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毕仲游

    毕仲游

    毕仲游,宋代文学家。字公叔,毕士安曾孙,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调寿州霍丘主簿。历罗山令,知长水县,辟环庆路转运司属官。哲宗即位,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除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出为河北西路提点刑狱,开封府推官。丁内艰,服除,提点河东刑狱。召为职方员外郎,权礼部郎中,复出为秦凤路提点刑狱,知耀州。坐为苏轼党,谪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历知郑、邓二州,为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复入元祐党籍,知海州,主管江宁府崇禧观,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党籍,管勾西京崇福宫,复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仲游学有根柢,又多与贤达交游,苏轼尝举荐他为翰林学士,称其“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论议有馀”(《举毕仲游自代状》)。陈恬谓其文章“风格同汉、魏。为古文奇而法,叙事简而悉。诗篇遒壮,笺表丽密,虽片言只字,皆有根蒂而切于事理,不为浮夸诡诞与夫戏弄不庄之文”,“议论引据古今,出入经传百家,折衷历代之沿袭,不为尝试之说,一概之论”(《西台毕仲游墓志铭》)。现存文章大多雄伟博辨,接近苏轼文风。《上苏学士书》深戒苏轼以文字贾祸,《上司马温公书》虑新党之人犹在,惧祸患之不已,深识远计,料事中的。其馀政论文章,如《正统》、《封建》、《郡县》诸议,也都剖析入微,切中事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著有《西台集》五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原集久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西台集》二十卷。《全宋诗》卷一○四○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三八九至二四○七收其文十九卷。事迹见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附传。

  • 拜住

    拜住

    拜住(1296或1298—1323),元朝大臣。蒙古札剌儿氏。成吉思汗十大功臣之一木华黎后裔,中书右丞相安童孙。至大二年(1309),以世勋子孙袭为宿卫长。延祐二年(1315),任太常礼仪院使。四年(1317),进大司徒。熟知蒙古典故、太祖圣训,遵行之;好儒学,广延儒士谘访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故深通汉族传统礼仪。七年(1320)英宗即位,任中书平章政事。以徽政使失烈门擅权乱政,结党谋逆,受命擒诛之,进中书左丞相。屡谏英宗节制奢侈,陈治国安民之道,深受倚重。至治二年(1322),请立宗仁卫以总漠北流民,给予赈恤,官赎被鬻为奴者,使流民得安。察右丞相铁木迭儿恃权擅政,广立朋党,鬻狱卖官,肆杀异己,遂屡谏英宗止之,使之不得肆行其奸。同年,进中书右丞相,辅英宗推行新政,召用贤良,罢黜冗官,减免税役,颁行《大元通制》,其改革引起蒙古守旧贵族的反对。三年(1323),以铁木迭儿生前罪恶日彰,奏请夺其官爵制书,毁其碑,并根究其党,引起其党铁失等的恐惧和不满。同年八月,随英宗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南还,至南坡,与英宗同遭铁失等杀害。泰定初,以功追封东平王。

  • 毕自严

    毕自严

    毕自严(1569~1638年),字景曾,淄川(今山东淄博南)人。万历进士。授松江推官。有才干,征授刑部主事。累官至太仆卿。天启初,辽阳陷,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任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置水军,缮战舰,备戎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用戚继光法,水军先习陆战,兵由是可用。升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在职数年,综核众务,公私倚赖。改任南京户部尚书,得罪魏忠贤,托病辞官归。崇祯初任户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卒。

  • 包诚

    包诚

    包诚(1800~1871),清医家。字兴言,清代安徽泾县包村人,包世臣长子。安吴(今安徽泾县西南)人。受学于张琦。尝抨击当时庸医陋习,云:“各据门户,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徒创异说,以博名誉。论说日繁,医学日晦。”又谓“《本经》、《别录》诸书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外台》之方,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尝就其师节录刘若金所辑《本草述录》一书,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年)。另著《广生编》一卷(1868年)、《伤寒审证表》一卷。前者系张曜孙《产孕集》之补遗;后者系据《伤寒悬解》列表,以求简明易览。

  • 白马昙照

    白马昙照

    白马昙照,唐代禅僧。为南泉普愿禅师高足,居荆南白马寺,人称“白马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一〇)。荆南白马昙照禅师,常曰:「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曰:「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曰:「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法眼代云:「此时但掩耳出去。」○此乃天王悟事丘玄素,具载碑中。今从传灯,不复移改。﹞【摘自:五灯会元】

