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抱阳生
抱阳生,又署名抱阳、抱阳居士,本名王朝。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以“屠苏庵”为书斋名。年轻时,志尚好学,从学于浙江湖州小柯亭主人,善写诗,精于考据之学。年轻时即留心明末清初史事,并辑录相关资料,嘉庆十九年(1814年),抱阳生辑成《甲申朝事小纪》初稿,道光十年(1830年),全书基本告成,稿藏于绍兴,道光十六年(1836年),抱阳生对此书又略作修订,至此全书正式告成。此书分为四编,凡四十卷,专辑崇祯、南明诸公忠节,及朝野阙失,所记之事,间有万历及清初史事。
-
鲍坚
鲍坚,《武陵记》作者,南朝梁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卜大同
卜大同(1509—1555),明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字吉夫,号监泉。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由刑部主事官至湖广按察使。任上剿灭蕲、黄盗匪,因功升布政司参议。又因平定苗乱之功,擢福建巡海副使。其时倭寇猖獗,福建为倭患最烈地区之一。倭寇骚扰东南时,边备多所兴革,使倭寇三年不敢犯。著有《征苗图记》、《备倭图记》及《监泉集》。
-
曹禾
曹禾(?~1861),清医家。字畸庵。原籍安徽含山,后徙居江苏武进。好读书,工吟咏,性淡泊,寡交游。精于医,善治外科疮疡、儿科痘疹,尤擅伤寒之学。崇尚医经、经方,对金元以后诸家学说多所指责,如论伤寒,谓“斜径日开,大道日塞”,每任意抉摘错简,指驳讹谬,甚或编改、删补《伤寒论》,皆离仲景之道。因取其所藏医书史传研求大旨,考核行履,作读书志九十九篇,成《医学读书志》两卷(1852年),并将其对伤寒名家之著作、序例考证及对膏肓、尸厥、三焦等议论作“附志”一卷,附于《医学读书志》之后。另著《疡医雅言》十三卷、《痘疹索隐》一卷(均刊于1852年),探索疮疡、痘疹之源流、证治。上述诸书合刊为《双梧书屋医书四种》。弟子刘汝航等,继其学。
-
陈青之
陈青之(1891~1943),民国学者、教育家。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家贫,父兄常受雇于人,见其聪颖向学,乃供其读书。 6岁入村塾,18岁肄业于沔阳沔城高等小学堂,喜读梁启超文章。曾约徐振庵、李志民相互剪发,为同学倡。后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旋改读于湖北省立二中。26岁考入北平高师,“五四”运动时,曾被捕入狱。1921年高师毕业,旋往日本考察教育,有一日本人以“中国教育史将由日本人撰写”相讥。陈立答:“中国有自己之教育史,吾回国后,当寄汝。”回国后入北平高师教育研究科进修,毕业后,在北平创办群化中学,并在中国大学、师范大学兼课。在此期间,着手撰写《中国教育史》,十易寒暑,于1936年成书。上自唐虞、下至民国,共分6编65章,约50余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大学丛书委员会出版。1938年,日寇迫近武汉,抱病转移至宣恩李家河省一女师。1942年任教于宣恩沙沟女师时病逝。陈著《中国教育史》指出:“社会教育不过为施行政治手段之一,即为统治国家之一种工具。在私产制度下,教育学者的教育学说,其思想往往与当时政府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除了社会发展到了某种程度,支配阶级的势力快要崩溃的时候,才敢于唱几句高调。”对中国社会的“贫”、“弱”、“私”,主张“救贫应该设法致富”、“救弱应该设法为强”“救私应该设法为群”。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通史》、《中国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等。除《中国教育史》等少数著作公开出版外,其他多毁于时乱。
-
陈启迈
陈启迈(1796-1862),字子皋,号竹伯,湖南武陵(今常德)人,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官员,在道光、咸丰年间活跃于政治舞台。
