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昌

- 姓名:壁昌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95
- 逝世日期:1854
- 民族族群:
壁昌(1795—1854),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字东垣。陕甘总督和瑛子。由工部笔帖式铨选河南阳武知县,改直隶枣强知县,擢大名知府。道光七年(1827),从那彦成赴新疆佐理善后事宜。有吏才。九年(1829),擢头等侍卫,充叶尔羌(今莎车)办事大臣。任内,清理私垦地亩,得粮1万9千余石,拨补阿克苏、鸟什、喀喇沙尔俸饷,余留叶城充经费。以存仓2万石定为额贮。增建军台,开水渠,种苜蓿,垦荒田,颇有成效。十年击退浩罕军对叶尔羌的进犯,加副都统衔,寻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败浩罕军于哈拉布札什、英吉沙尔等地。十一年,升参赞大臣。兴屯田,修渠筑坝,垦地2万余亩,十三年(1833),还京。次年,复出为乌什加事大臣,历任凉州副都统、阿克苏办事大臣、察哈尔都统。后充伊犁参赞大臣,擢陕西巡抚,授福州将军。二十三年(1843),任两江总督,谏请设福山镇水师,沿江扼险设防,筑炮台,以备御英国侵略军。后历任内大臣、福州将军、巡防大臣。赠太子太保,谥勤襄。他对新疆的情志颇了解,著有《叶尔羌守城纪略》、《守边辑要》、《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壁勤襄公遗书》等卷。
壁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一寸相思一寸灰
《一寸相思一寸灰》选录了民国才女石评梅的部分代表性经典作品。每位民国才女都各具特色,各有特长。《一寸相思一寸灰》收入了石评梅的代表作品,或是已广为流传,或是被历史遗漏的明珠。石评梅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民国才女,其情感经历、文采才干与绝代风华都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读者不仅可以从这本书当中欣赏到作者的文字,更能随着文字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与生活,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接受民国特色的文艺熏陶。
十异九迷论
早在唐朝初年,佛道斗争就已经比较激烈了。武德八年(625),唐高祖下诏规定三教先后顺序为:老先、次孔、末释。次年,清灵观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判佛教,托太史令傅奕上奏皇帝。至高宗显庆(656~661)、龙朔(661~663)年间,佛道之争逐渐进入思想交流的阶段。据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记载,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之争计有6次。傅奕几次上疏陈述佛教对国家的危害,请废僧尼及减损塔寺,并编纂成《高识传》10卷作为非难佛教的论据。 《十异九迷论》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比佛教和道教的差异而非难指责佛教。十异主要对比道教创始人太上老君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不同的出生方式、佛教和道教的不同宗旨、二者产生的不同地域、不同宗师、寿命长短、早晚先后、寂灭的不同方式、外表、教义的差异和伦理观念的差异等。九迷是质疑佛法的真谛、塔庙的灵验,佛教徒不忠孝不劳动对国家的危害,佛教翻译中的谬误,佛教徒异样的装扮等不遵守华夏正统的怪异之处。贬斥佛教为一种外来的,不符合华夏国情、社会、伦理秩序的宗教,弘扬道教是中国本土的,符合华夏国情、社会和伦理秩序的正统宗教。僧人法琳著《辩正论》八轴(卷),以“十喻九箴”回敬道教徒,佛道之争由此更加激烈。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元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卷首有短序称:「上清天宝斋者,学道之人求仙要诀。学受上清毕法之后,得行此斋。」又称此斋法 「先为帝王国主祈福,次为祖祢请恩,洗涤宿瑕,忏谢新过,功行圆满,道德著充,自然成仙,白日腾翥」。书中先列举修建天宝斋所用信物,其次为斋仪程式。有点灯、入坛、唱道、请三师、上香、读神咒、诵章、告八愿等仪节。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由26位研究中国各断代史的权威专家学者合力撰写,时限起自传说时期,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反映了中国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脉络,系统全面,且知识准确,文字严谨,表述精当,充分反映了名家学者的治学风范,许多文字弥足珍贵。
评金刚錍
评金刚錍,一卷,宋善喜述,日本心海题记,辉潭题记,连常题记,内题评金錍。
剑关子益禅师语录
剑关子益禅师语录,一卷,宋子益说,善珙、德修等编,林希逸序。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收录其住兴化等三寺的语录以及小参、拈古、颂古、法语、偈赞、小佛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