  • 贝琼

    贝琼

    贝琼(1312~1379),明初诗文作家。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浙江桐乡)人。元末游江浙间,张士诚据吴,累征不就。明洪武三年(1370),征修《元史》,书成,赐金帛遣归。洪武六年,以荐除国子助教,洪武九年,改中都国学助教。洪武十年,辞中都国学助教职,自凤阳还嘉兴殳山。洪武十一年病卒。著有《清江贝先生文集》41卷。其中文30卷,诗10卷,词1卷。他论文称“立言不在崭绝刻削,而平衍为可观;不在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故其文的创作也具有冲融和雅的特点,从《一梧轩记》、《方壶记》等文中可见其一斑。其诗爽豁整丽。《蜀山图》写道:“连峰接岫写秦州,雨洗蛾眉积翠浮。石出剑门皆北向,水通盐泽自西流。松头一片秋云泾,鸟背千盘细路幽。策马匆匆度关客,何如渔父一扁舟。”在温厚之中,仍有自然高秀的韵致。他亦能词。

  • 别庵性统

    别庵性统

    别庵性统,清代禅僧,生卒年不详。俗姓龙,号别庵,安岳(今属四川)人。11岁丧父,随三山灯来出家,受具足戒后,谒衡山灯炳。后返归灯来处,嗣其法,为临济宗传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山示寂、遂继高峰法席。次年,游江南,住天童寺、普陀寺。二十八年(1689),兼住武林东园永寿寺。三十年(1691),编成《续灯正统》四十二卷,又编《普陀别庵禅师同门录》三卷。(《别庵禅师同门录》卷下)

  • 白岩净符

    白岩净符

    白岩净符,清代禅僧,俗姓刘,号位中,庐陵(治今江西吉安)人。初至弁山参瑞白明雪,不契。返归乡里,偶见飞鸟衔梨堕地,豁然有悟。又往宝寿山参石雨明方,呈示所悟,得明方印可,遂嗣其法,为曹洞宗传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因喜爱浙江山水佳美幽胜,出住钱塘白岩寺,数年之间,成一大丛林。清康熙六年(1667),撰《法门锄宄》。十一年(1672),又撰《祖灯大统》,以修正祖统说之误。此二书出,其名遂传遍天下,四方禅侣趋至。净符于此开堂说法三十年,弘扬禅风,化迷无数。传法香木智檀而寂。另著有《人天眼目考》一卷、《颂石摘珠》一卷、《宗门拈古汇集》四十五卷。(《五灯全书》卷一一〇、《正源略集》卷七)

  • 宝昙

    宝昙

    宝昙(1129~1197)宋代临济宗僧。又称少昙。字少云,俗姓许,嘉州龙游(今四川峨眉山)人。幼学五经,习章句。后因多病,出家投本郡德山院僧甘为师,从一时经论老师游。越五岁,复依成都昭觉彻庵、白水六庵。出蜀,从大慧于育王、径山,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后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又住无为寺。再住四明,史浩深敬之,为筑橘洲,因自号橘洲老人。庆元三年四月卒,年六十九。工文词,初慕苏轼,后敬黄庭坚,有声丛林,然“自谓于第一义谛心有得,人谓我以文词鸣,是未知我者”。释昙观跋亦称其诗文高妙简古,有前辈风。著有《橘洲文集》十卷,今存《禅门逸书初编》影宋本。又著《大光明藏》三卷,以西方七纪为纪,达摩以下诸祖师为传,收入《续藏经》乙编。《全宋诗》卷二三六○至二三六三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五三八五至五三八八收其文四卷。事迹见《宝庆四明志》卷九。

  • 壁昌

    壁昌

    壁昌(1795—1854),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字东垣。陕甘总督和瑛子。由工部笔帖式铨选河南阳武知县,改直隶枣强知县,擢大名知府。道光七年(1827),从那彦成赴新疆佐理善后事宜。有吏才。九年(1829),擢头等侍卫,充叶尔羌(今莎车)办事大臣。任内,清理私垦地亩,得粮1万9千余石,拨补阿克苏、鸟什、喀喇沙尔俸饷,余留叶城充经费。以存仓2万石定为额贮。增建军台,开水渠,种苜蓿,垦荒田,颇有成效。十年击退浩罕军对叶尔羌的进犯,加副都统衔,寻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败浩罕军于哈拉布札什、英吉沙尔等地。十一年,升参赞大臣。兴屯田,修渠筑坝,垦地2万余亩,十三年(1833),还京。次年,复出为乌什加事大臣,历任凉州副都统、阿克苏办事大臣、察哈尔都统。后充伊犁参赞大臣,擢陕西巡抚,授福州将军。二十三年(1843),任两江总督,谏请设福山镇水师,沿江扼险设防,筑炮台,以备御英国侵略军。后历任内大臣、福州将军、巡防大臣。赠太子太保,谥勤襄。他对新疆的情志颇了解,著有《叶尔羌守城纪略》、《守边辑要》、《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壁勤襄公遗书》等卷。

