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宝思惟

    宝思惟

    宝思惟,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梵云阿儞真那,此云宝思惟。唐天后长寿二年至洛京,译出不空罥索经等。后于龙门山创天竺寺,制度皆依西域。开元九年寂,寿百有余岁。见宋僧传三。


    释阿儞真那。华言宝思惟。北印度迦湿密罗国人。剎帝利种。幼而舍家禅诵为业。进具之后专精律品。而慧解超群学兼真俗。干文咒术尤攻其妙。加以化导为心无恋乡国。以天后长寿二年届于洛都。敕于天宫寺安置。即以其年创译。至中宗神龙景午。于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睿宗大极元年四月。太子洗马张齐贤等缮写进内。其年六月敕令礼部尚书晋国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详定入目施行。那自神龙之后不务翻译。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每于晨朝磨香为水。涂浴佛像后方饮食。从始洎终此为恒业。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后于龙门山请置一寺。制度皆依西域。因名天竺焉。门徒学侣同居此寺。精诚所感灵应實繁。寿百有余岁。以开元九年终于寺。构塔旌表焉。[《宋高僧传》卷第三]

  • 巴拉诺夫斯基

    巴拉诺夫斯基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1865—1919),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1888年毕业于哈尔科夫大学,189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895—1917年,曾任彼得堡大学和基辅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主要著作有: 《现代英国工业危机,其原因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基础》、《社会分配论》等。杜冈在19世纪90年代,和司徒卢威等人利用马克思主义旗帜批判俄国民粹派,被称为“合法马克思主义者”。1905年后,逐渐转向右倾,成为资产阶级自由派学者。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宣称在实现问题上,《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之间有矛盾,用借贷资本的运动来说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完全抹煞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企图将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协调起来; 用主观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认为利润不是来自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剥削收入,而是由技术生产力造成的; 否认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对抗性,认为利润与工资并不冲突。此外,他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提出了“比例失调危机论”,因而被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视为“非货币投资过多论”的先驱者。

  • 本如

    本如

    本如(981~1050)北宋僧。四明句章(浙江鄞县)人。幼年受业于本郡国宁寺,师事知礼法智,精通台家三观十乘之法而词翰典雅,服膺净土宗。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主东掖山承天寺,居三十年,大振法幢,宏讲法华经、涅槃经、金光明经、观无量寿经、摩诃止观等,门徒常在五、六百以上。尝集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屡见瑞验。庆历二年(1042),获赐号‘神照法师’及紫方袍。因仰慕庐山之风,乃与丞相章郇公等人结白莲社,勤修念佛;六、七年后,遂成巨刹,仁宗钦赐白莲之额,故名白莲寺。一时宰辅名士,皆以列名为荣。皇祐三年五月入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三。著有仁王忏仪、普贤行法经义疏等行世。嗣法弟子有神悟处谦、法真处咸、栌庵有严、能仁法宝、承天怀雅、天台宝纤、钱唐义全等。[释门正统卷二、新续高僧传卷三、佛祖统纪卷八、卷十二、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四十四、卷四十五、释氏稽古略卷四、五灯会元卷六、往生集卷上、净土圣贤录卷三]

  • 北峰宗印

    北峰宗印

    北峰宗印(1148~1213)南宋僧。杭州盐官(浙江海宁)人,俗姓陈。字元实。号北峰。师事慧力德邻。后谒当湖之竹庵可观,修习天台教观,诵读诸祖格言。未久,入南湖修习长忏。又往象田,参谒圆悟演禅师。后归南湖延庆寺,受虚堂本空之请为其首座,本空尝着宗极论,阐述智涌了然之事理各立一性之说。师乃设九难以破斥之。其后,通守苏玭请师住正觉寺,因遇飓风,寺崩坏,遂同归浙西,止于上天竺寺讲止观。杜氏营建普光精舍以迎师,禅讲并行,法道益盛。后历住超果、圆通、北禅诸寺,又继海空英之后,住持灵山。宁宗闻师之名声,召入便殿,问佛法大旨,赐号‘慧行法师’。庆元五年(1199),日僧俊艿来华,留于超果寺八年,禀受师之教观。嘉定六年,师于松江之一行庵右胁而寂,世寿六十六,葬于慈云塔旁。著有楞严经释题一卷、金刚经新解、北峰教义若干卷(现存一卷)。门人颇多,有古云元粹、佛光法照、海峰梵奎、石溪思寿、石镜清杲、南峰思诚、云巢如宝、南涧行果等。[释门正统卷七、佛祖统纪卷十六、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