陈启迈于道光十八年(1838 年)考中进士,由此开启仕途。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他从江西左江道升任按察使,后又被提拔为直隶布政使。咸丰三年(1853 年),调任江宁布政使,在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奉命前往徐州办理粮台事宜,负责筹集、转运粮饷等后勤保障工作,这一经历体现了他在军事后勤方面的能力以及朝廷对他的信任。
咸丰四年(1854 年),陈启迈迎来仕途关键转折,出任江西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然而,也正是在此任上,他卷入了与湘军主帅曾国藩的激烈矛盾冲突之中。曾国藩与陈启迈同科入仕,又曾同在翰林院任职,早期私交尚可。但随着局势发展,矛盾逐渐凸显。当时,曾国藩受命募集湘勇清剿太平军,湘军作为地方武装,粮饷依赖地方政府供给。咸丰四年,曾国藩率湘军进入江西进攻太平军石达开部,多次向陈启迈请求筹饷,陈启迈却因湘军在作战过程中存在四处掳掠、士兵将财物运回家乡买田置屋(尤以曾家为甚)等不良行为,对筹饷要求不予理睬。之后,曾国藩为保障江西防务,筹办火药厂和修船厂,急需二十万饷银,陈启迈不仅分文未给,还对曾国藩的特使德英杭布加以奚落,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
咸丰五年(1855 年)三月,曾国藩为筹集军饷,未经江西地方政府同意,委派彭寿熙在南康设立厘局对过往商人抽税。陈启迈对曾国藩此举极为恼火,联合臬司恽光宸,以曾国藩越过地方衙门擅设厘局、加重江西百姓赋税为由,准备向清朝当局上奏告状。而在告状期间,锦江码头厘卡查获江西万载县令李浩的小舅子走私鸦片。因李浩在鸦片走私交易中获利后分给陈启迈一部分,曾国藩得知后,借此时机串通德音杭布向咸丰帝上书,参劾陈启迈 “伙同他人私贩鸦片,牟取暴利”“虚报战功”“袒庇下属”“留难军饷”“凌虐缙绅” 等六大罪状。咸丰帝阅后大怒,下令将陈启迈革职查办。
在乡主持朗江书院六年。病卒。
-
蔡汝贤
蔡汝贤(1533年-?),生于嘉靖十二年(1533 年)正月二十五日,字用卿,号龙阳,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匠籍。他于应天府乡试中取得第五十八名,会试考中第八十八名,隆庆二年(1568 年)考中三甲进士第二十六名,时年三十六岁,由此踏上仕途,初任大名府推官。谭纶在《谭襄敏奏议》中称赞他 “人如金玉,操比冰霜”,处理政务得当,判案公正。 之后,蔡汝贤历任礼科给事中、御史等职,为官刚正。万历元年(1573 年)九月,身为兵科左给事中的他参劾李际春,因其拖延奏报海贼入犯之事,认为这在战时易贻误军机,李际春因此被调往南京。 万历四年(1576 年),蔡汝贤任广东布政司参政,深入考察民情,推动地方建设。万历十三年(1585 年)升任广东左布政司使,依旧廉洁奉公,多次弹劾不法权贵。此后仕途顺遂,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最终以此职致仕。 在著述方面,蔡汝贤成果丰硕。他著有《谏垣疏草》,记录了谏官任上的建言。《岭海异闻》不分卷,记载了山川岛屿及神怪奇闻,对研究两广民间文化及 “海上丝绸之路” 意义重大。《东夷图考》(又名《东夷图总说》)二卷,介绍了东亚、东南亚多国风土人情。此外,他还著有《东南夷图说》《披云汇集》等,部分著作已散佚。他还参与纂修《华亭蔡氏新谱》,助力家族谱系传承。 蔡汝贤卒年不详,但其在明朝政治、文化领域贡献显著,其为官之德、为学之勤,至今仍值得后人研究、敬仰。
-
柴得华
柴得华,清代医家。生平里居未详。著有《妇科冰鉴》8卷,今有抄本存世。仅从序言中得知其“少年病温,几为医误,于是弃儒业医”。“兢兢业业苦攻多年,伤寒方脉未敢稍为惮烦,而于妇科特究心焉”。有感于古书多“论而不详,语而不畅,或存论而遗脉,或有治而无方”,乃编辑《新编军人权益手册》八卷,分月经、经闭、带下、积聚、嗣育、胎前、生育、产后、乳证、前阴、杂证等十二门。
-
陈光淞
陈光淞,清末官吏。字根儒,号赘道人。浙江萧山人。早年多病,习儒之暇,泛览方书。谓古来多经验者,或未必能著书;而著书立说者,或闭门造车,未尽合辙。后官于吴下(今苏州),得研叶天士之书,取叶氏《温热论》,考订正误,循流溯源,旁参诸家,附以己意,撰《温热论笺正》(1915年)。书中多指吴鞠通、王孟英之误,且注药性、录验方、分句读,以利后学。
-
陈世仁
