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陈仕贤
陈仕贤(1499—?),明官吏。字邦宪。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户部主事,转杭州知府,有“杭人以为国朝郡守治平第一”的评价。清《浙江通志》卷一四九载:“陈仕贤,字邦宪,福清人。嘉靖进士,知杭州府。清操愈励,衣不重彩,食无兼味,务瘠己以肥百姓。水旱祈祷辄效,当官不务操切而事简政平,吏民乐其不烦。”嘉靖二十年(1541),陈仕贤在杭州知府任上,主持刊刻明于谦撰《少保于公奏议》十卷附录一卷,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八、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六均著录。卷前有本年十月知杭州府事福清陈仕贤刊行序。今南京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有存本。陈仕贤又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印明杨慎编《皇明诗钞》十卷,今仅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存不全本前五卷。平生爱好医学,尤喜收集方书,尝与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医官孙宇考订编辑而成《经验济世良方》十一卷。首载医旨、脉诀、药性,别为一卷。次为通治诸病门,列方如太乙紫金丹、牛黄清心丸之类。继分杂证五十二门,虽抄录旧方,而多切实用。《经验良方》十一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〇五著录;所著有《四留堂存稿》六卷。
-
陈廷桂
陈廷桂(1768—1842),别名梦湖,字子犀。和州(今和县)人。乾隆五十三年(179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补刑部主事。后历任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江西副考官,湖北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道光七年(1827)因病告退归里。工诗善书,好收藏,搜集古铜器、尊、彝、秦、汉瓦当,唐宋碑刻及数万卷古书。专事著述,已付梓的有《尚书质疑》8卷,《尚书古今文考》2卷,《续织小录》6卷, 《香草堂集》14卷, 《诗略》11卷,《试帖词》、《牝金集》各1卷,《蔗廓短书》8卷,《所独集》、《太音集》各2卷, 《历阳典录》40卷,《历阳陈氏家乘》6卷,《香草堂藏书目录》2卷,《神京风土记》10卷,《滇程日记》2卷,《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郧献随笔》、《入秦记》、《秦三绝录》各1卷,《笋根杂录》6卷, 《历阳诗囿》12卷,《年谱稿》1卷。并重修和州志稿,未付梓即病故。
-
陈惠畴
陈惠畴,清医家。字寿田。湖南湘潭人。长于针灸,撰《太乙神针方》,刊于康熙(1662—1722)年间。又著《经脉图考》四卷(刊于1878年),论人体内景、周身骨度、经脉循行要穴、主病、图像及歌诀等,对经络穴位、奇经八脉循行及主病颇有阐明。
-
陈三谟
陈三谟,字汝明,杭州府仁和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进士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二名,历官吏科给事中。 陈三谟本是高拱的门生,但却在张居正夺情事件中,上疏挽留,为世人不齿。
-
陈宗石
