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恢

包恢
  • 姓名:包恢
  • 别名:字宏父,一字道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182
  • 逝世日期:1268
  • 民族族群: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庆元六年,尝见朱熹于武夷,后尊崇陆九渊之学。嘉定十三年进士,调金溪主簿,历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海制置司干官、沿江制置使机宜、发运干官。迁武学谕、宗正寺主簿,添差台州通判,改临安府通判,知台州。改福建提点刑狱,知建宁,兼转运判官,为侍御史周坦论罢。后起为广东转运判官,权经略使,浙西提点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使,改湖南转运使。景定初,召为枢密都承旨兼侍讲,权礼部侍郎,拜大理卿,迁中书舍人。改刑部侍郎。四年,出知平江府兼发运使。移知绍兴府。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咸淳二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十七。著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敝帚稿略》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宋人集》丙编本。恢历仕所至,政声赫然。父辈皆从朱熹、陆九渊学,少闻义理之学,学力深厚,为文皆据义理,下笔辄汪洋放肆,娓娓不穷(《隐居通议》卷一七)。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馀,奏札诸篇,剀切详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虽自称“素不能诗”(《答傅当可论诗》),却颇善论诗,在当时大力提倡陶潜诗风,强调诗贵自然。《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二九六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三二八至七三三五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方回《读包宏斋敝帚集跋》(《桐江集》卷二)、《宋史》卷四二一本传。

包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广陵涛尺牍

广陵涛尺牍

书信集,明杨嘉祚著,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尺牍文集。书中所收录的信札,涉及与乡绅、官员、总兵等多种身份人士的往来交流,从与上年伯邹南皋先生、谢林季翀宗伯、上座师李懋明先生等的书信中,能看到晚明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官场纷争的隐晦提及,如作者因得罪魏忠贤党羽崔呈秀而被贬的经历或有相关影射,也有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像在扬州府知府任上面对白莲教寇乱时的应对或许在信中有所交流;还包含着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探讨。其文字风格或体现出作者清古的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政治局势、人际交往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

外科著作。明代赵宜真辑,刊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书中首述医论方证,次列外科疾病36症,病形图24幅,末录李世安、李防御二氏治疔法和五痔方等。本书主要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疔疮、痔疮的治法,并附图24幅,依图说明各种痈疽的部位、形状和简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痈疽疮疡和各种中毒、外伤、汤火伤、蛇虫伤的方药和急救法,共载375方。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特别是对痔疮的治法和一些急症的处理方法,至今还运用于临床。

推背图

推背图

相传唐贞观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撰。一卷。清潘永因《宋稗类钞》作李淳风撰。《宋史·艺文志》著录,但无撰人。凡六十图象,以卦分系之。每象之下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兴亡变乱之事,预言后世治乱兴废之事,至六十图,袁推李背而止,故名。传本不一,词意隐晦难明。宋太祖时诏禁谶书,以此图流传已久,命取旧本,混乱其次序而杂书之。后世流传更随意附益,不足为据。收入《宋史·艺文志·五行类》,一卷。

挂枝儿

挂枝儿

一名《童痴一弄》。民歌集。明冯梦龙(1574—1646)辑。十卷。梦龙有《喻世明言》已著录。约成书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共四百三十五首。“挂枝儿”是明万历后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盛传一时。此集包括冯氏评注改订之作,绝大多数作品系当时流行于市井的民歌。以抒发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多以“情真”感人。语言质朴清新,精练优美,浅显俚俗。部分作品有感伤哀怨、色情猥亵成分。间有冯氏评注,陈述对民歌之观点,体现出作者的进步文学观。有明万历年间刊本,一九六二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等。今人关德栋《挂枝儿·序》可供参考。

因是子佛学入门

因是子佛学入门

本书从佛学的定义、佛学和学佛的区别、佛教的成立开始讲起,介绍佛教的历史、教理、经论,并讲述了佛家的修行方式——戒定慧、禅观、念佛及持咒等。 通篇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来谈佛学与佛教,内容丰富浅显,易于领会,不论在义理或是修行实践上,都做了简单明了的说明,乃是佛学界公认的普及读物中的绝佳善本。读之,可快速地直达核心,了解佛教的整体概貌。 对于刚接触佛法的有心人,本书有助于领悟佛法的深刻内涵,正信而不迷信,的确是不可错过的指路明灯。对于已经入门的实修者,也可以借此机缘,自我检视,弥补基础学识之不足,梳理佛法之精义,进一步扎实修为。 这本书第一次用白话文将佛教的起源、变迁、传布以及教理、经典等作了极为通俗的叙述,使一般具有中学程度的人,阅读以后即“可得到佛教的全部概况”。

楞严经臆说

楞严经臆说

楞严经臆说,一卷,明圆澄注并序。明代释圆澄撰。《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 《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 《楞严经》外,还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该经由唐代般刺蜜帝译,共十卷。该经主要内容是,“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因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本”,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各种“颠倒”之见,通过由低到高阶段的修炼,达到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圆澄根据自身所学和切身体验,对《楞严经》加以注释,阐述他对经义的见解,对研习 《楞严经》有一定帮助。现见载版本有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