  • 保宁仁勇

    保宁仁勇

    保宁仁勇,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浙江四明人,俗姓竺。生卒年不详。初学天台,继谒雪窦重显而改参禅学。其后,往湖南潭州云盖山,入杨岐方会门下,即悟禅旨。方会示寂后,与同参白云守端云游四方。后任江苏金陵保宁寺住持,积极弘扬禅学。嗣法弟子有寿圣智渊、寿圣楚文、宝积宗映、景福日余等。撰有保宁仁勇禅师语录一卷传世。[五灯会元卷九、嘉泰普灯录卷四]

  • 百愚净斯

    百愚净斯

    百愚净斯,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南阳(河南省)桐柏人。号百愚。俗姓谷。幼喜绘佛像,成辄礼拜。年十九弃家,随异僧至终南山道林寺,二十一岁剃度出家。翌年于报国寺受具足戒后,参弁山瑞白明雪,值明雪主湖州白鹘。后,明雪隐居崆峒,复往谒之。嗣法后,住云间青龙隆福寺。其后,更历住嘉定(江苏省)古昭庆寺、湖州(浙江省)弁山龙华寺、越州(浙江省)大能仁寺、云门显圣寺、杭州皋亭佛日寺、宜兴(江苏省)国山善权寺、江都(江苏省)善庆院诸刹。康熙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示寂,世寿五十六,法腊三十五。有《百愚斯禅师语录》二十卷、《百愚禅师蔓堂集》四卷行世。智操为其撰〈像传〉,方拱干撰〈百愚斯大禅师塔志铭〉。[《五灯全书》卷一一三。]

  • 本谧

    本谧

    本谧(1606~1665),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或称行谧。古渝(河北)昌州人,俗姓金。号二隐。幼时即入本乡之文笔峰卧佛寺出家,后至金陵参礼东塔之破山海明。又访谒磬山之天隐圆修、径山之雪峤圆信等师。复至天童之密云圆悟处苦行参究,一夕忽自省发。林野通奇继圆悟而任通玄寺住持,乃招师为分座,并予以记别。历住剡溪法祥寺、华亭法忍寺、嘉禾龙渊寺、荆溪宝安寺等。康熙四年(1665)六月二十八日示寂,世寿六十,法腊三十二。五灯全书卷七十八则谓寂于康熙三年。著有二隐谧禅师语录十卷、诗文集等数十卷。

  • 斌雅

    斌雅

    斌雅禅师,在《乾隆宁夏府志》卷十六《人物·仙释》中有记载“斌雅尚师,系出梓州章氏后。解脱俗缘,能接灵济应为临济,清代为避顺治福临之讳而改“临”为“灵”)正派。至宁夏,说法于福宁寺,望重一时,总督两江王新命赠有"道范序’刻石。”民国时修的《朔方道志》中关于斌雅禅师的记载则一字不落地照抄《乾隆宁夏府志》的内容,甚至连“灵济”二字也没有改正。《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斌雅”条的资料又来源于《朔方道志》。从《乾隆宁夏府志》的记载可以了解到斌雅禅师的一些信息: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俗姓章,为临济宗僧人,清初来宁夏福宁寺说法,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斌雅禅师是禅宗临济宗僧人。斌雅禅师的法语由其弟子辑录成《斌雅禅师语录》,收录在《嘉兴藏》第二十八册中。《斌雅禅师语录》分上,下两卷,上卷由侍者海岳记录,下卷由侍者源清记录。上卷收录了斌雅禅师住淅川县岞客山法海寺、临潼交口龙华寺、渭南灵台寺、西安封村寺、宁夏海宝禅寺等处语录。卷下收录了斌雅禅师住汉中西乡洪崖寺、山西阳城开明寺等处语录,以及偈颂、杂著等。