陈世仁(1676-1722), 清浙江海宁人,字元之,号换吾。陈诜第三子。康熙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专攻垛积之法。著有《少广补遗》一卷,利用原有的级数求和公式,抽掉其中奇数各项或偶数各项之后再进行求知,以此导出一系列新公式,为级数研究中的新发现。另著有《方程申论》。
-
川越正淑
川越正淑(1896-1976),号衡山,字大亮。日本医学家,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曾任日本医学会会长、日本东洋医学会会长、日本东洋医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伤寒脉证式》、《东洋医学概论》、《东洋医学史》、《东洋医学大辞典》等。
-
陈仕贤
陈仕贤(1499—?),明官吏。字邦宪。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户部主事,转杭州知府,有“杭人以为国朝郡守治平第一”的评价。清《浙江通志》卷一四九载:“陈仕贤,字邦宪,福清人。嘉靖进士,知杭州府。清操愈励,衣不重彩,食无兼味,务瘠己以肥百姓。水旱祈祷辄效,当官不务操切而事简政平,吏民乐其不烦。”嘉靖二十年(1541),陈仕贤在杭州知府任上,主持刊刻明于谦撰《少保于公奏议》十卷附录一卷,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八、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六均著录。卷前有本年十月知杭州府事福清陈仕贤刊行序。今南京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有存本。陈仕贤又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印明杨慎编《皇明诗钞》十卷,今仅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存不全本前五卷。平生爱好医学,尤喜收集方书,尝与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医官孙宇考订编辑而成《经验济世良方》十一卷。首载医旨、脉诀、药性,别为一卷。次为通治诸病门,列方如太乙紫金丹、牛黄清心丸之类。继分杂证五十二门,虽抄录旧方,而多切实用。《经验良方》十一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〇五著录;所著有《四留堂存稿》六卷。
-
陈廷桂
陈廷桂(1768—1842),别名梦湖,字子犀。和州(今和县)人。乾隆五十三年(179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补刑部主事。后历任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江西副考官,湖北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道光七年(1827)因病告退归里。工诗善书,好收藏,搜集古铜器、尊、彝、秦、汉瓦当,唐宋碑刻及数万卷古书。专事著述,已付梓的有《尚书质疑》8卷,《尚书古今文考》2卷,《续织小录》6卷, 《香草堂集》14卷, 《诗略》11卷,《试帖词》、《牝金集》各1卷,《蔗廓短书》8卷,《所独集》、《太音集》各2卷, 《历阳典录》40卷,《历阳陈氏家乘》6卷,《香草堂藏书目录》2卷,《神京风土记》10卷,《滇程日记》2卷,《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郧献随笔》、《入秦记》、《秦三绝录》各1卷,《笋根杂录》6卷, 《历阳诗囿》12卷,《年谱稿》1卷。并重修和州志稿,未付梓即病故。
-
陈惠畴
陈惠畴,清医家。字寿田。湖南湘潭人。长于针灸,撰《太乙神针方》,刊于康熙(1662—1722)年间。又著《经脉图考》四卷(刊于1878年),论人体内景、周身骨度、经脉循行要穴、主病、图像及歌诀等,对经络穴位、奇经八脉循行及主病颇有阐明。
-
陈三谟
陈三谟,字汝明,杭州府仁和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进士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二名,历官吏科给事中。 陈三谟本是高拱的门生,但却在张居正夺情事件中,上疏挽留,为世人不齿。
-
陈宗石