  • 卜应天

    卜应天

    卜应天,唐朝人。字则巍,号昆仑子,又称濮都监。卜应天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人道门,为黄冠师。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因而将其著作取名《雪心赋》。 《雪心赋》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明代地理家徐试可(字之镆)曾说:“地理诸书,世传充栋,求其术臻神妙者,而《葬书》为最;理极深悉者,而《发微》为优;欲知作法之详活,无如杨公之《倒杖》;欲识星形之异态,无如廖氏之《九变》。至若星垣贵贱,妙在《催官》;理气生克,妙在《玉尺》,数者备而峦头、天星尽是矣!《雪心赋》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人佳境。”

  • 鲍云龙

    鲍云龙

    鲍云龙(1226-1296),南宋经师,字景翔,号鲁斋,歙县霞峰(今属安徽省歙县上丰乡霞江村)人。博通经史,尤精易学。宋宝佑六年(1258)举人,景定(1260-1264)进士。后居乡收徒讲学,入元不仕以终。著有《天原发微》、《大月令》、《筮章研几》等。《天原发微》入选《四库全书》。《大月令》、《筮章研几》等。《宋元学案补遗》有传。


    鉴于秦、汉以来探讨天道之人或拘于数术,或沦于虚无,致使天下人郁闭不解的状况,鲍云龙作《天原发微》,主要是附会周易而研讨天人之关系,阐发天地人神之道理。他先列诸儒之说于前,而以己见辨论其后。依据《易大传》天数二十有五,而立书目二十五篇,博考详究,条分缕析。二十五篇主要内容如下:《太极》篇论述道体,认为太极是万物之本;《动静》篇论述道用,讲万物发展变化;《静动》篇论述用本于体,讲体用关系;《辨方》篇论述方位,认为一年四季运行必孕始于坎位;《元浑》篇讨论万物发展变化,认为万物始终表现为天道运行;《分二》篇讲动静初分,即天地氤氲;《衍五》篇讲阴阳再分,即两仪生四象;《观象》篇探讨四象各生两仪,即八卦;《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篇敷演邵雍之说,以日月星辰分别配四象;《天枢》篇讨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故,以所余之一为北辰;《岁会》篇讲所谓“十二次”,即与“爻辰”说相关的太阳沿着黄道绕地球而所次的方位;《司气》篇讲七十二候,即易经与历法的关系;《卦气》篇讲挂气说,认为焦延寿、京房之学从《太玄》所出;《盈缩》篇讲推算设置闰年闰月之理;《象数》篇讲的是河图洛书为自然数的源头;《先后》篇论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左右》篇讲左旋右旋之说;《二中》篇讲数字,认为五、六分别为天地之中;《阳复》篇讲复卦,认为“复”为天心;《数原》篇讲数字之变化,认为万变不出一理;《鬼神》篇论辨《易传》中所谓鬼神,认为后世理解之鬼神多非其正;《变化》篇说的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变化,认为天有天的变化,人有人的变化。全文以朱熹“主敬”之说作为结论。


    《天原发微》广泛涉猎宋以前易学,且多以扬雄旧说为据,不免有些杂芜荒远。但总的来说,全书条理分明,其中于《易大传》义理颇有发明,于象数之学也颇多补正,阐述独到,算得上是一部有用之书。元元贞年间,同乡歙人郑昭祖出资刻印,方回、戴表元分别作序。至于明初,族人鲍宁依据赵汸之说,附入辨正百余条,又作篇目名义,采云龙与方回问答为节要,冠之于首,也算是发扬光大了鲍云龙的学说了。但鲍宁对原文删改较多,已经不是元贞刊本的旧貌了。通行本是《四库全书》本。

  • 卞永誉

    卞永誉

    卞永誉(1645年-1712年),清代书画鉴藏家、画家。字令之(一作合之),号仙客,室名式古堂,盖州(今辽宁盖平)人。博学好古,性好书画,家境富有,喜收藏书籍、碑帖、书画等,善于鉴赏书画。能书法,工于绘画,喜画水仙、柏石等。在清初的鉴赏家中颇有影响。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纪》等。其中《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被认为是书画著录、著作的集大成者,成为后世的典范。