  • 本善

    本善

    本善,明代禅僧,俗姓吴,号毒峰。凤阳(今属安徽)人。17岁依源明禅师出家,一日闻钟声有省,说偈曰:“沉沉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后参月溪澄禅师得法,居天目山万峰庵,出主天真寺。著有《毒峰语录》。(《五灯全书》卷五九)

  • 宝达

    宝达

    释宝达者。不知何许人也。遁是名山高乎道望。号剎利法师。以持密咒为恒务。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鉴。往者浙江也。惊涛巨浪为害实深。其潮大至则激射今湖上诸山焉。达哀其桑麻之地悉变为江。遂诵咒止涛神之患。一夜江涛中有伟人。玄冠朱衣导从甚繁而至。谓达曰。弟子是吴伍员。复仇雪耻者。非他人也。师慈心为物。员已闻命矣言讫而灭。明日寺僧怪问。昨夜车马之喧为谁。具言其事。其冥感神理多此类也。自尔西岸沙涨弥年。还为百姓殖利。时所推称翕然敷化。后罔知所终。〔赞宁〕系曰。印沙床者何。通曰。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宝器。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欤。照佛鉴者何。通曰。即鉴灯耳。以其陆鸿渐贞元中多游是山述记。记达师节俭而明心之调度也。[《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鲍相璈

    鲍相璈

    鲍相璈,生卒年不详,字云韶,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人。清代医家,官吏。少即广求良方,尝承古今医籍所载及戚友传闻所得简便验方,积二十余年编成 《验方新编》 八卷(1846年)。此书涉及内科杂病、妇科、小儿科、外科急救及时症等,分九十九问,所选方多为民间习用,药价低廉且简便效验者,流传颇广。另有十六卷、十八卷、二十四卷等刊本,内容略有调整或增补。

  • 毕仲游

    毕仲游

    毕仲游,宋代文学家。字公叔,毕士安曾孙,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调寿州霍丘主簿。历罗山令,知长水县,辟环庆路转运司属官。哲宗即位,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除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出为河北西路提点刑狱,开封府推官。丁内艰,服除,提点河东刑狱。召为职方员外郎,权礼部郎中,复出为秦凤路提点刑狱,知耀州。坐为苏轼党,谪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历知郑、邓二州,为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复入元祐党籍,知海州,主管江宁府崇禧观,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党籍,管勾西京崇福宫,复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仲游学有根柢,又多与贤达交游,苏轼尝举荐他为翰林学士,称其“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论议有馀”(《举毕仲游自代状》)。陈恬谓其文章“风格同汉、魏。为古文奇而法,叙事简而悉。诗篇遒壮,笺表丽密,虽片言只字,皆有根蒂而切于事理,不为浮夸诡诞与夫戏弄不庄之文”,“议论引据古今,出入经传百家,折衷历代之沿袭,不为尝试之说,一概之论”(《西台毕仲游墓志铭》)。现存文章大多雄伟博辨,接近苏轼文风。《上苏学士书》深戒苏轼以文字贾祸,《上司马温公书》虑新党之人犹在,惧祸患之不已,深识远计,料事中的。其馀政论文章,如《正统》、《封建》、《郡县》诸议,也都剖析入微,切中事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著有《西台集》五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原集久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西台集》二十卷。《全宋诗》卷一○四○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三八九至二四○七收其文十九卷。事迹见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附传。