陈宗石(1644-1720),字子万,号富园,商丘籍,宜兴人。生于明思宗殉国之年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卒于公元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祖籍江苏宜兴西北十八里高塍镇西三里的亳村,为宜兴八大姓之一,在素有“教授之乡”的宜兴,宜兴陈氏家族可谓是诗礼传家,名门望族。自明万历至清咸丰年间共出:状元一人、进士四人、解元一人、举人多人、贡生数十人、武秩散职87人。其中有宣威将军一人,最显赫者为陈宗石的祖父,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复社巨魁,与侯方域友善;长兄陈维崧,为清初阳羡 词派之宗,有“江东一凤”之誉;二兄陈维嵋、三兄陈维岳皆能诗文。陈宗石两 岁时,与侯方域之女缔结婚约。十四岁时,父卒家贫,入赘侯家,落籍商丘县, 成为商丘陈家的始迁之祖。陈宗石的父亲陈贞慧,是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首,为复社重要人物,爱交游天下名士,文采风流,冠绝一时。陈贞慧和侯方域是至交,参与领导“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驱逐阮大铖一事,因此入狱。入清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在宜兴城南筑一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与遗民故老相往来,顺治十三年去世。陈宗石的兄长陈维崧,是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他少年即有文名,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清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
-
察罕
察罕,元朝大臣。西域板勒纥(又作巴里黑,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城人。芮国公伯德那子。博览强记,通诸国语文。初任行军万户府奥鲁千户。至元中,迁湖广行省、蒙古都万府知事、理问,佐平章奥鲁赤裁决政事。二十四年(1287),从镇南王脱欢征安南,进逼都城,迫安南王逃入海。二十八年(1291),授行枢密院经历。后随奥鲁赤移治江西。前后从奥鲁赤出入湖广、江西凡二十一年。大德四年(1300),任武昌路治中,擢河南省郎中。至大元年(1308),进太子府正,加昭文馆大学士,并与囊加台掌东宫右卫。仁宗即位后,历任中书参知政事、平章政事。晚年,归居德安白云山别墅,故以白云自号,被仁宗称为“白云先生”。尝译《贞观政要》、《帝范》为蒙古文,译蒙文《脱必赤颜》为汉文,名《圣武开天记》、《太宗平金始末》。著有《纪年纂要》。程巨夫曾有“白云山人起西域,阳春为心王 为德”的诗句赞其德操。
-
蔡麟士
蔡麟士,原名蔡绍傅,是清代著名堪舆家,术数家蔡岷山四子,蔡岷山,原名蔡本江。号东瑚散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湖乡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851年(咸丰辛亥年)乃清朝中晚期中国最具盛名玄空风水六大派之一广东派的始祖。蔡氏育有四子,其生平之学,尽传其第四子蔡麟士。蔡麟士得其父蔡岷山之衣钵,著有《峦头心法图诀》,也为潮汕风水史上一大家。蔡氏所学堪舆术,有峦头(形势)法,理气三元(玄空)法外,尚有奇门遁甲术,六壬神课以及通书择日法等,内容庞杂,几乎囊括了与易学有关的神秘文化。换在今天,也是以成为一个专家级的人物了。蔡氏著有《地理辨正求真》及《家传衍义》两书,而《地理辨正求真》一书中所解释之二十五法,乃道出古代堪舆之秘,泄前人之伪。后其之学说,因机缘巧合,逐成一派,风水界中尊此派为“广东玄空派”,与当时神州大地其余五大派(滇南派,无常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并称为清代玄空风水六大派。
-
陈定国
陈定国,字紫岩,清代人福建长乐人.家居胜画乡,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程更生