  • 本嵩

    本嵩

    本嵩,北宋僧人。据《注华严经题法界颂》卷上载,开封人。早年习《华严》大经,后又遍历禅林。神宗元丰六年(1083),隐居于嵩山。元祐三年(1088),应张啇英之请到京城,为禅、教两宗僧人讲华严学。撰《通玄记》三卷、《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曾住持开封夷门寺、报本禅寺,受“广智大师”号。

  •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新罗密宗僧人。据其《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等载,原新罗零妙寺僧,开元中(727)入唐,于圣善寺奉事善无畏,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咨受《大日经供养法》,撰出《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称“不可思议疏”。

  • 宝亮

    宝亮

    宝亮(公元444—509年),南朝齐、梁间僧人。据《高僧传》卷八载,俗姓徐。东莞(治所在今山东莒县)人。晋末因避乱而移居于东莱(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道明法师。二十一岁东游至京师(今江苏南京)中兴寺。后应齐竟陵王之请,移居灵味寺讲经,讲《成实》、《维摩》、《法华》、《十地》、《首楞严》等,均数十遍。曾奉敕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梁武帝亲为之序。僧俗弟子三千余,平时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 褚伯秀

    褚伯秀

    褚伯秀,一名师秀,号雪巘,杭州(今属浙江)人。钱塘天庆观道士。清苦自守,尝集注庄子、老子、列子。天师以学修撰命之,不就,作《贫女吟》二首谢之,有“闭门静看花开落,过却春风不识愁”、“千金莫误朱门聘,不是穿珠插翠人”等句。人元,宣抚尤平章闻名求见,拒之。在清幽闲适的隐居生涯中,独好吟咏,《春日山居》云:“人醉药炉凭鹤看,窗闲吟笔被猿偷”,“童子扫花关莫掩,恐妨诗社客来游。”《题翠蛟亭》云:“坐觉云藏树,吟忘雪溅亭。岩隈下斜日,归去了残经。”可见其雅志。所著《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卷,人正统《道藏》。《庄子注》八卷,有明抄本。所注《道德》、《冲虚》二经,已佚。《全宋诗》卷三五一九录其诗七首。其文收入《全宋文》卷八二五二。事迹见《浩然斋雅谈》卷中、《宋季忠义录》卷一四。

  • 包恢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庆元六年,尝见朱熹于武夷,后尊崇陆九渊之学。嘉定十三年进士,调金溪主簿,历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海制置司干官、沿江制置使机宜、发运干官。迁武学谕、宗正寺主簿,添差台州通判,改临安府通判,知台州。改福建提点刑狱,知建宁,兼转运判官,为侍御史周坦论罢。后起为广东转运判官,权经略使,浙西提点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使,改湖南转运使。景定初,召为枢密都承旨兼侍讲,权礼部侍郎,拜大理卿,迁中书舍人。改刑部侍郎。四年,出知平江府兼发运使。移知绍兴府。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咸淳二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十七。著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敝帚稿略》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宋人集》丙编本。恢历仕所至,政声赫然。父辈皆从朱熹、陆九渊学,少闻义理之学,学力深厚,为文皆据义理,下笔辄汪洋放肆,娓娓不穷(《隐居通议》卷一七)。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馀,奏札诸篇,剀切详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虽自称“素不能诗”(《答傅当可论诗》),却颇善论诗,在当时大力提倡陶潜诗风,强调诗贵自然。《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二九六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三二八至七三三五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方回《读包宏斋敝帚集跋》(《桐江集》卷二)、《宋史》卷四二一本传。

  • 鲍溶

    鲍溶

    鲍溶,字德源,自称“楚客”(《吴中夜别》),或为楚人。又云“二京有宅”(《洛阳春望》),知其父祖曾寓家长安、洛阳。初隐江南山中,元和四年登进士第。仕宦不显,尝自叹“我生虽努力,荣途难自致”(《秋思》)。一生或隐居山林,或飘泊四方,穷愁潦倒,落落寡合,后客死于三川。刘得仁有《哭鲍溶有感》诗。鲍溶与韩愈、李正封、孟郊、韦楚老、殷尧藩友善,与李益交谊尤深。其诗多道途旅思、怀古感兴之作。《长城》、《秋怀》、《沛中怀古》、《陇头水》等诗颇耐讽诵。辛文房谓其古诗乐府“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故“可称独步”。名句“丝减悲不减,器新声更古。一弦有余哀,何况二十五”(《秋怀》),葛立方以为“于一倡三叹之旨几矣”(《韵语阳秋》卷一五)!张为《诗人主客图》尊之为“博解宏拔主”,而自居于入室之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鲍溶集》五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见卷四八五至四八七。《全唐诗逸》卷上补断句五联。《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七又补一首。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校笺》卷六等。