  • 拜住

    拜住

    拜住(1296或1298—1323),元朝大臣。蒙古札剌儿氏。成吉思汗十大功臣之一木华黎后裔,中书右丞相安童孙。至大二年(1309),以世勋子孙袭为宿卫长。延祐二年(1315),任太常礼仪院使。四年(1317),进大司徒。熟知蒙古典故、太祖圣训,遵行之;好儒学,广延儒士谘访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故深通汉族传统礼仪。七年(1320)英宗即位,任中书平章政事。以徽政使失烈门擅权乱政,结党谋逆,受命擒诛之,进中书左丞相。屡谏英宗节制奢侈,陈治国安民之道,深受倚重。至治二年(1322),请立宗仁卫以总漠北流民,给予赈恤,官赎被鬻为奴者,使流民得安。察右丞相铁木迭儿恃权擅政,广立朋党,鬻狱卖官,肆杀异己,遂屡谏英宗止之,使之不得肆行其奸。同年,进中书右丞相,辅英宗推行新政,召用贤良,罢黜冗官,减免税役,颁行《大元通制》,其改革引起蒙古守旧贵族的反对。三年(1323),以铁木迭儿生前罪恶日彰,奏请夺其官爵制书,毁其碑,并根究其党,引起其党铁失等的恐惧和不满。同年八月,随英宗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南还,至南坡,与英宗同遭铁失等杀害。泰定初,以功追封东平王。

  • 毕自严

    毕自严

    毕自严(1569~1638年),字景曾,淄川(今山东淄博南)人。万历进士。授松江推官。有才干,征授刑部主事。累官至太仆卿。天启初,辽阳陷,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任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置水军,缮战舰,备戎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用戚继光法,水军先习陆战,兵由是可用。升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在职数年,综核众务,公私倚赖。改任南京户部尚书,得罪魏忠贤,托病辞官归。崇祯初任户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卒。

  • 包诚

    包诚

    包诚(1800~1871),清医家。字兴言,清代安徽泾县包村人,包世臣长子。安吴(今安徽泾县西南)人。受学于张琦。尝抨击当时庸医陋习,云:“各据门户,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徒创异说,以博名誉。论说日繁,医学日晦。”又谓“《本经》、《别录》诸书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外台》之方,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尝就其师节录刘若金所辑《本草述录》一书,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年)。另著《广生编》一卷(1868年)、《伤寒审证表》一卷。前者系张曜孙《产孕集》之补遗;后者系据《伤寒悬解》列表,以求简明易览。

  • 白马昙照

    白马昙照

    白马昙照,唐代禅僧。为南泉普愿禅师高足,居荆南白马寺,人称“白马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一〇)。荆南白马昙照禅师,常曰:「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曰:「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曰:「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法眼代云:「此时但掩耳出去。」○此乃天王悟事丘玄素,具载碑中。今从传灯,不复移改。﹞【摘自:五灯会元】

  • 贝琼

    贝琼

    贝琼(1312~1379),明初诗文作家。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浙江桐乡)人。元末游江浙间,张士诚据吴,累征不就。明洪武三年(1370),征修《元史》,书成,赐金帛遣归。洪武六年,以荐除国子助教,洪武九年,改中都国学助教。洪武十年,辞中都国学助教职,自凤阳还嘉兴殳山。洪武十一年病卒。著有《清江贝先生文集》41卷。其中文30卷,诗10卷,词1卷。他论文称“立言不在崭绝刻削,而平衍为可观;不在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故其文的创作也具有冲融和雅的特点,从《一梧轩记》、《方壶记》等文中可见其一斑。其诗爽豁整丽。《蜀山图》写道:“连峰接岫写秦州,雨洗蛾眉积翠浮。石出剑门皆北向,水通盐泽自西流。松头一片秋云泾,鸟背千盘细路幽。策马匆匆度关客,何如渔父一扁舟。”在温厚之中,仍有自然高秀的韵致。他亦能词。

  • 别庵性统

    别庵性统

    别庵性统,清代禅僧,生卒年不详。俗姓龙,号别庵,安岳(今属四川)人。11岁丧父,随三山灯来出家,受具足戒后,谒衡山灯炳。后返归灯来处,嗣其法,为临济宗传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山示寂、遂继高峰法席。次年,游江南,住天童寺、普陀寺。二十八年(1689),兼住武林东园永寿寺。三十年(1691),编成《续灯正统》四十二卷,又编《普陀别庵禅师同门录》三卷。(《别庵禅师同门录》卷下)