陈宗石(1644-1720),字子万,号富园,商丘籍,宜兴人。生于明思宗殉国之年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卒于公元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祖籍江苏宜兴西北十八里高塍镇西三里的亳村,为宜兴八大姓之一,在素有“教授之乡”的宜兴,宜兴陈氏家族可谓是诗礼传家,名门望族。自明万历至清咸丰年间共出:状元一人、进士四人、解元一人、举人多人、贡生数十人、武秩散职87人。其中有宣威将军一人,最显赫者为陈宗石的祖父,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复社巨魁,与侯方域友善;长兄陈维崧,为清初阳羡 词派之宗,有“江东一凤”之誉;二兄陈维嵋、三兄陈维岳皆能诗文。陈宗石两 岁时,与侯方域之女缔结婚约。十四岁时,父卒家贫,入赘侯家,落籍商丘县, 成为商丘陈家的始迁之祖。陈宗石的父亲陈贞慧,是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首,为复社重要人物,爱交游天下名士,文采风流,冠绝一时。陈贞慧和侯方域是至交,参与领导“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驱逐阮大铖一事,因此入狱。入清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在宜兴城南筑一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与遗民故老相往来,顺治十三年去世。陈宗石的兄长陈维崧,是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他少年即有文名,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清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
-
察罕
察罕,元朝大臣。西域板勒纥(又作巴里黑,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城人。芮国公伯德那子。博览强记,通诸国语文。初任行军万户府奥鲁千户。至元中,迁湖广行省、蒙古都万府知事、理问,佐平章奥鲁赤裁决政事。二十四年(1287),从镇南王脱欢征安南,进逼都城,迫安南王逃入海。二十八年(1291),授行枢密院经历。后随奥鲁赤移治江西。前后从奥鲁赤出入湖广、江西凡二十一年。大德四年(1300),任武昌路治中,擢河南省郎中。至大元年(1308),进太子府正,加昭文馆大学士,并与囊加台掌东宫右卫。仁宗即位后,历任中书参知政事、平章政事。晚年,归居德安白云山别墅,故以白云自号,被仁宗称为“白云先生”。尝译《贞观政要》、《帝范》为蒙古文,译蒙文《脱必赤颜》为汉文,名《圣武开天记》、《太宗平金始末》。著有《纪年纂要》。程巨夫曾有“白云山人起西域,阳春为心王 为德”的诗句赞其德操。
-
蔡麟士
蔡麟士,原名蔡绍傅,是清代著名堪舆家,术数家蔡岷山四子,蔡岷山,原名蔡本江。号东瑚散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湖乡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851年(咸丰辛亥年)乃清朝中晚期中国最具盛名玄空风水六大派之一广东派的始祖。蔡氏育有四子,其生平之学,尽传其第四子蔡麟士。蔡麟士得其父蔡岷山之衣钵,著有《峦头心法图诀》,也为潮汕风水史上一大家。蔡氏所学堪舆术,有峦头(形势)法,理气三元(玄空)法外,尚有奇门遁甲术,六壬神课以及通书择日法等,内容庞杂,几乎囊括了与易学有关的神秘文化。换在今天,也是以成为一个专家级的人物了。蔡氏著有《地理辨正求真》及《家传衍义》两书,而《地理辨正求真》一书中所解释之二十五法,乃道出古代堪舆之秘,泄前人之伪。后其之学说,因机缘巧合,逐成一派,风水界中尊此派为“广东玄空派”,与当时神州大地其余五大派(滇南派,无常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并称为清代玄空风水六大派。
-
陈定国
陈定国,字紫岩,清代人福建长乐人.家居胜画乡,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程更生
