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昌

壁昌
  • 姓名:壁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95
  • 逝世日期:1854
  • 民族族群:

壁昌(1795—1854),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字东垣。陕甘总督和瑛子。由工部笔帖式铨选河南阳武知县,改直隶枣强知县,擢大名知府。道光七年(1827),从那彦成赴新疆佐理善后事宜。有吏才。九年(1829),擢头等侍卫,充叶尔羌(今莎车)办事大臣。任内,清理私垦地亩,得粮1万9千余石,拨补阿克苏、鸟什、喀喇沙尔俸饷,余留叶城充经费。以存仓2万石定为额贮。增建军台,开水渠,种苜蓿,垦荒田,颇有成效。十年击退浩罕军对叶尔羌的进犯,加副都统衔,寻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败浩罕军于哈拉布札什、英吉沙尔等地。十一年,升参赞大臣。兴屯田,修渠筑坝,垦地2万余亩,十三年(1833),还京。次年,复出为乌什加事大臣,历任凉州副都统、阿克苏办事大臣、察哈尔都统。后充伊犁参赞大臣,擢陕西巡抚,授福州将军。二十三年(1843),任两江总督,谏请设福山镇水师,沿江扼险设防,筑炮台,以备御英国侵略军。后历任内大臣、福州将军、巡防大臣。赠太子太保,谥勤襄。他对新疆的情志颇了解,著有《叶尔羌守城纪略》、《守边辑要》、《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壁勤襄公遗书》等卷。

壁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雍正朱批谕旨

雍正朱批谕旨

又作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共360卷。雍正十年(1732) 命臣下校刊,次年编成付印。乾隆初补辑,最后成书。有雍正十一年(1733)及乾隆三年(1738) 内府本、红活字本,以及 《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代雍正朝朱批奏折选编。雍正十年(1732),为督使臣僚循规守制,敕鄂尔泰、张廷玉纂辑,以让“天下臣民展读,咸知朕图治之念,诲人之诚。”翌年次第印就,随时颁赐诸臣,乾隆三年(1738)全书成。书内拣选了历年雍正皇帝亲笔批答的223名总督以下、道员以上,及提督、总兵等地方大臣所上奏折8000余件,刊印十八函、一百十二帙、三百六十卷。卷首雍正皇帝御制序文,卷末乾隆皇帝后序。该书刊印格式为,每件端书“朱批”二字,用朱红色套印朱批原文,下面用黑色刊印奏折文字。全书按具奏人顺序编排。虽对原文多有删改,但仍为研究雍正时期历史和清代奏折制度的重要史料。原抄本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廷内务府刊本传世。

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礼记义疏

《礼记》研究著作。清乾隆皇帝敕修,八十二卷,其中阐释四十九篇《礼记》的正文七十七卷,附载图集五卷。该书的特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编广摭群言,于郊、社、乐、舞、裘、冕、车、旗、尊、彝、圭、鬯、燕饮、飨食,以及月令、内则诸名物,皆一一辩订。即诸子轶闻,百家杂说,可以参考古制者,亦详徵博引,曲证旁通。而辩说则颇采宋儒以补郑注所未备。”此书规模庞大,体例也较复杂,大致包括以下七类。一、正义,直接诠释经义的历来无争议的有关内容。二、辩正,主要指后儒驳正旧注的正确意见。三、通论,或引本节本句参证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文相互发明。四、余论,主要阐述一些与经义相关的其他事物。五、存疑,主要并存历来礼学家对疑难经义的不同见解。六、存异,主要保留一些对名物象数的特殊见解,以资考辨。七、总论,在逐节释义的基础上,将数节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总体评述。《礼记义疏》体例详备,内容丰赡,不失为一部研究《礼记》的重要参考书。有《御纂七经》本,《四库全书》本。

佛遗教经浅释

佛遗教经浅释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10卷,唐宗密述疏,宋子璇录记,清行策会编。行策(1628~1682),字截流,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相传为憨山大师后身。年二十三出家,五年间胁不至席,参悟禅要。后研习天台教义,修法华三昧。康熙二年(1663),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康熙九年(1670),住虞山普仁院,倡导七日精进念佛,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现存著作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净土警语》十五篇、《宝镜三昧本义》、《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今依《嘉兴藏》、《卍续藏》所收版本点校整理。

礼忏文

礼忏文

礼忏作为一种佛教仪式,是礼拜与忏悔的简称。礼忏文则是记录佛教信徒礼忏仪式的文书。我国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礼忏文文献。一,佚名,周辛愿题记,编号二八五四。二,首缺,编号二八五五。三,首尾缺,编号二八五六。

造像量度经解

造像量度经解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对舍利弗所问,以一五六之偈颂,述说佛之身量、肉髻、发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膝踵、足底等长度规定,最后并有简短之流通文。本经于乾隆七年(1742)译出,译者工布查布又撰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及造像量度经续补(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释迦佛裸体及着衣相、无量寿佛像、文殊菩萨像、多啰菩萨像、世尊游化乞食相、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不动明王像、如来满月面、菩萨鸡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乾隆十三年与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又相当于本经之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之中,然其译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