  • 白岩净符

    白岩净符

    白岩净符,清代禅僧,俗姓刘,号位中,庐陵(治今江西吉安)人。初至弁山参瑞白明雪,不契。返归乡里,偶见飞鸟衔梨堕地,豁然有悟。又往宝寿山参石雨明方,呈示所悟,得明方印可,遂嗣其法,为曹洞宗传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因喜爱浙江山水佳美幽胜,出住钱塘白岩寺,数年之间,成一大丛林。清康熙六年(1667),撰《法门锄宄》。十一年(1672),又撰《祖灯大统》,以修正祖统说之误。此二书出,其名遂传遍天下,四方禅侣趋至。净符于此开堂说法三十年,弘扬禅风,化迷无数。传法香木智檀而寂。另著有《人天眼目考》一卷、《颂石摘珠》一卷、《宗门拈古汇集》四十五卷。(《五灯全书》卷一一〇、《正源略集》卷七)

  • 宝昙

    宝昙

    宝昙(1129~1197)宋代临济宗僧。又称少昙。字少云,俗姓许,嘉州龙游(今四川峨眉山)人。幼学五经,习章句。后因多病,出家投本郡德山院僧甘为师,从一时经论老师游。越五岁,复依成都昭觉彻庵、白水六庵。出蜀,从大慧于育王、径山,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后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又住无为寺。再住四明,史浩深敬之,为筑橘洲,因自号橘洲老人。庆元三年四月卒,年六十九。工文词,初慕苏轼,后敬黄庭坚,有声丛林,然“自谓于第一义谛心有得,人谓我以文词鸣,是未知我者”。释昙观跋亦称其诗文高妙简古,有前辈风。著有《橘洲文集》十卷,今存《禅门逸书初编》影宋本。又著《大光明藏》三卷,以西方七纪为纪,达摩以下诸祖师为传,收入《续藏经》乙编。《全宋诗》卷二三六○至二三六三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五三八五至五三八八收其文四卷。事迹见《宝庆四明志》卷九。

  • 壁昌

    壁昌

    壁昌(1795—1854),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字东垣。陕甘总督和瑛子。由工部笔帖式铨选河南阳武知县,改直隶枣强知县,擢大名知府。道光七年(1827),从那彦成赴新疆佐理善后事宜。有吏才。九年(1829),擢头等侍卫,充叶尔羌(今莎车)办事大臣。任内,清理私垦地亩,得粮1万9千余石,拨补阿克苏、鸟什、喀喇沙尔俸饷,余留叶城充经费。以存仓2万石定为额贮。增建军台,开水渠,种苜蓿,垦荒田,颇有成效。十年击退浩罕军对叶尔羌的进犯,加副都统衔,寻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败浩罕军于哈拉布札什、英吉沙尔等地。十一年,升参赞大臣。兴屯田,修渠筑坝,垦地2万余亩,十三年(1833),还京。次年,复出为乌什加事大臣,历任凉州副都统、阿克苏办事大臣、察哈尔都统。后充伊犁参赞大臣,擢陕西巡抚,授福州将军。二十三年(1843),任两江总督,谏请设福山镇水师,沿江扼险设防,筑炮台,以备御英国侵略军。后历任内大臣、福州将军、巡防大臣。赠太子太保,谥勤襄。他对新疆的情志颇了解,著有《叶尔羌守城纪略》、《守边辑要》、《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壁勤襄公遗书》等卷。

  • 卜应天

    卜应天

    卜应天,唐朝人。字则巍,号昆仑子,又称濮都监。卜应天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人道门,为黄冠师。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因而将其著作取名《雪心赋》。 《雪心赋》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明代地理家徐试可(字之镆)曾说:“地理诸书,世传充栋,求其术臻神妙者,而《葬书》为最;理极深悉者,而《发微》为优;欲知作法之详活,无如杨公之《倒杖》;欲识星形之异态,无如廖氏之《九变》。至若星垣贵贱,妙在《催官》;理气生克,妙在《玉尺》,数者备而峦头、天星尽是矣!《雪心赋》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人佳境。”