程更生,江右江南布衣程更生,冒死白其冤,其疏略曰:“惟忠无不信,诚不见疑,过听斯言,实为祸本。宁独昔者邹阳寒心于梁狱哉?如皇上今日特鉴袁崇焕锦宁战守两次殊功,起之田间,付以辽事。皇上信任崇焕者,千载无两。仰感信任之恩,特达之遇,矢心誓目,有死无生,以期报皇上者,亦千古无两。夫以千里赴援,餐霜宿露,万兵百将,苦死无言。而且忍馁茹疲,背城血战,则祟焕之心迹,与诸将之用命,亦概可知矣。今一旦执祟焕而付之理,将将之微权,固自神武不测。而讹言流布,种种猜疑,其巷议街谈不堪入耳者,臣不必为祟焕辩。总之,崇焕恃恩太过,任事太繁,而推心太热,平日任劳任怨即所不辞,今日来谤来疑,宜其自取。独今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啼号,莫知所处。城头炮石乱打,多兵骂詈之言骇人闻听,遂以万余精锐一溃而散失。此宁关数万之众,实皇上竭天下物力养之千日,用之一朝者也。今日因群疑而执祟焕,执崇焕而轻弃数万生灵,亦非崇焕之蒙冤,实天之不悔也。祟焕一出辽东,此身此首不拟付之沙场,即拟付之法市,争蚤晚原不争死生,崇焕筹之稔矣。惟是,臣于崇焕门生也,生平意许,崇焕冤死,义不独生。伏乞皇上并收臣狱,与崇焕并斩于市,崇焕为封疆社稷,臣为崇焕纲常,士不失义。臣与崇焕虽蒙冤地下,衔笑有余荣矣。更生,微州人。【康熙广东通志】
-
陈自得
陈自得,生卒年不详。明朝福建竹泉人。性嗜道法,不求仕进,于诸子百家,经史仙记均涉猎不忘。云游江湖,遍访名师道侣,自是天文地理、兵法占卜、医药相法、无不通晓。自言炼外丹者,必先通晓内外丹法。著有《黄白直指》、《铅汞奥旨》、《琴火重光》,阐述内外丹法。《琴火重光》后收入《道藏精华》。事迹详载于《福建通志》。
-
车天辂
车天辂(1556~1615),朝鲜王朝明宗(1545~1567在位)、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期的诗文大家。字复元,号五山、兰嵎、橘室、清妙居士。原籍延安。徐敬德的门人。1577年文科及第,1589年随黄允吉出使过日本。发往明朝的大部分外交文书都由他负责制定,因此曾被誉为东方文士。他不仅汉语散文能力很高, 而且汉诗能力也出众,因此又同韩沪的书法、崔岦的文章一起被誉为松都三绝。他对歌辞的造诣也很深。著有《五山集》《五山说林》等。歌辞《江村别曲》收录在《青丘永言》及《古今歌曲》里。
-
淳于髡
淳于髡,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俳优。生卒年不详。善于辞令,长于论辩。历经齐威王、宣王两朝。在宣王朝,年事已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虽先秦典籍及《汉书·艺文志》等史籍均不载其著述,但淳于髡为“稷下”诸子之一,又为战国一名士。其人“滑稽多辩”,为战国诸子中以滑稽闻名于世者,其与当时许多士人有来往。由淳于髡的活动可以看出战国诸子交往活动情况。诸子文学,有许多即在诸子间诘难、论辩中产生。先秦诸子,首先是思想家,同时也是文学家。
淳于髡虽身世卑贱,但在齐威王初年时已显名“稷下”,身在朝廷,曾以讔语劝齐威王。《文心雕龙·谐讔》曰:“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淳于髡不仅身在朝廷,且在“国人莫敢谏”情况下,敢以“讔”面说威王,可见为其所重。《吕氏春秋·壅塞》载:“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淳于髡曾与孟子交游。《孟子·离娄上》及《告子下》均载孟子与淳于髡之对话。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五引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云:“……威王八年,使之赵,请救兵。至与孟子相见,年当耆老,而称孟子为‘夫子’,自称曰‘髡’,知年相若也。”从见于记载的俳优来看,他们都是长于文学之人。
-
常朝宣
常朝宣,清医家。字浣枫,号妙悟子。星沙(今湖南长沙)人。自应童子试及习举子业,备尝辛苦,然屡踬场屋。乾隆十年(1745年)至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得肠澼(痢疾)症,诸医治无一验,乃邃心医学,考求医经。将诸医诊脉各不相符之原因,归结于“(王)叔和一书,半属高阳(生)伪诀”。故纂《医学脉灯》(简称《医灯》,1749年),辑诸家脉论,参以己见,分述诸脉体状。且摘《轩岐究政》之论,以斥《脉诀》悖经之非。另著有《医方纂要》、《香枫书屋诗稿》、《杜诗选》各一卷,《痘疹慈航》2卷。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