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奥

- 姓名:传奥
- 俗姓:韩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并州祁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传奥,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详。并州祁县人,俗姓韩。初习儒学,博学能文。偶遇圭峰宗密之门人潜辉阇梨,遂发心从其出家。住太原石壁寺,精研华严学,并深明律学。著述颇多,戒行严谨,故后世有推之为华严宗六祖者。著有华严经锦冠钞、金刚经纂要疏贯义意钞、盂兰盆经钞、梵网经略疏、梵网经科文、大乘起信论随疏记等,然多毁于会昌法难,现仅存梵网经记二卷。其著作全系解释圭峰宗密之著作,如金刚经纂要疏贯义意钞即注释圭峰宗密之金刚经纂要。其弟子有武林法师仲希。
传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纪文达公遗集
诗文别集。三十二卷。清纪昀撰。初刊于嘉庆年间。《纪文达公遗集》含诗文各十六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文十六卷,第一、二卷为赋,第三卷为雅颂,第四、五卷为摺子,第六卷为表、露布、诏、疏,第七卷为论记,第八、九卷为序,第十卷为跋,第十一卷为书后,第十二卷为策问、书,第十三卷为铭,第十四卷为碑记、墓表、行状、逸事,第十五卷为传,第十六卷为墓志铭、祭文,共计文三百多篇。下编诗十六卷,计经进诗八卷,古今体诗六卷,馆课试一卷,我法集一卷,共计诗一千多首。《纪文达公遗集》文多序传铭赋之类应酬文字,反映现实不多,但因其作者广通博学,其文亦名章错出,精义微言,不袭时俗,字字可珍。尤以卷八、卷九序为最佳,考证源流,辨章学术,多与四库提要相发明。纪昀诗较文有名,直而不亢,婉而不佻,抒写性灵,酝酿深厚,不求奇诡,而恢然有余。而中年谪戍塞外后,所作乌鲁木齐杂诗百六十首,韵节和雅,无愁苦之音,尤为难能可贵。如《秋海棠》、《西瓜》,前者清词丽句,后者盛赞哈密瓜之甜美,怡然自乐之情现于纸上。《纪文达公遗集》有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本。《纪晓岚诗文集》,民国六年(1917年)上海华普书局排印本,系近人汤寿潜据《纪文达公遗集》选编,合上下两编都为八卷。
雍正畿辅通志
河北地方志。清李卫等修,陈仪等纂。一百二十卷。卫字又玠,砀山(今属安徽)人。识字不多,纳资为户部郎,雍正时官至直隶总督。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旧称京都附近为畿辅,清代为直隶省三别称,包括北京周围县境、天津、今河北部分近京县份。元明无志,元代有《析津志》仅记京师(今北京市),明代畿内之地,直隶六部,而其他诸省皆有通志,独直隶省缺如。清康熙十一年曾草创一志,未为详确。至雍正朝,初聘辰州府同知田易设局修纂,及至李卫来治,于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一百二十六万余字。首冠畿辅舆地全图,总图、分图共十八幅。绘制精详,标记得体。山川道路、城镇屯集,十分醒目,自然和文化景观兼收。正文分诏谕、宸章、京师、星野、建置沿革、形胜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户口、田赋、盐政、兵制、河渠、水利营田、陵墓、寺观、古迹、风俗、物产、职官、人物、艺文等二十九目。订补缺,较康熙志完善。内容广涉今河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建筑等历史资料。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名胜古迹、植被分布、生态平衡等无不备载。堪称当时河北地区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清代方志中可谓上乘之作。有雍正十三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
跌打损伤方
中医伤科,清代杨成著。该书以人身五形与脏腑的关系为基础,强调伤后按六脉定虚实以判断生死的重要性,指出心、肝、肾、脾、肺受伤分别对应面红、青、黑、黄、白的面色变化。书中详述了人体周身七十二穴在遭受跌打损伤后的各类症状及治疗方法,包括不同季节受伤的用药原则和君臣佐使的配伍要点,还列举了大量针对头、乳、胁、腹、腰、脚等不同部位损伤的具体药方,以及熊胆、珍珠、牛黄等药材在治疗中的功效与运用,是一部对中医跌打损伤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简名《看钱奴》、《冤家债主》。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贫民贾仁平时以挑土筑墙为生,偶然挖到周荣祖家藏在墙下的祖产而致富,周荣祖夫妇则因此落魄。贾仁虽有了万贯家财,却无儿无女,命坐馆先生陈德甫替他买一个儿子,恰巧买了风雪之中走投无路的周荣祖夫妇卖的儿子长寿。二十年后,长寿长大成人,贾仁财富越聚越多,却吝啬成性,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因一抹油指头被狗所舔而气急致死。周荣祖夫妇乞讨至东岳庙中,遇到长寿,发生冲突,后经陈德甫说明实情,一家人才得以重聚,贾仁二十年前无意中得到的财产又原封不动的归于周家,而自己只是替别人做了二十年的看钱奴。
汉书注
训诂书。120卷。唐代颜师古撰。采用集注体裁, 以东汉服虔、 应劭, 西晋晋灼、 臣瓒, 东晋蔡谟五家注为主,广泛辑录隋代以前23家注释,亦颇有颜氏个人见解。其主要特点,用汉儒注经之法注史籍, 继承郑玄注 《礼》、 笺 《诗》所采用的校文字、 明声音、 通训诂的 “朴学”手段, 来扫除 《汉书》 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不增衍, 不发挥, 不作烦琐考证。 对前人旧注, 取其精华, 申其隐略, 纠其谬误, 补其未备。 《汉书》注凡标举 “某人曰”云云而下无按语者,是颜氏以旧注为是,无须更释之例;凡于 “某某曰”之下复出: 师古曰: “某说是”云云, 是申明旧注之例;师古曰: “某说非”云云,则为旧注所无、 作者新补之例。 条例严密, 眉目清楚。 《汉书》注之文字解释,凡言 “古某字”者,为古今字;凡言 “读曰” 者, 为假借字; 凡 “破读” 字之音, 以反切表示之。 此外, 姓名、 地名等悉依 “名从主人” 之例标明音读; 汉时典章名物多援唐制以明之, 引 “今俗语”以释古言,均自有义例,读者可举一反三。《汉书注》保存的六朝以前音读, 是研究汉语音韵沿革的宝贵材料。 颜注为历代官定读本, 是魏晋至唐初 《汉书》注释的第一次汇总,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注的缺点, 是在有些地方望文生义、 增字作解。 对一部分古双声迭韵的联绵字、 同义复合词考察不清,往往字别为义, 就字形作解。 宋代以来陆续有人为颜注纠缪补缺,其中, 清人王先谦的 《汉书补注》, 近人杨树达的 《汉书窥管》,影响较大。通行版本为中华书局标点本。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后唐景霄纂,靖安题记,志贞题记,志端题记,皓光题记,志谦题记,释安题记。