程更生,江右江南布衣程更生,冒死白其冤,其疏略曰:“惟忠无不信,诚不见疑,过听斯言,实为祸本。宁独昔者邹阳寒心于梁狱哉?如皇上今日特鉴袁崇焕锦宁战守两次殊功,起之田间,付以辽事。皇上信任崇焕者,千载无两。仰感信任之恩,特达之遇,矢心誓目,有死无生,以期报皇上者,亦千古无两。夫以千里赴援,餐霜宿露,万兵百将,苦死无言。而且忍馁茹疲,背城血战,则祟焕之心迹,与诸将之用命,亦概可知矣。今一旦执祟焕而付之理,将将之微权,固自神武不测。而讹言流布,种种猜疑,其巷议街谈不堪入耳者,臣不必为祟焕辩。总之,崇焕恃恩太过,任事太繁,而推心太热,平日任劳任怨即所不辞,今日来谤来疑,宜其自取。独今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啼号,莫知所处。城头炮石乱打,多兵骂詈之言骇人闻听,遂以万余精锐一溃而散失。此宁关数万之众,实皇上竭天下物力养之千日,用之一朝者也。今日因群疑而执祟焕,执崇焕而轻弃数万生灵,亦非崇焕之蒙冤,实天之不悔也。祟焕一出辽东,此身此首不拟付之沙场,即拟付之法市,争蚤晚原不争死生,崇焕筹之稔矣。惟是,臣于崇焕门生也,生平意许,崇焕冤死,义不独生。伏乞皇上并收臣狱,与崇焕并斩于市,崇焕为封疆社稷,臣为崇焕纲常,士不失义。臣与崇焕虽蒙冤地下,衔笑有余荣矣。更生,微州人。【康熙广东通志】
-
陈自得
陈自得,生卒年不详。明朝福建竹泉人。性嗜道法,不求仕进,于诸子百家,经史仙记均涉猎不忘。云游江湖,遍访名师道侣,自是天文地理、兵法占卜、医药相法、无不通晓。自言炼外丹者,必先通晓内外丹法。著有《黄白直指》、《铅汞奥旨》、《琴火重光》,阐述内外丹法。《琴火重光》后收入《道藏精华》。事迹详载于《福建通志》。
-
车天辂
车天辂(1556~1615),朝鲜王朝明宗(1545~1567在位)、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期的诗文大家。字复元,号五山、兰嵎、橘室、清妙居士。原籍延安。徐敬德的门人。1577年文科及第,1589年随黄允吉出使过日本。发往明朝的大部分外交文书都由他负责制定,因此曾被誉为东方文士。他不仅汉语散文能力很高, 而且汉诗能力也出众,因此又同韩沪的书法、崔岦的文章一起被誉为松都三绝。他对歌辞的造诣也很深。著有《五山集》《五山说林》等。歌辞《江村别曲》收录在《青丘永言》及《古今歌曲》里。
-
淳于髡
淳于髡,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俳优。生卒年不详。善于辞令,长于论辩。历经齐威王、宣王两朝。在宣王朝,年事已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虽先秦典籍及《汉书·艺文志》等史籍均不载其著述,但淳于髡为“稷下”诸子之一,又为战国一名士。其人“滑稽多辩”,为战国诸子中以滑稽闻名于世者,其与当时许多士人有来往。由淳于髡的活动可以看出战国诸子交往活动情况。诸子文学,有许多即在诸子间诘难、论辩中产生。先秦诸子,首先是思想家,同时也是文学家。
淳于髡虽身世卑贱,但在齐威王初年时已显名“稷下”,身在朝廷,曾以讔语劝齐威王。《文心雕龙·谐讔》曰:“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淳于髡不仅身在朝廷,且在“国人莫敢谏”情况下,敢以“讔”面说威王,可见为其所重。《吕氏春秋·壅塞》载:“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淳于髡曾与孟子交游。《孟子·离娄上》及《告子下》均载孟子与淳于髡之对话。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五引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云:“……威王八年,使之赵,请救兵。至与孟子相见,年当耆老,而称孟子为‘夫子’,自称曰‘髡’,知年相若也。”从见于记载的俳优来看,他们都是长于文学之人。
-
常朝宣
常朝宣,清医家。字浣枫,号妙悟子。星沙(今湖南长沙)人。自应童子试及习举子业,备尝辛苦,然屡踬场屋。乾隆十年(1745年)至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得肠澼(痢疾)症,诸医治无一验,乃邃心医学,考求医经。将诸医诊脉各不相符之原因,归结于“(王)叔和一书,半属高阳(生)伪诀”。故纂《医学脉灯》(简称《医灯》,1749年),辑诸家脉论,参以己见,分述诸脉体状。且摘《轩岐究政》之论,以斥《脉诀》悖经之非。另著有《医方纂要》、《香枫书屋诗稿》、《杜诗选》各一卷,《痘疹慈航》2卷。