  • 鲍云龙

    鲍云龙

    鲍云龙(1226-1296),南宋经师,字景翔,号鲁斋,歙县霞峰(今属安徽省歙县上丰乡霞江村)人。博通经史,尤精易学。宋宝佑六年(1258)举人,景定(1260-1264)进士。后居乡收徒讲学,入元不仕以终。著有《天原发微》、《大月令》、《筮章研几》等。《天原发微》入选《四库全书》。《大月令》、《筮章研几》等。《宋元学案补遗》有传。


    鉴于秦、汉以来探讨天道之人或拘于数术,或沦于虚无,致使天下人郁闭不解的状况,鲍云龙作《天原发微》,主要是附会周易而研讨天人之关系,阐发天地人神之道理。他先列诸儒之说于前,而以己见辨论其后。依据《易大传》天数二十有五,而立书目二十五篇,博考详究,条分缕析。二十五篇主要内容如下:《太极》篇论述道体,认为太极是万物之本;《动静》篇论述道用,讲万物发展变化;《静动》篇论述用本于体,讲体用关系;《辨方》篇论述方位,认为一年四季运行必孕始于坎位;《元浑》篇讨论万物发展变化,认为万物始终表现为天道运行;《分二》篇讲动静初分,即天地氤氲;《衍五》篇讲阴阳再分,即两仪生四象;《观象》篇探讨四象各生两仪,即八卦;《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篇敷演邵雍之说,以日月星辰分别配四象;《天枢》篇讨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故,以所余之一为北辰;《岁会》篇讲所谓“十二次”,即与“爻辰”说相关的太阳沿着黄道绕地球而所次的方位;《司气》篇讲七十二候,即易经与历法的关系;《卦气》篇讲挂气说,认为焦延寿、京房之学从《太玄》所出;《盈缩》篇讲推算设置闰年闰月之理;《象数》篇讲的是河图洛书为自然数的源头;《先后》篇论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左右》篇讲左旋右旋之说;《二中》篇讲数字,认为五、六分别为天地之中;《阳复》篇讲复卦,认为“复”为天心;《数原》篇讲数字之变化,认为万变不出一理;《鬼神》篇论辨《易传》中所谓鬼神,认为后世理解之鬼神多非其正;《变化》篇说的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变化,认为天有天的变化,人有人的变化。全文以朱熹“主敬”之说作为结论。


    《天原发微》广泛涉猎宋以前易学,且多以扬雄旧说为据,不免有些杂芜荒远。但总的来说,全书条理分明,其中于《易大传》义理颇有发明,于象数之学也颇多补正,阐述独到,算得上是一部有用之书。元元贞年间,同乡歙人郑昭祖出资刻印,方回、戴表元分别作序。至于明初,族人鲍宁依据赵汸之说,附入辨正百余条,又作篇目名义,采云龙与方回问答为节要,冠之于首,也算是发扬光大了鲍云龙的学说了。但鲍宁对原文删改较多,已经不是元贞刊本的旧貌了。通行本是《四库全书》本。

  • 卞永誉

    卞永誉

    卞永誉(1645年-1712年),清代书画鉴藏家、画家。字令之(一作合之),号仙客,室名式古堂,盖州(今辽宁盖平)人。博学好古,性好书画,家境富有,喜收藏书籍、碑帖、书画等,善于鉴赏书画。能书法,工于绘画,喜画水仙、柏石等。在清初的鉴赏家中颇有影响。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纪》等。其中《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被认为是书画著录、著作的集大成者,成为后世的典范。

  • 本嵩

    本嵩

    本嵩,北宋僧人。据《注华严经题法界颂》卷上载,开封人。早年习《华严》大经,后又遍历禅林。神宗元丰六年(1083),隐居于嵩山。元祐三年(1088),应张啇英之请到京城,为禅、教两宗僧人讲华严学。撰《通玄记》三卷、《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曾住持开封夷门寺、报本禅寺,受“广智大师”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