、公牍、文判,卷13为 《指南录》,卷14为 《指南后录》,卷15为 《吟啸集》,卷16为 《集杜 诗》,卷17为《纪年录》,卷18为拾遗,卷19至卷 20为附录,包括传记、祭文等。今流传有明嘉靖三 十一年(1552)28卷本、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16 卷本、《乾坤正气集》10卷本、《四库全书》21卷本 等。
方洲集
二十六卷。附《读史录》四卷。明张宁(约1469前后在世)撰。张宁,字靖之,号芳州,浙江海盐人,一说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奉命使朝鲜。回国后,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不久,托疾致仕。家居三十年,屡荐不起。著有 《方洲集》、《方洲杂言》、《奉使录》。是集首有弘治四年(1491)浙江仁和 (今杭县)夏时正序,称《方洲集》四十卷。又有浙江余姚谢丕续集序,称夏复拾林下之作为四卷。又有钱升募刻疏,称僭作补遗,是又在四卷之外。而今本止二十六卷,合以所附《读史录》仅三十卷。或钱升重刊时有所改并。张宁官给事中,謇谔自持,六科章奏,多出其手。会有边衅,奏使宣抚,竟谕定而还。其才略为一时所称。后以建言忤李贤,与岳正同调外。其气节尤为天下所重。今观其奏疏诸篇,伟言正论,通达国体,不愧其名。他文亦磊落有气。诗虽颇杂浮声。然亦无龌龊萎弱之态。其出使朝鲜之时,与馆伴朴元亨登太平馆楼,顷刻而成七言长律六十韵,亦说明其才情横溢。其诗亦常有画意,显露出构思的工巧。但缺乏深层的内涵,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其诗“如小棹急流,一瞬而过,无复雅观”。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所收本集为三十二卷。
茶谱
古茶书。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1440年前后撰,一卷。前序,次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等十六则。记述蒸青散茶制造忌杂以诸香,独创蒸青叶茶烹饮法。提倡全叶冲泡方法,与唐宋团茶烹饮不同。
残碑
沈起予著。长篇小说。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1种。作品反映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沉浮。作品的主人公叫孙丘立,家在四川农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儿子在县城读书。孙丘立在学校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奔赴大城市,参加学生运动。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汉口某保卫队的分队长。奉命带兵镇压纱厂的罢工运动。他与工会负责人以礼相待,和平解决了罢工事件。小说的主人公可算是革命者,但他对革命理解不深,又不够坚定,他不是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只是其中的一片小浪花,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作者试图从孙丘立身上寻求到当时青年的盲目热情、苦争和沉浮的身影。所以作品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孙丘立漂泊于南京、上海、广州、汉口追求革命,正是当时许多青年的缩影。作品也表达出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四川投身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急进时代思潮的愿望。作品还用几分眷恋之情,描述巴山蜀水的乡风民俗。孙丘立最后失望回到了家乡的结局,正是作者思想苦闷的投影。作品取材独特,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博取四方风情,使作品独具一格。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亦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简称《观弥勒上生经疏》。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二卷。是对《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注疏。先以“佛成权实”、“慈氏所因”、“时分有殊”、“往生难易”、“问答科简”五门对该经作总体分析,然后逐句疏赞。赞文中贯串着法相宗的立场。本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录。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有录。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但与入藏本文字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