-
崔岦
崔岦,朝鲜王朝中宗(1506~1544在位)、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的文臣。字立之,号简易、东皐。原籍开城。李珥的门人。1561年试年文科状元及第,荣任刑曹参判。壬辰倭乱时跟着使者到中国荣获当代最高文章家之称,参与制订同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各种缔约书工作。曾同鹤立于中国文坛的王世贞交往,探讨过文章法。他对“百家”的造诣也很深,尤其是通晓《易学》, 学过《周易本义口诀附说》等2卷书。他诗才卓越,以草、木、花、石等40余种为题材各写过一首诗赋。他擅长书法, 以松雪体闻名, 同车天辂的诗、韩浩的书法一起被誉为松都三绝。文章以拟古文体出名。著作有《简易集》、《汉史列传抄》、《十家近体》等。
-
蔡贻绩
蔡贻绩,清代医家。字乃庵。攸县人。约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 (约1736—1820)。天姿英敏,慎思博学。初业儒,至壮岁仍不售。以自幼多病,几濒危殆,幸赖姻丈茶陵名医陈学周多方调理,均获安痊,并力劝习医,传授脉法。遂自补弟子员后,杜意功名,弃儒攻医,精研经旨,博采众方。行医阅50余年,活人无算,以游者众。晚年总结研习医理心得及临床经验,撰为《医学指要》6卷,《伤寒温疫抉要》5卷、《医会元要》1卷、《虚损失血集要》6卷,统称《医学四要》; 自出机杼,成一家之言,为医界推许。又有《四书诠考汇抄》一书,入深出显,典制详赅,尤为儒学津梁。
-
曹溶
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洁躬,亦作鉴躬,号倦圃、鉏菜翁,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尝劾辅臣谢升,又熊开元参周延儒遭廷杖,溶疏白其冤。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北京后仕清,任顺天学政,为清王朝献策,疏陈定官制,定屯田、盐法、钱法规制,禁兵丁将马践食田禾,巡缉土贼,平粜以裕仓储,设兵循徼等事,使无劫掠。其疏陈皆被采纳实施。又就有关科举、荐举隐逸、访旌殉节者等问题向朝廷献策。三年二月充会试监考官,三月迁太仆寺少卿。不久,因在学政任上所举贡生中有明代受世袭职和中武举者一事被发现,降两级调用。接着又因选拔贡生超额被革职回籍。十一年官复原职,迁左通政。次年三月擢左副都御史,旋擢户部右侍郎,接着又授广东布政使。十三年以举动轻浮,降一级改任山西阳和道。康熙三年(1664)裁缺归里。十三年三藩之乱发生后,阁臣以边才荐,随征福建。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大学士李霨、杜玄德、冯溥合疏荐曹溶,未试。十九年,学士徐元文荐曹溶佐修明史,未赴。
曹溶长于经济,未竟其用,乃独肆力于文章。家富藏书,朱彝尊纂《词综》时即多从其家藏宋人遗集中录出。其故宅在金佗坊,即今嘉兴城南范蠡湖畔,筑有园林倦圃。周之恒绘《倦圃图》,朱彝尊为之记。园有“山泉鱼鸟蔬果花药”诸胜,共20景。园早已毁。工诗词,其诗源本杜甫苍老之气,一洗妩柔之调,与合肥龚鼎孳齐名,世称龚曹。填词规摹两宋,无明人之弊,浙西词风为之一变。朱彝尊受曹溶影响颇深,少时曾从曹溶游。著作有《静惕堂诗词集》、《崇祯五十宰相传》、《刘豫事迹》、《古林金石表》、《倦圃莳植记》、《粤游草》、《续献征录》等。又精于小简,有《静惕堂尺牍》,时称江东独步。
-
藏山顺空
藏山顺空(1233~1308),镰仓时代临济宗的僧侣。日本九州佐贺人,在佐贺市大和町万寿寺神子荣尊身边出家,跟随荣尊上洛,在京都东福寺师从圆尔弁圆(圣一国师),在镰仓进入兰溪道隆之门。弘长2年(1262)来到中国,在各地学习禅。回国后,在高城寺开山。之后再次来到京都,正安2年(1300),成为东福寺第6世的住持,迁入延庆元年(1308)。谥号圆鉴禅师。
-
春屋妙葩
春屋妙葩(1311~1388)日本临济宗僧。号不经子。甲斐(山梨县)人。早年随梦窗疏石参禅,研究宗意。历住等持寺、天龙寺、南禅寺,后任僧录司。日本临济宗创业当时,协助梦窗甚力,对于五山文学之发展贡献颇大。日本元中五年(或嘉庆二年)入寂,享年七十八。敕号‘普明国师’、‘智觉普明国师’。著有语录七卷。