  • 鲍彪

    鲍彪

    鲍彪,宋代训诂学家。字文虎,缙云(今属浙江)人。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鲍彪举进士甲科,授文林郎秀州判官。任严(建德)、郴(湖南镜内)、潮(广东境内)三州教授。1155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以左宣教郎任太常博士。1157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朝廷举行大祭祀。彪因选用祭品有以他物代用,不合法度。御史台劾其“擅行移易”,罚铜十斤。官至司封员外郎。殚一生之力,校注《战国策》,凡四易稿,于绍兴十七年(1147)成书十卷。是书考《史记》诸书为之注,本《说文》诠释文字,间引《后汉志》、《集韵》诸书,时出己见,然引书过窄,又以己意改移古本篇次先后,且直去本文,径加改字,谬误不少。元吴师道取宋人姚宏《战国策续注》与彪注参校,而杂引诸书考正之,著《战国策校注》十卷,精核远胜于彪,可参看。

  • 博明

    博明

    博明(1726~1774),清代蒙古族学者、诗人。博尔济吉特氏。原名贵明,字希哲、晰斋、西斋。两江总督邵穆布孙。自幼刻苦好学,博学多识,对经史诗文、书画篆刻、马步骑射,编译图书源流以及蒙古、唐古语都贯串娴习。乾隆十二年(1747)举乡试,十七年(1752),中进士。入翰林院,充庶吉士,参与编纂《续文献通考》(三十二年书成,共二百五十卷,记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末四百多年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二十年(1755)在馆授编修。次年,赴广东任副考官。二十二年,任日讲起居官。二十四年,奉敕撰修功臣传,广征博引史籍,考证史实,撰写功臣传二千五百余篇。二十九年(1764),以洗马出守广西庆远府,后典郡柳州。以多年读书积累资料写成笔记《西斋偶得》(三十八年成书,全书三卷,附录一卷,内容广泛,从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到经济文化、历史等均有记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十五年(1770),先后出任云南迤东道、迤西道,后因故被贬,降为兵部员外郎,任凤城榷使。是时依据访问和调查写成杂记《凤城琐录》,对地形山水、清代建置、商业物产、风土人情、卫生疾病、名胜古迹等均作了记载,书后并附《朝鲜轶事》和《朝鲜世系考》。五十二年(1787),因疾罢职。为官三十余年间,为人耿直,生活清贫,不屈从权贵,官久居下位,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一生写过不少诗歌,在《西斋诗草》、《西斋诗辑遗》两书中存诗一百余首。另著有《祀典录要》和《前人砚铭集》。

  • 宝辉

    宝辉

    宝辉,清医家。生卒年不详,字玉珊,号西园居士、两湖钓翁。荆州(治今湖北江陵)人。自少酷嗜医学,熟读医经。曾从朱爻生习医,治病多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周游川、广、闽、浙。于扬州师事名医*叶子雨。在皖南遇周潜初,结为至友,相与论医。著《医医小草》(1901年),谓“医学之难,难于无偏”。以为历代医家中无偏者仅张仲景一人,而金元诸家多以偏得名,故尤致力于救偏。同年又撰《游艺志略》,述其游历时得诸师友之精论。且称:“劳瘵,人只知虚而不知实;蛊胀,人只知实而不知虚。霍乱,第知其为寒,消渴第知其为热,而不知凡病各有寒热虚实,偏则多弊。”故其书亦重在辨析病因病机。另著有《易知录》、《医籍选》、《夜谈随记》等,未见刊行。

  • 滕伯祥

    滕伯祥

    滕伯祥,南宋医家。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号乐善老人。世业儒。失学习医。平时留心医药,为人乐善而好施,邑人有“滕佛子”之称。尝从良师习岐黄术,宝庆元年(1225 年)途遇老叟传授《急疳走马真方》,制药施治奇验。精于儿科,尤善治疳积之疾。德祐元年(1275年)辑编《走马急疳真方》行世。

  • 包三鏸

    包三鏸

    包三鏸[huì],清末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擅喉科证治,撰有《喉证家宝》一卷(子包岩等编次,1910年),论述咽喉七十二证,诊治、用药简当切用;且能匡正《白喉忌表抉微》一书之偏,颇有益于临床。

  • 白云霁

    白云霁

    白云霁,明末道士,生卒不详。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居南京冶城山朝天宫,博学通儒。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撰成《道藏目录详注》四卷。所著录之书与现存《正统道藏》书目的标题、卷数、存缺略有不同,可供考证《道藏》经书之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胡道静等所编《道藏要籍选刊》将其作为附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