妙葩和尚,山梨人。七岁出家,学法华。十七岁上京,参于梦窗。梦窗灭后,奉侍元翁。又参于竺仙、清拙。住净智寺,敕住天龙寺。遗偈云:‘幻生七十有余年,了却先师未了绿;一国黄金收拾去,古帆高挂合同船。’世寿七十八岁。有弟子万宋、玉畹、圆鉴等。
-
彻翁义亨
彻翁义亨(1295~1370年5月15日),镰仓南北朝时代的僧人。永仁三年生。临济宗。岛根人,六岁在京都建仁寺的镜堂觉圆下出家,继承宗峰妙超的法。镜堂寂后,参于南禅通翁。通翁寂后,参于宗峰。之后在德禅寺隐居。正平24年5月15日示疾,端坐作偈云:‘觌面当机,佛祖吞气;一机转处,虚空落地。’掷笔而逝,世寿七十五岁。有《彻翁和尚语录》。
宗峰示寂时,义亨接任大德寺住持。镜堂与无学东渡,历住建长,圆觉。彻翁在镜堂会下,专心参究。一三〇六年镜堂寂,约翁继任建仁,彻翁又在其下参究,约翁与高峰并称善知识。一三〇八年约翁入宋(中国),彻翁又失去专师,即到东山参于宗峰。风狂的禅人,一休宗纯于其狂云集中,说了许多宗门不好的言句,但对彻翁表示了畏敬。颂云‘大灯之子,大应之孙,正传临济宗门。’大应:南浦绍明。大灯:宗峰妙超。大应是大灯之师。彻翁于晚年忧虑门下量多质少,没有可靠的彻悟人。安居日,向佛发誓云:‘如无可靠的,自愿割舌,终生不开口。’弟子们日夜参禅,已而看到宗忠的彻悟,又打出贤徒宗立。五月示疾,自知临终,遗信于门徒,要于日后打开。十五日遗偈而逝,信云:‘如来正法眼藏,无付于人;自己荷担,至弥勒下,噫!’法不能乱付于人,而且不是可付的,应该自己究明。弥勒下生,可能救度如来漏下的众生,所以担负正法,是永远的使命。彻翁养成的法嗣,都是贤哲,遗偈中的当机,是命终之机。觌面:当面,直向死的当面。佛祖也要吞气,比如虚空落地。
-
陈开沚
陈开沚(1855-1926年),蚕桑实业家。字苑溪,号愚溪。三台县人。早年入塾执教。清光绪三年 (1877年) 回乡从事栽桑养蚕。此后终身致力于蚕桑事业,组织蚕桑会,在全县大力推广栽桑养蚕技术,并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在三台县万安场创办裨农丝厂,开四川铁机制丝之先河。清宣统二年 (1910年) 派员至犍为、阆中等地办华新丝厂。裨农厂所产双鹿牌生丝,连挫日、意两国生丝,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公赛中两次获奖,为川丝争得荣誉。撰有 《裨农最要》、《劝桑说》 和《蚕桑浅说》,为中国蚕桑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
陈钟秀
陈钟秀,字辉山,甘肃省临潭县新城西街人,生于清咸丰年间,岁贡生,曾任岷县学正。他“工诗善书,辩词纵横,精识强记,为人方正不阿”。著有《咏雪诗存》四卷。
-
陈正敏
陈正敏(生卒年不详),自号遁翁,宋代延平(今属福建)人。生平履历不详。著有《遁斋闲览》、《剑溪野语》。
-
常晓
常晓(?~865)日本真言宗僧。幼性俊利,弘仁六年(815)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后从空海习密教。承和三年(836)奉敕来唐,以遇风未果,五年再行。未久,入栖霞寺大悲持念院,就灌顶阿阇梨文璨受金刚界大法,又习太元帅密法。三年后返国,奉上请回国之经书目录,仁明天皇颇尊之。贞观六年(863)出任权律师,八年示寂,世寿不详。为来唐五家之一、八家之一。著有尊胜佛顶次第、入唐根本大师记等。[常晓和尚请来目录、入唐五家传、元亨释书卷三]
-
传奥
传奥,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详。并州祁县人,俗姓韩。初习儒学,博学能文。偶遇圭峰宗密之门人潜辉阇梨,遂发心从其出家。住太原石壁寺,精研华严学,并深明律学。著述颇多,戒行严谨,故后世有推之为华严宗六祖者。著有华严经锦冠钞、金刚经纂要疏贯义意钞、盂兰盆经钞、梵网经略疏、梵网经科文、大乘起信论随疏记等,然多毁于会昌法难,现仅存梵网经记二卷。其著作全系解释圭峰宗密之著作,如金刚经纂要疏贯义意钞即注释圭峰宗密之金刚经纂要。其弟子有武林法师仲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